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求職有技巧,應聘看趨勢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求職有技巧,應聘看趨勢

孫子曰: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從字面上理解為:

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

聽從了有利於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

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相應措施。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這段話還有一種解釋:

賢明的君主、有勇有謀的將領如果聽我的計謀,一定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所謂“首戰用我、用我必勝”,那麼我就留下來輔佐他。

如果不聽我的計謀,肯定要失敗,那我只能走了。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求職有技巧,應聘看趨勢

孫子自信心爆棚,感覺不像個失業者來求職,而是吳王想稱霸,捨我其誰?我是幫助你實現夢想的唯一的最佳人選!記住,是唯一,而不是之一。

這其實就是孫子帶著治軍打仗的方案去找吳王求職,但不是被動應聘,而是主動出擊,求職策略運用洽到好處,再加上吳王一直想稱霸,正缺一位可以實現其野心的將軍,正好伍子胥“七薦”的孫子來求職,一切皆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綜合起來可以這麼解釋:

君主已經“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即君主已按照上述五個主要方面進行謀劃推演、分析研判和作戰能力評估,從而得出了戰略判斷。

這算是恭維君主的話,伸手不打笑臉人,誰聽了都會很享受,第一印象極度舒服,後續進展就會順利些。

在這個基礎上,前來應聘的將領如果能夠理解並執行這個戰略,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就一定可以取勝,君主就可以聘他,任命為將。

反之,將領如果不領會戰略意圖,用之不能達到戰略目的,就不要聘他了。

這裡面其實包含著兩層含義:

一是君主要有雄心霸氣,要有遠大理想,要有戰略規劃,而這個戰略規劃在時機未成熟時還不能說出來。

二是前來應聘的將領,要能夠理解君主意圖,即要有政治意識;要對時局有正確判斷,即要有大局意識;要懂得當前主要矛盾關鍵問題是什麼,始終要維護君主利益,即核心意識;要懂得怎麼執行好君主戰略意圖,以君主的標準為標準,即看齊意識。

看來,“四個意識”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治理國家、政黨和組織打戰最重要的素質。

不懂得“四個意識”,不執行“四個意識”,根本就是一盤散沙烏合之眾,這樣的隊伍不堪一擊。

只有牢記“四個意識”,君主和將領才稱得上是上下一心配合默契,“上下同欲者勝”。

由此可見,孫子去應聘齊國將軍,做了多麼充分的準備!一些樸素的道理總是古今相通,具有非常強大的時空穿透力。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求職有技巧,應聘看趨勢

孫子用他的自身行動告訴我們:

去應聘的時候,帶著能夠解決對方問題的方案去,成功入職的概率要大很多;

去談判的時候,帶著解決問題互惠互利的方案去,談判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

去領導辦公室的時候,帶著領導關注問題的解決方案去,被領導重用的概率要大很多。

孫子既是兵法理論的創造者,又是兵法實踐的執行者,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當然,做到這一步,也還不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即要“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求職,還要學會造勢。

“計利以聽”,君主確定了作戰指導,完成了戰略規劃,還要聽取一些有利於克敵制勝的計謀,然後與執行的將領達成一致意見。

“乃為之勢”,還要創造一種態勢,作為協助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就是要製造輿論,組織戰前動員,發佈有利於我軍的消息。這其實是一種作戰宣傳,更是一種政治宣傳,是建立政治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求職有技巧,應聘看趨勢

凡做大事者,必須學會造勢。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勢者,有利的局勢,就是憑藉有利的情況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

戰爭開始之後,往往還存在變數,原先預定的策略就要隨機進行調整。

權變思想是孫子兵法裡的核心思想,戰法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絕對不是一層不變的,更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否則仍然不能取勝。

“世上唯有‘變化’才是永恆的。” 與孫子基本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如是說,不知道他說這句名言之前,有沒有同孫武通過電話。偉人心靈總是息息相通的,樸素的哲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並且穿越亙古仍然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

具體如何權變,孫子此時賣個關子,沒有往下解釋,反過來引入“詭道”和“廟算”,繼續強調權變的重要性,求賢若渴的吳王只能耐著性子繼續聽下去。欲知後事如何,各位看官莫急,且聽下回慢慢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