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诗写得如何?

覃云伟


杜甫在成都时,上司兼好友严武被皇上召入京,他远送至绵阳,写下《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回家的时候,遇上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杜甫流入梓州。这时候家小还在成都,杜甫想起小儿子生日,写了一首诗《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节选)

这首诗不说,但是其中的第五句一出,天下哗然。“诗是吾家事”,当世之时,贺知章,李白,王维,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盛唐之际,英才辈出,杜甫何以敢如此大言?

可他还真能说这话。格律诗规范就是他爷爷杜审言和沈佺期,宋之问这些宫廷诗人制作推行的。所以杜甫说他家传绝学就是写诗,没毛病。

杜审言,字必简,武则天时期高官,宫廷诗人,曾因为与二张交游被贬。年轻时恃才傲物,诗作格律谨严,后期写诗则简易朴素自然。以五律,七律为主。“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胡应麟语。

我们来看一首杜审言的诗,领会一下他的风格:《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仄起押韵,平仄没问题,韵脚没问题,对仗没问题(这些鉴别格律诗的方法都在以前问答里面有,不再赘述,欢迎关注查找以前问答或头条文章)。至于律诗的意思,我们用梧桐叔的截取法来抓诗眼。去掉三四五六句,得到一首五绝: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样简单多了吧。“咱们这种在外面做官的人啊,特别敏感,看到自然变化万物更新总有点大惊小怪。忽然听到你唱起古朴的调子,不由得想家了,落泪沾襟。”

中间省略的颌联颈联为“承转”的写景句子,“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对仗工整,句式精美,隐隐能见到宫廷诗人的风格暗藏。但是在表达思乡之情时却直白清晰,非常的契合人物的基本形象和思想感情,跳出了宫体的曲折隐晦。平仄和谐,内容丰富,是一首非常成熟的律诗作品。

杜甫的诗歌风格其实和杜审言挺像,格律严谨工整,叙事朴素不简单,但是多年的流离失所和安史之乱的大社会环境让杜甫作品忧国忧民,针砭时弊,从主题上来说要高远得多。

杜甫的诗名远在杜审言之上,不过在他眼里,“吾祖诗冠古”,他祖父的诗才是最好的。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说到杜审言,我举一个津津乐道的事例。


杜审言在病重之时,他的好友宋之问、武平等人前去探望他,他却说了这番话:

“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被命运这小子折磨,没什么可说的。我活着的时候,才华一直压着你们,如今要死了,本来应该为你们高兴,只是遗憾的是,我找不到一个可以代替我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宋之问等人一心探望好友却听到这样一番话是什么样的心情。

还有一回,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时,苏味道刚好任考官。杜审言考完之后他就对旁人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由此可见,杜审言生平为人极其高傲自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在仕途上吃过很多亏。

不过虽说杜审言为人张扬,但他有两件事却是值得历史牢记的。

其一,他是唐朝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为格律诗的成型作出不小的贡献;其二,自然是生有杜甫这样的孙儿。


诗词补习班


杜审言老爷子只能算个中级诗人,和宋朝的王禹偁差不多。

之所以叫他老爷子,因为他是我们敬爱的诗圣的爷爷呀!

他的诗有几句非常出名: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不愧为杜甫的爷爷!


诗仙朝阳永垂不朽


杜审言,何许人也?初唐著名诗人,我这么说,你一定觉得很一般,没力度。那么,我说他是“诗圣”杜甫的爷爷呢,这样就亲切生动得多了。


看来“诗圣”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颇有家学渊源的。杜审言,唐高宗时的进士,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

苏轼的先祖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跟旁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终于犯事而被贬官。

今天,借此,我们来赏读一首他写于贬官,远离京城时期的思乡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同来感受下杜审言的思乡之情吧!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特别敏感自然物候的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晋陵就是今江苏常州,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写作这首诗时,杜审言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僚。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

唱和而作。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也就是说,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比较之中暗含怀乡。


接着,写春鸟。“淑气”指春天温暖气候。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扣住题意,说自己读了陆丞那格调高古的《早春游望》诗,更加唤起了想家的念头,止不住的泪水,简直要沾湿衣襟了。“欲”字用得极妙,妙在它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归思”之情的深切。


这首诗造语警策。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歌赏读。您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一同来赏读诗歌哦~


萃辰天心书院


诗后面的内容我们没有不要搞清楚,最重要的是吾祖诗冠古这一句,简直把他爷爷杜审言的地位抬上了天!按照杜甫的一贯的性格特点,这倒也不是太夸张。因为杜审言的水平在初唐时期,确实属于凤毛麟角。

杜审言是属于比杜甫年轻时候还要轻狂的人,在他眼里,历史上只有两个诗人,一个是他杜审言,另外的就是其他诗人。杜审言曾经说,什么屈原啊这些诗人都是自己的部下,什么王羲之那些名士,都是自己的学生。这还不够狂吗?苏味道是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有一次苏味道和杜审言一起参加个活动。杜审言出来之后,告诉别人,苏味道马上要死了,别人吓坏了,还以为杜审言是个神算子或是神医呢,就问为什么,杜审言说,苏味道看到了我,一定会羞愧而死。所以说苏味道要死了。杜审言一生自视甚高,常常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世界,因为他就像诗坛的珠穆朗玛,太高大而挡住了别人的阳光。杜审言在临死之前,告诉在他床前的朋友们,说这下子好了,我也快死了,我这一生对不起你们,因为有我在,挡住你们成名成家的道路,现在我要死了,你们终于可以出人头地了!看看,人家杜审言就是这么自信。

不过,杜审言的诗歌水平确实很高,我们来看他的一首代表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代: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绝对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比较得意的作品。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好玩的国学


杜审言出身名门,从小受家庭影响熟读经书,年少就诗名在外。26岁高中进士,不凡的才华很快成为被皇帝赏识的宫廷御用诗人。虽然被人陷害入狱,后得武则天赏识升迁,因个性突出,恃才傲物喜逞口舌之快,一生仕途不尽得意,才高而位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杜审言诗风朴素自然不造作,调格高古因情而发,形式上对仗工整词句珠玉,内容宏大有画面感。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虽然大诗人杜甫未曾与之谋面,但祖辈的影响也成就了后世的杜甫。杜甫有“吾祖诗冠古‘’一说,也是对祖上杜审言的褒扬。不妨一同来欣赏杜审言的《大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两首佳作。


【七律】 大酺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

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

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

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

天长日久属年丰。

这首《大酺》写得别开生面气象博大,以高华雄整的美感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从“九州通”“万国同”“伐鼓撞钟”“新妆袨服”到“好风”“道泰”“年丰”可见。形式上首颔颈尾四组对仗大气磅礴,无不表现老百姓物质生活的富足国家的强盛,一派太平盛世的向荣景象,正面赞颂了武则天的无比功德。也突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修养。

【五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审言宦游在外已经二十多年了,正值早春时节万物生发。作者宦途失意前途黯淡,离乡背井远离京洛。仕途上的失意和思恋家乡的愁情因为陆丞《早春游望》而生,因此触景生情起而唱和。诗中“物候新”“出海曙”“渡江春“”催黄鸟”“转绿蘋”的美景与“宦游人”“欲沾巾”“独”“归”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怀才不遇的诗人眼里,再美的景致也不极思乡的心切。这首诗无论在谨严缜密的结构上,还是清丽明秀音声和谐的词句韵律上,都是独领风骚的上乘佳品!


珠子诗词写生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杜审言,字必简。河南巩县人,诗圣杜甫祖父。少有诗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审言一生,恃才傲物。患有古代大多数文人的通病,政治觉悟低,不擅为官之道。任吉州司户参军时,受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陷害获死罪。

其十六岁次子杜并(杜甫二叔)怀利刃于宴席上刺杀周季童成功,自己亦被杀死。一时传为孝子,轰动朝野。审言也因此获释,受武则天召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即杜审言。

审言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

杜甫诗中有:吾祖诗冠古。可见对其崇拜。

明代王夫之评价他:近体梁陈已有,至于杜审言者而始业叶于度。甚为公允。

胡应鳞评价:初唐无七言律,五言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更是对其推崇备置。


饮马江湖血未凉


问题: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诗写得如何?


前言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是诗圣杜甫的爷爷,他和沈佺期、宋之问被认为是格律诗最重要的奠基者。

一、胡应麟认为 杜审言实为首倡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杜审言最有名的一首五律: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胡应麟的《诗薮》是诗歌评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胡应麟在《诗薮》评价这首诗:“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初唐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

二、胡应麟为何推重杜审言的律诗,称之为“首倡”?

近体诗的五律在南北朝就有了,律诗的四个标准,平仄、对仗、黏连和押韵,在南朝后期就有律诗完全具备。

但是初唐以前的“黏连”似乎都是无意而为,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早期律诗“失黏”,包括初唐和盛唐也有不少失黏的律诗。

而杜审言的五言律大多四个标准都具备,除了这首著名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我们再看一首《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贡献,除了留给我们优秀的诗篇以外,还在于律诗体式的完备,下面是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五律:

夜宿七盘岭(唐·沈佺期)(约656 - 约715)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扈从登封途中作(唐·宋之问)(约656 - 约712)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捲,夜火杂星回。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杜、沈、宋这3个人的诗已经是完全标准的五律, 至于胡应麟为什么说杜审言为“首倡”,或许是杜审言年龄比沈宋大一些?或者胡应麟认为杜审言的成就比沈宋更大一些?

三、杜审言不是第一个写出五言律的人

杜审言肯定不是第1个写出标准五言律诗的人,在南北朝后期就有五言律了,而且是没有一丝瑕疵的作品,估计是作者无意识的巧合。在隋末唐初的王绩也有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野望》,也是一首完整的近体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倡,应该是倡导推广的意思,不是说杜审言是第一个写出五言律的作者。前面说过,前朝的永明体平仄押韵对仗基本成熟,但是常有失黏的现象,这是和标准近体五言的区别。

上官体诗人中有一个叫做元兢(元思敬)的人,他的书《诗髓脑》 不但提出了对仗、声律(平仄、押韵),还规范了黏连(换头)。 以后五言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诗体,完全遵循了这一标准。

四、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盛唐气象从此入门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先看看前人诗话的评价,元朝方回《瀛奎律髓》:

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起句为题目。审言于少陵为祖,至是始千变万化云。起句喝咄响亮。

“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律诗的章法一般首联破题,中间二联情景承接,尾联结束时无论以景还是议论,背后都是抒发的感情,留有余味。杜审言《早春游望》中间四句承接开头的两句,描写景物,然后最后一联用抒发感情结束。

2、胡应麟《诗薮》:

初唐五言律,杜审言《早春游望》、《秋宴临津》、《登襄阳城》,陈子昂《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李峤《侍宴甘露殿》,苏颋《骊山应制》,孙逖《宿云门寺》,皆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胡应麟说道“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气象冠裳,句格鸿丽”。这一句简单说景物格局大,即后来所谓的“盛唐气象”。

结束语

老街 感觉杜审言有三个贡献:

第一是景物气象的描写,胡应麟说道“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对后人有巨大影响,对于“盛唐气象”也有开创之功;

第二、律诗的“黏连”的标准确立与推广;

第三,这里没有展开说过,但是非常重要,就是关于句法的变化。因为格律的束缚,造成了律诗句法的多变,杜审言也有开创之功,这对于诗圣杜甫也有巨大的影响。

因此杜甫敢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他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当时有文章四友,他也是其中之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并列。他的诗格律严谨,朴素自然。


他写的诗怎么样,要他自己说,那是数第一的。有一次,他参加考试,考官是苏轼的先祖苏味道,他出考场就说,苏味道必死。别人不明其意,他说,我的文章写得好,他会羞愧而死。他还说过,我的文章会让屈原宋玉也成为我的下属,王羲之成为我的学生。后来他病重,人们来看他,他说,我快死了,你们可有出头之日了,只是没有接替我的人。

杜审言的诗才四十来首流传。不过,武则天很欣赏,一首《双喜诗》就令龙颜大悦,让他作著作郞。后来又做直学士一直到去世。



杜审言的诗以浑厚见长,杜甫很赏识,说,吾祖诗冠古。被后人称为五言律诗奠基人。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初唐五律第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是初唐近体诗第一长篇。


诗词欣赏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渡湘江(唐·杜审言)

必简之诗以五律著称,但我却以此七绝开篇,实认为此绝具有很大的意义。初唐之七言律绝,多未能洗脱陈隋靡丽,韵度尚乏。但正如周敬所说:此绝“练神修意,另出手眼,遂令光景一新。”筱静甚至认为,此诗可为初唐七绝压轴。

我们读必简的七言律绝,不论《守岁侍宴应制》中的:“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还是《杂曲歌辞》中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亦可从中初窥盛唐气象。

杜审文,字必简。高宗咸亨元年进士。本来其更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可惜《杜审言集》十卷尽佚,难瞻其文采,而今,必简存诗43首,仅有两首为古体,其余全是近体,对格律诗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特别是他的五言律诗,缜密工致,别具沉挚。对后人五律的气象风格影响深远。其文孙杜甫,更是深得其妙,将家学发扬光大。


下面,我将必简、子美两爷孙所作的五言律句,各选一首,大家不妨对比一下:

登襄阳城(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登兖州城楼(唐·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两诗气象雄伟,词语感慨。创作手法更是如出一模。而纵观后人之此类题句,效此法者亦甚众,但凡事有先后,当以杜家为正宗。由此亦可见,必简之五律,对后人创作风度影响之大。

两诗的鉴赏,非本文主题,就不放此答了,有时间可在文章里与诸友分享,大家可关注下我。我觉得,习读此两诗,对五言律句的创作是有帮助的,就正如《唐诗绪笺》所言: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似易而实难。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初唐惟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