03.03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村子裡有路大家不走,在戶戶相連的平坦寬闊的屋頂上行走更方便快捷。逢年過節,屋頂鋪上青松毛,熱熱鬧鬧殺豬擺宴席,婚嫁喪娶、開會、小夥姑娘談戀愛都在屋頂上進行……這裡就是雙柏縣安龍堡村彝族的傳統民居平頂房,被稱為“土掌房”。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清晨,從雙柏縣城坐車出發,崎嶇的山路濃霧瀰漫,鬱鬱蔥蔥的樹林在霧中若隱若現。行近中午,驕陽燦爛,農戶金黃色的玉米曬在路邊,黃澄澄的煞是耀眼,把個晴空映襯得越發地藍。約摸4個多小時後,距離縣城約87公里的安龍堡村終於出現在眼前……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土掌房歷史淵源悠長

  在傍晚夕陽輝映下,順著山坡鱗次櫛比密密而上的土掌房彷彿被鑲上了一層金色的邊。建在斜坡上的70多戶房屋層層疊疊,左右連接,山下是平坦的糧田。遠遠望去,高低錯落的平頂似階梯拾級而上,顯得十分整齊,而且錯落有致。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彝族土掌房,又名土庫房,是土牆土頂的泥巴房。其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漢朝,為適應滇南亞熱帶氣候和山地特點,彝族先民從自然、審美的角度和宗教文化角度衍演創造出了南滇一絕——土掌房。它的主要建築材料是泥土、木料、石塊,屋頂以整棵的木材一根根鋪底,然後在上面鋪上柴草、松針之類,最上層鋪上黏土用木棒錘實。這樣建造的房頂不易漏雨,且冬暖夏涼,有較好的隔熱性能和防火性能,吸熱慢,散熱也慢,可以自然地調節晝夜溫差,住在裡面,冬暖夏涼。只要注意保養平臺屋面,一般可住數十年或上百年,即使需翻修更新,也較其他建築省力。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屋頂是活動場所

  安龍堡村的土掌房民居,每戶都蓋有樓房及平房兩部分,屋頂是曬場,山區平地金貴,屋頂就如同人造平地,既節約了土地,又增加了貯存晾曬的空間。記者來到一戶人家屋裡,沿著窄窄的樓梯上到了房頂,屋頂上果然平坦寬闊,在上面晾曬幾十擔或者上百擔的穀子絕對不成問題。

  走在屋頂上觸腳的黏土柔軟,彷彿像踩在了地毯上似的。極目四眺,屋頂上視野極好,整個村落都在眼底。不遠處的屋頂上一個老婦人正在晾曬稻穀,緊挨的一戶人家兩夫婦正忙著做農活,他們的活動都好像在平地上一樣悠閒自在。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在土掌房的屋頂上從這家到那家的行走十分的方便,記者注意到,戶戶人家都在屋頂緊挨的地方放上一把梯子,方便你來我往,有的建築的高度差不多的,甚至只要一抬腳就上到了另一家的屋頂。“村裡的人覺得走路不方便,很多時候就直接從屋頂上走。”當地的人告訴記者,房頂是村裡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在農閒的夜晚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跳四弦,對山歌的好地方。逢年過節,村子裡遇到婚嫁等重大的事,房頂便是上好的宴請場所,各家在屋頂擺上桌子,松毛席上一蹲或一坐,喝酒划拳,宴席一擺就是3天,孩子們可以從平整的房頂一家跳到另一家,盡情地打鬧玩耍。

  最近幾年,安龍堡村的土掌房還成了村民們的露天電影院,雙柏縣的農村電影放映隊定時來到這裡,在天然形成的階梯上支上銀幕。這時,家家戶戶的村民都抬著小凳上到屋頂,在夜晚的星空下,大家嗑著瓜子,一邊談天說地,一邊觀看精彩的電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最後的土掌房

  安龍堡土掌房最早被人知道,是電視劇《錢王》的很多鏡頭在這裡取景拍攝,這部講述雲南歷史上最成功的“紅頂商人”王熾傳奇一生的電視劇,讓很多人在知道了安龍堡有保存完好連片的土掌房。據悉,由於王熾的家鄉彌勒虹溪已經成了一個繁華的集鎮,攝製組尋訪了雲南的許多彝家村寨,最終安龍堡土掌房原始的韻味深深吸引住了導演的目光。

  電視劇拍完後,安龍堡村又恢復了往日的靜謐,一排排平整有序而又錯落有致的土質屋頂,在一串串金黃色的玉米和紅辣椒的點綴下,燃放著彝家的殷實、祥和、熱烈,炫耀著山村那建築風格的獨特和唯一的魅力。有人說,它們是彝家山鄉中最溫暖的一抹風景,因為它坐落在蒼茫的大山深處,因為遙遠,它們也許會是最後的土掌房。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土掌房是彝族地區傳統的居家建築物,是彝族建築的一大特色,但生活在土掌房裡是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無奈之舉,土掌房在生活、安全等方面有諸多不便,所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土掌房逐漸被瓦房和磚混房屋所代替,也因此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東西正在被漢族同化,逐漸走向消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當地政府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結合國家的一些政策,積極爭取項目,對土掌房較集中距政府駐地最近的凹子村實施土掌房改造項目,對原有存在安全隱患的土掌房進行拆除,統一選址規劃具有特色民居建設的新土掌房村子,力爭當地農民住上乾淨、整齊、美觀、安全的新土掌房。從攝影人的角度,我當然喜歡拍攝原生態的老房子,但社會在進步,各族人民過上小康日子這是大家的共同心願,所以面對缺少一種原生態感覺的新土掌房,我也是笑對支持,祝願安龍堡純樸的彝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熱潮中都過上了好日子!


可是,許多人不知的是,曾經的安龍堡些許建築,新中國成立前土財主的建築曾是這樣: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消失的安龍堡—彝族的傳統民居“土掌房”,珍貴攝影

(圖為平遙古城建築)

雖相隔千里,建築風格不同,卻與著名的平遙古城的四合院有異曲同工之妙,閣樓合院氣勢恢宏!

也許,一切,都會慢慢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