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哪位能給講一個關於大明朝江山的傳奇故事?

雙龍居士


劉伯溫是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叫劉基,一般被稱做“青田劉基”,因為他是浙江省青田縣人。可是現在他的家鄉不在青田縣了,在浙江省文成縣。文成縣是新成立的一個縣,大概在20世紀40年代末,為了加強對這個三不管地帶的控制,把附近幾個縣劃成了一個新的縣。“文成”二字就來自於劉伯溫的諡號。

傳說中的神人劉伯溫

劉基這個人很神。很多地方都有劉基廟,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劉基的傳說,說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能掐會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關於他的傳說非常多,舉一個例子。說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日本侵略軍非常猖狂,一下子打下了北方,後來佔領了南京,往廣東、武漢推進,就是唯獨上海這一帶還沒有被日本控制。這時候上海的《申報》登了一篇消息,說浙東地區在修橋樑的時候,在橋下面發現了一塊石碑,這塊石碑上寫了幾個字,迴天碑,下面是“起七七,終七七,冀、寧、粵、漢,暗無天日,引胡深入,一舉殲滅,吳越英傑,努力努力”。落款“劉基題”。

當時是1937年的年底,南京陷落,劉基是什麼時候的人?明朝的人。那時候距離劉基死已經五百多年了,五百多年前的劉基怎麼會寫了這樣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不是跟當時的情況很吻合嗎?他怎麼知道日本人要侵略我們國家?他怎麼知道要“引胡深入”?還號召“吳越英傑”努力把它一舉殲滅呢?五百多年前寫了這樣的話,說明劉基是一個神人。

再往前看,劉基還有很多的傳說。清朝入關初年,在江南地區大肆殺戮。有一個親王帶領清軍打到江南以後還師,從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劉基的故鄉青田縣,說劉基既然是個神人,那麼他的墳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墳墓挖開,看看有什麼神秘。

一挖不要緊,發現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寫了句話,“順治三年春,如何開我墳”,就是說剛剛建立的清朝,入關不久,你怎麼能夠開我的墳呢?他已經預測到這一年清朝的軍隊要挖開他的墳。而且碑的背面寫了幾句話,把這個親王嚇壞了,說“貝勒貝勒,天下無敵。生於北方,死在浙直”。結果親王回去以後嚇得一身病,一命嗚呼了。

劉基被傳說成一個神秘人物,他最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有《燒餅歌》,有《推背圖》,有《屍衣經》。這些東西,有的是他本人寫的,有的是他註解以前的書。那劉基到底是什麼人?歷史上的劉基和傳說中的劉基是一樣的人嗎?

有人說為什麼劉基聰明?因為他得過一部天書。一次劉基在山中獨坐,突然發現牆壁上有四個字,“山為基開”,這座山為劉基而開。他走上前去,山突然打開一道石門,繼續走進去,又一道石門打開,只見一個道士橫臥在石床上,指著一本書。

劉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書。道士一翻身,問,什麼人進來?你對這部書有興趣嗎?如果你明天能夠把這個書的內容背誦下來,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術數全部本領傳授給你。劉基記憶力驚人啊,這部書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這個道士的真傳,成為神人,上面這些當然都是民間的傳說。那麼真實的劉基是什麼樣的人?

辭職不幹了!

剛才說了,劉基的家鄉就在現在的文成,在元朝和明朝叫作青田。劉基出生在一個書香官宦世家,他家祖上從宋朝到元朝都是讀書人,劉基的父親這一支,劉家,是官宦之家,他的母親姓富。大家知道,北宋有一個著名的宰相叫富弼,這個人和范仲淹大概是同時期前後的人,劉基母親的孃家就是這個姓氏。所以劉基的父親和母親這兩個家族當時是門當戶對,他就是在這樣一個名門望族中成長起來的。

劉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他在石門山那裡讀書。他讀書“七行俱下”,五經俱通,後來精通天文、術數之學。不僅懂得儒家學說的五經,而且還懂得天文、數學,這就跟我們剛才所講的,他能掐會算,懂得天文就有關係了。

當時正逢科舉之年,劉基他不夠年齡。按規定25歲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他才21,就虛報年齡報考,一舉中了舉人,再舉中了進士。一個青年人,在廣大士子當中脫穎而出,有了參與政治、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要做什麼?孔夫子有教導,知識分子要“以道侍君”。知識分子自己不會去做皇帝,他只做兩件事情,一件就叫作帝師,皇帝的老師,一件就是要做王佐,就是皇帝的幫手,左膀右臂。

劉基考中進士以後,被任命為官員。他當了一個什麼官呢?他最初僅僅做了一個比七品官還小的官,高安縣丞。他一上任就遇到了一個人命案。經過他的審理,發現這個案子是一個冤案。你想劉基這個人飽讀詩書,追求真理,發現冤案肯定要糾正,這要糾正的話肯定要涉及兩方面人。

為什麼是冤案?肯定是前任官員錯誤判案。他為什麼有錯誤?是他主觀錯誤還是受到世家大族的影響,故意做成冤案?如果劉基要糾正這個冤案,要得罪兩批人,一個要得罪前任官員,一個要得罪事主背後的支持者。劉基堅持主張要給這個案子翻案,但是後來遭到攻擊,在官場上碰了釘子。剛才我們講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我想要主持正義,我想要平反冤案,你們不讓我翻,我這個官要跟你們一起做壞事嗎?我如果繼續在這裡的話,等於跟你們在一起做壞事,我不能夠,我辭職不幹。劉基就是這樣先後四次辭職。

他辭職以後並不消沉。你想,第一次做官跟官場不合,辭職,之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四次辭官,一心想給朝廷做事,但是每一次都跟朝廷不合,這樣的人少見。回到鄉里以後,他做了什麼呢?著書立說,最著名的一本書叫作《郁離子》。

劉基這本寓言故事集講的內容是什麼?第一,是儒家治天下之道。他的學生曾經評價這本書是給社會開的一個良方。社會病了,國家有病了,要怎麼治理?《郁離子》開一副藥方,幫助你治理:要在國家推行仁政,要選拔人才,要廉潔,要愛民。

劉基在《郁離子》當中表達了對社會的批評,同時,他也表達出了自己身懷滿腹經綸想貢獻給社會、為社會做一點事情的心境。

出山相助朱元璋

元朝末年,社會黑暗,天下已經開始大亂。這個時候,群雄並起,既有張士誠,又有陳友諒,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個粗人出身,他本人很重視讀書人,第一個來到他身邊的讀書人是誰啊?李善長。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比朱元璋大十九歲,在當地號稱叫“裡中長者”。這個“長者”不僅僅是年齡大,是智慧高、有威望才能稱“長者”。李善長曾經跟朱元璋說,你家鄉在濠州,濠州離沛縣不遠,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沛縣能產生皇帝,你的這個濠州也會受到影響。所以你可以成大事。但重要的一條是什麼?你不要殺人,不要以搶奪財產、奪取女人、奪取財富為目的,如果這樣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朱元璋喜歡接近知識分子,他聽了很多知識分子的勸告,逐漸把自己從這個農民起義的山大王變成一個領袖,變成一個有天下大治的人,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未來可以掌管天下的這樣一個人。

所以他到了浙東以後要找賢才。當時浙東有什麼人呢?號稱有四學士。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在朱元璋攻破了婺州以後,他得到了一個人,宋濂。朱元璋在婺州這個地方建立了學校,請宋濂做了五經師,教四書五經。朱元璋很重視教育,他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建立學校,他請的老師是宋濂。

我們為什麼要提宋濂?宋濂是劉伯溫的朋友。年輕的時候他們一起讀書,一起學道,宋濂辭官,劉基也辭官,現在宋濂已經到了朱元璋的隊伍當中,劉基怎麼辦?主動去嗎?知識分子講究節氣,從一而終。雖然元朝這個皇帝不好,我也不能輕易背叛他。朱元璋瞭解知識分子,說你們要是去請劉基,他不會輕易出山,我知道知識分子很重視節氣,一定要有相當的理由,才能夠動員他出山。

這時候,誰擔當了這個任務?有一個著名的將領叫作胡大海,他是一個粗人,只會打仗,但是他喜歡接近名士。胡大海的部下里有一個叫作孫炎的人自告奮勇說,我去聘請劉基。孫炎也是一個滿腹經綸的人,坐到一起時他就滔滔不絕,古今中外就聽他一個人說,做詩“百紙立盡”,會寫文章,善辯。他自告奮勇,要去請劉伯溫,沒有問題。結果在劉伯溫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劉伯溫拒絕出山。

你想想,劉伯溫飽讀詩書,四書五經講究節義,講究忠誠。朱元璋是什麼人?農民起義,一幫土包子拉起一幫人馬,到處打,佔領城池,破壞力還不小。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天下名士,我能夠跟你同流合汙嗎?

但是,孫炎不氣餒,堅持不懈,繼續聘請劉基。他聘請劉基的心非常誠懇,最後感動了劉基。劉基說,我確實不能跟你一起出山,但是你的一份心,確實也感動了我,我就把我家祖傳的一把寶劍送給你,只當我們的個人交情,但是我還是不出山。孫炎寫了一封長信,把寶劍退還給劉基,而且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寫得非常漂亮。他說了一句話:寶劍贈天子,斬未順命者。我不能用你的寶劍,寶劍應該你送給未來的天子,天子有權用這個寶劍斬那些不聽命令者,我的地位不夠,把寶劍退還給你。

這句話一語雙關。第一,表示他沒有權力也沒有意願接受這個寶劍;第二,寶劍能夠斬不順命的人,現在朱元璋也有一定的勢力,有可能會斬你。孫炎這個人會說啊,他知道知識分子和政權的關係,他的這封長信把劉基打動了,劉基這時候就來拜訪孫炎。

剛才我們說過了,宋濂是劉基的好朋友,劉基死了以後宋濂給劉基寫過一篇傳記,這個傳記當中寫了這麼一段話,說劉基當時去見孫炎,叫“逡巡而去”,什麼意思?就是想去又不能去,猶豫不決,還是去了。

他還在對朱元璋進行試探,我看看你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逡巡而去,見了孫炎。沒有想到孫炎一番話,滔滔不絕,上下古今講起來頭頭是道。劉基發了一通感慨,原來我以為你不如我,現在看來我不如你,你是懂得古今歷史、懂得治天下之道的人。你這樣的能人,還有像我的朋友宋濂這樣的人,都投奔了朱元璋,那麼他肯定有過人之處,他肯定有前途,他是可以投奔的。於是,劉基下定了決心,出山跟隨朱元璋。

定計奪天下

朱元璋迎接了從浙東一起來到南京的四位先生,這四位先生就是章溢、葉琛、宋濂、劉基。朱元璋對這四位先生說了一句話,“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你看,朱元璋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動不動就代表天下。我為天下屈四先生,我為天下百姓委屈你們出來幫忙,你們很辛苦。他說,天下紛亂,何時而治?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暗含著一個意思,天下群雄並起,我什麼時候才能夠統一天下,奪得最高皇位?

據記載,說劉基一見到朱元璋以後,就給上了一個《時務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項策略和方式進獻給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後來對於劉基貢獻的回憶,說劉基為他“勘定天下之機,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討論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還討論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辦法。

那麼什麼是劉基的勘定天下之機,什麼又是劉基的安定百姓之道呢?我們知道,諸葛亮當年出山之前在隆中隱居,就知道天下三分。劉備三顧茅廬,他是上了一個三分天下的計策,叫作《隆中對》。那麼劉基給朱元璋提出了什麼樣的策略?怎麼樣去勘定這個天下呢?

這就是所謂的“先漢後周”之計。漢是朱元璋政權西面的陳友諒。陳友諒佔據的地盤以武漢(當時叫武昌)為中心,還佔領江西大部分地區,他建立了漢政權。周是朱元璋東面的張士誠。張士誠以蘇州為中心,建立了一個相對狹小的政權,北到淮北。當然後來,張士誠又自稱為吳王。那邊陳友諒是漢王。

什麼叫作“先漢後周”呢?就是朱元璋如果要打天下的話,要先對付西邊的漢,後對付東邊的周。為什麼這樣說?劉基分析,漢政權在我們的上游,陳友諒這個人野心很大,一日未曾忘我,每一天都沒有忘記要消滅我,天天要順流直下攻打我們現在的南京(當時叫應天府)。如果我們不把這批人消滅掉,我們就站不住腳,沒有一天好日子過。

那麼東邊是誰呢?張士誠。張士誠這個人,佔的地方很富裕,很有錢,比如蘇州是財富之地,但是這個人沒有大志,自己顧自己,自己一個小天地好好的就完了。如果我們要是先打張士誠,我們可能就失算了,那陳友諒一定會要趁機攻擊我們,我們就左右都是敵人。如果我們先打西邊的陳友諒的話,張士誠保證按兵不動。如果一舉打敗了陳友諒,就等於掃除了奪取天下的最大障礙。張士誠好對付,就如同卷席一般。這是“先漢後周”。

當時,在朱元璋的將領中,對於“先漢後周”這個戰略並不是都理解。有人說,你看,張士誠勢力又大,而且他佔的又是財富之地,我們奪取它容易,又容易得到充分的給養,應該先打張士誠。但在朱元璋和劉基的密謀之下,還是決定了先打陳友諒再打張士誠,這就定下了“先漢後周”之計。所以有很多人評論說,“先漢後周”之計實際上就是劉基給朱元璋提出的奪取天下的整體策略。

到此為止,劉基都是紙上談兵,打仗到底怎麼樣?到戰場上試一試。劉基到了南京三個月,就碰上了一場戰爭。不出劉基所料,陳友諒依仗地廣人多於至正二十年,順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盤,奪取了朱元璋在應天府附近的重鎮太平,現在是安徽當塗。你想,朱元璋剛剛奪取南京,立足未穩,這時候遇到了強敵怎麼辦?他下面的將領意見不一了,有的人說陳友諒的勢力太大,我們要避其鋒芒,撤離躲一躲;有的人說,南京城的鐘山地勢很高,我們不如在鐘山上面安營紮寨;也有人甚至說不如投降。

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劉基來到了會場,一言不發,看大家說的什麼話。這時候劉基示意朱元璋,說你隨我來,咱們有話單說。朱元璋說,我看出你要說話,你說,什麼意見吧。劉基說,先賜我尚方寶劍,斬那些號召投降的。別看他們先發制人,我們後舉的也可以得勝,現在就是要統一軍心,誘敵深入。結果這一仗打勝了,奠定了劉伯溫在朱元璋軍隊當中的軍事地位。

劉伯溫還在一個關鍵的時候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以前講朱元璋,曾經多次提到朱元璋使用學士朱升的意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所謂“緩稱王”,就是說不要過早地出頭,誰過早地出頭天下就把矛頭對準誰。那麼朱元璋如何執行他的緩稱王之計呢?他怎麼樣不暴露他的野心呢?他把一個沒有實際權力和力量的小明王捧在上頭,建立了一個龍鳳政權,在紅巾軍當中是至高領袖。朱元璋為了表明自己沒有野心,表明我是你小明王的部下,到了過年過節之時,在軍隊中間擺上一把椅子,上面放著小明王的牌子。

朱元璋這樣做,得到了兩個效果。第一個效果,借用了小明王的號召力。朱元璋自己開始是一支人馬,小明王的紅巾軍也是不小的勢力,他說我是小明王的部下,藉助了小明王的號召力統帥了自己的力量。第二方面,宣佈自己沒有野心,我不想當王,我沒有跟你們爭,你們也不要跟我爭,他在保存自己的力量。可是劉基來到朱元璋的隊伍以後,對朱元璋的做法不滿,為什麼?他認為朱元璋的時機已經成熟,他說你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拋開小明王的羽翼,自己跳出來,可能會讓你取得更快的發展。

這時候出現了一件事,就是小明王所在的安豐遭到了張士誠的攻擊,小明王受到了威脅。小明王是朱元璋的上級,他名義上是皇帝。朱元璋即使後來當了吳王、大元帥,都是小明王的部下。皇帝有了難,怎麼辦?在這方面,朱元璋表現出了他的人格。

我們評價一個古代的人,總是說到他的政策,可是我們常常忽略他們的人格和人性,和具體做一個人的價值。朱元璋怎麼樣在世界上做人,才能夠統帥千軍萬馬?別人在看他,你的皇帝,你的主子如今受到威脅,你不管,別人還跟隨你嗎?你將來遇到危險別人還管你嗎?以前朱元璋在郭子興的軍中,還是一個小小的九夫長的時候,郭子興遇到困難,被別人扣押起來了,大家都認為很危險,不能去,朱元璋就挺身而出,救了郭子興,他就有這種品質。

這個時候他和劉基發生了分歧。劉基說你不能動,小明王有問題了,可是現在陳友諒在看,如果你一旦離開你的地盤去救小明王,陳友諒一定會趁機打過來。朱元璋不信,還是帶兵親自去救小明王。把小明王救了以後,還沒有回到南京,陳友諒發兵就奪取了朱元璋的地盤。朱元璋十分後怕,如果說陳友諒打的不是洪都,而是直接打南京,那樣我腹背受敵,將來的前途還不知道怎麼樣。

可現在,陳友諒沒有攻打南京,我們還來得及。他下令讓他的侄子朱文正保衛洪都。當時洪都已經被包圍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朱元璋說,你再堅持一個月,我親自去營救。洪都就是現在南昌這個地方。結果,朱元璋坐船乘江而上,跟陳友諒在鄱陽湖相遇,這樣就發生了鄱陽湖大戰。

鄱陽湖大戰打得非常激烈,其中有這麼兩個小插曲。一個小插曲是陳友諒發現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桅杆是白顏色的,於是號召所有的船攻打這個白顏色桅杆的船,第二天朱元璋趕快把白色換了。還有一個,朱元璋坐在自己的指揮船中,旁邊是劉基。忽然劉基跳起來大喊說,主公(可能是叫主公吧,咱們假設)快走,拉著朱元璋就往別的船上跑,還沒有落定,原來的船已經被打沉。所以劉基曾經在鄱陽湖大戰中救過朱元璋的命。

這一場戰爭打得非常長。陳友諒的船是上下三層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鐵皮,上下說話聽不到,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優勢,小船有小船的靈活,於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這場火攻當中,陳友諒的弟弟戰死。陳友諒一下子洩氣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這麼長的時間,離開自己的後方很遠,所以供給就發生了問題,這時候陳友諒他們就準備撤離。

劉基又提出了一個計策,說現在要封鎖湖口,斷絕他們的迴路。後來陳軍糧食斷絕又突圍不成,士氣低落,而陳友諒又在亂軍之中被一隻飛石流彈射中頭顱,穿過眼睛而出,陳軍慘敗。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這個強敵。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邊全部掃平了,所以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先漢後周”,朱元璋就按照這個計劃,最後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大治。


方寸天地上


明朝有一位傳奇的太后,她是隆慶皇帝的后妃也是萬曆皇帝的母親,為什麼說她是個傳奇的太后呢?這要從她敏銳的政治直覺說起,出身雖然不高但她卻在明朝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貴妃的父親是泥瓦匠,她是裕王身邊的使喚丫頭

李貴妃原名叫做李綵鳳,父親李偉是一個鄉村的泥瓦匠,在家鄉受災後父親不得不帶著全家到了北京謀生,京城謀生並不容易在李綵鳳十五歲時父親將她送到了裕王府當了一個使喚丫頭。

裕王朱載垕是嘉靖皇帝的二兒子,本來他是沒機會當皇帝的,但是太子早夭他就成了嘉靖帝唯一的兒子。雖然是唯一的繼承人但是嘉靖帝和裕王的關係並不好,嘉靖帝迷信道士整日以長壽為業,這導致裕王對政治非常的反感。

長此以往他就喜歡上了女人和酒,但是自己的王妃陳氏只生育了一個女兒還早夭了,此後再無生育,這就給了裕王拈花惹草的理由。當然李綵鳳就是其中的一位,由於陳王妃賢淑,李綵鳳也得到了裕王的恩寵。

裕王繼位後李綵鳳因生子受寵晉升貴妃

隆慶皇帝繼位後就將自己的陳王妃晉升皇后,當然李綵鳳也成了皇貴妃。李綵鳳之所以能從一位侍女變成貴妃這與她的才能和魅力是分不開的,當然她還有兩個兒子。只可惜隆慶皇帝沉溺於酒色身體非常的孱弱僅僅在位6年就英年早逝了。

此時的李貴妃只有28歲,而自己的兒子萬曆皇帝朱翊鈞只有10歲。為了穩定朝局李貴妃決定更換內廷太監和外廷文官內閣首輔,內廷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換成了馮保,外廷內閣首輔換成了張居正。

女人的政治直覺讓她成了一位英明的太后

走馬換將這是皇帝登基後的必行之舉,但是10歲的萬曆帝還不懂這些,李貴妃卻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就將隆慶帝的親信換掉換成了皇帝信任的馮保和張居正。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非常英明的,也正是因為這三個人才讓昏昏欲墜大明朝又出現繁榮和生機。

對於後宮出現兩宮太后張居正的處理是非常得當的,不僅全部追封太后還對兩位太后都無差別對待。李太后對於陳太后的侍奉並沒有因為身份的變化而改變,兩宮太后的關係也相處的非常融洽,這給萬曆朝新政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只可惜萬曆帝成年後對張居正的主政非常的不滿,他極力的想親政但遭到了母親李太后的反對。1582年張居正病逝,親政的萬曆帝對張居正進行了無情的清算,此時的李太后似乎已經是心灰意冷,在兒子年幼時她嚴厲管教勸導其讀書向上,但成年後才發現萬曆帝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這位皇帝最終還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回擊了自己的母親,最後卻發現是自己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基業。


秋雨魯北說歷史


大明王朝傳奇人和事很多,下面,我們講一講被民間稱為半仙的劉伯溫的傳奇故事。

劉伯溫一肚子詩書,渾身的能耐是真,可就是家中沒有錢財去孝敬當權的贓官們,自然也就別指望考上個一官半職。人總得吃飯活命啊,他乾脆流浪四方,算個卦、看個相,騙口飯吃。

  這天,他來到一個村子,見緊把村頭有一座大院,人丁不少,看來是個大戶人家,只是院裡冷冷清清,一副破敗相兒。管它呢,有飯吃就行。劉伯溫推門走了進去。

  這家的老當家病病歪歪,一臉愁容,見來了討飯的,趕緊請進屋,讓炕上坐。劉伯溫心裡一熱,這是個良善人家呀;又四處一看,有底啦。開口就問:“老當家的,府上想當年挺紅火的呀?”

  只這一句,戳在了老人家的痛處,老頭長嘆一聲:“別提啦,俺們家在早,那可真是方圓幾百裡都聞名;現在,犯了‘小人語’,沒法子不落敗!”

  “怎麼個‘小人語’,這般厲害?老人家不妨細細說來,學生善解陰陽八卦之術,可以給您破破。”

  “是嗎?”老人家似乎得著了一線希望,馬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咱家出門向西,再沒人家,那地勢是個下坡坎兒。因為我們姓劉,村裡人圖它好記,就喚我們家是‘下坡劉’。‘下坡劉’跟‘下坡流’念起來沒區別,分明是老劉家要走下坡路或者是下坡如流水的意思啦。這麼咒我們,還有個好嘛,日子不敗可就怪啦。”

  劉伯溫聽罷,笑道:“鬧了半天,原來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子,學生也姓劉呀。別看眼下貧窮,卻學得奇術絕招在身,不知老人家肯留在下吃一頓飯嗎?我幫您破解破解。”

  老當家的悽然一笑:“這有什麼?我們雖然敗落,到底是大戶人家,就算破船爛車,也還剩下幾千大鐵釘。”於是吩咐下人:“備酒席招待。看不看風水在其次,休要慢待了客人。”

  劉伯溫得著了好酒好飯,大吃二喝一通。酒足飯飽,揹著手由老人家陪同,房前屋後看了一圈,回來說:“老東家,你家的院門太輕,壓不住‘小人語’呢。明天趕緊把院門兩側各闊出去一磚寬,做兩扇梨木門安上,越厚越好。記住,你必須每天早上親手開門,要待公雞張口叫第一嗓子時開,不可錯過。三年後我再來這邊給你道喜。”

  老當家的照劉伯溫的話辦了。

  三年後,劉伯溫又返回那個“下坡劉”家,哈,這回是青磚大瓦,高牆深院,房舍翻蓋一新,院裡奴婢成群,一片興隆景象!獨獨那扇大梨木門沒換新的。他知道這家的命運讓他給“破解”對了,便大搖大擺叩門求見。

  老當家的這陣子疾病全無,腿腳利索,紅光滿面。見是劉伯溫來訪,一把拉住,請在中堂當中坐好,他老頭子趴地上就磕頭,連稱“‘活神仙’,多虧您救了我這一大家人口!”

  原來,劉伯溫囑咐老當家的,換上梨木大門,老當家的每天半夜起床,候在門內,只待第一聲雞叫,梨木大門“吱嘎嘎”地打開,門重,夜靜,全村人人都在睡夢中聽到,就信口道:“人家下坡劉家起來啦。”“下坡劉家又起來啦。”就這樣,藉此吉言,昔日的“下坡劉”果然就一天好似一天。老掌櫃的病也消除,愁也解散,能不感激劉伯溫的指點嘛。

  劉家把劉伯溫當成救命恩人,留他在這裡住了下來。這家主人如今有的是錢,什麼樣的吃喝也供得起呀。劉伯溫一邊讀書會友,熟讀兵法,一邊告誡老掌櫃的,那雞鳴開門的規矩萬不可破,要風雨不誤。

  後來,朱元璋起兵反元朝,聽到劉神仙的大名,就像劉備三請諸葛亮那樣,三番五次登門,把劉伯溫請去做了軍師。

  臨走那天,劉伯溫對下坡劉家老當家的說:“你當我真的會看相算卦?實話說了吧,我那是混飯吃的幌子,騙吃喝拐錢財的,啥不頂的呀。”

  老人家奇怪了:“你還客氣什麼?我明明是按照你的道兒辦的,敗家可不就變發了嗎?”

  “我看你家人丁雖多,但個個懶散倦怠,這樣過日子,怎麼會不敗家?又聽老當家的破船爛車之說,更透著一股驕氣,又驕又懶,不敗你家敗誰家?所以訛用換門的方法,逼你早起。你每天早起,必然驚動家人跟著早起,或者下田,或者織布,這麼過日子,怎麼會不富?看你當時氣色,皆積食鬱火所致,為早早開門,你消積食,又有了盼頭,除鬱火,食消火除,病怎麼會不愈?”說罷,與老當家的長揖而別。

  劉伯溫走後,下坡劉家依然保留著雞鳴開門的規矩。


歷史冷知識鉤沉


講一個驛卒的故事,傳奇程度,堪比李自成。

在北直隸(河北徐水縣)有一個叫陳虎的農民,為了掙錢貼補家用,就替人服徭役。湊巧,從京城來了一個太監,縣裡就安排陳虎去伺候。說白了,就是到驛站當驛卒,照顧往來客人。結果,這個太監很牛氣,一言不合,拿鞭子揍了陳虎一頓。

被笞,歸而發憤,即閹其長子,得供奉內廷。

陳虎回去以後,越想越生氣,就把只有八九歲的大兒子陳矩閹了,送進宮裡當太監。他是想讓兒子也像這個太監一樣威風。

陳矩進宮以後,分派在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名下。這個高忠也是個好太監,曾帶兵防守韃靼搶掠。陳矩對高忠特別敬佩,也下決心勵志要當一個好太監。因此,陳矩奉旨出去辦差的時候,都是秉公辦事,從來不作威作福,更不幹敲詐勒索那一套。

也是好人有好報,陳矩後來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並掌管東廠!這等於是把“糾政、監察大權”都掌握在手裡了,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太監”。陳矩要是心眼壞點,那肯定就是王振的翻版。幸好,偏偏陳矩是個好人。

他在職期間,為人正直,多次向皇帝建言獻策。有官員因為諫言惹皇帝生氣了,陳矩會替他求情。發現地方上有不對的政令,陳矩也會幫著官員上言。著名的“妖書案”,也是陳矩想法給遮掩了過去,找了個犯死罪的頂包,沒有牽扯太多人。

1607年,68歲的陳矩在“內直房”值班時去世。這真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明神宗為他諭祭九壇,祠額為“清忠”。

這還不算完。

這個驛卒陳虎在送走大兒子當太監不久,在伺候過往客人時,又被人叫僕人打了一頓鞭子。陳虎就問打他的僕人,那人是什麼人啊,這麼牛氣。僕人說,他是進士老爺!

於是,陳虎發現,進士也很牛氣啊!於是,陳虎一生氣,就讓二兒子出外求學。二兒子不負期望,考上了進士,做了官。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你好,我是無憂歷史,明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王朝,歷經270餘年16帝,皇帝多奇葩,明朝的趣事也很多,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個明朝皇室和元素週期表的故事。

元素週期表大家都學過,屬於化學知識,但是很少人知道我們元素週期表的命名還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給子孫後代起的名字密切相關,下面我就來詳細講一講。

朱元璋

元朝末年,在蒙古人統治下,朱元璋這些窮苦出身的人是不允許有名字的。很多人的名字是靠數字代替,這些數字大多數多是採取出生時間或者父母年齡之和。比如朱元璋原名就叫朱重八,到紅巾軍後才改的朱元璋。朱元璋的老爹叫朱五四,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開國將領湯和的老爹湯七一、爺爺湯六一,常遇春的老爹常六六,爺爺常重五,這種名字可以說比比皆是,你要是在人群中大喊一聲重八,沒準能招來四五個叫這個名字的人。

在消滅群雄勢力,驅除胡虜後,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兒時的慘痛經歷讓他格外重視親情。他不僅規劃子孫後代永食朝廷俸祿的謀生之道,而且連後世子孫的姓名全部考慮好了。

五行

按照朱元璋這個總設計師的規劃,所有子孫名字最後一個字的偏旁要按照五行 “木火土金水”循環來取,代表五行相生,生生不息。第二個字為輩分,老朱分別為26個兒子的後代分別制定20字族譜表。比如太子朱標的後代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的後代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明朝皇帝名字

我們來驗證一下太子朱標以及朱元璋其他的兒子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楨、朱榑等名字都是木字旁,朱標兒子朱允炆火字旁,中間字為允,明成祖朱棣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以及明代亡國之帝朱由檢等也都符合取名的規則。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樣取名字真很有意思。但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萬萬沒想到,老朱家福利待遇好,所以後代人丁興旺,萬曆三十二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記載的宗室人數有8萬多人。據保守估算,明朝滅亡前,朱氏後人已有二十萬之巨。人數之多,難以想象,同時也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名字不好取了,你想想同一輩的朱家人成百上千,還要避祖上名諱,上哪去找那麼多同偏旁的字來取名。可以想想明朝後期老朱家生了兒子第一件事不是高興,而是頭疼,剛想到一個名字,去皇室上戶口發現前天已被佔用了,還要絞盡腦汁再想一個名字。

難是難了點,但老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各種金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都被用完佔用後,老朱家發明一種辦法,自己造字,不管有沒有,先寫上再說。久而久之,不斷有新字誕生,我大膽猜想一下,如果不是李自成農民軍起義以及清朝入關大肆屠殺朱家皇室,按照人口繁衍的速度和取名字的需求,中國漢字數量要呈幾何倍的增長了。

徐壽

清朝同治年間,化學家、科學家

徐壽在引進元素週期表進行翻譯時,苦於沒有漢字對應,翻譯不是一件找個漢字安上就行,既要符合音譯特點,又要符合元素的性質。在翻閱古今書籍後,突然老朱家的家譜讓人眼前一亮,乖乖,哪有比這更合適的漢字的。於是,借鑑了明王朝皇室家譜後,徐壽順利地用漢字命名了元素週期表。

雖然朱元璋在制定兒孫起名規則時沒有考慮太多,但是其結果間接導致了元素週期表的完美命名,所以,朱元璋被大家成為“元素週期表之父”也不為過。


無憂歷史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關於發生在大明江山的傳奇故事很多。

說個比較有趣的吧。

最具權勢,權利大的皇后

誠孝張皇后的一生經歷了六朝,這在歷朝歷代皇后都沒有過。

早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誠孝張皇后就是孝順賢德的,這一點得到了明成祖和徐皇后的欣賞和喜愛。誠孝張皇后的父親是節度使張麒,當時的張麒並不是什麼顯赫的官員。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到了永樂二年的時候,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後來朱高熾即位之後,張氏被立為皇后。成為了皇后的張氏,沒有權勢的慾望。

明仁宗的在位時期非常短,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後明仁宗與張皇后所生的長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到了這時候張氏已經成為了皇太后。由此張氏的權力不斷擴大,有了左右朝廷的能力。明宣宗即位的時候,年齡還不大,很多大事都需要向母后請示。

不過張氏是遵從祖訓的,當初馬皇后就是參政而不亂政,這一點張太后也做到了。可以說張太后有太后之權,但是絕不弄權,更為主要的是,張太后與明宣宗不玩弄心術,因此張太后沒有成為武則天一樣的女人。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張太后輔佐明宣宗,達到了重才納賢的朝政,這讓明朝走入了一個新的巔峰,永樂盛世得到了延續。在張太后的盡心盡力輔佐下,出現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明宣宗在位僅僅十年就駕崩了,終年38歲。

於是明英宗即位了。張太后成為了太皇太后。不過明英宗即位的時候僅僅9歲,什麼事都不懂。於是大臣們要求張太后垂簾聽政,可是她拒絕了,並且告訴大臣們:“我不能壞了祖宗的規矩。”就這樣張太后更加得到敬重。面對這樣的朝政,張太后將老臣召集到了一起。

張太后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入內,並且對他們說:“如今皇帝年幼,需要各位齊心協力,共同創造輝煌。希望你們盡心盡力輔佐皇帝。”在張太后輔佐朝政期間,最為主要的就是張太后協調君臣之間的關係非常厲害。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太后病逝。同時明英宗給了這位太皇太后非常高的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可以說張太后的一生就是不平凡的。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給予了張太后高度的評價。書中的評價很多,只截取一部分內容。

書中的內容是“她在朝廷中,不論在禮儀上和事實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統治時期,她作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政治的決策。”由此張太后在明朝的權勢不可小覷,但是也沒有壞了祖宗規矩,這一點要比很多皇后強。

我是千河,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瞭解大明朝江山的傳奇故事,需先了解明朝皇帝傳承順序,才好更好的認識到大明王朝: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思宗(崇禎)。

朱元璋出生於公曆1328年10月21日未時丁未時,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也被家族稱為朱老八。在25歲時,朱元璋因其友湯和的一封信,被迫參加了起義軍;在多年的征戰中,朱元璋慢慢發現當前局勢民不聊生,百姓所受壓迫巨大;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藉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明朝第二個皇帝: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一直是個迷:建文帝繼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在當時的中國大地吹過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對當時的政治實行改革,實行惠民政策,重視農桑。但明惠帝其人由於性格軟弱,也最終在削藩的鬥爭中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對此,也成為後世史學家們猜測爭論的話題。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只有眾人自己把握了。

明朝第四個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於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於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年號宣德(1426年~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號。明宣宗又稱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為宣德爐。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後,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軟禁於南宮。八年,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廟號英宗,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死後葬於十三陵之裕陵。

……

………

太多了,就不一一查看資料了[捂臉]想繼續瞭解的朋友可網上搜索大明朝歷代皇帝,即可查看[呲牙]



灥靐飍羴麤龘


大明朝最傳奇的故事,莫過於明孝宗的出生了。

孝宗朱佑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憲宗因兒時的經歷,專寵萬貴妃。萬貴妃大憲宗十九歲,曾生憲宗長子,可惜早夭,自此萬貴妃不能再生養。她記恨憲宗別的妃子有兒子,所以一旦知道哪個妃子有身孕,就用各種辦法迫害。賢妃柏氏生下一子,被憲宗立為太子。不久就被萬貴妃害死。

憲宗立吳氏為後,吳氏見萬貴妃為非作歹,仗著自己皇后的身份,把萬貴妃召來打了一頓。憲宗得知後震怒,廢吳氏後位,幽居於西宮。

這時有一位姓紀的小姑娘,本是廣西大山中少數民族土官的女兒。憲宗朝少數民族叛亂被鎮壓,紀氏作為俘虜被送進宮作宮女,負責看管皇宮儲藏室。一日憲宗來到後府,見到紀氏,感覺不錯,(此處省略數百字)。紀氏有了身孕,宮中的所有人都不滿萬貴妃的作為,一起幫紀氏隱瞞懷孕的真相。就連萬貴妃派來查看的女官,回去都說紀氏只是得了怪病,肚子脹大的!

紀氏十月懷胎,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孝宗。孝宗一生下來,紀氏感到無力撫養,就讓看門的太監張敏抱出去淹死。張敏說“上未有子,奈何棄之?”,就把孝宗藏在一間空屋子裡偷偷撫養。

廢后吳氏知道了,也主動幫著養孝宗。宮中知道這個秘密的人很多,但都一起瞞著萬貴妃。就這樣孝宗長到六歲,憲宗都還不知道自己有個兒子!

一天,張敏伺候憲宗梳頭。憲宗看著鏡子,嘆氣說“老將至而無子!”張敏逮到機會,趕忙跪下說“萬歲已有子也!”憲宗一聽懵了,這時憲宗貼身的大太監懷恩也磕頭說出孝宗的身世。憲宗聽後大喜,立刻派人去西宮迎接孝宗。

使者來到紀氏這裡說明來意,紀氏抱著憲宗哭著說:“我兒你去了,我必死無疑!你看到一個穿著黃袍、長鬍須的,那就是你父親!”

眾人用一頂小轎把憲孝抬到憲宗身邊,憲宗一把把孝宗抱到懷裡,看了半天,悲喜交加,流著淚說“我子也,類我!”

就這樣父子相認。憲宗立即昭告天下,立孝宗為太子,封紀氏為淑妃。萬貴妃得知後,氣得大罵“群小紿我!”半年後,紀妃突然死了,不用說這又是萬貴妃下的毒手!張敏也害怕萬貴妃陷害,吞金而死。

這時,憲宗的生母周太后主動把孝宗接到自己的宮中撫養,這讓萬貴妃沒有機會陷害孝宗。

一天,萬貴妃突然派人請孝宗吃飯。周太后不好回絕,就對孝宗說:“你去了,什麼都別吃!”孝宗來到萬貴妃宮中。萬貴妃給他食物,孝宗說“我飽了”。萬貴妃又拿出湯羹來給孝宗喝。孝宗說“恐怕有毒吧!”萬貴妃氣得大怒,說“還是個孩子就這樣,以後恐怕要收拾我啊!”從此得病,不久就病死了。

孝宗即位後,是一個好皇帝,把母親紀妃遷葬進憲宗的陵墓。對待憲宗廢后吳氏,如同自己生母一般,以感激當年的養育之恩。孝宗一生只有一個女人,皇后張氏。這是中國五千年帝王史上僅有的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


caniforget999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明朝的歷史據史學家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開始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但是明朝還有苟延殘喘1662年滅亡的南明朝廷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國力盛極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於江南之地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進行北伐,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恢復中原。又利用黨派之爭剷除奸臣,以斷後患。太子朱標身亡其子朱允炆繼位,建文帝在位時爆發了靖康之亂,燕王朱棣繼位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在位時勵精圖治派鄭和下西洋,宣言大明國威。創立永樂盛世。其後大明在朱高熾,朱瞻基的統治下大明國力到達頂峰,宣宗之子英宗繼位留下三楊輔佐一時國家政局清明,欣欣向榮!

明英宗14年(1449年)聽信宦官王振讒言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其弟景帝繼位任用於謙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被送還通過奪門之變復僻。英宗之子憲宗繼位初年勵精圖治後期寵信宦官汪直國力日衰。在明孝宗之間出現了國家中興的現象史稱弘治中興。正德,嘉靖兩朝雖有改革(著名的張居正改革就是在嘉靖時期)所有中興但君臣關係惡化,奸臣當道,官員腐敗還是走向了下坡路。

神宗去世光宗繼位一月有餘也去世了,子朱由校繼位但寵信魏忠賢推動了明朝更加腐敗。崇禎年間雖勵精圖治但始終無力迴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殺其後清軍入關,在江南南明朝廷延續了十年,臺灣的明鄭王朝到1633年被康熙所滅,明朝到此結束了他的歷史征程。


侃侃聊熱點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開國群臣,他也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藩王,寄希望於他們成年之後能夠攜手守衛大明疆土,儘管如此,朱元璋還是不放心,以至於經常夜不能寐,整晚整晚地夜觀天象,生怕會有威脅產生,根據朱元璋做事的態度,以及他暴躁的脾氣,從現代醫學角度考慮,他很可能早早就患上了神經衰弱,尤其體現在對別人的猜忌。

太子朱標意外死亡之後,朱元璋性情再次大變,他對別人的猜忌也變得變本加厲,不僅把開國功臣屠戮殆盡,甚至連自己的嬪妃、兒子都開始懷疑,結合朱元璋的這些行為,他大興文字獄的事就很可能發生,而且順理成章,《明史》中有很多相關記載,儘管很多人認為是滿清對明朝以及朱元璋的抹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大將軍徐達派指揮曹諒圍攻泉白寨,郭雲出戰,兵敗被擒。徐達呵斥他跪下,雲不但直立不跪,且罵不絕口,以求速死。兵士用刀刺肋骨恐嚇,仍昂首不動。徐達壯其英武,不忍加害,把他送往京師,交太祖朱元璋處理。太祖見他相貌英俊魁偉,很有骨氣,即令釋其縛。當時,朱元璋正閱《漢書》,問雲:“識字嗎?”雲答:“識。”

太祖讓雲誦讀《漢書》,雲讀之流利通暢。皇帝大喜,立馬放人,厚加賞賜。朱元璋認為,郭雲是個武將,若讓他馬上反戈打元朝,會傷他的感情,於是就慢慢感化他,讓他先從文官做起,委任他為溧水縣(江蘇省)知縣。朱元璋給出的官員工資太低。明朝官員算得上史上最苦的官員,因為他們的工資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是最低的。中國自古有句話,那就是升官發財,意思是隻要當上官,就可以有錢了。因此大量的學子參加科舉考試,就是想要藉此出人頭地,改善家人的生活。

這樣的想法很好,但是在明朝卻不明智的,其實朱元璋在位時,給予官員的工資還是相對公平的,但是後來皇帝登基以後,對於官員的工資越發的打壓,也就是越來越少。有一些官職比較小的官員,每年的工資還不夠養活家人,然而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不願意去種地或者從商改善家庭生活,最終也只有去貪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