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老丈人话古今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历公元前403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北宋学者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将这一年作为该著作的起点。因为这一年,周朝的威烈王天子册封了三个新诸侯:既战国时代的韩、赵和魏这三个诸侯国。

司马光之所以认为这一件事重大,是因为韩、赵、魏这三个诸侯原本是晋国的臣子,身为臣子的他们,废黜了自己的主君,对于这种以下犯上、谋朝篡位的行为,周天子无力制止也罢了,居然还承认了这三个“叛贼”为诸侯,这让司马光感到很痛心。

只是,“三家分晋”后,晋国原本的国君到哪里去了?最终结局如何?

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个新诸侯瓜分了晋国以后,原本的晋君依旧存在。新诸侯毕竟需要得到天子的册封,因此吃相不能太难看:新诸侯在事实瓜分晋国的前提下,还需要天子册封,是为了在法理上经得起推敲,如果平白无故废黜主君,那么即便获得了天子的册封,也会给一些不怀好意的诸侯以讨伐的口实。

因此,“三家分晋”后,晋国还存在:韩赵魏三国给晋君留下了一小块的封地。并且在爵位上,晋君的爵位等级,要远远高于韩赵魏这三个诸侯。

此时晋的君主是晋烈公。周威烈王其实能理解晋烈公的心态,但对于韩赵魏要求的册封,周威烈王没法拒绝。毕竟,此时此刻,周威烈王和晋烈公处于同病相怜的状态:天下诸侯名义上奉周威烈王为天子,韩赵魏三位诸侯名义上拿晋烈公当老大,但实际上,谁又把他们当回事儿?

晋的残喘

周安王十三年(西历公元前389年),晋烈公在悲愤中去世,爵位由晋孝公继承。

晋孝公成为晋君以后,韩赵魏三个诸侯打起了晋余下那一小块土地的主意,他们霸占了晋孝公拥有的土地后,虽然名义上又给晋孝公重新安置了土地,但安置后不久,又将晋孝公到处驱赶,就这样,晋孝公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下,当了二十年的晋君,含恨去世了。

晋孝公去世后,晋静公继位。晋静公的命运比照晋孝公还要凄惨:韩赵魏连安置晋静公的土地都不愿意给晋静公了。并且,韩赵魏三诸侯废黜了晋静公的爵位,将其降格为庶民,自此,晋国在法理上灭亡。

晋静公作为百姓,韩侯觉得晋静公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于是,派人将晋静公暗杀。自此,晋的世系断绝。


藤树先生


晋国最后一任君王是晋静公,在位29年。在他任上之时,赵、魏、韩三家霸业已成,晋静公被废黜为庶人,迁往中条山以东屯留。

为什么要把晋静公迁往这里?

因为屯留东南西北四周围都有大大小小十多座山岭,并未开发,也是齐国西进的战略要冲,所以这是一处十分凶险的洼地。

晋静公结局如何?

当初韩国将一名女子送进了晋王宫,被封为韩妃,三国分晋之后,韩妃唯一的任务就是杀死晋静公,断绝晋国子嗣。在屯留,晋静公被杀死,晋国彻底灭绝,再无复兴希望。

三家分晋意味着什么?

三家分晋意味着东周从春秋时期转变到战国时期。从此君王不再是君王、臣子也不再是臣子,有实力的称王称霸。三家分晋如是、田齐取代姜齐亦如是。旧的礼乐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难怪孔子会直呼礼崩乐坏,要复兴周礼。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可以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晋静公的晋国被瓜分之后,发出了一个政治诅咒。

“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一百多年后,秦国率先灭亡了这三个国家。韩王安被折磨至死;赵王迁抗秦失败暴毙而亡;魏王假被押付咸阳路上途中被击杀而死。在晋静公诅咒之后的一百多年之后,三国国君均不得善终,应验了“不得良死”的应验。


不务斋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掌握晋国实际权力的晋国六卿: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因赵氏与本族别支邯郸氏爆发矛盾,而各自站队,最终导致晋国爆发内战。

范氏、中行氏(智氏同宗)、支持邯郸氏,合兵攻赵氏。晋国国君晋定公,为夺回旁落的大权、激发诸卿矛盾,也在背后支持范、中行、邯郸三家。

而智氏、韩氏、魏氏,为趁乱获取更多利益,削弱公族,所以支持赵氏,攻击范氏、中行氏、邯郸氏。

智、韩、魏三家,之所以选择支持赵氏,攻打范、中行两家,其实是通过攻击国君支持的范氏、中行氏,而达到削弱晋够公族、消灭其所依仗的卿族,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经过延续八年的混战,范、中行二家最终被击败,家族封地被没收,族人逃亡齐国,邯郸氏则彻底被赵氏宗家吞并。

失败三家的势力范围、人口、土地,名义上归还国君晋定公,其实是被获胜的智、韩、魏、赵四家掌握。晋国自此进入了四卿专权时期,而国君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约束名义上的臣子们。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晋国执政(中军将)被智氏家主智瑶所掌握,智氏因此得以加速攫取政治资源,扩大本族势力,“挟晋君以令三卿”。晋国内外大都被智氏把持,一家独大的局面愈发显现。

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瑶牵头,智、赵、魏、韩四家,私自瓜分了名义上还属于晋公室的原范氏、中行氏土地,晋出公得知后大怒,以讨伐不臣为由,向齐国、鲁国借兵(可怜,讨伐臣子还要向外国借兵),出兵攻打智赵魏韩四家。

此时的晋国已经不是文公、襄公,甚至悼公时期,国君威权赫赫的时候了,面对晋出公的讨伐,四卿毫不怕,迅速联合出兵,与国君之兵交战。

晋出公本身只有八百甲士的实力,其余都是外借的齐、鲁之兵,没有血战到底的意愿和意志,所以与四卿兵马交战时敷衍了事而已。这直接导致晋出公的讨伐大军被四卿击败,晋公室最后一点实力也丧失殆尽。

击败国君的军队后,四家气势汹汹地直扑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晋出公没想到乱臣们的胆子这么大,居然敢反攻国都,看样子弑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无奈之下,晋出公弃都出逃,投奔楚国,结果病死在半路上。

四卿驱逐国君,进入国都新田后,改立晋出公高祖父晋平公的曾孙(也就是晋出公的远房堂叔)公孙骄为新君,即晋哀公。

后来,在得知晋出公死在流亡半路上后,四卿以晋哀公的名义给前国君上谥号“出”,意思是“一边儿玩去,滚得远远的!”(晋出公有被智氏为主的四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一年,和被赵魏韩三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七年两说,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

晋哀公原本就是个破落公族,估计平常也是默默无闻,在晋国也就比路人强那么一点点。因为堂侄子晋出公自己作死,所以才有幸(其实是不幸)成为晋君,可想而知这位新国君的权威有多大;或者有没有权威,都是个问题。

晋出公之前,在晋国国内,国君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名义上权威,而自晋哀公开始,此后的晋国国君,完全沦为诸卿的傀儡,政治上再无半点作为,得过且过,不过是各大卿族的牌位和借口而已。

在联合其他三家驱逐国君,实际操控晋国后,为了限制乃至削弱其余三卿势力,智瑶提出“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予新国君,以全臣礼。实际上是逼迫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人口给智氏(因为晋国大权在智氏掌握,‘给’晋君,其实就是给智氏。相当于朱温要李克用上缴土地人口给唐昭宗一样。)

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思虑再三,自觉打不过智氏,最终还是相继献出土地人口。赵氏家主赵无恤则坚决不从,一口回绝智瑶的要求。

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瑶以赵氏不臣、不敬国君为借口,用晋哀公的名义,命令魏氏、韩氏一同出兵,攻打不肯服软的赵氏。赵氏不敌,退居晋阳老家,据城抵抗。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经过三年的战争,赵氏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继续抵抗下去,又被智瑶引汾水灌晋阳,眼看覆灭在即。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贯狂妄的智瑶,因为水淹晋阳成功,得意洋洋,当着韩虎、魏驹的面,口出狂言:“今日才知水可灭国!”

而得闻此言的韩虎、魏驹,想起自己的都邑平阳、安邑,也都是在水边,不免心惊;又看见眼前赵氏即将灭亡的景象,唯恐灭门惨剧日后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暗中联络赵无恤,在智氏即将获胜的当口,反戈一击,三家联合大破智氏,杀智瑶,并随后灭智氏全族。

此战后,晋国智氏土地人口被三家全部瓜分,赵、魏、韩三家成为晋国的掌权者,各自独立,而以晋哀公为代表的晋公室则毫无所得,沦为看客。

赵魏韩三家合力灭智后,各自扩充实力,实际已经独立建立政权,只是在对外名义上,还使用晋国的称呼,所以暂时保留了晋公室。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十八年、前434年),当了十八年傀儡的晋哀公去世,三卿拥立其子公子柳继位,即晋幽公。

周考王八年(晋幽公元年、前433年),越发觉得晋公室碍眼的赵魏韩三家,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干脆将公室所剩无几的土地一分为三,瓜分完毕,只给晋幽公留下了曲沃、绛都两座城,用以收取租税,来祭祀唐叔虞以下历代晋国先君。

(曲沃是晋公室祖先曲沃桓叔为小宗时的封地、绛都是晋国旧都城,以两城供奉晋幽公,算是尊重历史)。

在这以后,晋国出现了春秋以来所罕见的景象:作为国君的晋幽公,非但不能受诸卿朝见,反而得轮流至安邑(魏氏都邑)、平阳(韩氏都邑)、晋阳(赵氏都邑)去朝见三卿家主。这也深刻地显示了晋国此时真正的政治态势。

周威烈王十年(晋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晋幽公因为“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就是说他晚上偷偷出门,去找女人淫乐,结果遇到了强盗,被杀了。这是官方的记载,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被此时掌控晋公室的魏氏家主魏斯(即日后的魏文侯)因为矛盾给暗杀了,编造了个“淫妇人死于盗”的话,掩饰过去。

不过一个傀儡,死就死了。于是,三卿又拥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继承君位,为晋烈公。到了晋烈公继位时,三卿再也不能满足“卿”的头衔,要名正言顺地建立国家。

于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三年、魏文侯元年、赵烈侯六年、韩景侯五年、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魏文侯)、赵氏家主赵籍(赵烈侯)、韩氏家主韩虔(韩景侯),共同朝见周天子,奉上厚礼,请求为诸侯。

周天子自从东迁雒邑,本身就是和吉祥物差不多的样子,天下诸国也多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多敷衍了事。这次三家前来求封,又奉重礼,周威烈王心想反正反对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便策命魏、赵、韩三家,正式授予诸侯地位,分别为魏侯、赵侯、韩侯。至此,三家的名份得以为诸侯国,而不再是晋国卿士。

至于原来的晋国,倒没有被废除,还是无声无臭的存在。仅仅据有两座小城的晋烈公,对于原本地臣子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诸侯,那是半句话都不敢多说,老老实实地做人,依附于新建立的魏国,继续偷生。

周安王十三年(魏武侯七年、晋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晋烈公好歹是善终,死于绛都。儿子公子欣继位,为晋孝公。

晋孝公在位十二年后,于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去世(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说孝公死于绛都,也有说孝公被驱逐出绛,辗转于屯留、端氏等地,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死前命儿子俱酒继位,即末代晋君----晋静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赵韩三国将晋静公迁离绛都,彻底瓜分了仅存的晋国土地,然后将晋静公安置于屯留(今长治附近)。虽然没有明着废除其君位,其实也就是个高级囚徒,和庶民无异了。

之后二十多年,晋静公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先是在屯留居住,由魏国负责供养,后来迁端氏,改由韩国照看。再后来赵国攻占端氏,晋静公又被送回屯留。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最后的晋君----晋静公死于屯留,晋国因此绝祀。

(关于晋静公的死,许多史料记载表明是韩昭侯指使人暗杀的。史书上还保存了晋静公最后的遗言: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晋静公死后,延续七百年的晋国,最后一丝痕迹也从世上消散,只能在历史文献中,去寻找往昔的辉煌。


伯虎42


古代女子生育的时候,由于医疗条件的有限,所以往往会不停的烧水。这么还的目的主要是:清洁卫生和消毒保温。

古代女子生育时会有大量的羊水和血液,而羊水和血液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流,会影响视线,严重时可能会危机生命安全。

所以通过热水的擦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娩的可视环境,从而使得稳婆更好的判断接生情况。

其次,烧开的热水进过了高温的消毒,水里面的病菌会少很多,嫩巩固有效的降低产妇感染疾病的几率。

而且,使用热的水这也是符合了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热水可以帮助产妇扩张子宫,有利于生产,而且还可以减轻产妇在生育的痛感。

最后,热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帮助妇女保持体温。

产妇在生育时往往会大量的出血,而出血就会使得人体温度下降,而使用热水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温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接生环境。

当然使用热水也方便小孩出生后擦拭身体,对于新生儿也有保温与清洗的作用。

却是中国几千年来都能够长存的文化一定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不得不感叹古人的伟大。


这个历史很正


答:说起这个晋国,可谓历史悠久,故事多多。

晋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之弟叔虞。

话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崩,位于现在山西境内的唐国发生了叛乱。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他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用剪刀剪成玉圭形,递给叔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拿好这个玉圭,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伴陪在一旁的史官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问成王:“你要分封叔虞?”成王说:“玩笑而已。”周公板起脸说:“天子无戏言!”没办法,成王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

叔虞死,其子燮父继位,迁都于晋水之旁,唐国改名成了晋国。

所谓“一部春秋,半部晋国”,晋国从公元前1033年始至公元前376年,存在了658年,出现过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超级牛人,涌现过了许多风云事件,如晋文侯勤王、曲沃代翼、骊姬乱晋、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三家分晋”了。

此事件,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的时间点——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

这“三家分晋”是咋回事儿呢?

话说,时间到了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晋国的实权已经旁落,分由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等六卿执掌。

这六卿互看对方不顺眼,每一卿都想掐死其他五卿,以实现自己一家独大。

但是,以一对五,肯定是行不通的。其过程必须是六卿分成两大阵营,一方灭掉另一方后,剩下胜利的一方再发生内乱,互相厮杀。

真实的历史,也是这么发展的。

先是赵氏与本族别支邯郸氏爆发矛盾,其余五卿借机站队,加入混战。

当时,范氏、中行氏支持邯郸氏;智氏、韩氏、魏氏支持赵氏。

经过长达八年的恶战,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范、中行、邯郸氏三家被击败,族人外逃,封地被没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吞并。

三十多年后,即周贞定王十一年(公元前458年),晋国国君晋出公不甘国势就此没落,向齐国、鲁国借兵讨伐智、赵、魏、韩四家,结果大败,其本人弃都出逃,病死在投往楚国的路上。

智、赵、魏、韩四卿改立晋出公的远房堂叔为新君,是为晋哀公。

晋哀公既是晋出公远房亲戚,毫无政治基根,完全成为了诸卿的傀儡。

在联合其他三家驱逐走国君后,智氏家主智瑶“挟晋君而令诸卿”,为了更加壮大自己的势力,他想了一条奸计,声称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予新国君,以全臣礼。

他这么干,其实是把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人口归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赵氏家主赵无恤洞察其奸,坚拒。

智瑶于是带领魏氏、韩氏赵,用晋哀公的名义,出击赵氏。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赵氏眼看就要灭亡了。

也不知怎么的,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突然省悟过来,看穿了智瑶的恶毒用心,暗中联络赵氏,反戈一击,大破智氏,杀智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也就是说,晋国的土地人口其实已经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了。

不过,晋哀公还在,即名义上的晋国还在。

而且,周考王七年(公元前434年),晋哀公死了,三卿还是拥立晋哀公的儿子继位,即晋幽公。

晋幽公只拥有曲沃、绛都两座城,用来祭祀唐叔虞以下历代晋国先君。

周威烈王十年(公元前416年),晋幽公被强盗杀了,三卿又拥立了晋幽公的儿子继位,是为晋烈公。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赵氏家主赵籍、韩氏家主韩虔再也不满足于“卿”的地位,他们共同朝见周天子,软硬兼施,请求为诸侯。

周王室也已衰败不堪,无力拒绝,只好策命魏、赵、韩三家,正式授予诸侯地位,分别为魏侯、赵侯、韩侯。

这样,虽然原来的晋国还没有被废除,但仅据有两座小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晋烈公悄无声息地死去,他儿子继位,为晋孝公。

晋孝公在卑微地生活了十二年后,于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是为晋静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国终于感觉到晋静公的存在碍着自己的眼睛了,他们共同驱赶晋静公迁离绛都,瓜分了晋静公用来祭祀历代晋国先君曲沃、绛都两座城,而把晋静公安置于屯留(今长治附近)。.

周显王二十年(公元前349年),晋静公死于屯留,晋国从此绝祀。


覃仕勇说史


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之后,晋国国君晋孝公被贬为庶民。

其实晋国本来也是一强国,曾称霸中原。后在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发生内乱之后,才逐渐的开始衰弱下来。

晋国内乱的最终胜利者是智、赵、魏、韩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的强势导致晋国国君的势力越来越弱。

这四大家族中最为强大的是智氏家族,智氏首领叫智瑶,他拥立晋哀公为国君,在朝中只手遮天。

智瑶其实一直有吞并其他三大家族的想法,在他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之后,他便以晋哀公的名义,让其他三大家族各献出一百里土地献给晋国国君。

其他三大家族也不傻,他们也知道智瑶是假借晋哀公的名义来收这些土地,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来打击智氏家族,现在只能听智瑶的。

于是韩氏和魏氏皆同意给出一百里土地,只有赵氏赵襄子没有同意。

赵襄子的决策让智瑶非常不满意,大怒的他便让韩氏和魏氏一起和他发兵攻打赵氏。

这场战争最后以赵氏主城晋阳被水淹而结束,虽说城被淹了,但是赵襄子却在其家臣的帮助之下,用一根绳子逃出了晋阳城,后又载得一叶扁舟去见韩氏和魏氏。

下面发生的便是故事便是“唇亡齿寒”这一成语的出处了。

赵襄子见到韩氏和魏氏之后说到:“唇亡而齿寒,赵家灭亡之后,恐怕也就轮到你们两家了”。

后韩、魏两家为了自家的利益,便决定与赵襄子一起攻打智氏。

他们也是以智瑶之前水淹晋阳的方式,把智瑶的主城给淹了,智瑶最后也被赵襄子杀死,土地也被这三大家族瓜分。

在智氏被灭不久后,晋哀公也去世了,于是他们拥立新的国君继位,即晋幽公。

此时晋国国君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弱了,弱到了居然赵、魏、韩三家行礼朝拜的程度,也是因此,赵、魏、韩三大家族趁机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给晋幽公留了两个地方,即曲沃和绛都两座都城。

不过,晋幽公之后也没有活多久,在公元前416年被盗贼所杀。

晋幽公死后,晋烈公继位。

在晋烈公在位期间发生的唯一大事,便是周天子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晋烈公一共在位27年,在公元前389年去世,晋烈公去世之后由其子晋孝公继位。

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族正式灭掉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孝公也被废为庶民,从此晋国完全被三个家族所取代。

从此,东周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千古君


三家分晋始于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姬骄十八年,即公元前434年,这一年晋哀公去世,赵、魏、韩三家趁机将本就被瓜分得所剩无几的晋君直接领地再进一步攫取,只给公室留下曲沃和绛城两座领地。

绛城可能是新绛,在今天山西侯马,自晋景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85年起就是晋国都城,也可能是今天运城境内的老绛城,那是晋国的故都;曲沃在今天山西省闻喜,周平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封叔叔姬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传到第三代曲沃武公姬称,攻灭了晋公,靠贿赂于周僖王四年,即公元前678年被周王室任命为晋侯,从此晋国宫室的传承就由原本是“小宗”的曲沃一系鸠占鹊巢,因此曲沃是三家分晋时晋国公族的“祖庙”。

在周王室尚未批准三家为诸侯的情况下,不论新绛或旧绛城都是公族聚居、对“新生事物”抵制强烈的中心(当年曲沃代晋,公族曾先后拥立两个原公族的小孩子相抗衡,折腾了很多年),而曲沃作为晋国公族实际上的“祖庙”同样是抵制三家分晋的敏感地区,三家之所以留下这两处(或三处)不分,一方面是不想碰硬钉子,另一方面,整个晋国都已吞下,区区两三个城无关痛痒,留着还能减少抵制和对抗。再说,他们当时也正忙着搞外交和公关,一旦周天子“背书”,再分掉也容易得多。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穷到家的周天子看在贿赂份上任命三家为诸侯,这就是《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份,但此时晋国仍然.继续存在,此时的晋国国君是晋孝公姬頎。

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汉魏赵成为诸侯后,晋静公的绛城和曲沃也被瓜分,他被安置到今天山西省沁水境内的端氏,这也是曾经称霸春秋的晋国仅存的最后领地。从三家分晋后赵国在山西有一块不小飞地可以推断,三家分晋前晋公室应该是保留绛城、曲沃和新绛三城,分晋是一家分到一个,赵大约分得最实惠,所以只能接受残晋作为交换。

但赵肃侯赵语却不甘心如此,周显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刚继位就剥夺了晋静公(晋孝公的儿子姬俱酒)的端氏,将晋静公“徙处屯留”——可是屯留并非赵国领地,而是在韩国境内,深感麻烦的韩国执政大臣韩玘在当年谋杀了晋静公,让晋国从此彻底消失。

不过晋立国数百年,公族众多,且有许多晋公族在几次残酷内斗后自己或被晋公室安排出仕外国或东周,因此晋国虽亡,但其公族却繁衍不绝——别的不说,三家分晋中的韩国,其始祖韩万,就是曲沃桓叔的庶子。


李厚何


晋国姬重耳回国即位后,开创了一代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个霸权国君,史称晋文公。而成就其建立长期霸业的,即是那些跟随姬重耳一起流亡的智士贤臣,他们组成了一个世袭的贵族统治集团。

这些贵族集团起初还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的后裔却逐渐不能相互容忍,经过百余年互相排挤之后,最后只剩下六大家族,范家、中行家、荀家(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六大家族势力强大,各自拥有广阔的土地和私人军队,而晋国国君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因为利益冲突,六大家族发生火并,火并的结果是范家和中行家被消灭,家族领袖被驱逐出国,土地被其余四大家族瓜分。晋国国君姬错无法忍受,偷偷向齐国借兵,讨伐四大家族,没想到走漏风声,被四大家族提前得知。四大家族立即把姬错赶下国君宝座,姬错死于流亡的路上。

四大家族中荀家实力最强,家族领袖荀瑶向其他三家勒索土地,韩魏两家不敢违背,而赵家领袖赵无卹坚决拒绝。荀瑶便召集韩家领袖韩虔、魏家领袖魏驹,出兵进攻赵无卹,并约定消灭赵家后,三家瓜分赵家土地。

三大家族联军包围赵家的晋阳城,围攻两年,赵家已到危急存亡之时,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事情。赵无卹秘密派谋士潜入韩、魏军营,对韩虔、魏驹说:路人皆知,荀瑶这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今我们势力相当,他仍索要土地,如果赵家被灭后,你们有什么把握能分到土地?就算你们分到了土地,又有什么把握以后不再吐出来?不如我们联合灭了荀家,一同瓜分他的土地,而我们赵家死而复生,也将永远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你们也可以永远不用担心被勒索并吞。

两家明智地同意了赵家的建议,一夜之间形势倾覆,赵韩魏三家联军乘夜扑向荀家营地,荀家兵团全军覆灭,族人也无一幸免。

晋国最后剩下三大家族,各自势力相当,晋国后来新任的国君反而要到三家去朝拜。到公元前五世纪末,三家给周王朝的国王姬午送上了大量的贿赂,姬午兴高采烈地封三大家族为国君,韩魏赵三国建立。

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还蜷缩在两个城市里传了四代,一直苟生到二十多年后,晋国最后一任国君姬俱酒被韩魏赵三国逐出宫廷,废为平民。仅剩的两个城市被三国瓜分。至此晋国覆灭。


夏池与秋叶


晋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国君被周天子分封为侯爵,曾经晋国并不强大,一直到了晋献公继位后,晋国才逐渐崛起,又通过晋文公,晋襄公多位国君的共同努力,先后击败了楚国,秦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在晋景公,晋厉公等人的励精图治下,晋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强大,让晋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春秋时期周朝各诸侯国

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呢?

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将王公子弟分封为大夫,并给他们官职,土地和一定的权力。诸侯的儿孙被称为公子,公孙,当时各诸侯国都会设立公子,公孙作为贵族,或是接班人,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维系着诸侯对诸侯国的统治,同时提拔外姓为卿大夫,分封土地辅佐君王。

晋国也不例外,在晋献公统治时期,晋献公娶了骊戎首领的女儿骊姬为妻,此人虽然姿色美颜,却心如蛇蝎,骊姬设计陷害死了太子申生,导致了公子重耳,夷吾外逃。由此导致了骊姬之乱。从此以后晋国不在设立公族,但是国家还得继续运作,晋文公继位后设六卿,外卿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

骊姬

之后两百多年时间里,晋国国君的权利开始衰落,晋国军政大权被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把持,君弱臣强这是必然的结果,到了春秋晚期,赵氏先后将范、中行氏灭了,这个时候的晋国智氏最强大的,为了确保智氏的地位,公元前453年智氏联合韩,魏围攻赵氏,赵氏的谋士去游说韩,魏两家,韩,魏倒戈和赵氏一同把智氏灭了,六卿就剩下了韩,赵,魏三家,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晋国国君下场如何?

到了晋幽公时期,晋国竟然只剩下了两座城邑,其他土地均被三家瓜分,晋幽公在赵,韩,魏三家面前毫无威严,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荒淫无道,整天迷恋床笫之事,在一天夜晚出城的时候,被强盗杀害。

晋烈公继位,虽然此时晋国国君家门不幸,已然衰落,但是好歹还是能召唤下赵,韩,魏三家商议点事情的,在晋烈公时期,周天子也不好过,时不时被齐国欺负下,晋烈公会盟各路诸侯,讨伐齐国,把齐国打败了,各路诸侯纷纷前去朝拜周天子。

诸侯朝拜周天子

晋烈公只是去吆喝一下,主要出力的还是韩,赵,魏三家,不过这三家真有那么好心吗?这明显是一个圈套,讨伐齐国后,各国看到的不是晋烈公有能耐,是这三家实力强大,但是这三家名不正,言不顺,他们仍然是位列于晋烈公之下的外卿,要想取代晋国国君,那么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分封。

显然现在时机已到,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就派使者前往洛邑,朝见周威烈王,一个是邀功,另一个是想要给自己正名,周威烈王也知道,晋国国君现在混得还不如自己,讨伐齐国让诸侯朝拜自己是这三家干的,就卖个人情给他们,将这三位也一并封为诸侯。

晋烈公对此也毫无办法,几年之后便病逝了,晋孝公继位,晋孝公混得更惨,先被赵国,韩国国君赶到屯留,不久又被赶到端氏,晋孝公死后,晋静公继位,端氏也被赵国夺走了,晋静公只好又回屯留去,结果没多久就被韩姬给杀了,晋国就此灭亡了。

三家分晋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自古以来,亡国之君被不会有太好的下场。作为晋国的末代国君,晋静公也是一样。其实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发展势头很好,在晋文公时期还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之后,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到了晋文公玄孙晋悼公那一代时又复霸中原。可以这么说,整个春秋时期,都是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而晋国也成了诸侯国中主最拥有话语权的盟主。

  那晋国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呢?此事与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有很大的关系。晋献公五年,晋献公在攻打骊戎时得到一个美女,此女名为骊姬。骊姬年轻貌美、风流妩媚,没多久就把晋献公迷得五迷三道。后来在骊姬的建议下,晋献公疏远了三个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还想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

  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先后灭亡了晋国附近的霍国、魏国和耿国。并把耿国赐给赵夙,把魏国赐给毕万,为三家分晋埋下隐患。后来骊姬设计让太子申生自杀,又打算诱骗重耳和夷吾前来。重耳和夷吾收到消息,纷纷出逃。晋献公为此大怒,不再重用公族,而是启用了很多异姓大臣。晋献公病逝后,晋文公打败公子夷吾,回国继承了王位。因为晋文公是在很多下层官吏的支持下才当上了国君,所以他也大力提拔一些公卿大夫,当时称为“六卿制度。”

  随着时间的流逝,晋国国内的卿族势力与日俱增,在晋灵公时期发生了赵盾弑君,在晋厉公时期发生了栾书、中行偃弑君。当然,这些卿族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际也彼此攻击。经过一番弱肉强食的较量,晋国六大卿族终于变成了四大卿族。范吉射、中行寅被赶出了晋国封地,剩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互相争夺。后来因为知伯立晋哀公有功,所以智氏在晋国开始一家独大。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看不惯智氏的嚣张,三家联手吞掉了智氏的地盘。

  公元前443年,晋国除了绛、曲沃两邑外,其余土地都落入了韩、赵、魏三族的手中,晋国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韩国、魏国和赵国,正式承认了三家的诸侯身份。三家分晋后,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就像礼物一样被三家抢来抢去。他先是被赵成侯、韩懿侯迁到了魏国屯留,然后韩国攻取屯留,又把晋静公安置到了端氏。最后赵国攻取端氏,又把晋静公送回屯留。等晋景公被废为平民后,侍奉他的韩姬又趁机要了他的命。晋景公的死亡,意味着晋国时代的彻底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