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求职有技巧,应聘看趋势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求职有技巧,应聘看趋势

孙子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从字面上理解为: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

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这段话还有一种解释:

贤明的君主、有勇有谋的将领如果听我的计谋,一定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所谓“首战用我、用我必胜”,那么我就留下来辅佐他。

如果不听我的计谋,肯定要失败,那我只能走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求职有技巧,应聘看趋势

孙子自信心爆棚,感觉不像个失业者来求职,而是吴王想称霸,舍我其谁?我是帮助你实现梦想的唯一的最佳人选!记住,是唯一,而不是之一。

这其实就是孙子带着治军打仗的方案去找吴王求职,但不是被动应聘,而是主动出击,求职策略运用洽到好处,再加上吴王一直想称霸,正缺一位可以实现其野心的将军,正好伍子胥“七荐”的孙子来求职,一切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综合起来可以这么解释:

君主已经“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即君主已按照上述五个主要方面进行谋划推演、分析研判和作战能力评估,从而得出了战略判断。

这算是恭维君主的话,伸手不打笑脸人,谁听了都会很享受,第一印象极度舒服,后续进展就会顺利些。

在这个基础上,前来应聘的将领如果能够理解并执行这个战略,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就一定可以取胜,君主就可以聘他,任命为将。

反之,将领如果不领会战略意图,用之不能达到战略目的,就不要聘他了。

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君主要有雄心霸气,要有远大理想,要有战略规划,而这个战略规划在时机未成熟时还不能说出来。

二是前来应聘的将领,要能够理解君主意图,即要有政治意识;要对时局有正确判断,即要有大局意识;要懂得当前主要矛盾关键问题是什么,始终要维护君主利益,即核心意识;要懂得怎么执行好君主战略意图,以君主的标准为标准,即看齐意识。

看来,“四个意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治理国家、政党和组织打战最重要的素质。

不懂得“四个意识”,不执行“四个意识”,根本就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这样的队伍不堪一击。

只有牢记“四个意识”,君主和将领才称得上是上下一心配合默契,“上下同欲者胜”。

由此可见,孙子去应聘齐国将军,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一些朴素的道理总是古今相通,具有非常强大的时空穿透力。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求职有技巧,应聘看趋势

孙子用他的自身行动告诉我们:

去应聘的时候,带着能够解决对方问题的方案去,成功入职的概率要大很多;

去谈判的时候,带着解决问题互惠互利的方案去,谈判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

去领导办公室的时候,带着领导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去,被领导重用的概率要大很多。

孙子既是兵法理论的创造者,又是兵法实践的执行者,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当然,做到这一步,也还不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即要“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求职,还要学会造势。

“计利以听”,君主确定了作战指导,完成了战略规划,还要听取一些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谋,然后与执行的将领达成一致意见。

“乃为之势”,还要创造一种态势,作为协助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就是要制造舆论,组织战前动员,发布有利于我军的消息。这其实是一种作战宣传,更是一种政治宣传,是建立政治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求职有技巧,应聘看趋势

凡做大事者,必须学会造势。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势者,有利的局势,就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开始之后,往往还存在变数,原先预定的策略就要随机进行调整。

权变思想是孙子兵法里的核心思想,战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绝对不是一层不变的,更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否则仍然不能取胜。

“世上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与孙子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如是说,不知道他说这句名言之前,有没有同孙武通过电话。伟人心灵总是息息相通的,朴素的哲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并且穿越亘古仍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

具体如何权变,孙子此时卖个关子,没有往下解释,反过来引入“诡道”和“庙算”,继续强调权变的重要性,求贤若渴的吴王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欲知后事如何,各位看官莫急,且听下回慢慢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