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赵国势弱,为何还要因为上党郡强行和秦国开战?

吕修东


不管怎么说,秦赵之间必有一战,因为赵国的“西进”战略和秦国的“东出”政策是根本矛盾的。所以上党郡的问题只是矛盾的导火索罢了,并无深入追究的意义和价值。

话说早在“长平之战”前,对冯亭献上党乃是“祸水东引”之策,赵国内部早已心知肚明,虽然贵族赵造等人也曾明确建议拒不接受,但在平原君赵胜和其他贵族集团以及赵王的授意之下,赵国还是决定“将计就计”,在正面战场和秦国来一次堂堂正正的会战。

自“三家分晋”以来,赵国虽然位列“战国七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弱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尴尬的国家版图,在他四周密密麻麻的分布着齐国、中山、燕国、林胡、楼烦、东胡、秦国、韩国、魏国等诸侯国和少数民族政权,形势之险恶往往令历代赵王疲于应付。

公元前325年,年仅16岁的武灵王赵雍继位,为了一改赵国的困境,年幼的赵武灵王联合肥义等开明贵族,强行推动“胡服骑射”的军政改革,以全民皆兵的方式从中选拔精明干练、骁勇善战的将士,组建起作风强硬、敢打敢拼、悍不畏死的赵国骑兵。

不久,原本孱弱不为人所重的赵国强势崛起,在东北灭掉了心腹之患的中山国,开辟云中、雁门、代等三郡疆土;在西北则击溃了肘腋之患的林胡和楼烦。然后耀兵燕国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之后又转到向南以强盛的军威胁迫齐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一时间,赵国由原来的“四战之国”华丽转型,成了令人闻之色变听之胆寒的中原霸主。

公元前299年,踌躇满志的武灵王禅位于太子何,自己则跨马射箭、矢志于开拓西北。为此,他还专门制定了从云中、九原出发,向南进攻秦国的军事战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野心勃勃的赵武灵王甚至将自己装扮成赵国使者出使到秦国,深入虎穴、探知秦国虚实情况。可见,远在赵武灵王时代,赵国就已经制定了“西进”的军事战略,如果不是后来发生“沙丘宫事变”,以武灵王的雄强霸道,只怕就没有秦国什么事情了。

而秦国则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之后,也迅速膨胀起来,经过三代人的苦心经营,地处西陲偏僻之地的秦国终于摆脱了积贫积弱的窘迫处境。仿佛是为了验证自身的势力,秦国对楚国发动了“垂沙之战”;对韩、魏两国发动了“伊阙之战”;对赵、魏两国发动了“华阳之战”;此外,又通过“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而且强势吞并了巴蜀、义渠等国及其他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大大的拓宽了国家版图。

秦国地处丰岐旧地,坐拥雍州之固、巴蜀之富、淆函之险,强大起来后的秦国迫切的希望能够东出三晋之地,完全意义上展开与山东六国的争霸战,但他的东出之路却被韩、赵、魏等过重重包围。

若要东出,势必要先折服韩、赵、魏三国,这事秦国必须面对的事实,而三国之中,经过“李悝变法”之后强盛一时的魏国虽然中衰,但实力依然强悍,而赵国则正如灼灼烈日,不可直视,唯有韩国版图窄狭,国君势小,实力卑弱。所以,打从秦惠文王开始,秦国即选择韩国作为东出的突破口。试图通过逐步战争的方式,彻底蚕食韩国,从而大踏步的跨出东出六国,统一天下的脚步。至于“长平之战”就其形式而言也正是秦、韩战争的延续,当然,从本质上说则是秦、赵两国为争夺诸侯霸主地位而展开的一次难以避免的大型会战。

综上所述,赵国制定的“西进”战略和秦国确立的“东出”战国从根本上而言即是相互冲突、严重抵牾的。为了实现各国自己的根本目标和既定规划,秦、赵之间势必会有此一战,至于冯亭献城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赵国在接受上党郡之前,君臣之间其实是有过一番争论的。

当时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冯亭不把上党郡交给秦国,而转交给赵国,是嫁祸于赵国,是让赵国接受一个“烫手山芋”。如果赵国接受上党郡,秦国肯定会前来攻击,这样就是惹祸上身了。

但是平原君赵胜则认为,平常就算发动百万大军,常年累月和秦国作战,都不一定能够打下一座城池。现在,白白得到十七座城池,为什么不接受呢?

最终,赵孝成王接受了赵胜的建议,接收了上党郡,并且封冯亭为华阳君,让他继续管理上党。

事实证明,赵国接受上党郡,确实是造成赵国在长平惨败的直接诱因,也是赵国一蹶不振,从此退出争霸舞台的直接诱因。

(赵孝成王剧照)

那么,明明当时赵国在力量上弱于秦国。冒然与秦国开战,并不是明智的举动,为什么赵国还会接受上党郡而得罪秦国呢?

我认为,赵国最终之所以接受上党郡,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赵国在东方六国中一枝独秀。

东方六国,自然是齐国最强大。但因为齐国吞并宋国以后,遭到了其它国家的集体反对。因此,燕、赵、秦、魏、韩五个国家组成联军,由乐毅率领,打的齐国最后只剩下两座城池。齐国虽然最终复国成功,但是从此实力大降,不再敢与其它国家争霸。燕国本来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受益者,但自身内乱。同样的,魏国、楚国也相继衰落。韩国本来就是弱国,更加不敢争霸。这样,赵国就凸显了出来。

同时,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赵国不但打败了各国对它的围攻,而且还西破楼烦、林胡,北灭中山,拓地千里。这让赵国看起来有一副能与秦国一决高下的样子。

(蔺相如剧照)

二、赵国对秦国的外交胜利。

赵国和秦国在发生决战之前,有一系列的外交试探。历史上的“渑池相会” “完璧归赵”,就是这种外交试探的集中表现。当时,由于蔺相如的积极作为,最终,无论是“渑池相会”,还是“完璧归赵”,赵国都取得了完胜。

秦国在外交上失败,想动武,又不敢冒然行动,因此只能忍气吞声。

赵国在外交上的胜利,让赵国认为秦国害怕赵国,不敢和赵国直接对决。这也让赵国君臣普遍表示乐观,觉得就算和秦国打起来,赵国也未必就落于下风。

三、赵国有过打败秦国攻击的先例。

秦国在与赵国外交对垒中失败后,很不甘心,秦王派胡阳率军越过上党,攻打赵国的阏与。这里离邯郸很远,而且山路崎岖,赵国很难前往相救。当时赵王询问廉颇、乐乘的意见,能不能救这个地方。当时廉颇、乐乘都认为很难救回来,干脆放了算了。但是赵奢却不同意,他认为寸土必争,绝对不能让秦国在那里建立一个据点。于是率军前往与秦军交战。

由于赵奢战术得当,最后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打败了秦国的胡阳,把秦军撵出赵国境内。要知道,这个胡阳曾和白起一起,帮助韩国打败过赵国和魏国的联军。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赵国君臣认为,秦国远道攻打赵国,是不会得到好处的。

(廉颇剧照)

四、赵国有守城专家廉颇。

当赵孝成王在接受上党郡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怀疑的,不相信赵国能够打败秦国。毕竟当时秦国四处攻伐,取得了不少土地。不过当时赵胜告诉赵孝成王,虽然当时赵奢已经去世,但是,还有廉颇在。廉颇虽然在野战上不如白起,但是守城上,却并不比白起弱。如果接受上党,让廉颇去守城,就肯定能够抵挡住白起的进攻。

就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判断是比较正确的。

五、与秦国的总决战在所难免。

虽然赵国在总体上似乎比不上秦国,但是,要想争夺天下,与秦国的总决战就在所难免。就算不争夺天下,等秦国把韩国(上党郡本来属于韩国)拿下来后,肯定还是会回过头来,攻打赵国。

总之,怎么都是打。既然总会打,接受上党郡,在与秦国的争锋中,就会占据优势。因此,接受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了,赵国的君臣虽然有那样的分析和心态。但是,由于放弃让廉颇坚守,同时又急于求成出战的战术错误,最终赵国败得很惨。而败得很惨,也让人怀疑当时赵国接收上党郡,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张生全精彩历史


贪!

公元前262年,秦白起攻韩,拔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孝成王献上党郡下17座城池。

冯亭名为献城,实则有将祸水引向赵国的嫌疑,赵国君臣围绕上党郡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赵国并没有意识到韩国此举的真实意图。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都认为献城之举对于赵国来说是大利,不要白不要。

赵国平阳君赵豹曾经在高层的讨论中尖锐的指出,韩国献城之举的真实意图,但是并没有得到高层的重视。

实际上赵国的高层在战争的早期对秦国的不可战胜有一种迷之自信,是因为就在不久之前,秦国在与赵国的阙与之战中大败,此战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国在此战中国际声望高涨,成为战国后期少数能和秦国匹敌的国家。

并且在赵国的高层会议中,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的交谈中,他们认为:

1、 以赵国胡服骑射的骑兵实力,和秦国的军队有一战的实力,因而对于接受献城之举有恃无恐(秦国曾经在赵国的手下吃过大亏:阙与之战);

2、 赵国的君臣上下已经为接受献城可能带来的秦国派大军攻打赵国的假设做好了非常全面的准备(平原君赵胜向孝成王推荐廉颇作为秦赵开战的赵军主将)。

可以说,赵国是在自己以为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韩国的献城。

后面的事情的发展中,廉颇在秦赵对峙的初期虽然节节败退,但是的整个战略的态势上并没有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至少可以说,赵军的败退完全都在掌控之中,反而作为攻击一方的秦国表面上是节节胜利,高歌猛进,但是实则军队的粮草和军心已经开始出现了问题。


但是远在邯郸的赵国君臣,在廉颇节节败退的背景之下,对战争生出了极端的厌恶心里,赵孝成王的在外交上使得赵国陷入了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并且对于廉颇在前线的不作为非常的不满,十分轻易的就在秦国的反间计的作用下临阵换将。赵国有战略守势变成战略攻势,使得赵国开始陷入万劫不复。

反观秦国君臣对面对秦国的远征军对外征战陷入僵持的尴尬局面,采取非常高明的补救措施,首先是在外交上将其他五国和赵国分隔开,断了赵国向其他国家求援的策略。减轻了前线秦军的压力,然后派白起接替王龁,由战略攻势变化为诱敌深入的策略。为后面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且即使是到了战争的后期,赵国君臣和秦国君臣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长平之战,赵国败的不亏,如此的君主,如此的庙堂君臣,如此的外交政策,如此的遣将。败是必然的!


蛋哥侃历史


先说你的问题 当时环境 赵国并不势弱 相反 赵国正在国力上升期 国内人才济济 文有 蔺相如 虞卿 武有廉颇 乐毅 许历 还有个平原君 秦国有大军四十万 而赵国自从胡服骑射后 军队一度达到近六十万 赵国后宫稳定 而秦国正处于昭襄王刚夺权 罢免魏冉等四君后的动荡期 相比之下 是秦国处于势弱 两强争霸 战争必不可免 再就上党而言 上党 在今天的上党之地 南可威逼秦国河西 河内 东出则直下赵国邯郸 自身地势又极其险要 是一个天然的要塞 易守难攻 对秦国赵国都是必争之地 秦国有了上党 则可再次确保和巩固东出的战果 赵国占据 则可以压缩秦国 甚至可以随时出兵切断和夺取河内河东地 威压河西 所以 秦赵决战在所难免


骑着马的步兵


赵国之所以敢接手韩国的上党郡,一是中了上党郡郡守冯亭的“嫁其祸于赵”的计谋,一个是赵王决策的失误。



【一】冯亭的机智,让秦赵之间大战而坐收渔翁之利。在秦国攻占野王之后,上党郡成为一块“飞地”,韩国与上党郡之间的路径被彻底割断,韩国国君打算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便向秦国示弱,争得和平以便苟存。但是新任的上党郡郡主冯亭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太便宜了秦国,对韩国的国威不利,于是向韩王出了将上党郡拱手送给赵国的计策,如果赵国接手,势必激起秦国的怒气,必将对赵国发起战争,这样,秦赵之间争斗,秦国就无暇来关注韩国。事实也正像冯亭预料的那样,秦赵之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几十万将士被坑,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二】赵王的昏庸,关键决策找不到对的人相谋。在接到冯亭的《献上党书》之后,秦王面对如此大的诱惑,马上找人来讨论,一个是平阳君赵豹,一个是平原君赵胜,就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平阳君赵豹的观点就是坚决不能接收 ,他说强大的国家尚且不能轻易从弱小的国家手中夺取城市,弱小的国家又怎能从强国手中夺城呢!当今秦国兵强马壮,不可一世。我们千万不要惹它。而平原君赵胜坚持要,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干嘛不要,不要白不要,好极了!往日损兵折将、劳民伤财也很难攻占一座城池,如今不费吹灰之力却得到十七座城池,真是福从天降!于是赵国君接手了上党郡。


影视剧中的廉颇

【三】赵王不与重臣谋,直接导致长平之战的开始。这么重大的事情,赵王找到了自己家人来问,而不找重臣商量,尤其是廉颇大将,久经沙场的老将,必然知晓秦军的强大,对其中利害关系也看得透彻,他说的话是最有说服力的,平阳君和平原君虽然夸夸其谈,但嘴皮子厉害,而廉颇则不同,他是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秦国的坚不可摧他是最知道的,所以,如果赵王找廉颇商讨,必然会否定接手这个意见。



【四】长平之战不可阻挡,赵王只有硬着头皮应对,但赵王的一再昏庸更加误国。既然战争避免不了,赵王就得硬着头皮与秦军对战,赵国派廉颇统帅,一开始廉颇接连吃败仗 ,接下来廉颇采取固守的战略,严防死守不出战,秦军拖不起,他的供给线路太长,随时都会有供给不足的问题。而赵军则临近本国,供给充足。面对如此的战争形势,秦国又开始动脑筋了,开始实行金钱外交策略,行贿赵国重臣郭开,诬陷廉颇消极应战,而且号称秦国最怕的是赵括,于是赵王上当,将廉颇换下,赵括上任,而秦军也偷偷将统帅换成白起,于是就出现了“纸上谈兵”的成语,赵括大败,秦国斩杀秦军45万人。

赵国大败,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军做全方位对抗,赵国被灭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