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鄉鎮衛生院對農村赤腳(鄉村)醫生工作持什麼態度?他們之間工作是一種什麼模式?

陳宸668899


一看到這個題目,就回想起六七十年代的一首歌。歌詞還記得幾句呢。

“赤腳醫生,向陽花,

貧下中農人人誇一一

一根銀針治百病,

一棵紅心暖萬家……

……

當年的赤腳醫生,大多數是半農半醫的活躍在廣大農村地區各個村莊裡的醫療人員。

這些人員的構成主要有三部分組成。

一是,一些有文化(高中畢業生)且略懂或愛好醫學術理的人員,他們通過學習實踐,而成了赤腳醫生。

二是,本來就是醫學世家,順理成章而為之。

三是,那些響應國家號照,到農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

當年,就是這些雨天兩腳泥,身穿粗布衣的赤腳醫生們,為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那時候的這些被農民朋友親切稱作赤腳醫生的人,他們沒有潔白的白大褂,也沒如今豪華的病房,有的只是一棵赤誠的為人民服務的心,治療手法也是最樸素但卻是很實用的模式,確實是為當時的農村大多數群眾的初級醫療護理,做出了最大的無私奉獻。

時至今日,“赤腳醫生"這個稱呼,已不復存在。曾經的農村地區的“醫護主力軍”,業已被“不專業”及“資格”不能被“認定”,而去從事他們與原來的職業相去甚遠的農業勞動了。

當然,也有部分人,仍在堅持,通過了考核,通過認定,身份和稱呼,也變作“鄉村醫生”了。

只是這些人,亦是“廉頗老矣”,再過幾年十幾年,他們只能“退出舞臺”了。

現在的他們,業已有了新的領導,新的頂頭上司,就是鄉鎮衛生院。

現在的鄉村醫生,身份也是比較尷尬的。

身份大多數還是農民,也入不了正式編制。

他們卻有主要負責的醫護區域,就是本村村民。

兒童的疫苗接種了,村民們的一些頭腦熱等一些小病了等等。

這也為鄉鎮衛生院減輕了負擔,衛生院當然是持支持態度。

當然,因為是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必然又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新問題。自然是讓農民朋自覺不自覺的感覺到有些變味兒。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上行下效,風氣如斯,有些事情只能有待有關部門的加強監督和管理了。

赤腳醫生的那個年代,那種醫風或將一去不返了。

但總有種暖暖的溫馨的回憶在心頭……


笨刨


本人親身經歷。幹鄉村醫生12年,今不幹了!在那會天天開會,學習(沒用的知識,就是一些形式)。月月交管理費。掙不了幾個錢,天天忙的跑上跑下。再後來,弄合作醫療,水太深了,弄不了了。乾脆,不幹了!!真的鄉村醫生太難了!!!


知足常樂153829455


我爸是第一代赤腳醫生,算是十里八村小有名氣的那種【從小身體不好被推薦去學醫的,去生產隊幹活苦不到工分】。我中學畢業後,我媽說你爸身體不好你去學醫好給他打針,衛校畢業後趕上了非典,一根體溫表一套簡易防護服上卡口測體溫了說有補貼反正一毛沒看到。中午去鎮鎮府食堂免費吃飯~後來我家給衛生院和衛生局收拾了好幾次,我爸一合計開個藥店吧~一開始只能聘請藥師算是慘淡經營,沒兩年我爸因病走了。我在家開著診所期間也去衛生室上過一年班,老婆在街上開著藥房~如今俺也考了藥師證~助理也過了~日子也還湊合~抗擊冠狀肺炎的日子裡,藥店人堅持經營【藥店是鼓勵允許經營的行業】,發現購藥人異常立即上報~算是為抗擊疫情出了點力【天價口罩毀了名聲】


嫄子傈


我也幹過赤腳,現在是鄉醫,我認為應該是赤腳醫生向陽花,誰家用到誰家誇,鄉村醫生誰家用到都不誇。再就是我在鄉鎮衛生院幹了三十年接種醫生,從計劃免疫到免疫規劃,我傷心了,以前人窮有人味,現在也提昌人性化,說實在的有的人人牲都(化丿了。我辭職了,我認識我有自知知明,不等人家趕我走,想一想我在單位也扛過大梁,現在近老了,以前流行話,臨時工,幹起活不丟松,用不到,往家趕。我沒等往家趕,三十年二個月也叫臨時工,這就是我,名李榮生。


榮生576


鄉鎮衛生院對農村赤腳(鄉村)醫生工作持什麼態度?他們之間工作是一種什麼模式?赤腳醫生這個職業,像我父母是60後的,他們比較熟悉,那個年代農村還比較落後,專門的醫護人員更是少,農民生活困難,赤腳醫生在農村是最常見的。


農民們有點小病小痛如頭痛腹痛發熱、擦傷的都會找赤腳醫生看看,他們收費少,服務好,農民們都很認可他們,要是他們醫不了的病也會建議農民去醫院檢查治療的,不吭農民。

赤腳醫生是有一定醫療知識和能力的醫護人員,但因為不是受過專門系統學習的醫生,醫學,病理等知識是比較低的,他們沒有編制,一般是經鄉村或基層政府批准和指派,受當地鄉鎮衛生院直接領導和醫護指導,農民需要看病時給農民看病,得空時也要農耕的,可以說生活是很辛苦的。


所以,鄉鎮衛生院跟農村赤腳醫生是上級與下屬的關係,他們之間工作的模式是農村赤腳醫生受當地鄉鎮衛生院直接領導和醫護指導,挑選的一些略懂醫術病理有點文化的高中/初中畢業生,經過培訓個一年半載,結業後就讓他們回到鄉村做赤腳醫生為民服務了,要是農村有什麼特別的病情,赤腳醫生也會跟當地鄉鎮衛生院反饋的,而赤腳醫生的工作也是受到鄉鎮衛生院一定的監督的。


赤腳醫生沒有固定的薪金,有的赤腳醫生只是每月拿大隊一些補貼,有的赤腳醫生只是以生產隊記工分代酬,他們跟鄉鎮衛生院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工作上也可以說是沒什麼衝突;要說鄉鎮衛生院對農村赤腳醫生工作持什麼態度,那當然是支持的態度了。

那年代的農村,農民生活很苦,怕生病怕沒錢醫治,有時候也不確定自己的病情嚴不嚴重,也怕去醫院麻煩、花費大,承擔不起,所以當然首選赤腳醫生了,大大方便了村民群眾,緩解了鄉鎮衛生院就醫擁堵現象。


想想看,要是沒有赤腳醫生,在六七十年代,廣大的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農民有點小病小痛的都跑衛生院去,就算鄉鎮衛生院的醫生白天黑夜的上班都忙不過來呢,所以赤腳醫生也算是他們的助手,幫他們分擔解決些簡單的醫療活兒。


後面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赤腳醫生”慢慢減少了,1985 年月,衛生部宣佈取消“赤腳醫生”的名稱,經考核合格者轉為鄉村醫生,後面慢慢演變為現在在農村所看到的個人診所,當然了,現在農村個人開診所要求也是比較嚴格的早些年的鄉村醫生。

像鄉居小菜還有90後,對鄉村醫生是比較熟悉的;小時候生病了,爸媽都是帶我去鄉村醫生那裡看病的,沒去過當地的衛生院,印象還挺深的;而縣鎮衛生院一般是家庭條件稍好的才去,所以有時候會看到鄉村醫生處就醫的人多過衛生院。


鄉居小菜


村衛生室設立和農村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的執行,是醫療服務改革工作向鄉鎮、村組機構的延伸。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絕大多數鄉鎮衛生院存在專業技術力量不足、無人能看病的現狀,大多數農民有個頭疼腦熱的小感冒,首先的選擇就是去縣醫院,很少考慮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的技術力量依然很難得到農民的認可。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強制性推行,這一狀況才得到逐步改善,再加上醫療服務的全覆蓋,鄉鎮一級的醫療機構和藥房,才重新被激活。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村衛生室,還是在鄉鎮、村組承擔醫療定點服務的藥房,首先必須是有合格的資質,不允許無證坐診,也不允許“掛證”。資質健全的鄉村私人醫生,其坐診的村衛生室,或者開設的藥房,和鄉鎮衛生院都是合作關係。經醫保部門認定,同樣承擔著新農合人員的日常用藥、診療服務。為了解決鄉鎮衛生院的專業人員缺乏問題,部分鄉村醫生同時也被鄉鎮衛生院僱傭,定期在衛生院坐診。

由於鄉村醫生開設的藥房的經營形式,以及鄉鎮衛生院的承擔的工作實際,鄉村醫生與鄉鎮衛生院大都是合作關係,基本不存在競爭。鄉村醫生從覆蓋面上,有效彌補了鄉鎮衛生院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也對醫療機構服務基層的硬性要求起到了有益的補充。


職言管語


村衛生室的前身就是原先赤腳醫生服務站。對村民們小病小災可以就近處理,偏重一點疾病就要去縣城或者大城市醫院。近幾年國家對農村衛生室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辦醫條件,原來那觀察、診治、輸液及中藥房等混雜一室的情況已經不見了。基本都分房設置,做到窗明几淨、乾淨衛生了。患者的就醫環境上了一個檔次。使患者就醫心情也好了許多。

總之,就醫環境好了,如果村衛生室醫生醫療水平在進修一下就更好了,使村衛生室真正成為村民們放心的“家門口的醫院”。服務於三農,造福社會及廣大村民!



西北孤獨郎


在以前沒有合併醫療所的時候,可以說鄉村醫生和鄉鎮醫院沒有任何關係,互不干涉。那個時候鄉村醫生都是自個幹,藥價不統一,醫療設備低廉,但是他們的利潤很高。鄉村醫療所合併後,鄉鎮衛生院對農村鄉村醫生當然是持肯定的態度了,因為一切調度由鄉鎮領導負責安排。他們屬於上下級的關係,農村衛生室的藥品都是鄉鎮衛生院統一提供,資金定期向鄉鎮衛生院交賬。農村醫生的工資也有鄉鎮醫院統一發放。也可以說各村的衛生室就是鄉鎮醫院的分點吧。村村都有醫療所,統一都有鄉鎮醫院管理,村民看病方便了,相應的藥品價格也統一了,真正的響應了國家服務三農政策。


海岱名川


國家醫療機構為了方便農民就醫,給各個村屯都培養了赤腳醫生,那一代的赤腳醫生確實在那個時候發揮了他們的特長,讓本村的農民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

那一代的赤腳醫生特別敬業,就拿我們村的赤腳醫生來說吧!,那時候還沒有電話,誰家有需要?在大隊裡的大喇叭通知一聲,背起藥包馬上就去。而且他的醫術特別精湛,只要他認為在他這塊能治療,無論是打針還是輸液,從不推諉

我們村的赤腳醫生,對於病情診斷的特別準,他認為他這治療不了的,會給你說出基本病情,建議你到大醫院去確診住院,

當你到大醫院經過各種儀器確診的時候,基本上跟他預測的沒差別,所以我們村裡的老百姓,特別佩服我們的赤腳醫生。

但是現在的赤腳醫生和以前的大不相同,雖然也都在當地讀過衛校之類的學歷,但大多數都是經過各個渠道才能在村裡謀得衛生所的職位

現在的赤腳醫生和鄉鎮衛生院的關係。按我個人的推理,應該是鄉鎮衛生院派到各個村的醫療小組,由鄉鎮衛生院給他們開工資。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各村屯的農民頭疼感冒,不用出村,也為鄉鎮衛生院掌握各樣醫療方面的數據和信息。

可現實有好多地方不是這樣的,大多都出現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在我看來好像都成了競爭對手。

雖然鄉鎮衛生院的就醫條件也很方便,但畢竟還都是八個小時上班制,對於農村這種特殊的工作環境,顯然八個小時,是不能滿足農民就醫要求的。

所以本人的觀點是,希望每個村裡都有持有執業資格的醫生,開辦自己的村屯衛生就醫網點最大限度方便農民隨時隨地就醫。


三姐118農家三姐


鄉鎮醫院,阻礙村衛生室的發展,苛扣鄉醫的補助!是村衛生室發展的絆腳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