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佛家有言,修建佛像功德無量。天下功德,莫高於修窟建寺,虔誠禮佛,敦煌莫高窟之名便由此而來。這座坐落於河西走廊,建築在沙漠至高之處的千佛之窟,確實無愧於它流芳百世的盛名。敦者,言其盛大;煌者,喻其輝煌。久聞漠北“平沙莽莽黃入天”之蕭條,“瀚海闌干百丈冰”之冷寂,而敦煌莫高窟,卻是這片荒漠之上最為瑰麗的顏色。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敦煌壁畫的顏色,多取材於天然礦物、植物。硃砂之華美,赭石之厚重,石青之清雅,藤黃之明豔……那些看似簡單、隨意的幾種顏色,敷於精緻繁複的壁畫之上,因深淺、明暗、疏密的細微差別,即生出萬千變化。而壁畫上那些古樸典雅的色彩變化,相互映襯,各自生輝,五彩繽紛,堪稱大美!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這一時期的壁畫,形象多出現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此時佛教剛傳入中原,無論是從造像還是賦色,都極具西域佛教的特徵。如莫高窟第254窟繪製的故事壁畫《屍毗王本生圖》(圖1)、《摩訶薩埵太子本生圖》(圖2),其佛像袒露上半身的形象,更像是印度而非中原地區的傳統裝束。觀其用色,底色為土紅色;再以石青赭白等色敷彩後,運用“凹凸法”,邊緣施以重色,分染至中間漸淺,最亮處則點染白粉。可謂色調厚重,濃烈活潑。雖說如今許多壁畫中其白色部分,因香火燻燒和風化變得灰黑,卻完全無損整體賦色的和諧,反而更顯濃麗。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屍毗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摩訶薩埵太子本生圖

而西魏以後,佛像受中原文明影響漸深,壁畫內容開始出現女媧、飛廉、朱雀之類漢文化傳統中的神靈,佛像亦一改其袒胸露乳的粗獷形象,變得“秀骨清像”,有了如儒家文士一般清瘦的身形,及溫文爾雅的神情。如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畫《飛天》(圖3)。在色彩上亦是趨於雅緻,不似前代對比濃烈。尤其是底色轉變為白色,更顯淺淡適宜,也更加符合中原地區的傳統審美。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飛天

至隋唐,敦煌壁畫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是筆墨賦色的精緻絕倫,或作畫風格的高度成熟,在莫高窟的整個歷史上,皆無可比擬。隋唐時期國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使得有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可以投入到佛窟建造中。這一時期的壁畫內容更加多樣,其中最為盛行的“淨土變”,畫面中就出現了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繪。如莫高窟第172窟的壁畫《西方淨土經變》(圖4),可見伎樂飛天,七寶蓮池,樓臺高閣,雲海繚繞,極力渲染了一幅安樂昇平、歡快美好的佛國世界。而石青和硃紅對比色的大量使用,更使得壁畫的色調鮮明,逾加華麗。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西方淨土經變(局部)

其中隋代壁畫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大面積地使用藍色。這種瑰麗的藍色來源於貴重的青金石,佛教稱之為“吠努離”、“碧琉璃”。青金石是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之一,有深藍、紫藍、天藍、綠藍等諸多顏色。運之於壁畫,無疑是隋代極度追求華麗的審美,以及強大之財力、物力的最好體現。此例有如莫高窟第420窟的壁畫《須達拿本生圖》(圖5)。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須達拿本生圖

唐至五代時期的人物壁畫亦尤其精美。如莫高窟第103窟的壁畫《維摩詰經變》(圖6),其人物輪廓多以墨線勾勒,幾乎不施色彩。線條運用時輕快流暢,時枯澀粗重,以其變化,表現出人物神情的微妙、衣帶的飄動,時謂“毛根出肉”、“吳帶當風”。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維摩詰經變

再如莫高窟第61窟的壁畫《曹氏家族的女供養人》(圖7)。那些佩戴著寶簪瓔珞,身著華服的女子,與峨冠博帶,腰配蹀躞的男子,被描繪在洞窟的甬道兩側。其繁複的衣飾雜以硃砂、石青、赭石、藤黃等各種顏色,加之以中間色分染,極富於層次;濃淡之變化,卻又渾然和諧,更顯一時期壁畫技藝之精絕。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曹氏家族的女供養人

兩宋以後,敦煌莫高窟逐漸從興盛走向衰落。其壁畫遠不及前期之精緻完整,用色亦較為簡單,多為淺淡的藍、綠、白等色。與隋唐時的大興佛教不同,兩宋時期似乎更加註現世時的生活。主流的審美傾向,亦由鮮妍華麗轉變為清新淡雅。如莫高窟第61窟的五代時期繪製之壁畫《五臺山圖之大福聖之寺》(圖8)。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五臺山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