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助攻已辭職12年的戴高樂重新上臺

阿爾及利亞有238萬平方公里,自2011年7月南蘇丹獨立後已為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但超過八成被撒哈拉沙漠覆蓋。1830年6月自土倫港起航的法國艦隊在北非阿爾及爾登陸,此即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之始。二戰後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法國將廣袤的殖民地視為其恢復大國地位的重要砝碼,但這與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是相悖的。在20世紀50年代北非獨立運動高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其過程簡述如下: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助攻已辭職12年的戴高樂重新上臺

1第一槍

阿爾及利亞的國慶日是11月1日。因為在1954年的11月1日,阿爾及利亞愛國者在東北部奧雷斯山區的塔吉夫特村附近懲辦了一名無惡不作的法國殖民長官,打響了阿爾及利亞近八載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槍。隨後三十餘處法國殖民機構和據點又同時遭武裝襲擊。

2構建領導核心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領導力量是以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為主體,吸收伊斯蘭賢哲會等愛國組織後形成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其在1956年8月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選出了具體領導武裝鬥爭的機構——協調與執行委員會。

如此阿國軍民在堅強領導核心組織下,踐行從農村到城市的持久戰路線,注重根據地建設。1957年末,除數萬游擊隊外,正規解放軍已達十三萬眾,燎原之勢更擴大到全國的3/4。

3法軍越陷越深

法國最初採取厲行鎮壓政策,調動軍隊數量驟增至五十萬,堪比其在二戰中投入的兵力。四年時間裡,法國已將絕大部分的陸軍、60%的空軍和90%的海軍投入到阿爾及利亞戰場,但他們卻被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搞得焦頭爛額,連帶著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政局不穩。這迫使新上臺的戴高樂不得不調整殖民政策。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助攻已辭職12年的戴高樂重新上臺

4兩面手段

戴高樂一方面欲通過改革實現阿國和平,一方面又在軍事方面作最後掙扎。其將法軍增至八十萬眾,並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的邊界加強了總長六百餘公里的莫里斯紡線,此條紡線由數道電網和堡壘、報警器構成,並埋設地雷加以掩護,以期實現“重點圍剿”和“分段綏靖”,但此舉已屬強弩之末。戴高樂後來回憶說,阿爾及利亞因戰爭變得貧窮破敗,而且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歐洲移民者和穆斯林間的暴力衝突,是時候該結束這種局面啦……。

5終獲新生

1961年初經全民投票,75%的法國公民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1962年3月18日,《埃維昂協議》簽署,法國停止在阿爾及利亞全境的一切軍事行動並承認其民族自決權,阿方則給予法國開採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爾斯克比爾軍事基地的權利。七年半的阿爾及利亞戰爭是戰後非洲規模最大的一場反殖民主義武裝鬥爭,宣告了阿爾及利亞百餘載殖民統治的終結。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助攻已辭職12年的戴高樂重新上臺

有趣的是,阿爾及利亞戰爭促使法國由第四共和國轉變到第五共和國。經年的戰爭使法國軍費劇增,1955年是2720億法郎,1956年已達6190億法郎,平均每日耗費20億法郎,由此捐稅日增,物價日漲。而當以薩朗為首的駐阿爾及利亞法軍在1958年5月發動暴動後,更加劇了法國局勢的動盪。由此在法國社會各界急需一位權威人物出面安撫的情況下,1946年初便辭職退隱的戴高樂再度出山主政。1958年6月1日,戴高樂組閣,出任總理。9月28日通過新憲法,授予總統更多權力,包括任命總理,解散議會和在緊急情況下實行獨裁,12月21日戴高樂當選為總統,標誌著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結束和第五共和國的正式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