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郭沫若給“故宮博物院”題寫的新匾比老匾書法水準更高嗎?

驚龍軒


如果從書法水準看,郭沫若題字水平顯然更高一籌。

當然,老匾的書法是很好的,地道的顏體字,是麻姑仙壇記的風格,古樸大方,黑白照片裡,顏體的厚重與青磚白牆很是匹配。


不過,老匾字雖然不錯,但基本上沿襲了顏真卿的風格,這是當時書法理念所限導致的。


而郭沫若的新匾,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且靈動不失莊重,非常大氣。儘管現在的人因為討厭郭沫若的人品,進而質疑其書法,這是不科學的。

郭沫若的新匾掛在粉刷後的故宮門口,與紅牆碧瓦十分搭配,顯得很和諧。而且他的字風格鮮明,識別度較高,是無愧於新故宮的。


書法日課


一塊好的牌匾等於一個人的一雙明亮的眼睛👀。在民國以及清朝時期寫牌匾都十分講究,都講究用正楷書法,比如這塊“故宮博物院”的牌匾。


正宗的顏體大字。顏體字的特色是講究中鋒行筆,結體寬博。所以適合寫一米左右的牌匾。

這是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
這是清朝順治皇帝的御筆
,正兒八經的楷書。

這是養心殿的中正仁和牌匾。
這是雍正皇帝的御筆,也是楷書。寫得圓潤遒勁,極有功力。

這是保和殿的皇建有極牌匾。
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筆,乾隆皇帝的書法水平一般,就是特別愛好書寫。

這是郭沫若先生寫的故宮博物院牌匾。和老牌匾不同的是,郭沫若先生用的是行書,這是趙孟頫的筆法,用筆蒼勁沉穩。特別是用行書筆法,顯得活潑可親。
從郭沫若開始,書寫牌匾多用行書,顯得瀟灑美妙,而不像楷書那麼古板。




啟功老先生緊緊追隨,中國的公共場所的牌匾,幾乎被啟功老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給承包了。


水電工老路書法


沒有更高,只有更正確。

故宮是九五之尊的帝王居所,自然龍蟠鳳逸不同凡響。能在故宮題字的人,要麼德高望重恢宏一時,要麼文采斐然卓然大家。從這兩條兒來判斷,郭沫若無疑更具有正確性,尤其是政治的正確性。


此一塊匾額的題寫人是李煜瀛先生。從這幅字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老夫子功底卓絕堪稱巨擘,幾個大字據說是直接書寫的正常比例,沒有放大,可以看出老先生確實是顏體的絕頂高手,一筆一劃之間都那麼氣韻生動淋漓痛快,深得顏體精髓,氣勢宏闊飛張,令人加額浩嘆。

但老先生卻有前朝遺老遺少的政治嫌疑,甚至還跑去了臺灣,為蔣某人陪王伴駕招徠左右。

而當時如日中天的文化旗幟郭沫若先生,則一派君臨氣象,不僅是被冠以當代魯迅的大文豪,還被樹為文化領域的天然舵手,具有拔錨領航的作用。

雖然民間多有微詞,對郭沫若頗為不恭不敬,但郭先生卻是個尚方寶劍在握的文化領軍者,一些重要的題字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比如我們鍾情摯愛的黃帝陵。

個人雖不喜歡郭沫若的字跡,但這幅字確實也寫出了故宮的雍容氣度和華麗身姿,應該說人、名、字相得益彰,完全可以匹配故宮這座千年宮殿的壯闊雄偉。

至於說誰的水平更高,應該是見仁見智的話題,只有喜歡和鍾愛,沒有摒棄和排斥,只能是各花入各眼,各有千秋,各呈波譎。


龍吟148119260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迄今93載。在這期間,“故宮博物院”五個字的匾額一共有過兩版,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1971年7月5日才起用的郭沫若題寫的新版,而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李煜瀛題寫的。

1925年9月29日,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等21位名人組成了一個臨時董事會,著手將這座恢弘的前朝皇宮改造為博物院,而臨時董事兼理事長就是李煜瀛。李煜瀛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曾創辦北京中法大學和里昂中法大學,後來擔任過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早年還發起和組織過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是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李鴻藻在清同治年間曾任軍機大臣,因此李煜瀛也算是名門之後,自幼接受優質教育,有很深的舊學根底,後又赴法留學接受新學。

籌備故宮博物院時,眾人建議李煜瀛來題寫匾額,據回憶,當時李煜瀛是在一張粘連在一起、長約丈餘的黃毛邊紙上書寫的,紙上鋪在地面,人是半跪之姿,寫出來的字原尺寸製作便可掛於神武門之上,不需放大,足見書法功力之深。李煜瀛題寫時採用的是顏體正楷,端正典雅,在當時甚至被誤傳為是集顏真卿字而成的。

“文革”期間,為保護故宮及所藏文物,周恩來下令關閉了故宮博物院,期間,李煜瀛書寫的匾額被用紙包起來,上面寫著“血淚宮”。1970年,故宮恢復開放,相關負責人一致要求郭沫若題匾,郭未推辭,拿起筆就在打印材料的背面寫起來。所以新匾是經過放大之後再雕刻的,而且就刻在老匾的背面。

從字的大小上看,李或許比郭要技高一籌,因為寫大字的難度比寫小字要高,對於腕力、間架結構的控制都要求極高。但也沒法成為定論,因為郭只是就地取材地寫了一下,如果也給他預備好大紙,也未必就寫不了大字。

從字體來看,李寫的是顏體正楷,郭寫的是行書,固然李的顏體可以亂真,但兩種不同的字體間沒有絕對的高下,郭的行書也很蒼勁有力,功底紮實。只是按照傳統,匾額一般多使用正楷,李的更符合規範,郭用行書其實是匾額新風,這股風氣最大的代表人物是毛澤東,他的題寫很多都是草書。不過,規範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民國時期設置在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古物陳列所就是行書的匾額。


徐鵬遠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迄今93載。在這期間,“故宮博物院”五個字的匾額一共有過兩版,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1971年7月5日才起用的郭沫若題寫的新版,而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李煜瀛題寫的。

1925年9月29日,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等21位名人組成了一個臨時董事會,著手將這座恢弘的前朝皇宮改造為博物院,而臨時董事兼理事長就是李煜瀛。李煜瀛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曾創辦北京中法大學和里昂中法大學,後來擔任過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早年還發起和組織過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是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李鴻藻在清同治年間曾任軍機大臣,因此李煜瀛也算是名門之後,自幼接受優質教育,有很深的舊學根底,後又赴法留學接受新學。

籌備故宮博物院時,眾人建議李煜瀛來題寫匾額,據回憶,當時李煜瀛是在一張粘連在一起、長約丈餘的黃毛邊紙上書寫的,紙上鋪在地面,人是半跪之姿,寫出來的字原尺寸製作便可掛於神武門之上,不需放大,足見書法功力之深。李煜瀛題寫時採用的是顏體正楷,端正典雅,在當時甚至被誤傳為是集顏真卿字而成的。

“文革”期間,為保護故宮及所藏文物,周恩來下令關閉了故宮博物院,期間,李煜瀛書寫的匾額被用紙包起來,上面寫著“血淚宮”。1970年,故宮恢復開放,相關負責人一致要求郭沫若題匾,郭未推辭,拿起筆就在打印材料的背面寫起來。所以新匾是經過放大之後再雕刻的,而且就刻在老匾的背面。

從字的大小上看,李或許比郭要技高一籌,因為寫大字的難度比寫小字要高,對於腕力、間架結構的控制都要求極高。但也沒法成為定論,因為郭只是就地取材地寫了一下,如果也給他預備好大紙,也未必就寫不了大字。

從字體來看,李寫的是顏體正楷,郭寫的是行書,固然李的顏體可以亂真,但兩種不同的字體間沒有絕對的高下,郭的行書也很蒼勁有力,功底紮實。只是按照傳統,匾額一般多使用正楷,李的更符合規範,郭用行書其實是匾額新風,這股風氣最大的代表人物是毛澤東,他的題寫很多都是草書。不過,規範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民國時期設置在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古物陳列所就是行書的匾額。





萬堤方


據說是李煜瀛先生在故宮建院時任“故宮善後委員會”主任委員,對故宮博物院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題寫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字得顏體神韻。



大家可以瀏覽一下歷史,1925年,當時為把此宮殿改造成博物院,就組成了一個臨時董事會。其中成員包括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李煜瀛等人,都是當時響噹噹的人物。當時蔡元培和于右任等人一致推舉李煜瀛書寫“故宮博物院”第一個牌匾。

據記載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李煜瀛在故宮文書科內粘連丈餘黃毛邊紙鋪於地上,半跪以大抓筆所書寫的,氣勢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圓桌大小,當這塊牌匾掛出去以後,厚重端莊的顏體還轟動一時,還以為不是他所寫的,只是集字而已,可見他的功底深厚。

我們學習書法的都知道,顏真卿書法特點:厚重端莊,大氣磅礴,剛好與故宮的古樸氣息相吻合。


在新中國成立後,牌匾又由著名書法家郭沫若先生重新書寫的。郭沫若的書法也取法於顏體,有更多的自己個性元素加入,形成自己的特色,總得來說也是相當不錯的佳作了。兩個相對比較的話我還是更傾向於李煜瀛所書寫的“故宮博物院”。


墨韻書香1314


一:原來的老匾是以顏體書寫,雖得一些顏體的風貌,

但字的蒼勁雄渾之氣尚感不足,結體上亦有稍許瑕疵,

只能說在民國時期,配上一塊那樣水平的宮匾純屬

普普通通,從書寫者的名氣和水平也確顯一般。

二:郭老書寫新匾時的年齡是七十九歲,是其書法生涯

最黃金的年齡,其書寫的雖然是行書,但確存有楷書的莊嚴。

更難能可貴的是,郭老的行書中含帶碑味,這就使其書法

展現了即有行書的活潑灑脫,又有了北魏碑字的澀重蒼厚,

將豐富的書法技藝和手段相結合,進行大膽創新,其所

書寫的宮匾就更生動地展現了鮮活的時代特色,體現了老人在

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化方面中所表現的無人可比的天賦及

深厚的國學底蘊。

三:一個書法家在其一生的書法創作之中都有一個高峰時期,

我認為郭老在書寫這塊宮匾時,就是他的書法高峰期,

“故宮博物院”的宮匾就是郭老一生書法高度結晶,是其最有

代表性的作品,其含蓄溫和的書風,緩急有度的運筆,剛柔

兼備及爽勁的筆力,實實在在地把近代中國的書法藝術

推向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素里布衣楊半


【故宮博物院】之前的匾額是由當時的清室善委會委員長、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煜瀛以顏體大字題寫。





今日故宮博物院的匾匾額由郭沫若1971年7月題寫,後經周總理特意批示後,匾額由此改用郭沫若的題寫的匾額,從1971年開始一直懸掛至今。

從圖片看,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要好一點。

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煜瀛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寫的也不錯,大氣,也能和建築的風格相融,但從字法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點畫用筆方面沒有問題,非常精到。問題存在結體方面,五個字的重心處理不和諧,“院”的“完”部重心沒有處理好,使得整個字不夠端莊,和其他字不能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還有就是四個字之間的關係處理過於古拙。而不是拙中見巧。五個字的重心沒有在橫向黃金分割視覺線上下浮動,而是相鄰的字的重心的上下浮動度太大,在氣息格調上,五個字不能和諧統一在作品整體內。



我們再看看郭沫若題寫的匾額就沒有上面所說的毛病。雖然並沒有在現場看過郭沫若的題寫的匾額是否能和建築的整體風格氣韻和諧統一。從照片上看應該沒什麼大問題。就是說字的端正和諧方面是和建築的風格能和諧統一的,五個字之間的處理也比較和諧,包括筆畫的走勢和建築物的相容融程度。



(新補充的圖片,這張圖片上的匾額較正,可看到整體情況,感覺是不錯的。🙏)

不過由於是看圖片的原因,圖片多有細微的鏡頭畸變,在進一步的分析,無法進行。但總體上看,郭沫若題寫的匾額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


這裡面還有一個字的結構、重心與建築物的結構、重心的相融問題,包括匾額書法和所處的環境的相融問題,在往更深處說,這裡還有傳統文化與哲學理念的問題;歷史的現代的人文景觀與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大問題。













翰墨書道


“故宮博物院”原為李煜瀛1925年題寫,1971年郭沫若重新題寫。

老匾用顏體,原作每個字都有普通圓桌大小。新匾用郭沫若特有的行書書寫,所說幾個字是寫在一張打印過的紙的背面。

從書寫難度上看,老匾無疑難度更大。字越大越難寫,結體越難把握,更何況一米見方的字,寫起來也是個體力活。

但李煜瀛畢竟不是書法家,相比較,還是郭沫若的字更好。不過,我們不得不佩服以前會的文人,隨便找個人題個字就可以很好。以前南京“總統府”幾個字,也是出自當時的一位小青年、後來湖北的老書法家陳義經之手。而新中國成立後,鈔票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字也出自一位小職員之手。

很想知道,讓郭沫若每個字也寫得有圓桌大小,他是否能寫得出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故宮博物院在國人(尤其是文化人)心目中的位置無需多言,給這麼重要的場所題字,絕非一般人敢動筆的。憑藉郭沫若先生在新中國的地位,尤其是在文化圈的影響力,由他來題寫“故宮博物院”牌匾還是合適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解放前也有一塊老匾。對大多數人來說,李煜瀛這個名字已經相當陌生了,但是他何以能在大師雲集的民國時代被推舉出來題寫這塊牌匾?我們還是應該先了解一下李煜瀛這個人。

1925年,為把此宮殿改造成博物院,當時組成了一個臨時董事會。成員無不是文化教育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包括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等21位名人。其中,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李煜瀛這個名字現在已經鮮有人提及了,但是在蔡元培這樣的文化界大佬和于右任這樣的書壇翹楚簇擁之下,竟然一致推舉李煜瀛書寫“故宮博物院”第一個牌匾。可見他當時不僅僅是公認的飽學之士,在文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很難有人出其右。

其實李煜瀛並不以書法名世,但是作為當時的國學大家,書法功底無疑是必備之技能。李煜瀛在長約丈餘的黃毛邊紙上,以半跪身姿,抓大毛筆,奮力書寫,每一個字足足有普通圓桌那麼大。真可謂是力透紙背。縱觀當今書壇,能有此把控能力之人已是鳳毛麟角。就連公認的書法大家啟功先生,每次題字基本都是寫小字然後放大處理,直接書寫如此大的顏體書法,其功底令人歎為觀止。

李煜瀛寫的“故宮博物院”牌匾亮相後,以其雄渾大氣,厚重沉穩的顏體書法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算起來,當時能把顏體寫到這個地步的人,除了譚延闓估計很難找到第二人了。因為顏體書風太過明顯,很多人甚至以為是集顏真卿字體而成。客觀地說,這樣的牌匾配故宮博物院還是合適的,不失端莊大氣的風範。

新中國成立後,眾人推選郭沫若先生重新書寫“故宮博物院”牌匾。儘管郭沫若先生的書法一直存在諸多爭議,我覺得“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銀行”是其書寫最成功的兩塊牌匾。郭沫若先生的書法也是取法於顏體,但是摻雜了太多個性化的東西進去,顯得少了幾分雄渾,倒多了幾分文人氣。不過,“故宮博物院”這塊牌匾是難得的佳作,字體古拙又不失靈動,雄渾中顯出些俊逸,堪稱郭沫若先生諸多題字中的代表作之一。

對比這新舊兩塊牌匾,應該說各有千秋。從正式莊嚴的角度來看,李煜瀛的顏楷無疑更勝一籌;若是從開放包容的角度來看,郭沫若的題字似乎更為靈動而有生氣。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