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曾因為“天子戍守邊疆”的言論,五次北上討伐元軍,從而穩固了當時北方動盪的局勢。之後,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建造皇宮,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故宮。之後將明朝首都遷至北京,為北方邊境創造了穩固的後方。

北建故宮從側面促進了南北地區貿易往來,並且加強了中央對於西北、東北地區的管轄,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創造了有利因素。明成祖在北京建造故宮時,還在南方修建了武當山,其實是想通過“天人感應”的輿論來堵住悠悠眾口,以緩和當時的階級矛盾,穩固自己的政權。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朱棣

一、明成祖在北京修建故宮不僅想穩定當時北方動盪的政治局面,同時也是因為北京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環境

元朝滅亡後,在北部邊境還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的殘餘勢力,他們經常擾亂明朝北部邊境的秩序。這些少數民族通常以遊牧為生,他們基本上不需要耕種,這大大增加了他們活動的靈活性。因此,這些遊牧民族在針對明朝北部邊境的問題上,秉持著一種要打“持久戰”的態度。在面對他們“你進我退”、“你守我攻”戰術下,使得明軍苦不堪言。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朱元璋分封諸王

朱元璋在位時,他認為多發宮廷政變是因為沒有早立太子的緣故,所以他一登基就立了嫡子朱標為太子,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爭端。同時,他還通過分封藩王鎮守國家邊疆的形式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到了建文帝時期,朱允炆為了能夠最大化的將軍政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他主張實行削弱藩王權力的措施。至此,北方邊境再無戍守的藩王和士兵。也正是因為這樣,暴露了當時明朝北方邊境的軍事漏洞,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到了1402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上不僅討伐了當時十分囂張的元軍,還團結了蒙古,加強了北方邊境的防禦能力。可見,他是一個十分具有政治頭腦以及軍事謀略的人。與此同時,他還採取“天子戍守邊疆”的措施,將全國各地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全部向北方邊境集中。這成為了明成祖在北京修建皇宮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存在著其他因素。

(一)、北京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根據《天府廣記》中的記載:

“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

可見北京地勢的險要,它不僅佔據了當時農業發展的重要位置,也是當時北方畜牧業發展的中心。北方交通十分便利,繼而成為當時漢族和蒙古族的貿易中心。同時,北京還曾是金朝、元朝時期的首都,所以擁有良好的政治和軍事基礎。

(二)、北京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

北京是朱元璋在位時期曾分封給朱棣的藩地,而南京則是朱元璋以及朱允炆在位時期的首都,朱棣將首都遷回北京可謂是“重回故里”。朱棣知道,自己能登上皇位是依賴於發動政變,這在當時是十分不符合封建禮數的,他將首都遷回北京也是想緩和當時在政治和階級上出現的矛盾。當時南京還有很多人支持建文帝,將首都遷回北京可謂是不二之選。況且北京當時文人墨客輩出,相較於南京擁有良好的文化氛圍。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北京南京對比

明太祖在位時期,曾將鳳陽定位中都、開封定位北都。為了能夠向北方遷都,還曾派遣當時的太子去巡視西北。後因太子病逝,這件事才被擱置下來。所以明成祖將首都遷往北京,可以算是遵循了明太祖的意願。

總而言之,明成祖遷都北京已經積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接下來就等著完成北京皇宮的建造了。

二、明成祖為了能夠順利遷都北京不僅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同時還調節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並且疏通了南北兩方的交通要道

(一)、調節北方經濟發展

因為南方政治環境平穩,所以經濟發展狀況較為繁榮。北方當時多戰亂,經濟發展則較為緩慢。為了能夠使北方的經濟發展起來,明成祖下令將一些士兵和流民運送到北方去建造宅院。同時為了能夠加快北方地區農業的發展,明成祖還下令釋放囚犯去開墾荒地。

當時明政府為了能夠將勞動人民的積極性調動到最大化,還頒發了一些惠民政策。如免費向他們提供一些耕作所需的工具以及牲畜,減輕賦稅等。1404年,明成祖下令將南方的一些富民遷移到北京。可想而知,明成祖當時想要充實北方人口、帶動北方經濟發展的迫切之心。不負所望的是,在經過明成祖這一系列的措施後,北方的經濟逐漸繁榮了起來。

(二)、疏通京杭大運河

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在發展北方經濟的同時,明成祖還下令疏通了南北兩方的交通要道。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始於隋煬帝時期,因其年代久遠,到了明朝已經完全喪失了交通運輸功能。1411年,明成祖下令疏通運河。之後用了5年時間,使運河重煥生機,恢復了其交通運輸功能,繼而加快了南北兩方經濟貿易的發展。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疏通京杭大運河

(三)、遷都北京

自1407年到1420年,歷經14年明成祖基本在北京建成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故宮。到了1421年,明成祖下令正式遷都北京並將北京定位明朝首都。至此,北京直至現在500多年的時間一直是國家的政治中心。

三、明成祖修建武當山不僅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同時想通過“天人感應”的輿論來說明自己登上皇位是無非是順從了天意

1403年,朱棣利用“靖難之役”扳倒了當時的皇帝朱允炆,從而順利登上帝位,史稱明成祖。為了平復當時政治上針對自己“篡位”的輿論,明成祖決定修建武當山。在當時明成祖大肆宣揚真武神,其實是想要通過“君權神授”的輿論來來暗示自己是神靈下凡,自己登上帝位不過是順從了天意。

在武當山的籌備階段,明成祖聽說武當山山頂出現了五彩祥雲喜出望外,特意下了一道聖旨,將自己建造武當山的決定歸結於神靈顯靈,在《明太宗實錄》中曾有明確記載:

“我自奉靖難之初,神明顯佑威靈,感應至多,言說不盡,那時節已發誠心,就要北京建立宮觀......去那裡創建宮觀,報答神惠。”

1412年至1424年間,明成祖前後派遣30多萬名工匠去修建武當山。在這13年的時間裡,武當上從一片叢山峻嶺搖身一變成為擁有七宮九觀共33組建築群的地方。整個建造的過程十分繁瑣,大致步驟可分為籌建、修建、後期補充三個階段。起初,朱棣派使孫碧雲前往武當山勘測地形,並命令他勘測完成之後即刻開始建造。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武當山

《明太宗實錄》中曾有相關記載:

“十年六月戊午,建湖廣武當山宮觀,命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董其役”

當時,明成祖準備修建武當山的決定,遭到了各個方面的反對。但是他並沒有因為反對聲音過高而停止修建,反而在之後發佈聲明說,他想要修建武當山的決定並非因為旁人的贊成而去修建,就更不會因為旁人的反對而不去修建。明成祖還規定,如果參與修建的人員沒有遵守他的旨意,將會受到重重的責罰。為了確保建造工作能夠有不條不紊地進行,明成祖還組建了一個高達400多人的指揮系統。

根據《敕建大嶽太和山志》的記載:

“敕建武當宮觀材木、採買十萬有奇,悉自漢口江岸,直抵均陽,置堡協運。”

明成祖秉持著保護當地自然環境的原則,特別規定除了大型的建築材料從當地開採,其餘材料都得從外地購買,再通過京杭運河的航線來運輸這些材料。

從《敕建大嶽太和山志》的記載可以看出明成祖對於象徵天國宮殿的建造尤為關注:

“皇上獨重其事,冶銅為殿,飾以黃金。”

這座宮殿並非在武當山建造,而是在北京鑄造。明成祖下令將這組宮殿的建築物全部用銅製造,並飾以黃金。待這座金殿鑄造完成之後,交與明成祖審核過後才能運往武當山。而且明成祖十分重視這座宮殿的運送,在運送隊伍出發之前特意叮囑護送的都督,要求他們一定要保持船上衛生的乾淨整潔、不許做飯,而且只能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開船。

當時,這座金殿的建造和運送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輿論,但它的落地確實給武當山建築族群增添了一筆濃厚的皇家色彩。當金殿坐落在武當山上時,天柱山顯得尤為突出。為此,明成祖立即頒發了一道聖旨,將武當山賜名為“大嶽太和山”。

明成祖朱棣為何“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天下第一山“武當山”

這使得武當山在當時的盛名一時凌駕於“五嶽”之上,繼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山”。同時,明成祖在其他四座宮殿建造完工時也分別為它們賜名,以昭告天下。總之,明成祖遷都北京和興建武當的舉措為明王朝之後長達276年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敕建大嶽太和山志》

《明太宗實錄》

《天府廣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