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醫學生如何選擇發展道路?

9eN7y_sky


與其他行業相比,進入了醫院,當上了醫生或護士,其職業生涯就非常明晰了。職業生涯成長路徑主要就兩條——

技術路線:

1、從助理醫師做起,再到住院醫師,這是醫生工作的最初階段,這個階段大概要持續至少三年,通過提高學歷,提升能力,通過全國統考,上升為主治醫師,這個階段具備了理論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在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或者常規手術的操作更加熟練,又考取碩士、博士,通過全國統考就可以達成,再全力達到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的水平。

2、由實習護士、助理護士具備護理工作的操作能力,可以獨立完成護理任務並考取護士資格證書當上護士,通過考試和護士工作的鍛鍊提升能力成長為護師,進而向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一步步邁進。

管理路線:

1、科副主任、科主任、院辦公室主任、分管副院長、院長步步提升。

2、從臨床護士、護士長、護理部副主任、護理部主任、分管副院長到院長。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選擇。比如,在醫院當了一段時間醫生之後,辭職下海,辦醫院投資公司或民營醫院(診所),或者進入醫療行業的公司,成為研發人員、市場人員等。

甚至,也有的人完全脫離醫療衛生行業,做了其他的事。像臺灣大學的名醫柯文哲就當了臺北市長,協和醫院有些名醫生成為作家,還有的醫生成為企業家。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多點執業的推進,醫務人員的選擇越來越豐富,職業路徑也越來越寬。這對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激勵醫務人員奮發有為,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不管選擇哪個路線,一個人要想成功,想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及早樹立目標,盤點個人的優劣勢,認識個人的優缺點,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所要採取的行動。正如貴州走出去的策劃大師王志綱所說:“你不規劃人生,人生就規劃你。”


老劉講體驗管理


(特約回答:協和阿偉)


醫學生如何選擇發展道路?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對每個醫學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正確選擇,一方面醫學生自己缺少相關經驗閱歷,另一方面還要對自己有個正確客觀的評估,這是一個需要儘早規劃的問題。

對於大部分醫學生來說,選擇學醫並不是自己的初衷,而是受家庭、親戚朋友或者師長的影響,因為沒有接觸醫學之前,更多的是對醫院的恐懼和排斥心理。當步入到醫學殿堂之後,既然走到了這一步,首先要評判一下自己是否適合學醫。每年都有醫學生因為種種原因選擇轉專業、重新高考等,對這些學生不要一味的責怪,而更應該加強溝通,這也是他們對未來發展道路的一種選擇。如魯迅、郭沫若都是棄醫從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果認準將來從事醫學行業,那就要做好刻苦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準備,畢竟你所服務的對象是人,性命攸關,時刻保持一種敬畏的心態,用精湛的醫術去救死扶傷。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來不得半點馬虎,否則遲早你會付出代價。當然,醫學行業除了醫生,還有相關的基礎醫學、藥物研發、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以選擇。最終還是要取決於你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希望每個醫學生提前規劃!


醫患家


不請自來,一名3年住院醫的意見。

首先,選擇學醫這條路,不出太大意外基本方向就是幹醫生這個行業,如果不打算走這條路的完全就沒必要去關注這個問題。

就發展而言,眼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本科畢業,就進入一般的二級醫院或者私人醫院、或者社區醫院,發展前途極其受限,隨著時代發展,規範化培訓不能避免,不會餓死,但沒太大空間,當然,也可以做一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小螺絲釘。

2.考研究生,成為專業碩士研究生,並且同時進行規範化培訓,但好像現在又取消同時進行這種條件。畢業後就業前景相對好很多,晉職稱的時候就有諸多好處,畢業一年就可以進中級,前女友就是研究生連帶規範化培訓一起進行,目前一家二甲醫院給基本工資供讀,並且打算作為學科骨幹培養。

還有就是成為學術型研究生,主要以基礎研究為主,過程比較辛苦枯燥,並且不易有成就感,但是如果有更大志向,比如考博就比較有優勢,並且可能成為大家的機會更大。

歡迎補充。



夜雨和風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