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2020年湖南衛視《歌手·當打之年》,從節目名稱到節目賽制,都變得有些不一樣,向來被競爭對手視為標杆的王牌綜藝,這一次也開始謀變。

變化不僅僅是一家之言,持續關注音樂綜藝的人早已嗅出新風的味道和悸動。畢竟,不用任何人來唱衰,華語樂壇的衰退大家都心知肚明。

曾經煊赫一時的華語流行歌壇,過去有多輝煌、如今又有多落寞,也很難想象如今的華語音樂市場幾乎只靠兩樣東西苦苦支撐著:大家所反感的流量粉絲,還有一系列的音樂綜藝。

前者驚人的銷量和參差不齊的作品質量,似乎在訴說著華語音樂的“傷心事”;

後者也在對歌手、經典作品持續不斷的資本性消耗中,走到了一個不尷不尬的境地——高音定律、耳熟旋律迅速磨掉觀眾耐性,不復之前全民討論的輝煌。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而國內音樂綜藝的絕對代表性節目,湖南衛視的《歌手》已經深深的意識到了這一點。

2020年新一季《歌手》的全新賽制和規則更改中,也能窺探到其承擔華語樂壇血液再造和輸送的野心。

是時候給疲軟的樂壇,來一場絕處逢生的盛宴了!

01 從《我是歌手》開始,蒙塵的聲音終會發光

華語樂壇和音樂綜藝的關係一直是共生性的,前者為後者提供“內容核”,後者則為前者打開能培養內容的市場。

而在電視還佔地為王的年代,這兩者更是能打造出“萬人空巷”的奇觀,按理說互聯網本應該讓華語樂壇多了更多表達和輸出的自由空間,而事實卻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產生。

低成本低品控的網絡流行歌曲充斥市場,而許多精品音樂被遇見和聽到的可能性斷崖式下跌,即便有幸擠入聽眾耳朵也有極大概率因為行業版權管理規範的缺失而導致音樂創作者和歌手的利益受損。

當然版權管理隨著時間推移已經逐步規範化,但前者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僅從“唱”這一項來說,華語樂壇在千禧年之後,前十年間的“假性輝煌”同時,也衍生出許多弊端——素人化和非專業化。

2012年開始,有兩檔節目改變了市場聽眾的聽感認知。

一檔是素人專業化的《中國好聲音》,當然,好聲音江河日下、今非昔比的現狀,不言自明。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另一檔則是展現行業高水準的《我是歌手》。

比起前者,《我是歌手》這檔節目更加強調的是高級精緻的“現場感”,這對從設備、樂隊到歌手一系列人員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而觀眾之所以能夠買單甚至狂熱,除了“神仙打架”這種新奇的競演模式外,還因為高品質音樂本身對受眾飽受“神曲”折磨的耳朵進行了一場“洗禮式的清潔”。

對華語樂壇而言,許多實力強勁同時又因為劣幣規則而遠離大眾視線的歌手們,終於能夠找回自己本應贏得的掌聲和讚譽,也終於讓聽眾對“歌手”二字重拾信念感。

這是這檔王牌節目前幾季給華語樂壇的一個交代,但神仙打架的戲碼看得多了,誰都會膩。這是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的苦衷。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02 觀眾的逐步疲軟,本質是樂壇缺乏“新鮮供血”

從第一季開始,《我是歌手》的競演者越來越“神級”,觀眾的熱情卻沒能和其保持同步,漸漸呈現出一種疲軟狀態。

其實想來也自然,八年的時間裡,電子化音樂消費已經成為市場常態,而佔據這一市場的主力消費者年齡結構偏低,老牌歌手和市場主力人群的親近感和吸引力都在慢慢減弱,所以無法實現高效率的市場轉化。

同時,對於華語樂壇最重要的原創作品也因為節目選取限制的規則,沒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現。從年輕觀眾的角度來看,“不熟悉人+多年前的老歌”的模式能引起共鳴感的可能性自然不會太高。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何況,年輕觀眾當下更熟悉的短視頻市場,其實就是大型的快節奏檢視器,如何能在幾十秒內迅速抓住聽眾的耳朵,幾乎是靠旋律和音色兩樣武器。

且在資本的需求之下,一款爆紅的旋律和音色會被爭先恐後的模仿而產生“病毒式”效果,短視頻看似是在重塑新一代的視覺習慣,其實對其聽覺習慣也在逐步塑形。

而這種新的聽覺習慣,對一檔純粹欣賞音樂的綜藝而言,更是一個挑戰。

03《歌手》的全新變化,華語樂壇的“當打之年”

所以,2020年的《歌手》開始求變。

從今年節目喊出的口號“當打之年”就能看出,節目是在嘗試做全新的突破,從節目規則、節目體系和節目使命上都努力做好蛻變的準備。

從“當打之年”開始說,今年的《歌手》節目規則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兩點:

一是節目開設“奇襲”模式,不像以往的網友或專家舉薦,而是採取自薦形式,讓所謂的“踢館”選手在首發歌手演出時自行決定是否battle;

二是本季選曲不設限。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從第一點來看,本季節目極大擴展了樂壇歌手的範圍,且從首發嘉賓的陣容而言,《歌手》節目已經下定決心要走出一條年輕化的道路。

“奇襲”模式實際上是將多種類、多圈層的歌手聚合起來,真正拿到所有歌手最標準的考核——“現場”來進行真正檢驗。

這必然是對如今市場所謂“修音”成風的又一次迷思瓦解,不論來自哪個次元,讓真正的好歌手發光,這也是《歌手》這檔節目一直認真堅持的東西。

另一方面,選曲不設限這點更是極大豐富了歌手的自由度,也讓許多歌手的新鮮作品有了被聽到的機會,也是為華語樂壇內核造血提供了正向能量。

不只讓臺前的好歌手發光發亮,還要給沒落的歌壇一個交代,這是《歌手》的“良心”。

熬過“七年之癢”的《歌手》也有苦衷,神仙打架看得多了誰都會膩

“當打之年”被視為《歌手》系列節目衍生出來的一個全新子品牌,這在國內衛星綜藝裡實屬首例。

觀眾已經習慣了網絡綜藝對節目內容和花絮的充分開發,但上星綜藝的品牌開發的確是另一種細分化新思路,將一檔綜藝的能量和資源更加深入地利用,從國產綜藝史上來看也是一種難得的創新。

《歌手·當打之年》試圖破局,也希望這個為華語樂壇貢獻頗多的節目,能再次給出一個完美的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