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年年岁岁花相似,又是一年清明时。

当大家祭奠先人、郊外踏春,不负春光,享受假期时,是否知道清明郊游的风俗源于何时?又是否知道祭扫祖墓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今天,作者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如何喧宾夺主,抢去寒食节的风头,取代寒食节成为法定节日的。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词混搭怎么样?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这两句诗来自不同作品,写的是不同时节,意境却出奇地相似。

前一句来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一句来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的前世今生

现在说起寒食节,很多年轻人不知所云,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个节日,但在古代,寒食节是中国民间乃至官方的第一大祭日,隆重程度比清明节更有过之。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1,寒食节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年轻时,晋国国内发生残酷的继承人之争,由此引发祸乱,重耳为了保命,不得已流亡他国近二十年。二十年间,重耳面临追杀、饥饿等重重危险,但大臣介子推始终忠心耿耿,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有一次,重耳几天没吃饭,眼看不行,介子推找不到食物,狠下心来从自己大腿上割下几块肉,混合着野菜煮成粥让重耳充饥,重耳知道后感激涕零,这便是“割股啖君”的故事。

后来,重耳结束流浪,返回国内,继承国君之位,他励精图治,使得晋国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他本人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此同时,介子推却携带母亲归隐绵山,不问世事,成为一名隐士。

重耳为了感激介子推,邀请子介子出山入仕,但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求利禄,坚辞不就。重耳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可没想到介子推意志坚定,竟坚持不出,最终背着母亲,靠着一棵大柳树焚烧而死。晋文公得知后,痛悔不已,同时感念其忠贞之志,淡泊之心,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每年祭祀,同时下令在祭祀之日禁火寒食,寄托哀思。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所谓“禁火寒食”,就是说不生灶火,不做热饭,只吃冷饭,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2,寒食节的习俗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十分丰富,各朝代、地方不尽一致,主要包括:

(1)禁火,禁生灶火,只吃冷饭,即寒食。有的地方禁火一天,有的禁火三天。

(2)拜祖,扫墓祭祖,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先贤,百姓上坟,全民参与。祭祖与禁火,这是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实际是把对介子推的怀念追思推而广之,成为全民祭祖的节日。

(3)插柳,折取柳枝插在家门,寓意追求政治清明。

(4)秋千,春光正好,秋千取乐,主要是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5)踏青,亲朋好友,相约郊游,尽兴而归。

清明节的前世今生

清明节现在是国家法定节日,每年固定放假,但清明最初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节气。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中,清明位于春分和谷雨两个节气中间,春分后十五天。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充分说明“清明”最初是作为一个自然节气存在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之感。

1,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据说也和介子推有关。晋文公重耳把介子推祭日定为“寒食节”后,第二年寒食节,重耳亲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介子推死时的那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他认为这是介子推的高风亮节所致,便赐柳树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的习俗

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也很丰富,各朝代、地方不尽一致,主要包括:

(1)扫墓,祭扫先人墓地,追思先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

(2)踏青,三五好友,相约郊游,尽兴而归。

(3)插柳,折取柳枝插在家门,寓意社会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实际上,“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而非节气的历史,远比“寒食节”短,但“清明节”却喧宾夺主,后来居上,成功地把清明节的风俗融为己有,让寒食节逐渐失去了存在感。

1,寒食节的悠久传统

自春秋时期寒食节诞生至今,已有2650多年历史,寒食节“禁火”“祭扫”的习俗很快在民间普及,成为全民性的节日,但在东汉、北魏时期,朝廷却多次禁止这一节日,特别是曹操认为吃寒食是陋习,不利于百姓特别是老幼体弱者健康,专门下《明罚令》规定“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处罚不可谓不重。

但事实证明,官方越禁止,民间岳兴旺,寒食节不仅没有被禁绝,其习俗反而传播至南方,遍及全国,进一步深入民心,这是曹操等人始料未及的。

到了大唐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决定顺应民意,颁布诏令把“寒食节祭扫先人墓”编入《开元礼》,从而第一次确立了寒食节的官方地位,定为全国法定节假日。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2,清明节的后来居上

在唐朝以前,我国北方祭扫先人墓主要是在寒食节,清明没有祭扫的传统,但唐朝确立了寒食节的官方地位,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寒食节和清明节习俗的融合。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气前一两天,由于时间太过接近,寒食节的祭扫活动便逐渐延伸到清明期间,清明节的郊游活动也提前在寒食节开展,习俗逐渐融合在一起。唐玄宗李隆基还规定把寒食节和清明的假连在一起,形成“小长假”,更进一步促进了两节习俗的融合。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经过官方这样一规定,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习俗便合而为一了。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们对节气的关注超过对节日的重视,两节习俗融合后,清明具备了自然节气和人文节日两个特征,因此逐渐被官方和民间接受,寒食却逐渐失去了地位。到了宋朝,清明节已经完全取代寒食节(放假七天),以后一直相传至今。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为何喧宾夺主,抢了寒食节的风头?

清明节和寒食节地位的变化,从诗词文章中便可以窥见一斑。

在唐朝以前,描写寒食节及其习俗的诗词文章明显多于清明;在整个唐朝,描写寒食节和描写清明的诗词文章大体相当;到了唐朝以后,描写寒食节的诗词文章就很少见了。

尽管寒食节现在少有人知,但它的习俗已经融入清明节,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和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也赋予了清明节特殊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人们对政治清明、社会清静的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