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晋国是如何压制秦国百年,使其不能向东一步的?

欧克都青春


晋国能够压制秦国上百年,实力更强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能够长久的扼而存之,关键在于他们控制了两处战略要地:以茅津渡为核心的河东和崤函通道东端的崤山、桃林塞。

茅津渡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城南茅津村,向西渡黄河与西河相望,向南过黄河与河南三门峡(后来的函谷关所在地)对视。春秋时期是秦、晋、中原的三地通衢,是秦晋通往中原的重要水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



崤函通道是从崤山脚下的王垛村向西只剩下一条道狭且长的山道,中间是沉沙泛起的黄河波涛汹涌,北岸的中条山巍然屹立,南面的太行山陡峭严峻,向西一直延伸到黄河的第一个大拐角处的潼关地区。崤函通道是中原与关中相通的要道,也是晋国从茅津渡过河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崤山就是它的东方门户。

桃林之塞位于崤函通道的潼关与函谷关之间(具体位置尚存争议),也在崤山以西,晋国为了更好扼制秦国,于是向西防御,以加强防御深度。


秦晋之争夺,获取战略要地是目的,战争是必要手段。下面我们就通过两国之间的战争来了解两地的重要性,并看秦晋两国是如何争夺这两块战略要地的。

茅津渡本为虞国所有,崤函之地则本为虢国所有。后来晋献公采用“假途灭虢、顺手牵羊”之计,把两国都给灭了,两处隘口也就被晋国占有,于是晋国就可以凭借茅津渡和崤山隘口来更好的扼制秦国了。

秦国偏居河西,向东长期被晋、虞、虢三国所阻。晋国灭了虢国和虞国以后,秦国东出的门户就被封的更严实了。秦国在穆公时期,称霸中原的梦想越来越强烈,与晋国的争霸就不可避免了。


韩原大战-战后秦据河西、渗透河东

秦穆公曾以晋割让河外地区为条件,让晋公子夷吾归国为君,夷吾成为晋惠公以后,没有兑现承诺。后来晋国发生旱灾,颗粒无收,秦穆公就对晋国伸出援助之手。几年以后,秦国又遇到了荒年,于是就向晋国求救,晋惠公不允。接二连三的无理行为彻底激怒了秦穆公。公元前645年,秦国就发兵攻打晋国,双方在晋国境内韩原地区(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北部)展开决战,秦国大获全胜,并俘获晋惠公。晋惠公自知无法战胜秦国,又急于回国,不得不把河西地区割给秦国。秦国占有河西地区以后,积极向河东地区渗透,以期与晋国争霸,并通过茅津渡染指中原。



秦国对河东地区的渗透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河东地区对他们东出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争夺以茅津渡为核心的河东地区便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崤之战-战后封堵崤山

秦穆公帮助重耳登上君位以后,秦晋两国总体保持较好的关系,史称“秦晋之好”。后来晋国邀请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兵,秦国留下将兵替郑守卫就回国了,秦晋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晋襄公初立,双方的关系急剧恶化。那时候,晋文公和郑文公相继去世,秦国先次又在郑国留了内应,秦穆公就趁两国之危,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将领率兵偷袭郑国,却在半途被郑国商人弦高化解。秦国不甘心徒劳无功,于是在回师的途中把滑国给灭了。晋国名将先轸认为秦国早晚必将与晋争霸中原,就劝晋襄公伏击秦军。公元前627年,晋国联合姜戎,从茅津渡口过河,在崤山一代设伏夹击秦军。秦军不知有埋伏,加之战场两面环山,道路险阻难行,秦军犹如瓮中之鳖,全无用武之地,结果溃败,三名主帅均被俘虏。




崤之战发生地即崤函通道东端,晋国在此设伏,全歼秦军,战场的功劳不小。另外晋国是通过茅津渡到崤山设伏的(秦国千里偷袭郑国可能也是由此经过),可见占有茅津渡的重要性。崤之战以后,秦国的东出计划严重受阻,不得不向西发展。

河曲之战-加强桃林之塞的防御

崤之战以后,秦晋双方在黄河两岸进行了数次较量,总起来晋国稍占上风。其中发生于公元前615年的河曲之战非常值得一提。虽然秦晋双方几乎没有形成正式的较量,但是战后晋国派大夫詹嘉驻守瑕地,以防守桃林之塞,对秦国的东出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秦国此后二百多年无法突破此处。

《左传》记载:文公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地,令师众守桃林以备秦。

麻隧之战-封堵之后的绝命一击

第一次弭兵会盟后,晋楚两国出现了一个极为短暂的和平期。秦桓公却有意破坏弭兵之约,他拉拢楚国、狄人准备侵扰晋国。晋国人非常生气,于是先在交刚地方把狄人打败,然后就开始收拾秦国。由于秦国破坏来之不易的弭兵之约,就引起了公愤。公元前578年,晋厉公首先邀合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国联军朝见周天子,并让周天子派大臣监军,就形成了正义之师。然后让使臣吕相绝交秦国。最后晋厉公率领八国12万联军攻打秦国,双方在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境内)展开激战,由于力量悬殊,秦军很快溃败。





麻隧之战,晋国领导的八国联军多达12万之众,加上同仇敌忾,秦国损失相当严重,可以说给了秦国致命一击。麻隧之战以后,秦国数世不振,已经无法对晋国造成威胁,只能偏安西陲了。

秦晋两国长期争霸,晋国占据了上风。最终晋国控制住了河东地区和崤山、桃林之塞,把秦国东出的门路彻底封堵,终晋国之世无法染指中原。


先秦史


晋国之所以能压制秦国上百年,强弱因素还是次要的,而能占据崤函古道才是晋国卡死秦国东出之路的关键所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春秋时,崤函,晋有也,故能以制秦;秦得崤函,而六国之亡,始此矣。”

在平王东迁时,有秦、晋、郑、卫四国勤王,而这四国也得到相当丰厚的回报,分别取得渭河平原,山西高原、中原和河北平原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缘优势,后来郑和卫由于处于四战之地,在春秋战国很难崛起,而表里山河的晋国和四塞之国的秦国得益于天险地利,才成为争霸天下的主角。


有意思的是,秦晋虽然有黄河阻隔,但在黄河拐点由西向东处,被黄河与华山崤山夹峙出一条狭长走廊由叫崤函通道,这条通道被称为古代中国陆地马六甲。对于东出中原的秦晋两国来讲,其战略价值可想而知。如果说晋国称霸中原还有翻越太行山这条选项的话,秦时要逐鹿中原则别无二选。

但是秦国好像慢了半拍,当秦国扫平渭了河平原上的戎人转头向东时,晋国己完成了“曲沃代翼”的内部整合,通过“假道灭虢”牢牢控制了崤函通道。



其实,周人对这条通道的战略价值看得很明白,虞、虢都是本家公爵国,虞国被封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西周未年西虢东迁又被封于黄河南岸。位置卡的很准,秦晋两国都如梗在喉,只不过晋国抢一步拿到先机。秦国被牢牢困在关中就不足为奇了。

晋文公下世后,秦国也为东出中原做了些尝试,而代价就是崤之战全军覆灭。即使三家分晋后的战,由于魏国控制了这条通道,一度时期被魏打压的喘不过气来,只能围绕河西之地反复争夺。当然,由于通道西端的函谷关由秦国控制,无论山东六国如何合纵攻秦,战火始终未烧到秦国本土。


行者七王


秦国之所以被晋国压制,最大责任人就是秦穆公。如果不是秦穆公在战略上犯了几次大错,秦国就不至于长年被晋国压制,长期不能东进了。

而促成秦国被晋国长时间压制的人,却是一位长期被国君边缘化的不起眼小人物。


秦国地处关中,四塞之地。在历史进入春秋后,秦人默默在渭河平原上开拓,到秦穆公时已经占领了关中大部分地域,向东扩展到黄河边。关中地形,西部是六盘山,东部是黄河,南边是秦岭,北部是北山山系。出入中原可以走两条道:一条是东出崤山,走崤函通道,经三门峡进入洛阳平原;另一条是通过武关道,经南阳盆地,再从南阳一带出入中原。

春秋早期,楚国在南阳盆地崛起,扼守住了武关道出口。而楚国又自视蛮夷,周王国体系下的诸国,都视之为异类。因此,秦国不可能走武关道进出中原。


如此情形之下,秦国就只剩下了崤函通道一条道进出中原。

晋献公在公元前655年灭了西虢国后,晋国就事实上控制住了崤函要道,堵住了秦国东进之路。这对于秦国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战略上的重大阻碍:秦国与周王室及中原诸侯的联系完全被隔断了。

但是,秦穆公是有机会占据这一交通要道的。


公元前645年,因为晋惠公的背信弃义,秦穆公冒险率军攻打晋国,结果在韩原之战中侥幸俘虏了晋惠公,获得大胜。为赎回晋惠公,晋人被迫答应将黄河对岸五城(包含西虢国旧地)献给了秦国。崤函要道,就此侥幸地落入了秦国怀中!

拥有了崤函要道,秦国进出中原的通道从此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对秦国来说,这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次大丰收!可是,这场胜利却引发了秦穆公的家庭矛盾:秦穆公夫人穆姬是晋献公之女,听说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就开始寻死觅活。为缓和家庭矛盾,秦穆公被迫放回了晋惠公。两年后,晋惠公把太子姬圉送入秦国做人质,秦穆公居然又把到手的崤函要道控制权又送还给了晋国!——这等于是秦穆公自己放弃了称霸江湖的机会!

公元前636年,因为晋惠公父子的背信弃义,秦穆公又扶持晋文公回国。但是,在关键时刻,秦穆公再次掉链子:当周王室发生动乱时,秦国兵马都已到了黄河边,却因晋人的劝阻,秦穆公便放弃了这次扬名立万的机会。其后,晋文公在狐偃劝说下,于公元前635年出兵平王室之乱,一举而名扬天下。公元前634年,晋文公更是在城濮战胜了楚国,成为新一代江湖霸主!

此时情形,晋国虽然称霸,但因为秦穆公对晋文公的恩惠,秦国进出中原其实机会还很多。只要保留进出中原的机会,秦国还是有望称霸。

但是,此时秦穆公再次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与晋国决裂。

公元前630年,为报复郑国当年的无礼,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一起伐郑。这些年来,秦、晋合作极为频繁:秦国助晋国征战中原,晋国则助秦国突破武关道,而且战果极其丰富。这次合作伐郑,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小合作。但就是因为这次伐郑,一位原本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却改写了历史。

面临秦、晋两强国的攻击,郑文公被迫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老臣烛之武,让他去离间秦、晋关系。烛之武趁夜色私入秦军大营,见到了秦穆公,以利害关系说服了秦穆公。最终,秦穆公私自与郑国达成和解,留下了一支军队替郑国驻守城墙,便单独退兵了!

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此时两国关系并未决裂。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此时,秦穆公却受驻守在郑国的部属怂恿,异想天开地想去偷袭郑国!因此,秦军不经晋人同意,私自通过崤函要道,劳师以袭远,去攻打郑国。最终,郑国没能偷袭成功,秦军反倒是在崤山被晋人伏击,全军覆没!

秦、晋从此彻底决裂。

虽然后来秦国为此对晋国发起了多次报复,也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是强大的晋国始终是阻碍秦国东向发展的一座大山,岿然不动。为此,秦国被迫转而与楚人合作,走武关道进出中原。但晋人的强大武力和政治资源,使得秦国直到战国时代,才因为三家分晋慢慢得以重新强大起来突破三晋的封锁而自由进出中原。可见,与晋国决裂,是秦穆公所犯的最大战略性错误。


所以,晋人之所以能压制秦国,使其不能东进,最主要是秦穆公犯了太多的战略性错误。而促成秦穆公犯最大战略性错之人,恰恰是长期郁郁不得志的烛之武。从这个角度来看,崤之战,对于秦国和晋国,都是一场失败。


欲云谈史论今


到了春秋时代,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迅速崛起为重要诸侯,武力扶植晋文公上台,通过秦晋交好,秦军得以挺进中原。然而,晋文公去世后,秦晋关系急剧恶化,晋国转而对秦国实施打、制裁之政策,使得秦国两百年无法向东发展。那么晋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崤山之战,出其不意围歼秦国远征军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觉得机会来了,遂派一支军队远征郑国,意图染指中原事务。然而,这次远征未没成功,在返回途中,晋国出其不意在崤山设伏,围歼秦国远征军。秦军全军覆没,三名高级将领被俘,实是秦国历史上最惨重的败战之一,也是改变春秋历史的关键一战。这一战的时间是公元前627年,从此秦国断了向东扩张之路。

第二,晋国修筑桃林要塞

秦穆公去世后,秦康公仍不放弃向东扩东的念头,与晋国发生几次战争。然而,面对如日中天的晋国,秦军未占到任何便宜。晋国元帅赵盾意识到有必要屯兵要塞,遏制秦国人无休止的骚扰。桃林要塞成为防御秦国的核心堡垒,这一要塞位于潼关至函谷关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乃是秦国通向东方的咽喉要塞。这个要塞在未来的秦、晋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人死死地被压制在桃林要塞以西,无法越雷池一步。

第三,秦国偷袭晋国失败

公元前594年,晋国发动对赤狄(狄人最强的一支)的全面战争。晋军主力倾巢而出,扫灭赤狄。秦桓公乘机出兵,杀入晋国,兵抵辅氏(今陕西大荔东)。晋景公亲自率一支军队,由魏颗担任前敌总指挥,阻击秦军。辅氏一役,晋国并没有派出最强的兵力,仍然大获全胜。此役,秦国意识到自己的武力远远逊于晋国,在晋国的威慑下,秦桓公不敢再轻举妄动。

第四,弭兵之后的晋国发动麻遂之战

公元前580年,在宋国的斡旋下,晋楚两大霸国进行停战谈判,史称“第一次弭兵之会”。晋楚两大超级强国停战后,晋国得以腾出手来对付秦国。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递交一份“绝秦书”。在这份绝秦书中,晋国历数自秦穆公以来,秦晋八十年的外交关系,把秦国骂了个狗血喷头。晋国振臂一呼,东方诸侯纷纷响应。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滕国八个国家都派出军队,协助晋国打击秦国。

秦军开进到麻隧,与晋国为首的联军对峙。双拳不敌四手,秦军被东方联军打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秦军将领成差、护卫女父被晋军所俘虏。晋军乘胜追击,渡过泾水,一路追击到侯丽才胜利班师。麻遂之战,是晋国对秦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在战争发动的时间上,充分利用晋楚弭兵之难得机遇;在外交上,晋国联合八个诸侯,形成绝对优势,这些都是麻遂之战胜利的原因。

第五,一直到三晋分裂,秦国被整整压制二百年之久

自崤山之战后,秦国被晋国压制时间超过两百年。

晋国之所以没有灭掉秦国,主要是晋国虽然强大,但内乱频繁。公元前550年,晋国爆发栾盈之乱,齐国乘机出兵袭扰。尽管晋国政府很快平定叛乱并击退齐国的进犯,但是其霸业已渐行渐远了。正是在此背景下,晋国再度谋求与秦国和解。公元前549年,晋、秦两国各派使臣互访,缔结盟约,两个死对头握手言和。此后,由于晋国内乱不止,无暇理会秦国,两国倒是和平了几十年。

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正式分裂为魏、赵、韩,秦国才看了希望。


君山话史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若果不是“三家分晋”,不仅仅是被压制几百年的秦国,“一扫六合”的进本就是晋国。相对于其他六国晋国有哪些优势呢?

一、镇守天下要冲,幅员辽阔。春秋战国在幅员上能与晋国一较高下的也就是楚国了,但是除了楚庄王在位时期这个“庞然大物”几乎是任人宰割。为什么说晋国镇守天下之要冲呢?当时有能力逐鹿中原的,有秦国、齐国,晋国长年与秦国作战不断消耗其力量,在秦康王时期几乎是要把秦国灭掉。齐国呢?虽然自身力量强大,但是内乱不止也没有一统中原的心思。地理位置上晋国掐住秦国的咽喉并且远离征伐不断的齐国边境,可以说得天独厚。

二、网罗天下志士,人才济济。晋国是周天子比较看重的诸侯国,虽然时常出现为了王位内斗的情况,但是人才储备很多魏、赵、韩三家人才辈出保证了晋国的力量。听说过“楚才晋用”吧?不仅是本国的人才,就连其他国家的能人志士也是趋之若鹜。

三、综合国力强盛,锐不可当。这点上大家可以从三家分晋后的实力来推测,无论是韩、赵、魏哪个单拿出来,都能够在战国时期独当一面,要知道这可是晋国的家底。

所以说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说白了没有被晋国灭掉已经是烧高香了。


和顺聚


对于春秋初期的局势,司马迁有这样的描述:“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春秋四大强国中,秦晋两国同处于西部,均希望向东扩张,而秦人向东发展,绕不开晋国的阻碍。而晋国却成功在河西地区抵挡秦人数百年,使得秦国扩张无门,这里面有何玄机呢?

《秦晋交兵表》这样统计过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交兵情况:“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这里的崤函就是指崤山和函谷关,这两个地名一出来有些读者就明白了,这两处都是极为易守难攻的要害关隘。无论是崤山还是函谷关,自古以来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著称,在春秋时期更是如此,秦国活生生被晋国挡在这里数百年。

秦国的东进意图可以说非常明确,从今天的角度,秦国数次迁都,其迁都轨迹从地图上看就是一条东进的曲线。秦穆公继位第一年就亲自带兵东伐茅津戎,兵峰直指函谷天险,这一下刺激到了晋国君臣。晋献公随即在第二年发动“假虞灭虢”之战,灭虢吞虞后抢夺了崤函和茅津渡的控制权,有效的限制了秦国的东进之路。

从此,河西地区为秦国的扩张按下了暂停键,从晋惠公六年的韩原之战(前645)起,到秦尽得河西的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4),秦国横跨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历时三百余年没有越过河西地区。晋国战略目标的成功离不开历代国君的坚持,晋国非常清楚河西地区对于秦晋两国的重要,并不遗余力的遏制秦国的发展。

首先,为了抵抗秦国的进攻,晋人积极经营河西,每当在秦国面前吃亏,总能及时进行改革,改变策略,这使得晋人在秦国的进攻面前得以立于不败之地。韩原之战,晋惠公直接被秦国俘虏,丧失河西八城,面对屈辱,晋人推动改革,提出“作爱田”、“作州兵”等改革。

其次,从外交角度遏制秦国发展,积极联络中原各国,利用晋盟主的地位,多次指挥盟国军队进攻秦国,深入秦国腹地,给予秦国沉重打击。例如《秦本纪》记载晋悼公“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 此外,为了抑制秦国的发展,晋人多次干预秦国国君的废立,引发秦国内乱,左右秦国朝政。

除了上诉措施外,晋人对于河西地区的防御也是极为上心,镇守河西的皆为晋国的得力大将,还在河西筑城修垒,不断巩固晋人对河西的统治。按照当时的国力判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晋国的实力其实高于秦国,秦国被挡在河西也不足为奇,但当秦国逐步强大,夺取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也是必然的结局。

秦国为了东进争霸的目标,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中原腹地,对河西地区的进攻是必经之路。晋国就是要千方百计的挫败秦国的战略企图,双方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在河西地区僵持多年,双方关系也是有合有分。


邓海春


一句话,秦国要东出函谷关,光靠军队能行吗?

肯定不行啊,要不然张仪,范雎之流,为什么对秦国贡献那么大?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正是秦国东出函谷关,俾睨天下诸侯所需要的基本国策,没有这个秦国,秦国只靠着血统,只靠着一股蛮劲儿,是不可能打开函谷关的出路的。

春秋时期的秦国脑子确实有点儿死,俗话讲的一根劲儿,他们打仗从来不讲究什么合纵连横,或者是远交近攻的就是冲,我们必须要充过靖国这一座大山,我们必须要打败晋国这一座大山,只要打败了晋国这座大山,我们就可以去庄园享受荣华富贵!

关键是秦国位于整个天下西部地区,而晋国位于整个天下的中央,而且是个大国,两国国力相比,实力对比一目了然,晋国就是被你秦国强,只要人家一直待在原地,你就别想把它给拿下来!

如果说这样的难题出在古德里安,或者是曼施坦因这样的军事统帅下,他会选择暂时麻痹敌人,以外交战,一点一点的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出其不意,直袭敌人的要害,一举击溃晋国。

这也是个方法,但是秦国不会用,这是晋国元,比秦国要狡猾得多,我知道你在我的西边儿,而且西边儿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给你扩张了,你只能够把目光打到我的头上,那我在你跟我开展之前,我先跟你开战,咱咱俩划清界限,这样的话,我以后就不用头疼,到底该不该碍于面子上面的问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要不要防御你了。

所以在晋文公刚刚死掉,晋国的军队直接出击,打败了秦国的远征军,虽然在这之后,秦穆公在某些战役里面找了一点儿厂子,但是秦国和晋国两个国家敌对的关系已经基本上确立了,晋国接下来就是要防御秦国人对他的偷袭,因此修建了桃林要塞。

桃林钥匙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使得秦国想要正面偷袭或者是东出,这个战略已经不可行了,进国人一直就已经提防着你,你秦国想要偷袭,想要正面硬刚,你打不打的过?

如果说这个时候秦国玩一套合纵连横,或者是玩一套远交近攻,还是有办法的,跟山东几个国家谈好关系,双方一起约定疯掉,晋国多少多少土地,只要能打开桃林要塞,什么事情都好说。

可是秦国没有这样的专门人才呀!而且秦国也不懂得去如何迎合这些人才!更加关键的是,在山东几个国家看来秦国就是蛮一致国,这个国家跟他们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他们为什么要和秦国合作,与其和秦国合作,倒还不如去和晋国合作。

所以说秦国无法登出,一方面自己的战略目的已经暴露了,别人已经有了防备,第二个方面,他玩不了那些外交手段,只能够被玩,此时的秦国还只是处于新手期,并不是后来那个真正恐怖的大秦帝国!


漩涡鸣人yy


晋国是国君是谁?姬昌后人,你想想分封的情况,秦国的建立者是因为给周天子养马养得好,换句话,秦国的建立者就是晋国的家奴,后来才建立!


韩旦之职场频道


晋国输给秦国的次数也不少,实力五五开吧,双方最大的胜负是晋惠公被生擒,晋国霸主鼻祖晋文公还是秦穆公扶立,晋国没有灭秦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