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爷爷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什么被评为初唐五律第一?

谢小楼


问题:杜甫爷爷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什么被评为初唐五律第一?

一、这首诗谁评为初唐五律第一?

胡应麟的《诗薮》是诗歌评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胡应麟在《诗薮》说: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初唐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

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来,胡应麟对于杜审言的律诗非常推重,称之为“首倡”。

二、胡应麟为什么推重杜审言的律诗,称之为“首倡”?

我在以前文章或者问答里写过,五言律在南北朝就有了,律诗的四个标准,平仄、对仗、黏连和押韵,在南朝后期就有律诗完全具备。但是其中的“黏连”是无意而为,因此很多的早期律诗“失黏”,包括初唐和盛唐,都有不少失黏的律诗。

而杜审言的五言律大多四个标准都具备,例如下面这首著名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再看一首《登襄阳城》 杜审言(约645-约708)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可见杜审言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贡献,首先在于律诗体式的完备,下面看看沈宋二人的五律:

夜宿七盘岭(唐·沈佺期)(约656 - 约715)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扈从登封途中作(唐·宋之问)(约656 - 约712)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捲,夜火杂星回。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这三个人的诗已经是完全标准的五律,平仄、对仗、黏连和押韵无一错误,特别是黏连,完全是有意识的避免失黏。至于胡应麟为什么说杜审言为“首倡”,或许是杜审言年龄比沈宋大一些?或者胡应麟认为杜审言的成就比沈宋更大一些。

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盛唐气象从此入门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先看看前人诗话离得评价,《瀛奎律髓》:

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起句为题目。审言于少陵为祖,至是始千变万化云。起句喝咄响亮。

《诗薮》:

初唐五言律,杜审言《早春游望》、《秋宴临津》、《登襄阳城》,陈子昂《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李峤《侍宴甘露殿》,苏颋《骊山应制》,孙逖《宿云门寺》,皆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1、元朝的方回说“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这个特点可以看看我后面举的例子。 杜审言中间四句承接开头的两句,描写景物,然后最后一联用抒发感情结束。

律诗的章法一般首联破题,中间二联情景承接,尾联结束时无论以景还是议论,背后都是抒发的感情,留有余味

2、胡应麟说道“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气象冠裳,句格鸿丽”。这一句简单一点说就是作诗一定要注意,景物格局要大,即后来所谓的“盛唐气象”。

结语

杜审言被认为初唐律诗的首倡,是有道理的。我感觉杜审言有三个贡献:

第一是景物气象的描写,胡应麟说道“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对后人有巨大影响,对于“盛唐气象”也有开创之功;

第二、律诗的“黏连”的标准确立与推广;

第三,这里没有展开说过,但是非常重要,就是关于句法的变化。因为格律的束缚,造成了律诗句法的多变,杜审言也有开创之功。这对于诗圣杜甫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杜甫敢说“诗是吾家事”。

附、胡应麟举例的几首诗

胡应麟还特意举例的多首诗来说明“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老街把这几首诗都复制到了这篇文章里,前后都有,诗友们可以比较一下:

1、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瀛奎律髓》评价晚次乐乡县:

盛唐律,诗体浑大,格高语壮。晚唐下细工夫,作小结裹,所以异也。学者详之。起两句言题,中四句言景,末两句摆开言意,盛唐诗多如此。全篇浑雄整齐,有古味。

2、登兖州城楼_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3、《卶庵重订李于麟唐诗选》:壮丽之极,所谓即事即景。
甘露殿侍宴应制(唐·李峤)  
月宇临丹地,云窗网碧纱。御筵陈桂醑,天酒酌榴花。
水向浮桥直,城连禁苑斜。承恩恣欢赏,归路满烟霞。
4、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唐·苏颋)  
仙跸御层氛,高高积翠分。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

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圣图恢宇县,歌赋小横汾。
5、宿云门寺阁(唐·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唐诗摘钞》:

写景欲阔大,初唐景语无出三、四二句之上。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杜甫曾有诗云:“诗是家吾事。”他说这话是很有底气的,因为不仅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一位大诗人。

杜甫成就最高的是格律诗,而格律诗这种形式,就是在他爷爷杜审言这一代人成型的,杜审言就是格律诗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杜审言五律的代表作,这首诗曾被明代胡应麟评为初唐五律第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此诗能被胡应麟评为初唐五律第一,在其章法严密,句律精确。

格律诗讲起承转合,此诗便如此。

首联起,以“偏惊物候新”领起全篇,中间两联承,展开对“物候新”的描写,“忽闻”一句转,至“归思”而合。

首联“偏惊物候新”总领全篇,“惊”是全诗的情感立意,“物候新”是全诗的主题内容。全诗就是围绕季节的气象的变化引起诗人内心的敏感感受来写的。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云霞、梅柳是物,曙、春是候,出、渡即新。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黄鸟 、绿蘋是物,淑气、晴光是候,催、转即新。

中间两联,是紧扣“物候新”三字来写的。这两联写得有声有色,色彩艳丽,表面上是写美好的春光,但首联“惊”字贯通下来,就知道背后蕴藏着深沉的情感。

春光美好,但是异地春光,自与家乡不同,所以诗人才会“惊”,这一“惊”中,蕴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杜审言,字必简,武则天时期高官,宫廷诗人,曾因为与二张交游被贬。年轻时恃才傲物,诗作格律谨严,后期写诗则以简易为主,朴素自然。以五律,七律为主。“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胡应麟。

为什么会被评为初唐第一?显然题主是误会了胡应麟的这句话了。

初唐格律诗尚未成型,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这些宫廷诗人规范了格律诗的平仄及对仗等规则。那是一个格律诗刚刚出头的时期,那么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最为最早的合规格的律诗,当然是五律第一了。

这个第一,并非文采第一,而是指最早的合平仄规则的五言律诗的意思。

我们来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仄起押韵,平仄没问题,韵脚没问题,对仗没问题(这些鉴别格律诗的方法都在以前文章里面有,不再赘述,欢迎关注查找)。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至于律诗的意思,我们用梧桐叔的截取法来抓诗眼。去掉三四五六句,得到一首五绝: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样简单多了吧。“咱们这种在外面做官的人啊,特别敏感,看到自然变化万物更新总有点大惊小怪。忽然听到你唱起古朴的调子,不由得想家了,落泪沾襟。”

中间省略的颌联颈联为“承转”的写景句子,“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对仗工整,句式精美,隐隐能见到宫廷诗人的风格暗藏。但是在表达思乡之情时却直白清晰,非常的契合人物的基本形象和思想感情,跳出了宫体的曲折隐晦。平仄和谐,内容丰富,是一首非常成熟的律诗作品。

杜甫的诗歌风格其实和杜审言挺像,格律严谨工整,叙事朴素不简单,但是多年的流离失所和安史之乱的大社会环境让杜甫作品忧国忧民,针砭时弊,从主题上来说要高远得多。

这个第一,并非做得最好,而是做得最早的意思。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