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湖南发现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如此罕见的从未断代是如何做到的?

云上的记忆


一、湖南发现的谱系完整锦衣卫世家指的应该是《骆氏族谱》记载的“骆铭孙村”,这个村的人祖上都是锦衣卫,后来逐渐形成了村落。

据骆氏族谱记载,骆家从祖上骆以诚开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至骆家十世祖骆安时,已经官至锦衣总宪,也就是锦衣卫最高统领,食邑千户,势力达到顶峰,享誉一时。


二、值得一提的是锦衣卫是明正三品官员,有爵位,官位是可以世袭的。

锦衣卫在明代势力滔天有目共睹,骆氏先祖骆安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时,甚至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而骆安的子孙也一直享受世袭爵禄,这也就不难理解几代人都能担任要职,不会出现断代。


三、当然这个世家在湖南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影响。骆氏所居村庄是“二溪环抱”的水势格局,加上盆地地形,形成了当地闭塞封闭的理念。

他们有着中国最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子承父业,发扬先祖功绩在他们心里是最重要的。而先人对后代也是从小培养,小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以后要为国效力,他们算是锦衣卫的储备力量了。

说一句题外话,这个村据了解还和建文帝失踪之谜有关联,其境内还流传着建文帝踪迹的民间传奇故事。


夏目历史君


锦衣卫,为皇帝“十二卫”(宣德八年改为二十六卫)中的一卫,其武职官职包括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三人(正四品)、镇抚二人(即南北镇抚司,正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

锦衣卫官员的由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有功之臣即“勋”,二是皇亲国戚即“贵”,三是子侄承袭即“荫”。因此子孙世袭锦衣卫是很正常的现象,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锦衣卫)恒以勋戚都督领之, 恩荫寄禄无常员。”也即锦衣卫恩荫没有人数限制,所以锦衣卫数量逐渐增加,“每所正副千户多至二十余员,百户旗役增加数倍。”

此外,授衔于锦衣卫人群也发生变化。洪武时期,锦衣卫衔主要授予武官子弟,以表彰其武功;正统年间随着宦官势力崛起,渐渐地“中贵子弟授官者多寄禄锦衣中”,也即宦官子弟也可以授锦衣卫衔,如英宗“特诏锦衣指挥同知王山侍经筵,以太监振弟故也”;嘉靖年间,文臣子弟也开始得以荫封锦衣衔。

综上,基于锦衣卫带有世袭的特点,锦衣卫世家在明代并不罕见,除湖南新田骆氏家族,还有湖北麻城刘天和家族(刘天和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子孙世袭锦衣卫正千户;刘天和孙刘守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武进士,荫锦衣卫职,官至左都督;刘守有长子承禧,万历三十八年(1610)武进士,官至锦衣卫指挥使;天和玄孙刘侨(刘守有弟守济之孙),明天启元年(1621)袭职,任北镇副使);徐斌家族(徐斌,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毅,斌嫡长子,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昇,毅嫡长子,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瑛,昇嫡长子,南京锦衣卫故带俸世袭指挥同知;徐锐,瑛嫡长子,南京锦衣卫故带俸世袭指挥同知)等。


楚邾


其实,出现锦衣卫世家也毫不稀奇的,很多人受到影视作品的错误引导以为锦衣卫很了不起。其实并不是。锦衣卫相当于国民党的“特务组织”。

你要说,几代人都“当特务”稀奇吗?不稀奇,对吧。

还有一点,虽然锦衣卫在明朝存在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占有隆重的一小笔,其实放在整个历史长河里,根本就不值一提。

有人说了,锦衣卫权利大,因为听命于皇帝,其实未必权利大。抛开那些“捕风捉影”“夸大演义”的“历史书”不谈。只需想想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机构还少吗?哪一个比锦衣卫差?

事实上,作为一个古代的特务组织,可以做的事情并不多。只是,古代权利斗争太原始,太明显。很多时候,就用锦衣卫这个“幌子”来掩盖而已。

简单的历史就是这样: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由此看来,锦衣卫不过就是朱元璋进行“权利斗争”的一个“小手段”而已,其实锦衣卫本身并没有什么稀奇,只是“利用”他们的人身份特殊。因此,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就跟锦衣卫扯上关系。

加上古代写书的“一笔带乾坤”,各种历史古书又是“春秋”笔法不断,所以,导致后来的读书人看了之后“大为惊叹”。

其实锦衣卫就是“特务”,而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特务就是国民党的特务,国民党特务肯定比锦衣卫强吧。结果国民党特务怎么样?不咋地。

所以,几代人当锦衣卫不稀奇,跟几代人当特务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历史无奇不有,几代人都当太监才是最稀奇的,你说是吧。


二蛋天王


这个湖南发现的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就是湖南新田骆氏家族。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锦衣卫本身的制度说起。

首先,锦衣卫的常态就是子承父业、子袭父职。明代承袭元朝制度,实行世袭户籍制度,其中军户属于军籍,隶属于兵部掌管,要世代承担军役,锦衣卫中的成员也属于军籍,其中从正三品指挥使到正七品镇抚的九等官,多为世袭,所以几代人在锦衣卫担任要职,从未断代,其实谈不上如何罕见。

其次,具体到骆氏家族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从骆以诚的孙子骆广进入锦衣卫起,到骆安因为与兴献王的关系被嘉靖帝擢升为锦衣卫指挥使,一直到明亡,骆家出过骆思恭、骆养性两个锦衣卫的负责人,骆家确实在锦衣卫中延续数代。其中父亲骆思恭是万历后期和天启初期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壬辰抗倭战争中曾经派出情报人员对明朝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后来因为和魏忠贤关系不好被魏忠贤陷害(万历年间,其故乡骆铭孙村被赐予“锦衣世家”“楚南望族”牌匾);到魏忠贤倒台,崇祯帝重用了儿子骆养性担任锦衣卫的负责人。相比授予勋臣贵戚子弟的锦衣卫挂名的虚职闲差和锦衣卫中一般官职的世袭,这对骆家父子算是连续58年担任实际负责人(中间隔了魏忠贤爪牙田尔耕),可算是有所不同。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锦衣卫腰牌,崇桢壬午年造,此时锦衣卫的负责人即骆养性)

但是,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如此罕见的从未断代,这样的表述多少有点新闻眼江湖诀,如果专家也这么表述则可能多少是场面话(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对新田首次发现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一家几代人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并没有断代,在全国非常罕见)。

要知道本次发现是2007年起湖南省文物局退休教授谢武经等在研究“建文帝踪迹新田说”课题时的副产品,对于这个所谓课题,2015年毛佩琦教授在相关研讨会上发言时指出:

对建文帝种种传说的再流行和新发展可以进行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解释。但同时我也建议,关注建文帝踪迹的各方人士,应注意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如果对建文帝的传说进行考察,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代替猜想,用严肃的、经过考验的史料代替传说。让感性回归理性,让感情回归科学。另一方面,我不反对有关建文帝的传说继续传下去,甚至有新的发展。它们是新的民俗、民间文化。它们可以丰富文化生活,扩大旅游项目,何乐而不为呢?但万万不能与史学研究混为一谈。

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到底什么意思,各位可以自己评判。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明朝时,军籍是世袭的。

锦衣卫也是一样,爹当官,爹死后,儿子接替他的位置,如果这个儿子年龄还小,就等他成年后正式开始上班。

所以才会有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的情况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