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張飛酒後打罵士卒,關羽驕傲自負,劉備有什麼缺點,犯了那些錯誤?

大馬哈魚12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有一人說了這麼一段話:

昔先【主】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說這段話是被諸葛亮評價為楚之良才,興世業者,並且與龐統齊名的廖立。廖立自比諸葛亮第二,覺得自己也是治理人才。可卻被安排在李嚴之下,所以他說話,自然有幾分抱怨成分。不過,也有其中的道理。

建安二十年,劉備取得成都,孫權便向他討要荊州的地盤,因孫劉二人交涉破裂,孫權派呂蒙快速奪取荊南三郡,唯獨零陵一郡堅持不降。同樣劉備也是舉兵東向,率兵五萬沿著長江一路南下,屯兵公安,並且派出關羽爭奪此三郡。這是孫劉兩家第二次動武。

恰巧這時,曹操取得漢中,劉備自覺危險,因此主動請和,歸還長沙、桂陽給孫權,然後引兵返回江州抵抗曹操。

曹操拿下漢中之後,以夏侯淵為督,派遣徐晃、張郃數次進犯巴西。最後一次,劉備派出張飛率萬人精兵擊破張郃,才得以讓巴西還復平安。

除了這事外,還有劉備反攻劉璋,自葭萌關一路攻克至涪城,跟前還有雒縣、成都未下,劉備便在涪城大會諸將,置酒作樂。

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劉備的得意忘形卻遭到龐統的責言,兩人一度翻臉,好在劉備懂得放低身段,與龐統互相給了臺階,這事才過去。

兩件事說明:

劉備集團一直是自詡漢室宗親,沒把孫權放在眼裡。就如廖立所言,放著漢中不奪,反倒去跟孫權去計較荊南三郡的事,不僅是顧此失彼,還差點將戰火引入益州腹地,儼然是將大局棄之一旁。加上這奪取益州原本就是非仁義所為,還大會作樂,顯然是飄了。或者說,劉備可能一直在壓抑自己,這時候的他,才露出了本質。


騙人的貓


我是小司馬講史,為您解答。

在史學家陳壽眼裡,張飛和關羽都是有缺點的人,陳壽曾言:“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

關羽雖能善待士卒,但他卻不尊重似諸葛亮一般的士大夫。關羽為人傲慢自負,南宋思想家陳亮對他的品行也曾有過評價:“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陳亮對關羽的評價有可取的地方,關羽的確恃氣而驕功。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亦能印證陳亮對其的評價。

事實上陳壽對張飛的評價也較為中肯,張飛雖尊重君子,但他不體恤部下。劉備對他曾有過勸誡:“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後來張飛被部下殺死便亦證明了這一點。

張飛和關羽都有缺點,那他們的結義兄長劉備是不是就是完人呢?

縱觀歷史,儘管許多社會名流都曾對先帝劉備作出過較高評價,但是事實上劉備身上的缺點也是不少。毛澤東曾指出劉備身上的兩個缺點: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公元221年,劉備舉頃國之兵,打著為義弟關羽報仇的旗號,兵發東吳。事實證明,這是劉備一方挑起的一場非正義的戰爭,劉備一方遭遇慘敗也在情理之中。劉備個人感情用事,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諫,差點在夷陵之戰喪命,這其實怨不得旁人。其實當時的情況,魏國最為強大,蜀、吳兩方應該趨於合作,共同抵抗魏國才對。在夷陵之戰這場戰役中,劉備好感情用事、關鍵時候不能區分主次矛盾的缺點表露無疑。

總結:

儘管張飛、關羽、劉備等人都有缺點,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繼而青史留名。作為後來人,我們要從他們犯過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讓自己離完美更近一些。


(小司馬講史文,圖片轉自網絡侵刪!)


小司馬講史


劉備的重感情,是劉備最大的缺點。

劉備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感情用事,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這一點在劉備建立蜀國基業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劉備不只是對關羽,張飛特別的重視,對待其他人也都是一視同仁的。

但是,劉備的重感情,有時候也成了劉備最大的缺點。關羽之死,也可以說是劉備害死的。眾所周知,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的重要,但是,劉備卻讓關羽去鎮守荊州,而高傲的關羽是不希望和東吳聯合的,關羽拒絕了聯吳,更拒絕了孫權的聯姻。最後,關羽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得知關羽被殺之後的張飛情緒失控,張飛固執一念,只想為二哥報仇,不聽手下士族勸說,並多次打罵士卒,以至於遭到了手下的背叛,深夜裡被自己手下士卒暗殺,並將張飛頭顱送往東吳,這也加劇了劉備對東吳的恨。

而劉備也是一心想要親自帶兵去為倆兄弟報仇,無論是趙雲還是諸葛亮的勸說都無濟於事。諸葛亮對劉備說道:“我們蜀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曹操,孫權只是我們平定天下的次要矛盾,如果我們把曹操給打敗了,那麼,東吳必臣服於我們。主公切不可感情用事啊”

但是,劉備不聽,把諸葛亮的摺子扔到了地上,並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之後,劉備帶兵討伐東吳,結果可想而知,大敗於東吳,並丟掉了自己的性命,蜀國的實力也大減。

劉備感情用事,而忽略了自身所處的形勢,並把家國大業拋在了腦後,更得罪了東吳。

所以說,劉備的這一感情用事,加劇了蜀國的滅亡。





灥靐飍羴麤龘


張飛酒後打罵士卒,關羽驕傲自負,劉備有什麼缺點,犯了哪些錯誤?說到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劉備最大的缺點是遇到困境和麵臨決則時不能理性看待問題,義氣用事。如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所殺,劉備聽聞消息後,不顧蜀國兵少將寡的實際情況,調集幾乎蜀國全部兵力和財力討伐孫權吳國,而此時孫權吳國國力正盛,兵多將多,陸遜,甘寧,太史慈,淩統一大批後起之秀武藝高強,如日中天,風頭正盛。最後的結果是蜀國劉備大敗而歸,兵敗白帝城,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做為一國之君在聽聞關羽被殺要為其復仇時,既不聽臣相諸葛亮勸阻也不聽其他大臣如趙雲所勸,以致招來慘烈結果,最後把自已的性命也搭了進去。其教訓不得不讓人沉思啊!


虎哥143993466


你好,很榮幸回答你這個問題,劉備之所以未能統一全國,與他的缺點密不可分,其中最大的缺點就是無能,以下淺剖劉備的缺點。

一、劉備固執、專斷,認為有了關羽、張飛等人便可問鼎天下,對他們過分信任

劉備對始終追隨他的關羽、張飛二人過分依賴,自始至終使他們在蜀漢集團享有極為優厚的待遇。雖然關羽、張飛由於利益相關,經過多次失敗各種挫折都不能改變他們的忠誠,但其弱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於劉備的放任自流,使得關羽、張飛等人更加飛揚跋扈,器量狹窄,目中無人。而劉備作為集團領軍人物,始終未能吸取教訓,仍然自始至終只信任、重用關羽、張飛等人,希望依靠這批人定天下,在人才最盛的三國時代豈非緣木求魚?“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樣的美好願望怎能不成為空中樓閣?

二、劉備講求宋襄公式的仁義,不懂政治外交,目光短淺

過襄陽時劉表已死,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作為立足點,劉備卻“吾不忍也”,當初他三顧茅廬尋諸葛亮本來就是為了拉攏荊州地主階級,進而佔有荊州,這不是前後自相矛盾嗎?劉備進兵四川時,龐統建議他順勢拿下、“坐平一州”,後又獻計率精兵偷襲成都。劉備卻一概不聽,白白放過兩次輕取成都的機會,最後仍免不了和劉璋刀兵相見。如此一來,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以“攻伐他人之國為樂”,根本不會靈活機動,以小代價換取大利益。

反過來,劉備卻對江東集團一味推行強權外交,只顧眼前寸利。相比之下,孫權當初把南郡讓與劉備,樹曹之敵,自己卻騰出手來鞏固江東,實在比劉備高明太多。孫權欲與劉備共取蜀,而劉備卻以武力相威脅,導致孫權為維護自身利益與安全,下定決心用武力伺機奪取荊州,而劉備最終只落得個人地皆失的結局。

三、劉備多疑、無能,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在魏、蜀、吳三大集團一強兩弱的形勢下,吳蜀相爭無論勝負,都只能對魏有利。可劉備對聯吳抗曹這一決策充滿懷疑,不能理解諸葛亮的一片苦心,反而加以無端猜疑。同時,劉備在其生前也並沒有真正把諸葛亮當做一個“王佐之才”,他最信任的謀士其實是法正,在法正死後,又把軍政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諸葛亮其實只是被他當後勤部長、民政部長使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在臨死之前說的那番話——“如果我兒子不成器,你就可自己當蜀漢集團老大”,則完全是對諸葛亮的最後一次試探。如果當時諸葛亮稍有遲疑,則必遭殺身之禍,幸而諸葛亮一片赤誠才得以倖免,蜀漢政權也因此又延續了四十年。劉備在諸多的爭戰中勝的不多,敗的卻不少。其中敗得最慘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戰,以往的敗戰還能留得青山在,這一次卻不僅喪失了大量的精兵良將,可以說是連自家性命都搭上了。

據後來史家考證,當時戰爭的天平並非絕對地傾向陸遜一方,可由於劉備的無能,未能把有利因素轉化為必勝條件,“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終於被陸遜抓住機會給予致命一擊。這直接導致劉備喪師失地,也使得蜀國一下子成了三國當中的最弱一國,也使蜀吳聯盟的力量大為削弱,增強了曹魏集團統一全國的可能。


不講李說史


我個人覺得劉備不懂政治外交,目光短淺

  過襄陽時劉表已死,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作為立足點,劉備卻“吾不忍也”,當初他三顧茅廬尋諸葛亮本來就是為了拉攏荊州地主階級,進而佔有荊州,這不是前後自相矛盾嗎?

劉備進兵四川時,龐統建議他順勢拿下、“坐平一州”,後又獻計率精兵偷襲成都。劉備卻一概不聽,白白放過兩次輕取成都的機會,最後仍免不了和劉璋刀兵相見。如此一來,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以“攻伐他人之國為樂”,根本不會靈活機動,以小代價換取大利益。

反過來,劉備卻對江東集團一味推行強權外交,只顧眼前寸利。相比之下,孫權當初把南郡讓與劉備,樹曹之敵,自己卻騰出手來鞏固江東,實在比劉備高明太多。

孫權欲與劉備共取蜀,而劉備卻以武力相威脅,導致孫權為維護自身利益與安全,下定決心用武力伺機奪取荊州,而劉備最終只落得個人地皆失的結局。





南叔NH


一,劉備意氣用事,攻打東吳,不聽諸葛亮及群臣勸阻,最後大敗而歸。

二,太護短,劉備管不住兩個兄弟,拿他們無可奈何,關羽,張飛滴缺點他不是不知道,作為大哥,應該管好。

三,假仁慈,戰爭時,帶很多百姓逃離,帶上了很重的包袱。

四,愛哭,耍無奈。有些賢明之士看不起。





山間明月隨我心


首先劉備講求做作的仁義,過襄陽時劉表已死,諸葛亮隆中對就是勸劉備奪取荊州作為立足點,劉備卻“吾不忍也”,雖然諸多外界因素,但也是劉備的做作仁義引起的不果斷。


其次就是不懂政治外交,目光短淺,對待盟友東吳寸土不讓,對江東集團一味推行強權外交,只顧眼前寸利。相比之下,孫權當初把南郡讓與劉備,樹曹之敵,自己卻騰出手來鞏固江東,實在比劉備高明太多。曾經的劉邦為了聯合諸侯滅項羽,連韓信的假齊王都能答應,那是何等胸懷。


富元製作


劉備假仁義。剛愎自用,婦人之仁。有這麼幾個事可以說明。當初劉表讓荊州,讓他照顧好他的家人,可他不要,後來賴著不給東吳,幾次三番,最後害死關羽。本來吳暑聯盟,在關羽被害後不顧勸阻非要領兵功吳,結果70萬人損失殆盡。輕慢賢士,龐統因長相醜陋,被他派去當縣令最後因為沒有藉口取蜀川,龐統獻身間接害死龐統。


莫江柏


要說劉備的缺點,其實就是優柔寡斷,歷史上許多帝王都有果斷的決策,而劉備在這一方面卻毫無體現,話說諸葛孔明和龐士元紛紛勸說劉備進益州時,劉備卻拿一些看似是大道理的話來反駁龐統,而這些道理在亂世三國根本不成立,然後龐統有對劉備毫升勸說,才讓劉備回心轉意。

要說劉備真的在乎他的同姓兄弟劉璋嗎?答案是否定的,劉備作為三國群雄,在當時那種情勢下,自己該做什麼,劉備明白得很,他不過需要別人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一來如願攻打益州,二來維護了自己的美好形象,這又是劉備的另一個缺點,太要面子。

劉備的最後一個缺點就是沒有像曹操這樣政治家的寬大胸懷,關羽大意失荊州時,他打著為弟報仇的旗號浩浩蕩蕩莽撞東吳,以為有一個好的旗號,就能順利成章拿回荊州,而他過於輕敵了,其真正想的不過是收回荊州,而在那時,他如果能像劉秀和韓信那樣忍辱負重,將這件事了而了之,發展國內經濟,三國曆史將會改寫,至少諸葛亮北伐時,不會因為糧草不濟退軍。

種種原因說明劉備的性格,並不具備成為帝王的特性,最多也只能作為一方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