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真實歷史如何?

於冠華


不論在小說中還是史實中,周培公都不是被處死,而是病死的。

在二月河的小說及《康熙王朝》電視劇裡,周培公是如王陽明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是文人士大夫的楷模,每個文人心中都有一個從軍報國征戰沙場創立不世奇功的夢想,而周培公卻把這個夢想實現了。

康熙帝師伍次友非常欣賞周培公的才華,寫了推薦信為他尋求功名,但周培公有文人的骨氣和傲氣,不屑曲於權貴,一心想憑真本事考取功名,機緣巧合下成為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立下諸多功勳。

康熙因年輕氣盛、操之過急,激起吳三桂等三藩造反,使康熙措手不及、心神大亂。周培公如定海神針般站了出來,臨機決斷,出謀劃策,侃侃而談,有條有理,分析了利害,理清了思路,如同撥雲霧而睹青天,穩住了皇上的心神,重新振作起來。周培公受朝廷冊封撫遠大將軍後,整頓軍紀,許諾軍餉,把一支烏合之眾變成虎狼之師,迅速打垮了察哈爾王的叛軍,解決了康熙的後顧之憂。除三藩時,孤身一人深入險境,冒死勸降王輔臣,為康熙贏得了重要的一支軍隊。其功可謂大矣。可是,也正是因其一個漢人身份卻居功至偉,引來滿人的陷害、猜忌,康熙為了大局安定和皇權穩定,將周培公罷黜後發配盛京,苦寒不毛之地。在冰天雪地的盛京十一年,周培公窮盡餘生之力,繪畫的《皇輿全覽圖》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圖”,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精最全之圖”。這是周培公已經病入膏肓,逝世後,康熙破例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也算最終為周培公蓋棺定論。

《康熙皇帝》是一部文學作品,無疑,二月河把周培公誇大和藝術化了,在真實歷史中,周培公初期不過一個出謀劃策的幕僚而已,並不是什麼撫遠大將軍。後來做到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最終病死於盛京。

關於周培公的生平事蹟,歷史是這樣記載的: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

清史稿列傳第三十八圖海傳:圖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輔臣降。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圖海次潼關,以策幹之,客諸幕。輔臣所署置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皆昌鄉人,屢勸輔臣反正,以蠟丸告昌,昌白圖海。圖海即令昌入城諭降,輔臣遣其將從昌出謁,圖海聞上,上許之。乃假昌參議道,賚詔往撫。輔臣使榮遇上軍民冊,子繼貞繳三桂所授敕印,顧猶觀望,覆命昌偕兄子保定諭之,乃剃髮降。


康熙十三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王輔臣驍勇善戰,實力不容小覷。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征討王輔臣。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冒著殺頭的危險,以莫大勇氣,兩次三番冒死深入敵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陳說利害,最終王輔臣出城投降。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誥封周培公母親孫氏為貞烈恭人,父親為朝烈大夫,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恩遇不可謂不厚。



三藩平定後,周培公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辭官回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多年的周培公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

盛京是清朝初期的首都,是清朝的大後方和龍興之地,在東北有至高的軍事、政治地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周培公到盛京上任,並不是發配流放,而是再度重用,承擔戍邊的重責,可見深得康熙信任。至於後來積勞成疾,病死他鄉,也是生死有命罷了。


鄉韻文學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周培公並沒有被處死,不過周培公的下場確實不太好。

吳三桂叛亂後,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叛亂。當時南有三藩,西北有王輔臣,清庭的局勢非常不妙。

隨後康熙派周培公和圖海征討王輔臣,周培公算準了王輔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誘,孤身入敵境將王輔臣勸降。

王輔臣一投降,清庭西北大患消失,局勢轉劣為優。

周培公之功勞不可以說不大,按理說給個二品大員什麼的一點不過分。但是清庭並沒有給周培公應該有的待遇。如此功臣,居然被安排到地方任職,而且還被一個總兵逼回了家。

後來葛爾丹叛亂,周培公又寫平叛條陳,康熙帝採納後,封周培公為盛京提督。盛京就是今天的瀋陽,當年可是絕對的苦寒之地,那個地方要是好滿清也不會入關了。1701年,周培公死於任上。


守仁君想說,周培公之遭遇,一來是因為滿漢分歧,滿人自認為征服者,歧視漢臣,周培公如此之功勞,被很多滿臣所嫉恨,紛紛排擠周培公。二來周培公為人剛正不阿,經常言語得罪人,就連康熙皇帝也被周培公言語刺激過。康熙皇帝雖然希望滿漢一家,但是畢竟望著自己家人親,況且清庭已經佔優勢,周培公作用已經沒有。只能落得如此下場了。


守仁讀仁


無論正史、演義都沒寫周培公被處死,在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裡,周培公被貶居盛京十幾年,康熙前來探望臥病在床的周培公,他親手給康熙奉上自己繪製的大清地圖《皇輿全攬圖》,康熙回京後沒多久,周培公便黯然長逝。歷史上的周培公確實是病死的。


在二月河的著作《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屬於濃墨重彩的一個歷史人物,他與康熙頗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周培公“良臣擇主而適”,康熙帝不拘一格重用他。但是,由於滿漢有別,周培公在京為官,終因為自己漢人的身份而持續受到打擊,不得已,康熙將他調出京師,出任盛京提督。


盛京,即今天的瀋陽,是清朝入關前的京師。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之後,盛京成為留都,這裡安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位清朝開基皇帝(福陵和茂陵)。周培公以一個漢人,出任清朝龍興之地盛京的提督,而且一待就是十一年,這種待遇,與其說是被遠遠發配,面對冰天雪地、北風料峭的雪域北國,倒不如說是康熙對周培公的曲意保全,一如既往地重用他,是“明降暗升”。正如康熙前往盛京謁陵,皇陵未及拜,卻第一時間到提督衙門看望周培公,並表示要再度起用他,只可惜這個時候的周培公,已經是病入沉珂,再難為國效命了。

康熙對周培公有知遇之恩,把他放在遠離京師,天寒地凍的盛京,其實就是在保護他,周培公花十年而製成的大清地圖《皇輿全攬圖》讓康熙大為震驚,他臨終前最後一次與康熙議論國事,就是關於葛爾丹問題。


這樣一個一生忠於大清的肱骨之臣,康熙身邊重要的謀臣,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並不高。關於周培公的人物生平資料極少,目前主要在《清史稿》和《清聖祖實錄》有一些簡單的記載。周培公早年在三藩之亂的時候勸降陝西提督王輔臣,之後雖得到朝廷重用,但當的也是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這樣的地方外官。顯然,電視劇《康熙王朝》把周培公的人物形象過度誇大化了,清朝前期,像范文程、洪承疇等漢人都得到了朝廷重用,康熙本人也非常重視漢人,如果周培公得到康熙的賞識,為何還長期外放他做地方官呢?要知道,當時索額圖、明珠黨爭激烈,康熙完全可以提拔周培公來遏制他們。


關於周培公的結局,當然不是被處死,而是病死的。據《清史稿》記載“噶爾丹擾邊,(周培公)數上書當事陳利害。後卒於家。”周培公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起任盛京提督,而這一任命,居然是在他得知葛爾丹發動叛亂,他上書平叛“條呈”後,康熙雖採納他的建議,卻並沒有讓他負責平叛事宜,而是直接任命他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一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逝,這一番操作完全讓人看不懂。

另外,《清史稿》這樣的正史,對周培公的死居然只有短短的四個字“後卒於家”也是很耐人尋味的,朝廷既沒有賜諡號也沒有對其追封,這說明了什麼?所謂“康熙第一謀臣”顯然有誇大其詞之嫌。


大國布衣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並沒有被康熙處死,是因為調到東北任職水土不服身患重病然後去世的。

說來周培公為康熙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卻不被康熙重用,主要是因為他是個漢人,而且康熙擔心他手裡有兵有權,如果功高蓋主還得到提拔,怕對自己不利,因此沒有重用周培公。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第一個方面,周培公是漢人,康熙不信任他。清朝始終是滿人建立的,滿人的天下,因此就算周培公功勞再多,也無法改變他是一個漢人的事實,因此康熙帝對他始終都是有所防備的。

第二個方面,康熙擔心功高蓋主。當時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並且沒有費一兵一卒就勸降了王輔臣。周培公的功勞非常大,但是功勞太大了,康熙擔心功高蓋主,也是非常忌諱的一件事了。


第三個方面,周培公手裡有兵有權,康熙擔心對自己不利。周培公不僅平定了三藩之亂,而且手中還有很多滿人官員都沒有兵權,因此也是具備自立門戶的勢力。康熙作為一國之君當然得防範之類事情的出現,因此將周培公放到盛京,也是如今的瀋陽。

以上就是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實周培公也是一個非常忠心耿耿並且很有才能的人,康熙也是一代賢明的君主,可惜因為不信任,才讓這麼好的一位大臣遠走瀋陽,最終客死他鄉,對於君臣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個人見解,望採納。


江水趣談


無論是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還是在歷史上,清朝重臣周培公都沒有被康熙處死,而是患病而死,享年69歲,也算壽終正寢。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周培公被康熙派往瀋陽,負責戍邊,在天寒地凍的東北戍守了十一年,當康熙聽聞周培公的死訊時,康熙十分哀痛,下令停朝一次,徹夜難眠,為周培公守夜。

皇帝為臣子守夜,這對臣子來說是莫大的哀榮,周培公究竟為大清國做了哪些傑出的貢獻,值得康熙為他守夜?歷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麼樣的?

周培公在電視劇中的戲份很多,可以說是康熙皇帝的左膀右臂,是大清國的股肱大臣,他曾經花十年時間繪製了大清國最詳細最全面的疆域版圖,在臨終之前獻給康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周培公感動的不僅是康熙皇帝和滿朝文武百官,主要是感動了電視機前的萬千觀眾,很多人都高度讚揚他那為國為民的情懷。

需要指出的是,電視劇為了具有更強的表現力,故意誇大了周培公的貢獻,無論於情於理,康熙為一位漢臣守夜既缺乏記錄,又委實說不通。

縱觀清朝歷史,周培公雖然在為官期間作出了良好的政績,但是一直沒有進入朝廷的中樞上書房,沒有像納蘭明珠和索額圖一樣成為權臣。

歷史上的周培公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勸降王輔臣,二是出任盛京(今瀋陽)提督。

康熙八歲登基,14歲親政,親政後的康熙急於掌控權力,先是誅殺鰲拜收回皇權,然後忌憚三藩的勢力,開始削藩,吳三桂由此發動了三藩之亂,令年輕氣盛的康熙措手不及。王輔臣和吳三桂曾經都是明軍將領,兩人關係不錯,一直以兄弟相稱,後來投降大清。

三藩之亂時,吳三桂慫恿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王輔臣驍勇善戰,兵法了得,擁兵自重,在當時的名氣特別大,許多清軍將領都很畏懼他。康熙早就識破了吳三桂的計謀,於是委派圖海前去平定王輔臣叛亂,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周培公多次向圖海出謀劃策,並且孤身一身拜訪王輔臣,能說會道的周培公最後成功勸降王輔臣。

後來周培公在山東任職,與官員不合,於是辭官回鄉,周培公雖然閒居在家,但是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為國家獻計獻策。

1690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起兵反清,邊疆戰火連天,周培公聽聞消息後十分擔憂,立即向康熙上書平定戰亂的策略,並希望能夠得到重視,康熙於是任命他為盛京提督,鎮守東北,最後周培公積勞成疾,在任職期間病逝。

周培公為官期間,對皇上忠心耿耿,一直為國家和百姓著想,圖海評價他"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


歷來現實


無論是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還是在真實歷史中,周培公都沒有被處死。《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在東北病死的,而在真實歷史中周培公則是在荊門老家默默無聞而死去,擔任盛京提督是杜撰的。讓我們通過《清史稿》來認識一下週培公。

一、周培公出身寒微

周培公,名字叫周昌培公只是周昌的字而已

在正史中,周昌(周培公)沒有被立傳,只是在《清史稿》“列傳三十八 圖海 李之芳”中,順帶提及和敘述了而已。他的出場也略顯寒酸,史載在圖海帶大軍攻打叛臣王輔臣的時候,周昌(周培公)以幕僚和門客的身份出場了。“圖海次潼關,以策幹之,客諸幕”,“圖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輔臣降

接下來,史書交代了周昌(周培公)的基本情況,《清史稿》記載“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

"意思就是說,周昌(周培公)是個秀才出生,喜歡出謀劃策,因為輔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功勞,被錄用為七品官。

二、周培公在康熙朝並不是顯赫人物

電視劇《康熙王朝》把周培公塑造成文人出世,與帝王相知得到恩遇的典型。可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真實的周昌(周培公)沒有太多顯赫的功績,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得到康熙皇帝的隆寵恩遇。

周昌(周培公)最大的功勞,也是在史書中唯一記載的功勞,就是

平三藩之亂時,跟隨大將軍圖海,利用同鄉做內應,招降了陝西王輔臣。《清史稿》記載,“輔臣所署置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皆昌鄉人,屢勸輔臣反正,以蠟丸告昌,昌白圖海。圖海即令昌入城諭降,輔臣遣其將從昌出謁,圖海聞上,上許之。乃假昌參議道,賚詔往撫。”意思就是,王輔臣麾下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都是周昌(周培公)的荊門同鄉,他們也經常規勸王輔臣投降,而且通過密信告訴了周昌(周培公),周昌(周培公)隨後報告了大將軍圖海。圖海當即命令周昌(周培公)入城去勸降王輔臣,王輔臣派手下跟周昌(周培公)出城拜見圖海。圖海將招降之事,上奏康熙皇帝,皇帝許可了。於是給了周昌(周培公)一個參議道的臨時身份,帶著皇帝的詔書去招撫王輔臣。

因為勸降王輔臣這個功勞,周昌(周培公)被授予布政使參政的官職。隨後,又跟隨湖廣總督蔡毓榮參與平叛吳三桂,事後被授予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一個從三品或正四品的官職。而這個官職已經是周昌(周培公)的最高職位了,後來還因為跟總兵不和而罷官。《清史稿》記載,“昌復參蔡毓榮軍事,事平,授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以與總兵互訐罷。”

電視劇說他後來做盛京提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清代沒有盛京提督這個職位,只有盛京將軍。而盛京將軍都是旗人擔任,而且往往都是宗室或寵臣。

三、李光地才是真實的文人從政的典型,聖眷太隆

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周培公被塑造得感人肺腑,而李光地則讓人扼腕嘆息。然而真實歷史中,李光地才是那個真正的牛人。看看真實的李光地,你就明白周培公有多不得志了。

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成進士,“幼穎異”。在《清史稿》中立傳“列傳四十九 魏裔介 熊賜履 李光地”,並在4篇本紀、13篇志、24篇列傳中被提及。

李光地是飽學之士,又能治軍、撫民:一是在福建省親期間,遇到耿精忠、尚之信叛亂,以及臺灣鄭經來犯,組織鄉里民兵多方抵抗,同時上書建議平叛之策,被康熙採納,因功被任命為永州總兵;二是向康熙皇帝舉薦施琅,“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提出平臺灣策略,平臺灣也有李光地之功;三是在直隸巡撫任上,治理漳河、滹沱河、子牙河等水利,多次上疏康熙皇帝減免直隸境內錢糧賦稅,因治理有方升遷為吏部尚書、兼任直隸巡撫;四是受皇帝之命校對整理理學書籍,包括朱子全書及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

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李光地死後榮寵不減,有諡號,入祀賢良祠,可謂風光無限。生前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參加康熙五十二年的千叟宴,極得恩寵,甚至引起同僚的嫉妒。死後,康熙派恆親王允祺前往祭奠,又加諡號“文貞”,同時派工部尚書徐元夢護送他的靈柩迴歸故鄉。不止於此,康熙皇帝還高度評價李光地,“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甚至到了雍正初年,還加贈李光地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電視劇的藝術加工,讓我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而真實的歷史人物,則更是讓人驚歎不已、不勝唏噓!


溫水歷史


周培公是康熙朝名臣,因二月河長篇小說《康熙大帝》改編成的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而聲名大噪。但是周培公並沒有被處死,倒是罷了官。周培公 (1634—1702) , 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

因為父母早世,周培公少年時便在地方綠營軍中辦差,後進京任內閣供奉輔佐振武將軍吳丹,被錄為七品官員。康熙十五年 (1676年) , 以參議道身份到甘肅平涼前線勸降了呼應“三藩之亂”的陝西提督王輔臣,立下赫赫軍功。後授“布政使參政”,“分守海防道”,參與平定吳三桂在湖廣的叛亂。康熙十七年 (1678年)任“山東登萊道” 攝布政使。周培公一生的任職,都與軍旅有關,最主要的軍功是勸降陝西提督王輔臣。

“三藩之亂”發生後,吳三桂策動王輔臣、耿精忠反叛,以南北呼應。王輔臣所在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對朝廷構成了直接威脅。康熙派大學士圖海西征,期望能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穩定北方局勢。

可是真到了戰場上,誰都不敢輕易出兵。關鍵時刻,周培公向圖海進諫《平涼策》說:“王輔臣雖起來反叛,割據西北,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如果朝廷派人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選擇歸順朝廷。”圖海聽取了周培公的建議,還直接將勸降的任務交給了周培公。據《康熙實錄》載: ”臣 ( 圖海) 知其人才能,帶至平涼軍前。臣與參贊軍務諸臣會商,欲遣周昌前往招撫,而周昌欣然應命,並無難色,遂給以參議道銜。”據說,周培公為了勸降七進七出敵營,表現得大義凜然,毫無畏懼。

隨後,周培公又參與了湖廣平亂,協助蔡毓榮粉碎了吳三桂北進中原的攻勢。又協助揚威大將軍和碩親王喇布籌劃會剿耿繼善叛亂。三藩之亂很快被阻止,周培公功不可沒。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在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後,對參戰將領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周培公招降王輔臣有功,大學士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三年後,因與總兵發生分歧,無法繼續共事,罷官回到家鄉荊門,在家鄉去世。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周培公死於盛京提督的任上。但《清史稿》有記載,其子周家齊為父母所立的墓碑在家鄉麻城發現,足以證明周培公是老死於家鄉麻城,其墓址就在宗族墓地。


米鬥文史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說過周培公被處死,題主這種說法,不知從何而起。真實的歷史中,周培公是病死的。

周昌,字培公,是康熙重用的漢臣,一生都受到信任。

他出生於明朝末年,小時候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兵湖北,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就沒有了依靠,但他很聰明,清朝入關後依附於顯赫者,成為內閣供奉。他對康熙最大的貢獻,是勸降了響應吳三桂作亂的王輔臣。

(康熙和周培公)

王輔臣本是明朝將領,兵敗投降了清朝,做了一段時間的奴隸,後來得到順治帝的重用,官至總兵官。康熙即位後調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是實權人物。

吳三桂起兵初期,聯絡王輔臣,邀他共同起事,他斷然拒絕,還把吳三桂派來的使者和招降書交給康熙,但後來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憤然起兵,佔據陝甘大部分地區,和吳三桂遙相呼應,對京師構成極大威脅。

康熙大怒,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大軍征討王輔臣。周培公時為圖海幕僚,分析一番形勢之後,認為王輔臣並不是鐵了心要造反,建議招降。

恰好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都是同鄉,雙方暗中有聯繫。周培公就利用了這種條件,找到圖海,自告奮勇要去平涼城勸降王輔臣。

圖海覺得他的計劃可行,寫成奏摺星夜呈給康熙。康熙看了也覺得可以,親自在乾清宮召見周培公,一番勉勵,封他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王輔臣再次降清,京師的重大威脅得以解除,而且消弱了吳三桂的勢力。

事後論功行賞,周培公只有一個請求:希望朝廷嘉獎他的母親。《清聖祖實錄》上的記載是“伏乞皇上俯念周昌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敕諭該部、旌表周昌之母。”

康熙也是個孝子,很讚許這種孝順的行為,滿足了周培公的心願,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

為表榮寵,康熙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

但周培公的仕途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任山東登萊道(兼布政使)時,因與總兵官有嫌隙,一怒之下辭官回家了。但還是一直關注著國事,噶爾丹反清時,他寫了平叛“條陳”抒發己見,康熙採納了,任命他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

沒幾年,周培公病死於任上。

總之,周培公不是被處死的,而是病死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雍正王朝裡面對周培公這個人物可描述的非常的深刻,說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並且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戰爭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勳。可惜在之後卻被康熙冷遇,一直鬱郁不得志,最終死的時候還得到了康熙的肯定。

至於康熙處死了周培公,無論是在影視劇上還是在歷史中都沒有這一說法,畢竟周培公是為康熙皇帝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康熙皇帝再怎麼兇殘也不至於要把他殺掉。而且在歷史上周培公並沒有電視劇裡所表現的那麼風光,他雖然有過勸降陝西提督王輔臣的大功,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並沒有更多的功勳。

在真正的歷史上,周培公並不怎麼受康熙皇帝的重用,雖然他在平定三藩中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勞,但是康熙皇帝也並沒有因此對他格外的看重,他所擔任的官職也是一些京外的一些官職而已。從這一點就看出來,康熙皇帝和周培公之間並沒有電視劇中所說的那種特別的關係了。因為如果康熙皇帝真的打算重用他的話,肯定會讓他出任非常重要的官職,或者是在京城中擔任一些要職。

至於周培公最後的官職是盛京提督,職位倒不低,但是並沒有什麼大權。因為盛京是滿清的發跡之地,在這種地方擔任一方要職,也許算得上是重用,但是這一帶主要都是滿人,作為漢人的周培公被遷到這裡來當官,恐怕也算不上多麼大的重用。還有一點就是提督這個官職,在滿清建立後不久品級雖然還比較高,但事實上已經沒有多少大權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許多能力出眾的大臣為康熙帝出謀劃策、南征北戰。他們共同輔佐皇帝,公而忘私,立下汗馬功勞。我們常常會說到“康乾盛世”,假如沒有朝臣們的鼎力支持,恐怕那個時代就會黯然失色。

年幼的康熙繼位後,鰲拜、吳三桂、噶爾丹、鄭經等許多強大的對手猶如阻擋在前進路上的巨石。但康熙憑藉自己對局勢的判斷,加上任用了一批智謀雙全的大臣,大清社稷化險為夷,實現了平穩過渡。

康熙十三年(1674年),割據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發動叛亂之後,其它各方勢力紛紛響應,大有席捲清廷的架勢,人們把這一事件稱為“三藩之亂”。

康熙大帝剛剛親政不久,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化解危局,是對他執政能力的考驗。

在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叛亂中,康熙任用了一些有能力、敢擔當的人才,把大清王朝成功帶出困境。

周培公便是眾多立國功勳的人才之一。他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周培公最後卻被處死,這是為什麼呢?

據《先賢詩佩》記載,明崇禎五年(1632年),周培公出生於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一說他出生在湖北省荊門市一帶)。周培公從小喪父,生活艱辛。在他十歲的時候,闖王李自成作亂,他的母親孫夫人不幸遇難,周培公無依無靠,前往州郡擔任了小吏。

在州郡跑龍套期間,周培公結交了一個地位顯赫的人,並依附著他進入京城,被任命為內閣供奉。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但是周培公憑藉聰明的天資,贏得了振武將軍吳丹的喜歡,病立下功勞,被封為七品官。

吳三桂發動叛亂後,唆使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王輔臣盤踞陝西,勢力座大,對首都北京構成巨大威脅。

為了贏得先手棋,康熙派出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調兵遣將,對王輔臣形成了圍剿態勢。兩年後,康熙皇帝又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領十萬大軍進攻陝西。

大將軍圖海兵臨潼關,周培公趁機獻上自己的計策,“陝西關中一帶梁山夾峙,地勢險要,可謂天下脊樑,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吳三桂不從四川北上進攻陝西,卻將重兵陳列在湖南、湖北一帶,在那裡和官府對峙,實在是下策。如今,王輔臣非常重要,他的舉動關係著天下的安危。”

“現在,王輔臣因為一時激動而叛投吳三桂、耿精忠,其實他心中是感念國恩的。這就像盲人渴望能看見東西,癱瘓的人想要站起。如果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給他講明道理,他一定會歸降朝廷。”

是呀,圖海一聽,周培公所言極是。他採納了這個建議,對周培公高看一眼。從此,周培公成為圖海的忠實幕僚。

王輔臣手下的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二人是周培公的同鄉。周培公通過他們多次勸說王輔臣歸降。王輔臣的心裡七上八下,很是糾結,拿不定主意。

黃九疇、龔榮遇二人將這一情報告知周培公,周培公又將這一重要信息上報給圖海。看來還得加大說服王輔臣的力度。誰去合適?圖海這次選擇了周培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周培公明知道這一去凶多吉少。但是,他“欣然應命、並無難色。”

一個以大義為重的人,往往在關鍵時刻表現得越發沉靜,越發堅毅。“周昌訴伊父亡時、母孫氏、剜目破面、觸棺盡節而死。未蒙旌表。今情願為國捐軀、表揚母氏。語畢。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將皇上浩蕩之恩、與招撫之意、盡行宣佈。往來數次,實獲成功。”

有內線策應,能言善辯的周培公很快帶著王輔臣和他的大臣們出城拜見圖海。

周培公一戰成名,為清廷解決了心頭大患。朝廷按照事前的承諾,滿足了他的願望,將他的母親追封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他的父親被封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

康熙大帝封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

在地方任職,因為與山東總兵常常意見不一致,分歧劇增,周培公於是憤然辭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反清,周培公以賦閒之身提出了平叛建議,上呈康熙帝。於是,他受封盛京提督。

就是在盛京,周培公逝世了。

有人認為周培公死於氣候寒冷,乾燥不堪,水土不服。

有人認為周培公前往盛京,是康熙皇帝為了處死他而採用的一個技巧“卒於家”,成為人們猜測不斷的一個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