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市場沒有迎來報復性消費卻等來新一輪物價上漲

在強大的社會組織動員力量阻擊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已經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恢復正常。有的學者說疫情結束後經濟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熱潮,理論上經此一疫,消費者內心湧動的消費慾望,完全可能掀起一場報復性消費浪潮,例如,復業後的海底撈已經按捺不住消費者對火鍋的渴望,喜茶GO無接觸配送被奶茶友爆單等等。但事實是隨著疫情的消退,多數人的消費反而變得更加拘謹起來,報復性消費僅僅在餐飲業曇花一現。市場沒有迎來報復性消費熱潮,反而等來新的一輪物價上漲,對消費者信心構成不小打擊。

什麼是報復性消費?

報復性消費一詞始出於文學博士單正平《報復性消費》一文,他認為中國八十年代的狂吃海喝現象是一種報復性消費,剛從長期缺吃少穿中解放出來的中國人,"不擺滿一桌子,不浪費個夠,不解氣,不夠朋友",後來被經濟學人用作類似非理性消費心理現象的代稱。䃼償性消費背後有三種心理動機:能力消費、自主需求和歸屬需求。這三個方面中任何一方面出現缺失,都會帶來威脅感,激發消費者通過消費來自我補償。

報復性消費潮難以形成

這次疫情期間,互聯網的觸角伸向各個角落,線上的辦公、醫療、教育,迅速恢復的物流,電商商城裡鱗次櫛比的商品等,都能讓人足不出戶便完成消費。在各種需求幾乎都能滿足的場景中,人們的情緒其實一直都在釋放,並不存在能力消費、自主需求和歸屬需求的缺失,因此,報復性消費產生的心理動機並不存在。至於憋久了想出門吃火鍋、喝奶茶,補償一下在家長久的鬱悶時光,如果將這種行為看作報復性消費,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消費成為經濟恢復的關鍵

新冠病毒疫情已經漸近尾聲,但經濟卻遲遲未能恢復,尤其是佔經濟總量近54%的第三產業。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仍然沿襲過去利用金融、財政工具為企業輸血,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這種簡單直接的方法對經濟從緊急復工轉為全面恢復雖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於企業,尤其是服務業企業來說,最核心的不是資金、原料和經營成本的問題,而是恢復銷售,收入現金流。這一切的關鍵是啟動消費、恢復需求。

新一輪漲價風潮已經掀起

這種簡單直接的積極財政與貨幣政策最容易招致物價上漲。因為,在缺乏出口和消費強力支撐的情況下,貨幣投放一般會流向實體、基建和股市。流向實體和基建雖然可以穩定就業,但同時也會推高資產價格和商品價格。流向股市雖然可以推高股指,吸引外資和方便企業直接融資,但是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情況下,金融風險也會增大。現在,除房地產和汽車沒有漲價,其他行業幾乎都在漲價。醫藥、建材、化工、消費、飼料、農資等等商品價格都開始全面上漲。鈦白粉上漲500元/噸,聚乙烯醇上漲200元/噸,輪胎漲價7%,電子元器件漲幅近30%,中藥材漲價高達100%,維生素產業漲價40%,尿素漲價40元/噸。有23家飼料廠排隊漲價,漲幅達100元/噸。受口罩供不應求影響,熔噴無紡布上漲1233%。由於電池漲價,電動車或將跟漲400元。目前,新一輪的物價上漲已經形成風潮。

通脹將給消費帶來沉重打擊

在新增貨幣投入流通和分配中,中低收入群體因為無法獲取均等的機會,面臨著事實上的利益損失。通脹之手無須伸向他們錢包,就能把錢偷走,存款會縮水到令他們心如刀割,迫使他們捂緊錢包放棄消費。沒有消費的恢復,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賣不出去,再提高多少貸款額度,降低多少利率都無濟於事,只會帶來更多的積壓,更多的虧損和負債增加,反而將企業逼入絕境。整個"生產-收入-消費"的經濟傳導過程和市場循環會因此打斷。

現在當務之急不僅需要䧏低成本,加緊復工復產,更關鍵的是儘快啟動消費,恢復銷售和收入現金流。漲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居民收入跟不上物價漲幅,我們可以借鑑香港的經驗,通過向民眾派發現金的方式刺激消費,抑制惡性通脹,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市場沒有迎來報復性消費卻等來新一輪物價上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