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70年代農村生產隊的飼養員是個好差事,卻都不願意幹,為什麼?

新大風歌


謝謝提問!本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小時候一個玩伴的爺爺就是生產隊飼養員。記憶當中飼養員不是沒人幹,而是大家爭著搶著乾的美差事。

那時候的生產隊除了有隊長、副隊長,另外還有婦女隊長、採購員、會記、出納員、記工員、飼養員、保管員、技術員等等,俗稱“八大員”,他們是生產隊的核心,可以說掌握著一個隊裡男女老少的命運。

別的不說,單說這飼養員,想幹這差事,不僅要忠厚老實、吃苦耐勞、人緣好、懂一些飼養牲口的簡單知識以外,還需得到隊長的信任才行,不是誰想幹就可以乾的。那個年代,生產力落後,那有什麼農業機械?耕地運輸全靠這些牲口,所以說它們就是生產隊的命根子。把這樣重要的資源交給一個不負責任的人,行嗎?

再說飼養員這工作說累吧也不是很累,說輕鬆也算不上輕鬆。反正是風不吹、日不曬。白天鍘鍘草、清理清理圈裡的糞便,夜晚給牲口添添料、加加水。掙得是最高工分,在那個靠工分吃飯的歲月,這就是最大的誘惑。當然,多多少少的“好處”還是會有的,在那個糧食匱乏的年代,牲口也有它們的一份口糧,我們這裡叫“料豆”,至於飼養員給它們加多少“料豆”,那就完全憑一個人的良心了。本人小時候經常跟著玩伴去他爺爺的飼養棚裡玩,有時候他爺爺會把他拉到一邊,悄悄地掏幾把炒熟的黃豆或玉米粒給他,這其中的秘密不說你也猜得到吧!好了,就此打住。





廣府明月照洺州


父親曾是生產隊飼養員,那時大隊所在村子裡有四個生產隊,生產隊裡有牛群、馬群和羊群,牛和羊以放牧覓食為主,晚上基本不用太喂,成年馬需要拉車翻地,所以只能靠人工餵養,由於飼養員的活長年有活幹,活不算太費體力,還可以多掙工分,父親當年已經五十多歲 ,我們家裡孩子還比較多,恰好堂叔是生產隊長,所以父親才當上了飼養員,那個年代物質極度匱乏,工作機會更少 ,想想掙點錢挺難的,冬天社員多數都閒著,找不到活幹,以靠牆根侃大山度日者居多,而父親,每天晚上去生產隊值班餵馬,餵馬實行上下半夜倒班制,很熬人心血,但從未見過父親抱怨,他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只有偶爾喝點小酒時 ,才能見到父親白天休息,小到抱柴和給母親打下手生火做飯,大到孩子上學結婚,都需要他一手操持,父親擅長書法和珠算,熟讀唐詩宋詞,但因掙錢少 ,放棄了一些管賬等清閒工作的機會,每天在隊裡任勞任怨,辛苦工作,保證了我們一家人吃飽肚子,把七個孩子都撫養成人,安家立業。感謝父親一生為我們這些子女的付出,感謝當年的飼養員工作,父親於今年正月廿三去世,享年九十一歲,父親大人千古。



知足者常樂8423


這事我有發言權,爺爺就是隊裡飼養員。

這個差事雖然好,卻沒人願意幹,因為活多休息時間少,農閒時人家都沒事了,爺爺還要備草料,喂牲口,沒黑沒夜地忙活。而且責任大,萬一那個牲口病了,照料不周了,隊長就會掐著腰地吼,社員也會背地裡說閒話。所以但凡有點脾氣的也不幹這差事。



離線風箏


這是肥差,和生產隊長關係好的人才能幹,其他人免談。

記得小時候我們生產隊有五六十頭牲口,有牛馬驢騾。每個飼養員喂十多頭牲口,喂牲口活不重就是要起早摸黑,喂牲口沒巧只要你人勤手快,少添勤添草料就可以把牲口喂的膘肥體壯,那麼省下的飼料就可以偷回家了,那時候十個飼養員就有九個偷飼料,那是明擺的事實。

我父親在四清時就餵了幾年牲口,還是縣裡的模範飼養員,我弟兄面多糧食不夠吃,還多虧了偷點飼料才解決溫飽生活。

所以我認為那時候生產隊飼養員是肥差,工分又多,活又不重,不曬太陽不受凍,是農民們擠破腦袋也想幹的差事呀。

我是農民我在農村,我關心我們農民的美好生活。





王銀令


你好,我是衛農,看到題主說70年代農村生產隊的飼養員是個好差事,心裡頭很不是滋味,可能各地情況不一樣吧。在我們這裡絕對是個苦差事,因為它集苦、累、髒、臭於一身,因此沒有人願意幹。



在生產隊的時候牛是寶貝,在我們這裡是非常重視的,因此生產隊長就會把那些老實可靠的人,派去當飼養員的,衛農的父親就曾經給生產隊餵養過二十多年的牛。下邊衛農就來給大家說一說,父親當飼養員的情況:

當年我們這裡喂牛,實行的是集中圈養,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個飼養場。我們二隊的飼養場裡有五孔窯洞,每個窯洞一個飼養員餵養五頭牛。窯洞靠裡邊是喂牛的地方,靠外邊的門口處,有一個小炕是飼養員住的地方,就是飼養員要和牛住在同一個窯洞中。



飼養員白天除過喂牛以外,還要鍘草、墊圈、起圈糞等,幾乎一時都不得停閒,尤其是從初夏開始還要割草,每次割一擔紫花苜蓿,最少在一百五六十斤左右,力氣小的人是無法擔得起的,割回來以後還要鍘草。到了晚上還要繼續喂牛,一直到牛吃飽了以後才能休息。

當飼養員一年365天,不論颳風下雨都不能閒著,別人有農閒時間,飼養員卻沒有。尤其是必須要和牛住在一起,牛拉屎撒尿的那個氣味非常重,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特別是到了夏天不但窯洞悶熱,而且那個蚊蠅是非常多的,人是根本無法安穩睡覺的。



至於有人說飼養員可以偷拿飼料的問題,在我們這裡是不可能的。那時候不但人缺少吃的,就是生產隊的牛飼料也很少,每個月幾乎供應不上,當時牛的活又非常重,生產隊長也盯的很緊,飼養員只怕把牛喂廋了。加之政治運動多,誰敢冒那個風險去偷拿飼料?除非……

這就是我們這裡飼養員的真實情況,也是衛農的父親幹了二十多年的工作,大家看看是個好差事嗎?


衛農老頭


童年的春冬兩季,基本上是在生產隊飼養員的窯洞裡度過的。父親就是飼養員,可以說是優秀的老飼養員。因為母親去逝的早,大哥參軍了,二哥住校讀書,我只能跟著父親生活在飼養員住的窯洞裡。生產隊的牛馬到了夏天走場到了牧區養膘,父親隨著牛馬群遊牧他鄉,基本是夏季和秋季的前半個時段不回家,我就和常年借住在我家的張大爺一塊度日子。飼養員的活兒不是沒人幹,而是搶著幹。因此,隊長衡量全盤找合適的人選才能把隊裡的大畜飼養好。飼養員最少需要四個人,首先一個能離開家基本常住在飼養院的,打掃院裡、棚圈的衛生,給牲口飲水等日常雜活兒,這個崗位夏天比較輕閒點兒,因為走場的牲畜多點兒,活兒就少點兒,但是需要守院,飼養一部分留用的馬、驢、騾子及待產、體弱走不了場的牲畜。有一個能吃苦耐勞、夜間不偷懶的飼養員,深夜按時給牲畜添草料,飼草切的短,細料配的適中,牲畜既愛吃又不浪費,切草工得有力氣,草切的尺寸把握的好,粗草和細草搭配的均衡,還得照顧好待產和生產的母仔們,辛苦和責任必須有……總之,飼養員的活兒是粗中有細,細中加“專業”,勤快有耐心,四個人輪班不空崗、不推責,分工又合作,苦力加巧幹,不是人人都能幹得了的活兒。有的想幹,去了嫌孤獨,特別是冬季,寒冷的深夜添草料冷的不想起來,就想偷懶,時間長了牲畜就掉膘,體質就下滑,來年春耕牲畜的體力弱,影響春播進度,而且牲畜爰鬧病。所以,飼養員的活兒不是沒人幹,是崗位的特殊性不太好找適合的人。老父親連續幹了九年,值到腰腿疼的幹不了才離開的。也成為我難忘童年歲月的一部分。


小城靜悄悄


我小的時候我們生產隊有三位司養員,一位年長的養豬,一位放牛館,還有一位羊館。父親就是生產隊的羊館,從六十年代初到改革開放前,放了十七年羊,改革開放後又放了十三年牛,大半輩子都與牲口打交道。

其實那時候生產隊養牲口不算是最好的活,多數都是莊稼院活計不太好的,生產隊才安排養牲口。父親在解放前是學唱戲的,解放後一直在城裡當工人,捱餓的年代才上農村的,由於活計不行,生產隊安排放羊。

生產隊養牲口活不算是好活,掙工分標準化,每天固定十二分,三百六十五天都有工,不用起早,也不用貪黑,但風雨不誤。放羊的除非夏季漲大水可以讓羊餓一天,養豬和放牛必須天天餵養。

記得我五六歲時就經常跟父親去放羊,上學後,父親因事我就替父親放羊。打我記事起到改革開放前,生產隊開資就有兩年開過資,其它年份都是欠資戶,家裡的零用錢全是父親放羊捎帶挖藥材供家裡花銷。我從小就喜歡上山挖藥材,山上的很多藥材都能叫上名。

生產隊養牲口活,雖算不上好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幹好的,必須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才能幹好。


易海拾貝1965


這個問題對於年輕人是沒法回答的,因為他們沒經歷過計劃經濟年代。我這個60後來回答一下吧。生產隊副業工分低,在大田勞動每天計10分工,可在副業組裡勞動每天只計7分工。那時候,農村人全靠工分過日子,工分少了,分配的物資少了,按勞取酬就比別人少了,更重要的是評優評先由於年總工分比別人少,沒有飼養員的份。另外,每天掙的工分少了,總覺得比別人矮三分,別人瞧不起,心理不平衡。所以,年輕人不願幹飼養員,“根正苗紅”的人不願幹飼養員的。

以前,在生產隊幹飼養員的都是老、弱、病、殘的人,不能幹體力活的人,或者未成年人、未達到法定工作年齡的人。飼養員是輕鬆工作,但在農村不是體面的工作,所以健全人沒人乾的。飼養員工作與大田勞動不一樣,比如放牛,別人下班飼養員上班,別人上班飼養員下班,打亂了正常生活秩序。在我記憶中,飼養員大多是老人、病人、殘疾人幹,沒有年輕人幹。主要掙工分少,不體面,沒人看上這飼養員崗位。我們當地以前也有畜牧場養豬、養鴨,這可是份苦差事,每天打掃圈舍,打豬草,投餵飼料,還要種植和加工飼料。放鴨一年365天風雨無阻,必須在野外放鴨子,我曾經放過三年鴨子,雨季每天衣服都溼透了,穿雨衣根本不管用,夏天蚊子隨便一抓,就能抓到一隻,每年我都“打擺子”,每年我都中暑、感冒,更重要的荒郊野外沒有電,沒有人家,業餘生活枯燥無味,寂寞難耐。

飼養員養殖的活物,每天張口要吃的,不能糊弄牲口,一旦發生死亡,會扣工分的,甚至受處分。不過也有好處,比如鴨子,大魚是吞不下的,飼養員可以從鴨嘴裡奪魚吃,有些溝渠水淺,鴨子把水攪渾,魚全部泛白了。飼養員可以跟在鴨子後面撿魚。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從城裡到鄉下買糧食的人很多,但農村人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哪有餘糧呢?再說,即使有餘糧也不敢“投機倒把”的。我父親在養殖場當飼養員,有個安慶市區的人,掏出錢和糧票,要我父親把鴨飼料糧食(玉米)勻點給他,說他家上有八九十歲父母,下有九個孩子,實在揭不開鍋了,好幾天沒吃飯了,靠野菜充飢,養殖場三名飼養員,二話沒說,抄起笆斗,裝上十幾斤玉米給他,錢和糧票沒有要,怕說成搞“投機倒把”,受處分。三名飼養員共同發誓決不將此事告訴他人,與安慶市區的人結拜異性兄弟了。

過去當飼養員員,身上有豬糞便味道,年輕人怕髒,怕苦,怕找不到媳婦兒,怕被人瞧不起,都不願去當飼養員。飼養員往往一個人夜裡住宿在圈舍,膽小的人害怕。另外,我曾經住宿鴨場棚裡,裡面蛇、老鼠特別多,幾乎每天看到蛇出入洞穴。


長江三農


飼養員可不容易,晚上要睡在牲口棚,還要定時給牲口填料,喂水喂鹽,出圈糞。

牲口若是瘦了,社員們可不依。

都是上了年紀,有經驗的社員才能當次大任的。

知青時,隊長派我趕大車,一開始,飼養員一再叮囑我,每個牲口的習性,怎麼填料喂水,草料怎麼喂,精料怎麼喂,等等注意事項。

有一次,一位車把式,去山上送貨。回來時下山的路上,駕轅的牲口失蹄摔倒,轅杆把拉套的一匹大騾子給撞死了,車把式把撞死了的牲口拉回來,飼養員都落淚了呢。

分肉時,飼養員都沒領肉。


不需要理由3644374


我是76屆高中畢業回鄉知青,我一直擔任生產隊保管員,我們全公社各個大隊生產隊都沒有飼養員的這個專職社員。生產隊買來的小豬仔都是分發到社員家裡按出欄重量計算工分承包的,哪有什麼飼養員。生產隊的幾條耕牛要幾個半勞力,或者勞力次等的,那叫牧牛人,沒有叫飼養員。牧牛人每年只拿基本工分三千六百分,比強裝勞力少千把分。少千把分也不要緊,年底照樣分魚分肉,照樣分稻穀。都是按人勞各半分物資的,就算不掙工分,人口那一份口糧物資總還有的分的,不然咋叫大鍋飯呢,大鍋飯,人人有份。生產隊的管理人員是:生產隊隊長,婦女隊長,會計,保管員(岀納),管印員(在倉庫的谷面上蓋印記),記工員。我那時還兼職農技員,政治輔導員,青年突擊隊隊長等等,都是掛個了涵頭,全年補助300分。大隊部建制是:大隊黨支部書記,大隊長,民兵營長,大隊會計(秘書),出納員,治保主任,婦聯主任,團支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