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哪位能给讲一个关于大明朝江山的传奇故事?

双龙居士


刘伯温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叫刘基,一般被称做“青田刘基”,因为他是浙江省青田县人。可是现在他的家乡不在青田县了,在浙江省文成县。文成县是新成立的一个县,大概在20世纪40年代末,为了加强对这个三不管地带的控制,把附近几个县划成了一个新的县。“文成”二字就来自于刘伯温的谥号。

传说中的神人刘伯温

刘基这个人很神。很多地方都有刘基庙,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刘基的传说,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能掐会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举一个例子。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军非常猖狂,一下子打下了北方,后来占领了南京,往广东、武汉推进,就是唯独上海这一带还没有被日本控制。这时候上海的《申报》登了一篇消息,说浙东地区在修桥梁的时候,在桥下面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上写了几个字,回天碑,下面是“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落款“刘基题”。

当时是1937年的年底,南京陷落,刘基是什么时候的人?明朝的人。那时候距离刘基死已经五百多年了,五百多年前的刘基怎么会写了这样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不是跟当时的情况很吻合吗?他怎么知道日本人要侵略我们国家?他怎么知道要“引胡深入”?还号召“吴越英杰”努力把它一举歼灭呢?五百多年前写了这样的话,说明刘基是一个神人。

再往前看,刘基还有很多的传说。清朝入关初年,在江南地区大肆杀戮。有一个亲王带领清军打到江南以后还师,从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刘基的故乡青田县,说刘基既然是个神人,那么他的坟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坟墓挖开,看看有什么神秘。

一挖不要紧,发现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了句话,“顺治三年春,如何开我坟”,就是说刚刚建立的清朝,入关不久,你怎么能够开我的坟呢?他已经预测到这一年清朝的军队要挖开他的坟。而且碑的背面写了几句话,把这个亲王吓坏了,说“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结果亲王回去以后吓得一身病,一命呜呼了。

刘基被传说成一个神秘人物,他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有《烧饼歌》,有《推背图》,有《尸衣经》。这些东西,有的是他本人写的,有的是他注解以前的书。那刘基到底是什么人?历史上的刘基和传说中的刘基是一样的人吗?

有人说为什么刘基聪明?因为他得过一部天书。一次刘基在山中独坐,突然发现墙壁上有四个字,“山为基开”,这座山为刘基而开。他走上前去,山突然打开一道石门,继续走进去,又一道石门打开,只见一个道士横卧在石床上,指着一本书。

刘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书。道士一翻身,问,什么人进来?你对这部书有兴趣吗?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个书的内容背诵下来,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术数全部本领传授给你。刘基记忆力惊人啊,这部书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这个道士的真传,成为神人,上面这些当然都是民间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刘基是什么样的人?

辞职不干了!

刚才说了,刘基的家乡就在现在的文成,在元朝和明朝叫作青田。刘基出生在一个书香官宦世家,他家祖上从宋朝到元朝都是读书人,刘基的父亲这一支,刘家,是官宦之家,他的母亲姓富。大家知道,北宋有一个著名的宰相叫富弼,这个人和范仲淹大概是同时期前后的人,刘基母亲的娘家就是这个姓氏。所以刘基的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家族当时是门当户对,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中成长起来的。

刘基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在石门山那里读书。他读书“七行俱下”,五经俱通,后来精通天文、术数之学。不仅懂得儒家学说的五经,而且还懂得天文、数学,这就跟我们刚才所讲的,他能掐会算,懂得天文就有关系了。

当时正逢科举之年,刘基他不够年龄。按规定25岁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他才21,就虚报年龄报考,一举中了举人,再举中了进士。一个青年人,在广大士子当中脱颖而出,有了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要做什么?孔夫子有教导,知识分子要“以道侍君”。知识分子自己不会去做皇帝,他只做两件事情,一件就叫作帝师,皇帝的老师,一件就是要做王佐,就是皇帝的帮手,左膀右臂。

刘基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官员。他当了一个什么官呢?他最初仅仅做了一个比七品官还小的官,高安县丞。他一上任就遇到了一个人命案。经过他的审理,发现这个案子是一个冤案。你想刘基这个人饱读诗书,追求真理,发现冤案肯定要纠正,这要纠正的话肯定要涉及两方面人。

为什么是冤案?肯定是前任官员错误判案。他为什么有错误?是他主观错误还是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故意做成冤案?如果刘基要纠正这个冤案,要得罪两批人,一个要得罪前任官员,一个要得罪事主背后的支持者。刘基坚持主张要给这个案子翻案,但是后来遭到攻击,在官场上碰了钉子。刚才我们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想要主持正义,我想要平反冤案,你们不让我翻,我这个官要跟你们一起做坏事吗?我如果继续在这里的话,等于跟你们在一起做坏事,我不能够,我辞职不干。刘基就是这样先后四次辞职。

他辞职以后并不消沉。你想,第一次做官跟官场不合,辞职,之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四次辞官,一心想给朝廷做事,但是每一次都跟朝廷不合,这样的人少见。回到乡里以后,他做了什么呢?著书立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作《郁离子》。

刘基这本寓言故事集讲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是儒家治天下之道。他的学生曾经评价这本书是给社会开的一个良方。社会病了,国家有病了,要怎么治理?《郁离子》开一副药方,帮助你治理:要在国家推行仁政,要选拔人才,要廉洁,要爱民。

刘基在《郁离子》当中表达了对社会的批评,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身怀满腹经纶想贡献给社会、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心境。

出山相助朱元璋

元朝末年,社会黑暗,天下已经开始大乱。这个时候,群雄并起,既有张士诚,又有陈友谅,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粗人出身,他本人很重视读书人,第一个来到他身边的读书人是谁啊?李善长。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比朱元璋大十九岁,在当地号称叫“里中长者”。这个“长者”不仅仅是年龄大,是智慧高、有威望才能称“长者”。李善长曾经跟朱元璋说,你家乡在濠州,濠州离沛县不远,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能产生皇帝,你的这个濠州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你可以成大事。但重要的一条是什么?你不要杀人,不要以抢夺财产、夺取女人、夺取财富为目的,如果这样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朱元璋喜欢接近知识分子,他听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劝告,逐渐把自己从这个农民起义的山大王变成一个领袖,变成一个有天下大治的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未来可以掌管天下的这样一个人。

所以他到了浙东以后要找贤才。当时浙东有什么人呢?号称有四学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在朱元璋攻破了婺州以后,他得到了一个人,宋濂。朱元璋在婺州这个地方建立了学校,请宋濂做了五经师,教四书五经。朱元璋很重视教育,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学校,他请的老师是宋濂。

我们为什么要提宋濂?宋濂是刘伯温的朋友。年轻的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学道,宋濂辞官,刘基也辞官,现在宋濂已经到了朱元璋的队伍当中,刘基怎么办?主动去吗?知识分子讲究节气,从一而终。虽然元朝这个皇帝不好,我也不能轻易背叛他。朱元璋了解知识分子,说你们要是去请刘基,他不会轻易出山,我知道知识分子很重视节气,一定要有相当的理由,才能够动员他出山。

这时候,谁担当了这个任务?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作胡大海,他是一个粗人,只会打仗,但是他喜欢接近名士。胡大海的部下里有一个叫作孙炎的人自告奋勇说,我去聘请刘基。孙炎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坐到一起时他就滔滔不绝,古今中外就听他一个人说,做诗“百纸立尽”,会写文章,善辩。他自告奋勇,要去请刘伯温,没有问题。结果在刘伯温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刘伯温拒绝出山。

你想想,刘伯温饱读诗书,四书五经讲究节义,讲究忠诚。朱元璋是什么人?农民起义,一帮土包子拉起一帮人马,到处打,占领城池,破坏力还不小。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天下名士,我能够跟你同流合污吗?

但是,孙炎不气馁,坚持不懈,继续聘请刘基。他聘请刘基的心非常诚恳,最后感动了刘基。刘基说,我确实不能跟你一起出山,但是你的一份心,确实也感动了我,我就把我家祖传的一把宝剑送给你,只当我们的个人交情,但是我还是不出山。孙炎写了一封长信,把宝剑退还给刘基,而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得非常漂亮。他说了一句话:宝剑赠天子,斩未顺命者。我不能用你的宝剑,宝剑应该你送给未来的天子,天子有权用这个宝剑斩那些不听命令者,我的地位不够,把宝剑退还给你。

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表示他没有权力也没有意愿接受这个宝剑;第二,宝剑能够斩不顺命的人,现在朱元璋也有一定的势力,有可能会斩你。孙炎这个人会说啊,他知道知识分子和政权的关系,他的这封长信把刘基打动了,刘基这时候就来拜访孙炎。

刚才我们说过了,宋濂是刘基的好朋友,刘基死了以后宋濂给刘基写过一篇传记,这个传记当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说刘基当时去见孙炎,叫“逡巡而去”,什么意思?就是想去又不能去,犹豫不决,还是去了。

他还在对朱元璋进行试探,我看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逡巡而去,见了孙炎。没有想到孙炎一番话,滔滔不绝,上下古今讲起来头头是道。刘基发了一通感慨,原来我以为你不如我,现在看来我不如你,你是懂得古今历史、懂得治天下之道的人。你这样的能人,还有像我的朋友宋濂这样的人,都投奔了朱元璋,那么他肯定有过人之处,他肯定有前途,他是可以投奔的。于是,刘基下定了决心,出山跟随朱元璋。

定计夺天下

朱元璋迎接了从浙东一起来到南京的四位先生,这四位先生就是章溢、叶琛、宋濂、刘基。朱元璋对这四位先生说了一句话,“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你看,朱元璋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动不动就代表天下。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我为天下百姓委屈你们出来帮忙,你们很辛苦。他说,天下纷乱,何时而治?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天下群雄并起,我什么时候才能够统一天下,夺得最高皇位?

据记载,说刘基一见到朱元璋以后,就给上了一个《时务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项策略和方式进献给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后来对于刘基贡献的回忆,说刘基为他“勘定天下之机,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讨论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还讨论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办法。

那么什么是刘基的勘定天下之机,什么又是刘基的安定百姓之道呢?我们知道,诸葛亮当年出山之前在隆中隐居,就知道天下三分。刘备三顾茅庐,他是上了一个三分天下的计策,叫作《隆中对》。那么刘基给朱元璋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怎么样去勘定这个天下呢?

这就是所谓的“先汉后周”之计。汉是朱元璋政权西面的陈友谅。陈友谅占据的地盘以武汉(当时叫武昌)为中心,还占领江西大部分地区,他建立了汉政权。周是朱元璋东面的张士诚。张士诚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相对狭小的政权,北到淮北。当然后来,张士诚又自称为吴王。那边陈友谅是汉王。

什么叫作“先汉后周”呢?就是朱元璋如果要打天下的话,要先对付西边的汉,后对付东边的周。为什么这样说?刘基分析,汉政权在我们的上游,陈友谅这个人野心很大,一日未曾忘我,每一天都没有忘记要消灭我,天天要顺流直下攻打我们现在的南京(当时叫应天府)。如果我们不把这批人消灭掉,我们就站不住脚,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那么东边是谁呢?张士诚。张士诚这个人,占的地方很富裕,很有钱,比如苏州是财富之地,但是这个人没有大志,自己顾自己,自己一个小天地好好的就完了。如果我们要是先打张士诚,我们可能就失算了,那陈友谅一定会要趁机攻击我们,我们就左右都是敌人。如果我们先打西边的陈友谅的话,张士诚保证按兵不动。如果一举打败了陈友谅,就等于扫除了夺取天下的最大障碍。张士诚好对付,就如同卷席一般。这是“先汉后周”。

当时,在朱元璋的将领中,对于“先汉后周”这个战略并不是都理解。有人说,你看,张士诚势力又大,而且他占的又是财富之地,我们夺取它容易,又容易得到充分的给养,应该先打张士诚。但在朱元璋和刘基的密谋之下,还是决定了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这就定下了“先汉后周”之计。所以有很多人评论说,“先汉后周”之计实际上就是刘基给朱元璋提出的夺取天下的整体策略。

到此为止,刘基都是纸上谈兵,打仗到底怎么样?到战场上试一试。刘基到了南京三个月,就碰上了一场战争。不出刘基所料,陈友谅依仗地广人多于至正二十年,顺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盘,夺取了朱元璋在应天府附近的重镇太平,现在是安徽当涂。你想,朱元璋刚刚夺取南京,立足未稳,这时候遇到了强敌怎么办?他下面的将领意见不一了,有的人说陈友谅的势力太大,我们要避其锋芒,撤离躲一躲;有的人说,南京城的钟山地势很高,我们不如在钟山上面安营扎寨;也有人甚至说不如投降。

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刘基来到了会场,一言不发,看大家说的什么话。这时候刘基示意朱元璋,说你随我来,咱们有话单说。朱元璋说,我看出你要说话,你说,什么意见吧。刘基说,先赐我尚方宝剑,斩那些号召投降的。别看他们先发制人,我们后举的也可以得胜,现在就是要统一军心,诱敌深入。结果这一仗打胜了,奠定了刘伯温在朱元璋军队当中的军事地位。

刘伯温还在一个关键的时候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前讲朱元璋,曾经多次提到朱元璋使用学士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缓称王”,就是说不要过早地出头,谁过早地出头天下就把矛头对准谁。那么朱元璋如何执行他的缓称王之计呢?他怎么样不暴露他的野心呢?他把一个没有实际权力和力量的小明王捧在上头,建立了一个龙凤政权,在红巾军当中是至高领袖。朱元璋为了表明自己没有野心,表明我是你小明王的部下,到了过年过节之时,在军队中间摆上一把椅子,上面放着小明王的牌子。

朱元璋这样做,得到了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借用了小明王的号召力。朱元璋自己开始是一支人马,小明王的红巾军也是不小的势力,他说我是小明王的部下,借助了小明王的号召力统帅了自己的力量。第二方面,宣布自己没有野心,我不想当王,我没有跟你们争,你们也不要跟我争,他在保存自己的力量。可是刘基来到朱元璋的队伍以后,对朱元璋的做法不满,为什么?他认为朱元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说你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抛开小明王的羽翼,自己跳出来,可能会让你取得更快的发展。

这时候出现了一件事,就是小明王所在的安丰遭到了张士诚的攻击,小明王受到了威胁。小明王是朱元璋的上级,他名义上是皇帝。朱元璋即使后来当了吴王、大元帅,都是小明王的部下。皇帝有了难,怎么办?在这方面,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人格。

我们评价一个古代的人,总是说到他的政策,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人格和人性,和具体做一个人的价值。朱元璋怎么样在世界上做人,才能够统帅千军万马?别人在看他,你的皇帝,你的主子如今受到威胁,你不管,别人还跟随你吗?你将来遇到危险别人还管你吗?以前朱元璋在郭子兴的军中,还是一个小小的九夫长的时候,郭子兴遇到困难,被别人扣押起来了,大家都认为很危险,不能去,朱元璋就挺身而出,救了郭子兴,他就有这种品质。

这个时候他和刘基发生了分歧。刘基说你不能动,小明王有问题了,可是现在陈友谅在看,如果你一旦离开你的地盘去救小明王,陈友谅一定会趁机打过来。朱元璋不信,还是带兵亲自去救小明王。把小明王救了以后,还没有回到南京,陈友谅发兵就夺取了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十分后怕,如果说陈友谅打的不是洪都,而是直接打南京,那样我腹背受敌,将来的前途还不知道怎么样。

可现在,陈友谅没有攻打南京,我们还来得及。他下令让他的侄子朱文正保卫洪都。当时洪都已经被包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朱元璋说,你再坚持一个月,我亲自去营救。洪都就是现在南昌这个地方。结果,朱元璋坐船乘江而上,跟陈友谅在鄱阳湖相遇,这样就发生了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大战打得非常激烈,其中有这么两个小插曲。一个小插曲是陈友谅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指挥船桅杆是白颜色的,于是号召所有的船攻打这个白颜色桅杆的船,第二天朱元璋赶快把白色换了。还有一个,朱元璋坐在自己的指挥船中,旁边是刘基。忽然刘基跳起来大喊说,主公(可能是叫主公吧,咱们假设)快走,拉着朱元璋就往别的船上跑,还没有落定,原来的船已经被打沉。所以刘基曾经在鄱阳湖大战中救过朱元璋的命。

这一场战争打得非常长。陈友谅的船是上下三层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铁皮,上下说话听不到,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优势,小船有小船的灵活,于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这场火攻当中,陈友谅的弟弟战死。陈友谅一下子泄气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这么长的时间,离开自己的后方很远,所以供给就发生了问题,这时候陈友谅他们就准备撤离。

刘基又提出了一个计策,说现在要封锁湖口,断绝他们的回路。后来陈军粮食断绝又突围不成,士气低落,而陈友谅又在乱军之中被一只飞石流弹射中头颅,穿过眼睛而出,陈军惨败。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个强敌。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边全部扫平了,所以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先汉后周”,朱元璋就按照这个计划,最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大治。


方寸天地上


明朝有一位传奇的太后,她是隆庆皇帝的后妃也是万历皇帝的母亲,为什么说她是个传奇的太后呢?这要从她敏锐的政治直觉说起,出身虽然不高但她却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贵妃的父亲是泥瓦匠,她是裕王身边的使唤丫头

李贵妃原名叫做李彩凤,父亲李伟是一个乡村的泥瓦匠,在家乡受灾后父亲不得不带着全家到了北京谋生,京城谋生并不容易在李彩凤十五岁时父亲将她送到了裕王府当了一个使唤丫头。

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皇帝的二儿子,本来他是没机会当皇帝的,但是太子早夭他就成了嘉靖帝唯一的儿子。虽然是唯一的继承人但是嘉靖帝和裕王的关系并不好,嘉靖帝迷信道士整日以长寿为业,这导致裕王对政治非常的反感。

长此以往他就喜欢上了女人和酒,但是自己的王妃陈氏只生育了一个女儿还早夭了,此后再无生育,这就给了裕王拈花惹草的理由。当然李彩凤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于陈王妃贤淑,李彩凤也得到了裕王的恩宠。

裕王继位后李彩凤因生子受宠晋升贵妃

隆庆皇帝继位后就将自己的陈王妃晋升皇后,当然李彩凤也成了皇贵妃。李彩凤之所以能从一位侍女变成贵妃这与她的才能和魅力是分不开的,当然她还有两个儿子。只可惜隆庆皇帝沉溺于酒色身体非常的孱弱仅仅在位6年就英年早逝了。

此时的李贵妃只有28岁,而自己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只有10岁。为了稳定朝局李贵妃决定更换内廷太监和外廷文官内阁首辅,内廷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换成了冯保,外廷内阁首辅换成了张居正。

女人的政治直觉让她成了一位英明的太后

走马换将这是皇帝登基后的必行之举,但是10岁的万历帝还不懂这些,李贵妃却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就将隆庆帝的亲信换掉换成了皇帝信任的冯保和张居正。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也正是因为这三个人才让昏昏欲坠大明朝又出现繁荣和生机。

对于后宫出现两宫太后张居正的处理是非常得当的,不仅全部追封太后还对两位太后都无差别对待。李太后对于陈太后的侍奉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改变,两宫太后的关系也相处的非常融洽,这给万历朝新政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只可惜万历帝成年后对张居正的主政非常的不满,他极力的想亲政但遭到了母亲李太后的反对。1582年张居正病逝,亲政的万历帝对张居正进行了无情的清算,此时的李太后似乎已经是心灰意冷,在儿子年幼时她严厉管教劝导其读书向上,但成年后才发现万历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这位皇帝最终还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回击了自己的母亲,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秋雨鲁北说历史


大明王朝传奇人和事很多,下面,我们讲一讲被民间称为半仙的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刘伯温一肚子诗书,浑身的能耐是真,可就是家中没有钱财去孝敬当权的赃官们,自然也就别指望考上个一官半职。人总得吃饭活命啊,他干脆流浪四方,算个卦、看个相,骗口饭吃。

  这天,他来到一个村子,见紧把村头有一座大院,人丁不少,看来是个大户人家,只是院里冷冷清清,一副破败相儿。管它呢,有饭吃就行。刘伯温推门走了进去。

  这家的老当家病病歪歪,一脸愁容,见来了讨饭的,赶紧请进屋,让炕上坐。刘伯温心里一热,这是个良善人家呀;又四处一看,有底啦。开口就问:“老当家的,府上想当年挺红火的呀?”

  只这一句,戳在了老人家的痛处,老头长叹一声:“别提啦,俺们家在早,那可真是方圆几百里都闻名;现在,犯了‘小人语’,没法子不落败!”

  “怎么个‘小人语’,这般厉害?老人家不妨细细说来,学生善解阴阳八卦之术,可以给您破破。”

  “是吗?”老人家似乎得着了一线希望,马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咱家出门向西,再没人家,那地势是个下坡坎儿。因为我们姓刘,村里人图它好记,就唤我们家是‘下坡刘’。‘下坡刘’跟‘下坡流’念起来没区别,分明是老刘家要走下坡路或者是下坡如流水的意思啦。这么咒我们,还有个好嘛,日子不败可就怪啦。”

  刘伯温听罢,笑道:“闹了半天,原来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子,学生也姓刘呀。别看眼下贫穷,却学得奇术绝招在身,不知老人家肯留在下吃一顿饭吗?我帮您破解破解。”

  老当家的凄然一笑:“这有什么?我们虽然败落,到底是大户人家,就算破船烂车,也还剩下几千大铁钉。”于是吩咐下人:“备酒席招待。看不看风水在其次,休要慢待了客人。”

  刘伯温得着了好酒好饭,大吃二喝一通。酒足饭饱,背着手由老人家陪同,房前屋后看了一圈,回来说:“老东家,你家的院门太轻,压不住‘小人语’呢。明天赶紧把院门两侧各阔出去一砖宽,做两扇梨木门安上,越厚越好。记住,你必须每天早上亲手开门,要待公鸡张口叫第一嗓子时开,不可错过。三年后我再来这边给你道喜。”

  老当家的照刘伯温的话办了。

  三年后,刘伯温又返回那个“下坡刘”家,哈,这回是青砖大瓦,高墙深院,房舍翻盖一新,院里奴婢成群,一片兴隆景象!独独那扇大梨木门没换新的。他知道这家的命运让他给“破解”对了,便大摇大摆叩门求见。

  老当家的这阵子疾病全无,腿脚利索,红光满面。见是刘伯温来访,一把拉住,请在中堂当中坐好,他老头子趴地上就磕头,连称“‘活神仙’,多亏您救了我这一大家人口!”

  原来,刘伯温嘱咐老当家的,换上梨木大门,老当家的每天半夜起床,候在门内,只待第一声鸡叫,梨木大门“吱嘎嘎”地打开,门重,夜静,全村人人都在睡梦中听到,就信口道:“人家下坡刘家起来啦。”“下坡刘家又起来啦。”就这样,借此吉言,昔日的“下坡刘”果然就一天好似一天。老掌柜的病也消除,愁也解散,能不感激刘伯温的指点嘛。

  刘家把刘伯温当成救命恩人,留他在这里住了下来。这家主人如今有的是钱,什么样的吃喝也供得起呀。刘伯温一边读书会友,熟读兵法,一边告诫老掌柜的,那鸡鸣开门的规矩万不可破,要风雨不误。

  后来,朱元璋起兵反元朝,听到刘神仙的大名,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那样,三番五次登门,把刘伯温请去做了军师。

  临走那天,刘伯温对下坡刘家老当家的说:“你当我真的会看相算卦?实话说了吧,我那是混饭吃的幌子,骗吃喝拐钱财的,啥不顶的呀。”

  老人家奇怪了:“你还客气什么?我明明是按照你的道儿办的,败家可不就变发了吗?”

  “我看你家人丁虽多,但个个懒散倦怠,这样过日子,怎么会不败家?又听老当家的破船烂车之说,更透着一股骄气,又骄又懒,不败你家败谁家?所以讹用换门的方法,逼你早起。你每天早起,必然惊动家人跟着早起,或者下田,或者织布,这么过日子,怎么会不富?看你当时气色,皆积食郁火所致,为早早开门,你消积食,又有了盼头,除郁火,食消火除,病怎么会不愈?”说罢,与老当家的长揖而别。

  刘伯温走后,下坡刘家依然保留着鸡鸣开门的规矩。


历史冷知识钩沉


讲一个驿卒的故事,传奇程度,堪比李自成。

在北直隶(河北徐水县)有一个叫陈虎的农民,为了挣钱贴补家用,就替人服徭役。凑巧,从京城来了一个太监,县里就安排陈虎去伺候。说白了,就是到驿站当驿卒,照顾往来客人。结果,这个太监很牛气,一言不合,拿鞭子揍了陈虎一顿。

被笞,归而发愤,即阉其长子,得供奉内廷。

陈虎回去以后,越想越生气,就把只有八九岁的大儿子陈矩阉了,送进宫里当太监。他是想让儿子也像这个太监一样威风。

陈矩进宫以后,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这个高忠也是个好太监,曾带兵防守鞑靼抢掠。陈矩对高忠特别敬佩,也下决心励志要当一个好太监。因此,陈矩奉旨出去办差的时候,都是秉公办事,从来不作威作福,更不干敲诈勒索那一套。

也是好人有好报,陈矩后来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掌管东厂!这等于是把“纠政、监察大权”都掌握在手里了,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太监”。陈矩要是心眼坏点,那肯定就是王振的翻版。幸好,偏偏陈矩是个好人。

他在职期间,为人正直,多次向皇帝建言献策。有官员因为谏言惹皇帝生气了,陈矩会替他求情。发现地方上有不对的政令,陈矩也会帮着官员上言。著名的“妖书案”,也是陈矩想法给遮掩了过去,找了个犯死罪的顶包,没有牵扯太多人。

1607年,68岁的陈矩在“内直房”值班时去世。这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明神宗为他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这还不算完。

这个驿卒陈虎在送走大儿子当太监不久,在伺候过往客人时,又被人叫仆人打了一顿鞭子。陈虎就问打他的仆人,那人是什么人啊,这么牛气。仆人说,他是进士老爷!

于是,陈虎发现,进士也很牛气啊!于是,陈虎一生气,就让二儿子出外求学。二儿子不负期望,考上了进士,做了官。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你好,我是无忧历史,明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王朝,历经270余年16帝,皇帝多奇葩,明朝的趣事也很多,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个明朝皇室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元素周期表大家都学过,属于化学知识,但是很少人知道我们元素周期表的命名还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子孙后代起的名字密切相关,下面我就来详细讲一讲。

朱元璋

元朝末年,在蒙古人统治下,朱元璋这些穷苦出身的人是不允许有名字的。很多人的名字是靠数字代替,这些数字大多数多是采取出生时间或者父母年龄之和。比如朱元璋原名就叫朱重八,到红巾军后才改的朱元璋。朱元璋的老爹叫朱五四,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开国将领汤和的老爹汤七一、爷爷汤六一,常遇春的老爹常六六,爷爷常重五,这种名字可以说比比皆是,你要是在人群中大喊一声重八,没准能招来四五个叫这个名字的人。

在消灭群雄势力,驱除胡虏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儿时的惨痛经历让他格外重视亲情。他不仅规划子孙后代永食朝廷俸禄的谋生之道,而且连后世子孙的姓名全部考虑好了。

五行

按照朱元璋这个总设计师的规划,所有子孙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偏旁要按照五行 “木火土金水”循环来取,代表五行相生,生生不息。第二个字为辈分,老朱分别为26个儿子的后代分别制定20字族谱表。比如太子朱标的后代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的后代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明朝皇帝名字

我们来验证一下太子朱标以及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等名字都是木字旁,朱标儿子朱允炆火字旁,中间字为允,明成祖朱棣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以及明代亡国之帝朱由检等也都符合取名的规则。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样取名字真很有意思。但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老朱家福利待遇好,所以后代人丁兴旺,万历三十二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记载的宗室人数有8万多人。据保守估算,明朝灭亡前,朱氏后人已有二十万之巨。人数之多,难以想象,同时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名字不好取了,你想想同一辈的朱家人成百上千,还要避祖上名讳,上哪去找那么多同偏旁的字来取名。可以想想明朝后期老朱家生了儿子第一件事不是高兴,而是头疼,刚想到一个名字,去皇室上户口发现前天已被占用了,还要绞尽脑汁再想一个名字。

难是难了点,但老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各种金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都被用完占用后,老朱家发明一种办法,自己造字,不管有没有,先写上再说。久而久之,不断有新字诞生,我大胆猜想一下,如果不是李自成农民军起义以及清朝入关大肆屠杀朱家皇室,按照人口繁衍的速度和取名字的需求,中国汉字数量要呈几何倍的增长了。

徐寿

清朝同治年间,化学家、科学家

徐寿在引进元素周期表进行翻译时,苦于没有汉字对应,翻译不是一件找个汉字安上就行,既要符合音译特点,又要符合元素的性质。在翻阅古今书籍后,突然老朱家的家谱让人眼前一亮,乖乖,哪有比这更合适的汉字的。于是,借鉴了明王朝皇室家谱后,徐寿顺利地用汉字命名了元素周期表。

虽然朱元璋在制定儿孙起名规则时没有考虑太多,但是其结果间接导致了元素周期表的完美命名,所以,朱元璋被大家成为“元素周期表之父”也不为过。


无忧历史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关于发生在大明江山的传奇故事很多。

说个比较有趣的吧。

最具权势,权利大的皇后

诚孝张皇后的一生经历了六朝,这在历朝历代皇后都没有过。

早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诚孝张皇后就是孝顺贤德的,这一点得到了明成祖和徐皇后的欣赏和喜爱。诚孝张皇后的父亲是节度使张麒,当时的张麒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官员。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时封张氏为燕世子妃。到了永乐二年的时候,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后来朱高炽即位之后,张氏被立为皇后。成为了皇后的张氏,没有权势的欲望。

明仁宗的在位时期非常短,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后明仁宗与张皇后所生的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到了这时候张氏已经成为了皇太后。由此张氏的权力不断扩大,有了左右朝廷的能力。明宣宗即位的时候,年龄还不大,很多大事都需要向母后请示。

不过张氏是遵从祖训的,当初马皇后就是参政而不乱政,这一点张太后也做到了。可以说张太后有太后之权,但是绝不弄权,更为主要的是,张太后与明宣宗不玩弄心术,因此张太后没有成为武则天一样的女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张太后辅佐明宣宗,达到了重才纳贤的朝政,这让明朝走入了一个新的巅峰,永乐盛世得到了延续。在张太后的尽心尽力辅佐下,出现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明宣宗在位仅仅十年就驾崩了,终年38岁。

于是明英宗即位了。张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不过明英宗即位的时候仅仅9岁,什么事都不懂。于是大臣们要求张太后垂帘听政,可是她拒绝了,并且告诉大臣们:“我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就这样张太后更加得到敬重。面对这样的朝政,张太后将老臣召集到了一起。

张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入内,并且对他们说:“如今皇帝年幼,需要各位齐心协力,共同创造辉煌。希望你们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在张太后辅佐朝政期间,最为主要的就是张太后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厉害。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逝。同时明英宗给了这位太皇太后非常高的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可以说张太后的一生就是不平凡的。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给予了张太后高度的评价。书中的评价很多,只截取一部分内容。

书中的内容是“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统治时期,她作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政治的决策。”由此张太后在明朝的权势不可小觑,但是也没有坏了祖宗规矩,这一点要比很多皇后强。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了解大明朝江山的传奇故事,需先了解明朝皇帝传承顺序,才好更好的认识到大明王朝: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朱元璋出生于公历1328年10月21日未时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也被家族称为朱老八。在25岁时,朱元璋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多年的征战中,朱元璋慢慢发现当前局势民不聊生,百姓所受压迫巨大;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称其为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一直是个迷:建文帝继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吹过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对当时的政治实行改革,实行惠民政策,重视农桑。但明惠帝其人由于性格软弱,也最终在削藩的斗争中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对此,也成为后世史学家们猜测争论的话题。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明朝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号。明宣宗又称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为宣德炉。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即位初大事权归太皇太后张氏,以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各项政策,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后,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八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死后葬于十三陵之裕陵。

……

………

太多了,就不一一查看资料了[捂脸]想继续了解的朋友可网上搜索大明朝历代皇帝,即可查看[呲牙]



灥靐飍羴麤龘


大明朝最传奇的故事,莫过于明孝宗的出生了。

孝宗朱佑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宪宗因儿时的经历,专宠万贵妃。万贵妃大宪宗十九岁,曾生宪宗长子,可惜早夭,自此万贵妃不能再生养。她记恨宪宗别的妃子有儿子,所以一旦知道哪个妃子有身孕,就用各种办法迫害。贤妃柏氏生下一子,被宪宗立为太子。不久就被万贵妃害死。

宪宗立吴氏为后,吴氏见万贵妃为非作歹,仗着自己皇后的身份,把万贵妃召来打了一顿。宪宗得知后震怒,废吴氏后位,幽居于西宫。

这时有一位姓纪的小姑娘,本是广西大山中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宪宗朝少数民族叛乱被镇压,纪氏作为俘虏被送进宫作宫女,负责看管皇宫储藏室。一日宪宗来到后府,见到纪氏,感觉不错,(此处省略数百字)。纪氏有了身孕,宫中的所有人都不满万贵妃的作为,一起帮纪氏隐瞒怀孕的真相。就连万贵妃派来查看的女官,回去都说纪氏只是得了怪病,肚子胀大的!

纪氏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孝宗。孝宗一生下来,纪氏感到无力抚养,就让看门的太监张敏抱出去淹死。张敏说“上未有子,奈何弃之?”,就把孝宗藏在一间空屋子里偷偷抚养。

废后吴氏知道了,也主动帮着养孝宗。宫中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很多,但都一起瞒着万贵妃。就这样孝宗长到六岁,宪宗都还不知道自己有个儿子!

一天,张敏伺候宪宗梳头。宪宗看着镜子,叹气说“老将至而无子!”张敏逮到机会,赶忙跪下说“万岁已有子也!”宪宗一听懵了,这时宪宗贴身的大太监怀恩也磕头说出孝宗的身世。宪宗听后大喜,立刻派人去西宫迎接孝宗。

使者来到纪氏这里说明来意,纪氏抱着宪宗哭着说:“我儿你去了,我必死无疑!你看到一个穿着黄袍、长胡须的,那就是你父亲!”

众人用一顶小轿把宪孝抬到宪宗身边,宪宗一把把孝宗抱到怀里,看了半天,悲喜交加,流着泪说“我子也,类我!”

就这样父子相认。宪宗立即昭告天下,立孝宗为太子,封纪氏为淑妃。万贵妃得知后,气得大骂“群小绐我!”半年后,纪妃突然死了,不用说这又是万贵妃下的毒手!张敏也害怕万贵妃陷害,吞金而死。

这时,宪宗的生母周太后主动把孝宗接到自己的宫中抚养,这让万贵妃没有机会陷害孝宗。

一天,万贵妃突然派人请孝宗吃饭。周太后不好回绝,就对孝宗说:“你去了,什么都别吃!”孝宗来到万贵妃宫中。万贵妃给他食物,孝宗说“我饱了”。万贵妃又拿出汤羹来给孝宗喝。孝宗说“恐怕有毒吧!”万贵妃气得大怒,说“还是个孩子就这样,以后恐怕要收拾我啊!”从此得病,不久就病死了。

孝宗即位后,是一个好皇帝,把母亲纪妃迁葬进宪宗的陵墓。对待宪宗废后吴氏,如同自己生母一般,以感激当年的养育之恩。孝宗一生只有一个女人,皇后张氏。这是中国五千年帝王史上仅有的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


caniforget999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明朝的历史据史学家定义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称帝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为止,但是明朝还有苟延残喘1662年灭亡的南明朝廷与1683年灭亡的台湾明郑王朝。

明初国力盛极一时,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于江南之地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北伐,最终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恢复中原。又利用党派之争铲除奸臣,以断后患。太子朱标身亡其子朱允炆继位,建文帝在位时爆发了靖康之乱,燕王朱棣继位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在位时励精图治派郑和下西洋,宣言大明国威。创立永乐盛世。其后大明在朱高炽,朱瞻基的统治下大明国力到达顶峰,宣宗之子英宗继位留下三杨辅佐一时国家政局清明,欣欣向荣!

明英宗14年(1449年)听信宦官王振谗言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其弟景帝继位任用于谦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被送还通过夺门之变复僻。英宗之子宪宗继位初年励精图治后期宠信宦官汪直国力日衰。在明孝宗之间出现了国家中兴的现象史称弘治中兴。正德,嘉靖两朝虽有改革(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嘉靖时期)所有中兴但君臣关系恶化,奸臣当道,官员腐败还是走向了下坡路。

神宗去世光宗继位一月有余也去世了,子朱由校继位但宠信魏忠贤推动了明朝更加腐败。崇祯年间虽励精图治但始终无力回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其后清军入关,在江南南明朝廷延续了十年,台湾的明郑王朝到1633年被康熙所灭,明朝到此结束了他的历史征程。


侃侃聊热点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群臣,他也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寄希望于他们成年之后能够携手守卫大明疆土,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以至于经常夜不能寐,整晚整晚地夜观天象,生怕会有威胁产生,根据朱元璋做事的态度,以及他暴躁的脾气,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他很可能早早就患上了神经衰弱,尤其体现在对别人的猜忌。

太子朱标意外死亡之后,朱元璋性情再次大变,他对别人的猜忌也变得变本加厉,不仅把开国功臣屠戮殆尽,甚至连自己的嫔妃、儿子都开始怀疑,结合朱元璋的这些行为,他大兴文字狱的事就很可能发生,而且顺理成章,《明史》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尽管很多人认为是满清对明朝以及朱元璋的抹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大将军徐达派指挥曹谅围攻泉白寨,郭云出战,兵败被擒。徐达呵斥他跪下,云不但直立不跪,且骂不绝口,以求速死。兵士用刀刺肋骨恐吓,仍昂首不动。徐达壮其英武,不忍加害,把他送往京师,交太祖朱元璋处理。太祖见他相貌英俊魁伟,很有骨气,即令释其缚。当时,朱元璋正阅《汉书》,问云:“识字吗?”云答:“识。”

太祖让云诵读《汉书》,云读之流利通畅。皇帝大喜,立马放人,厚加赏赐。朱元璋认为,郭云是个武将,若让他马上反戈打元朝,会伤他的感情,于是就慢慢感化他,让他先从文官做起,委任他为溧水县(江苏省)知县。朱元璋给出的官员工资太低。明朝官员算得上史上最苦的官员,因为他们的工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最低的。中国自古有句话,那就是升官发财,意思是只要当上官,就可以有钱了。因此大量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就是想要借此出人头地,改善家人的生活。

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是在明朝却不明智的,其实朱元璋在位时,给予官员的工资还是相对公平的,但是后来皇帝登基以后,对于官员的工资越发的打压,也就是越来越少。有一些官职比较小的官员,每年的工资还不够养活家人,然而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不愿意去种地或者从商改善家庭生活,最终也只有去贪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