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宋朝熙寧新政背後爭鬥——一場宗室謀反案引發的政治角力

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沂州百姓朱唐向州衙告發前越州餘姚縣主簿李逢謀反,沂州隨即緝拿李逢到案,並上報京東東路提點刑獄司。一場各方人物紛紛捲入其中、對政壇風向產生重大影響的謀反大案由此揭幕。

一、主角是范仲淹的親戚

李逢表面上不過是個卸任的一縣主簿,但其背後關係卻是錯綜複雜。他的姑姑是仁宗朝參知政事范仲淹的夫人,兩個姐夫一個是宋神宗藩邸舊臣、現翰林侍讀學士王陶,另一個是知青州、兼京東東路安撫使的滕甫。另外,王陶是范仲淹的門生,滕甫是范仲淹的表弟。如今李逢被指謀反,是否另有目的?當時人王銍即在自己的筆記中指出,李逢案“本以害”王陶、滕甫、範純仁(范仲淹次子,現任職慶州)三人。

告發者朱唐首先向徐州狀告李逢謀反,知徐州傅堯俞拒不受狀,才轉向沂州繼續狀告李逢。沂州屬京東東路,正在李逢的姐夫滕甫管轄範圍之內。本路提刑王庭筠在審理後上報朝廷,指出李逢並無謀反行跡,但是有誹謗朝政言論,可能還存在指斥乘輿、妄說休咎之語,應發配遠方,至於告發者朱唐所告不實,也應懲處。由於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滕甫沒有迴避,這一從輕處理的判決很快遭到質疑。於是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宋神宗派御史臺推直官蹇周輔再審此案,並將審訊地點仍然放在徐州,隨後滕甫也被調往他處。

二、太祖後胤的捲入

蹇周輔一番審理後,不僅認定李逢謀反是實,還發現了一個與李逢有聯繫的重要人物——右羽林衛大將軍、秀州團練使趙世居。趙世居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趙德芳曾孫,正經的太祖後胤。趙世居的捲入,不能不使人想起那句流傳近百年的傳言。相傳宋太祖去世後,司天監苗昌裔觀山陵形勢,私下對宦官王繼恩說:“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因此擁立宋太宗有功的王繼恩在後來宋太宗病危之際,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等人謀立太祖之孫,最後事洩未能成功,但這句話卻流傳了下來。

李逢的另一個身份,就是李昌齡的孫子。現在趙世居與李逢等人勾結在一起,妄說天命,還不是謀反嗎?深挖之下,更多對趙世居不利的指控湧現出來——與醫官劉育、將作監主簿張靖結謀不軌,收受司天監學生秦彪《星辰行度圖》,與術士李士寧交結並收受其鈒龍刀,從宦官張宗禮處借兵書。

事情至此,不管趙世居是否真的要謀反,但他這些超出一名皇室子孫、特別是太祖後胤正常範疇的言行,註定讓他經受滅頂之災。

宋朝熙寧新政背後爭鬥——一場宗室謀反案引發的政治角力

三、學生攻擊老師?

隨著案件擴大化,更能引起朝中大臣興趣的是與趙世居有交往的那名術士李士寧。李士寧從蜀中游歷到開封,曾是眾多王公貴族的座上客,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均與他有交情,特別是王安石“館士寧於東府且半歲,日與其子弟遊”,司馬光評價他“自言學道,多詭數,善為巧發奇中”。

李士寧的涉案,不可避免地牽涉到有他交往的人,改革派領袖王安石首當其衝。這時的王安石在保守派群起攻擊下第一次被罷相,退守江寧府,朝中主政的是他的政治盟友韓絳(吏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即次相)和學生兼好友呂惠卿(參知政事)。通過李士寧攻擊王安石的人,並非來自保守派,卻是自己曾經最信任的呂惠卿。

宋朝熙寧新政背後爭鬥——一場宗室謀反案引發的政治角力

王安石聯合呂惠卿打開新政局面,並在自己罷相時向宋神宗舉薦了呂惠卿。但呂惠卿在當上參知政事後,卻準備拋開王安石單幹了,此前已經與御史中丞鄧綰等聯手,借鄭俠案貶黜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現在趙世居引出了李士寧,李士寧為什麼不能拉下王安石?這讓呂惠卿察覺到了徹底扳倒王安石的好機會。但一切真的能如呂惠卿所願嗎?

四、審案官員的矛盾

熙寧八年,二月十一日,對呂惠卿來說是難忘的一天。這天宋神宗突然宣制,王安石為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第二次登上相位。——這一方面緣自宋神宗對王安石的信賴,另一方面是次相韓絳對呂惠卿的不滿。火將及身的王安石沒有像往常那樣接受新職後推辭,而是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思緒中迅速啟程北上。

案件審理至此,已非蹇周輔所能辦。三月初二,宋神宗委派知制誥沈括、同知諫院範百祿同御史臺共審此案。(沈括不久出使遼國)關於李逢、趙世居謀反一事,眾人並沒有什麼異議,但在如何處理李士寧的問題上卻出現嚴重分歧。

儘管趙世居、李逢供認與李士寧有交往,但李士寧並未參與他們的密謀,範百祿卻堅持認為李士寧借詩蠱惑趙世居,以致趙世居心生不軌。這主要是指李士寧將宋仁宗在宋英宗生母仙遊縣君去世時御賜的《輓歌》(其中隱晦表達傳位於宋英宗之意),更換首尾四句,照抄中間四句,贈送給趙世居母親康氏。監察御史裡行徐禧則認為範百祿借詩發揮,意在通過李士寧構陷王安石,因此拒絕在結案文書上簽字。

範百祿是保守派核心人物範鎮的侄子,徐禧是王安石的鐵桿,兩人的立場決定了兩人意見的不同。宋神宗既然重任王安石為宰相,自然不會放任王安石受到攻擊。至此,本案漸進尾聲。但範百祿堅持以詩罪人,此風一開,後來確是砸了保守派自己的腳。

宋朝熙寧新政背後爭鬥——一場宗室謀反案引發的政治角力

五、謀反面前,士大夫亦殺得

當年閏四月二十一日,趙世居謀反案結案。趙世居賜死,主要同謀者劉育凌遲處死,張靖腰斬,李士寧與秦彪得以留下一命,杖脊後於湖南編管。五月初一,另一同謀者進士李侗腰斬。此外,前翰林侍讀學士、禮部侍郎滕甫與天章閣待制、知瀛州劉瑾(二人以與李逢書信往來),駙馬都尉王詵(以與趙世居交往)、大理評事王鞏(以知情不告)等多名官員受到降職等不同程度處理。

五月十七日,李逢謀反案結案。李逢與同謀者河中府觀察推官徐革凌遲處死,兩家男女沒官為奴婢,武舉進士郝士宣腰斬,李逢叔叔司農少卿李禹卿(范仲淹妻兄)除名勒停。另外,京東地方官員除京東東路提刑王庭筠在重審期間自殺外,京東西路轉運副使趙濟、京東東路轉運判官李察、京西南路提點刑獄張復禮各降一官,前知徐州傅堯俞、前通判沂州周禹錫等勒停。

回看整個過程,李逢、趙世居謀反案從地方到中央牽連廣泛,從對謀反事實的爭論,到多股政治力量的決力,成為宋朝熙寧新政背景下的一起重大案件,在當時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另外,那句“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的傳言仍然在飄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