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我的家鄉浮山所是明朝洪武年間,為抵禦倭寇海上來襲所設的“備禦千戶所”。浮山所居住之焦姓,先祖乃明朝軍戶,官至正五品,為世襲武德將軍,浮山所“十三戶”(焦亢毛楊、蘇餘王汪、丁詹葛侯,外帶一張)之一。明亡後於清雍正年間失封。之後,世代居住浮山所繁衍至今,屈指算來已六百餘載。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至於焦氏何時入籍浮山所,已無史可查,但從浮山所十三戶姓氏詩中焦姓排在第一位,加之村莊北山稱為“焦家山”考證,焦姓入籍浮山所較早。據說一九六六年“四清”工作隊進駐浮山所,號召“破四舊、立四新”,宗譜被族人上繳(後來,我多次到市博物館查詢均無果)。現焦氏各戶春節所掛宗譜乃焦氏老人根據記憶所立。東西街都是從“雲”字輩,西支雲昌,東支雲德。之後輩分為:和、世、道、立、相、生、統等。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我爺爺焦世義,浮山所七十號戶主。我奶奶焦王氏,系青島會前村人,生於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育有三子兩女。爺爺四十多歲病逝,奶奶早年喪子,中年喪夫,人生的不幸都經歷過,卒於一九四四年六月,享年七十七歲。我對奶奶的印象不是很深,從母親的言語中得知,奶奶做事幹脆利落,很會治家。她與五個子女苦度歲月,因家裡窮,孩子們都沒上學。大兒延道在青島造船廠工作,二兒連道、三兒運道在大英捲菸廠工作,兩個女兒早早出嫁。三個兒子都很孝順且顧家,在奶奶的操勞下,從五間草屋搬到二處石條大瓦房,還買下逍遙八分好地,甜水井七分好地,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那時家裡人口不斷增加,繁衍到二十一口的大家庭,是浮山所第一大家。人口多了,孩子們大了,生活負擔也在加重。一九三八年日軍第二次佔領青島,在浮山所村修建陸軍醫院(今四零一醫院),佔用百姓很多土地,我家的地也被佔去不少。幸虧奶奶有遠見,帶領三個兒子養起了奶牛,一可增加收入,二可積肥種地,通過養牛才保障了全家人的生活。

二十一口之家讓一個女人執掌可想之艱難,奶奶帶領全家辛勤勞作、勤儉持家,不僅把孫輩都拉扯成人且實現家道中興。在我們家族的繁衍發展中,奶奶的貢獻很大,給晚輩樹立了榜樣。

我父焦連道生於一九零三年,忠厚老實,對家庭、工作都極富責任心,受“忠孝禮義”傳統文化影響特別深。父親時常將“百善孝為先”掛在嘴上,對奶奶特別孝敬,經常教導我們兄弟姊妹要孝敬老人,多年後村民對他的孝道仍稱讚不已。奶奶的堅強性格和精明強幹,也對父親有著深深影響。

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分住五間草屋,擁擠不堪。為改善生活,父親起早貪黑辛勤勞作,在他和奶奶的張羅下,終於在一九四零年蓋起了十一間石條瓦房。這是當時浮山所東北街最顯眼的房子,而且較早用電照明,想起來都覺得驕傲。

一九二三年,父親到青島大英捲菸廠工作,由於他勤懇能幹,團結同仁,很快就成了捲菸部負責人。他還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捲菸流水線自動裝煙機,極大提高了生產速度和效率,得到廠領導表揚,青島市市長還特令表彰了他,被授予華北地區勞動模範,並頒發了獎狀、獎章和獎品。那時,父親看起來像個英雄,回家幹活時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我們也經常拿著父親的獎章炫耀給小夥伴們看,別提多自豪了。兒時的我對父親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每天都很忙,早上我還沒有起床,他已經去上班了,晚上回來吃完飯就開始幹家務。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我大爹焦延道在青島德國造船廠做技工,生活也算有著落,但因患“秋後痢疾”便血不止,年僅四十八歲就去世了。彌留之際,他將我父親和我三爹叫到床前,眼含著熱淚說:“看來我這病沒治了,我的四個孩子還小,看在咱們兄弟一場的情分上,千萬要把他們撫養成人啊。”父親和我三爹當即答應下來。從此父親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希望我大爹家的孩子生活得更好。由於打得糧食越來越少,父親為維持這個大家,工資都交出來,再加上養奶牛的收入還是捉襟見肘。一九四七年農曆八月十一,經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我大爹長子焦立華與本村姑娘孫好嫚完婚,父親也可以給我大爹一個交代了。可就在我大哥焦立華結婚“望四日”那天,父親卻永遠離我們而去。可能是父親看到我大爹的長子結婚成家了,算是完成了一份心願,早有疾病的身體一下子得到放鬆,然後就再也沒能起來。如今已八十多歲的我,每念起那情那景,不覺還是老淚縱橫。大爹四十八歲,父親四十四歲,他們這麼早就離開了人世?壽命如此短暫,撇下妻兒老小,留給家人無限的悲痛和思念。

父親的病不是一日之患。他長期在捲菸部工作,本人雖不吸菸,但微小菸葉顆粒瀰漫整個車間,日積月累在一九四七年春查出晚期肺癌。父親一生識字不多,總覺的一輩子沒文化是很大的遺憾,所以下決心讓孩子們上學唸書,這才有了我以後的校長、醫生生涯。

父親去世後四天,全家人為我父親圓墳回來,我三爹叫來眾親友開始分家,我們這個二十多口曾讓浮山所人羨慕的和睦大家庭,於一九四七年農曆八月十八劃上了句號。

母親於彥芝,生於一九零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大麥島村人,有兩個弟弟於春祿、於春臻。我大舅於春祿以捕魚為生,二舅於春臻由父親介紹到青島大英捲菸廠工作。父親去世後,他們給予了諸多幫助,幫我們度過了很多難關,如今想來依然感激不盡。

我母親是個善良、本分的家庭主婦,相夫教子、料理家務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她性格堅強剛毅,柔弱的身體裡有股堅韌的傲骨,教會我自立自強。母親二十歲嫁給父親,先後生育我們六個孩子。她三十八歲那年,我父親去世。那時作為長子的我剛剛十四歲,大姐十七歲,二弟立強十一歲,小妹八歲,三弟立美五歲,當時母親身懷四弟(忠民)不滿八個月。一個快要臨產的女人帶著幾個未成年的孩子生活,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父親去世前,我們是一個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互相有個照應,父親去世四天後,我們還在悲痛之中就分家了。我永遠忘不了母親那雙含淚的雙眼和乾瘦的身體,她用力將我們姐弟幾人攬在懷裡。我也永遠忘不了那個日子:“一九四七年農曆八月十八。”

通過抓鬮我家分得東屋四間瓦房,三畝一分地(老畝)。由於人多地少,糧食根本不夠吃,每頓飯都是母親先可著孩子們吃,剩下了自己就吃點,剩不下,母親就餓著肚子照樣幹活,白天下地,晚上還要為一大家子縫補漿洗。由於整日勞累和飢餓,母親患了慢性氣管炎,那時聽的最多的不是母親的責罵和批評,而是她不停的咳嗽和喘息聲,一咳起來似乎五臟六腑都要咳出來,備受煎熬。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浮山所小學

十四歲的我開始跟母親學著春天刨地、下種,夏天鋤地、拔草。雖然有三畝多地,由於那時產量低,打不了多少糧食。到了第二年春天糧食就吃光了,我們就到海邊撈海菜或到地裡挖野菜充飢。實在沒有吃的,一家人只能坐在院子裡看天數星星。一次,我們全家又在院子裡坐著沒飯吃,正好被鄰居丁立生的母親看到了,她忙回家拿了些地瓜幹給我們,那一餐永記難忘。

一九四七年十月,父親去世兩個月後我四弟降生了。母親身體單薄,又沒有什麼好吃的,再加上失去丈夫的悲痛,沒有多少奶水,一個新生命如何熬過沒有飯吃的日子?寒冷的冬天凍得四弟小臉發白,母親忙沒時間照顧他,大姐有空就把四弟摟在懷裡抱著。轉過年天暖和後,我就抱著四弟到地裡,把四弟放在地頭,我們去幹活,有時四弟在地裡爬,爬累了就哭,哭著哭著就睡著了。天氣炎熱時只好將四弟放在家裡,喂他一些地瓜幹,幾個月大的孩子用地瓜幹充飢,現在都很難想象。八個月的孩子,骨瘦如柴,就顯一個大腦袋。因拉肚子沒錢看醫生,在我母親的懷裡永遠地睡去了。

母親剛失丈夫,又喪小兒,傷心至極,身體每況愈下,硬是拖著有病身軀堅強地將我們姐弟五個拉扯成人。後來我學醫時,重點選擇了小兒科,把醫治消化不良的脫水藥方記了再記,研究了再研究,可對於四弟已於事無補,四弟的夭折成了我一生永遠的痛。

農忙季節是母親最難的時候,勞力多的人家都在熱火朝天地耕種、收割,看著我家種不上的地或收不回來的莊稼,母親就著急上火,導致咳嗽加劇。母親只能帶著我們幾個在地裡從早忙到晚,實在忙不過來,母親就到孃家求助我的兩個舅舅,所以大舅經常派他家的長工來幹活。特別是二舅,他是有心人,一到春耕秋收時,就過來幫我們,那幾年多虧了兩個舅舅的幫助才讓我家度過難關。

母親不會講大道理,總是跟我們姐弟說做人要誠實、厚道。她很少批評我們,即使我們做錯了事,也不對我們大呼小叫,只是要求我們重新做,直到做好為止。正因為母親身體力行的教育方法,才使我們姐弟明白了許多道理,學會了如何處事、如何做人。母親用她羸弱的肩膀為我們姐弟撐起了一個家,讓我們一個個長大成人。母親肩上的擔子剛剛輕鬆,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但母親的身體卻不斷惡化,慢性氣管炎轉為肺心病和肺心症腦病。那時吃飽飯都是奢望,治病更是不可能的事。本可醫治的病,因無錢醫治,拖來拖去變為大病,過早地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於一九六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去世,享年五十九歲。

我時常想,母親的一生就是為子女服務的一生,她為我們全家奉獻了她的生命。我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未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沒能把她的病治好。

王美生是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朋友,他生於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九日,青島會前村人。德佔青島期間修公園將該村拆遷,該村王姓遷入浮山所,住浮山所三百三十六號,後改六百二十三號。我與王美生是貧寒之交,半個多世紀來我們患難與共、始終如一。能結交王美生這樣的知己,是我的幸運。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一九五三年,我在浮山所民校教學,王美生在該校上課學習。後來王美生在我負責的班級任班長,他很用功,積極上進,帶動學生學習,並幫助我教學生查四角號碼詞典,我們性情相投,時間長了就成了好朋友。

王美生是菜農,以種菜為生。他看到我家生活很苦,就與我談起種地瓜、麥子收入低,而種蔬菜收入高的道理,開始教我如何種菜。首先我在東河地種上水蘿蔔,因為那裡靠河有水,靠他的菜園也近。第一次種水蘿蔔的種子還是他給的,他教我下種,定苗,施肥,澆水,什麼時候收穫,怎樣捆,怎麼上市,結果收入明顯高於種糧食。從此我就有了種菜的興趣。那年,我隔一天就能摘一小車脆瓜到集市去賣,掙了不少錢,心裡美滋滋的,家裡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功勞應歸功於我的好友王美生。

王美生妻子張秀雲,比王美生大兩歲,我叫她大嫂。張秀雲心善良、樂助人,但身體不好,患了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終因肺心病去世。說起王美生和張秀雲對我的好,幾天幾夜說不完,可以說這兩口子是我的大恩人,王美生教我種菜致富,張秀雲幫我成家。

我三歲那年,父母給我訂了一門娃娃親。那份結親文書證明我們的情緣約定:焦立章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寅時生,辛瑞蓮民國二十四年九月初三寅時生。按八卦,我們是很合適、很相配的一對。但事實證明,合適相配也不一定成親。一九五三年,我已經是二十歲的青年,瑞蓮也是十八歲的大姑娘了。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就在我們準備談婚論嫁時,正在讀書的辛瑞蓮被青島一中錄取,關心她的老師日夜動員她上學而退婚。之後,我倆便天各一方。

我與辛瑞蓮分手後,始終被婚姻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多虧張秀雲大嫂總是開導我,到處給我介紹對象。我二十六歲那年,她把本村南街戴秀芝介紹給我。大嫂的熱心、大哥的真情讓我時時感懷在心。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一九五八年為支援大鍊鋼鐵,浮山所的壯勞力都到碼頭運礦石,將大車小車的礦石送到青島二十五中操場的小高爐大鍊鋼鐵。到秋收時,由於缺勞力,收地瓜和花生不用鎬刨,用犁耕,人在後面撿多少算多少,只收回一小部分,不知損失了多少糧食。由於沒有運輸工具,把地瓜就地埋在地溝裡,到了來春地瓜全爛了。玉米都垛在地裡,沒法運到家裡。所以,當年的糧食豐產不豐收,收成大減。一九五八年浮山所辦起食堂,開始,一天給八兩,本村的糧吃完了,就從別處調撥,沒有糧調了就開始低標準、瓜菜代,食堂開始吃菜充飢。後來,形勢越來越嚴峻,不久很多人得了營養不良,全身浮腫。

一九五九年五月一日,我與戴秀芝訂了婚。訂親後就開始忙著買傢俱,好友王悅平和我拉著地排車到平度路,從傢俱店買回了梳妝檯、兩把椅子和樟木箱。又粉刷了牆,重修了頂棚,整理出一個煥然一新的新房,組建了一個溫暖的家。

戴秀芝生於一九三五年二月一日,性格溫柔,心地善良,為人本分。她不喜歡打扮,素面朝天,但天生麗質,是個漂亮人。曾為大家閨秀的她,為贍養雙方老人,費盡心血;為了丈夫的事業她費盡了心思,總是用寬大的胸懷包容我,用堅定的眼神鼓勵我;為了兒女的成長,她嘔心瀝血;為掙錢養家餬口,她繡花不分白天黑夜,洗洗補補的家務活沒白沒黑、沒完沒了。青島解放前夕,由於她大爹和她大哥去臺灣後都杳無音信,留下年老的爺爺、奶奶無人照料。嫁到我家面對的又是患病多年的婆婆和一群未成家的小叔和小姑。為了雙方家庭,她日夜操勞,默默奉獻。浮山所一百五十九號大門上每每掛上“五好家庭”“光榮人家”牌匾,都是她操勞家務的功勞。

結婚當年我媳婦戴秀芝懷孕了。然而,在懷孕五個月時突然病倒,送到市立醫院被查出膽結石。據醫生講,患膽結石的病人最怕懷孕,治療不及時就可能危及孩子和大人的生命。所以,我就懇求住院治療。住院後,還是高熱、嘔吐、絞痛,吃不進飯,醫生變化著使用多種西藥治療仍不見好轉。於是,請來中醫會診,中醫開出了“孕婦驅蟲湯”服用,第一副即明顯見效,連服五副,病癒出院。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了中醫藥的神奇,從此引發了我對中醫的好奇,這也是我後來學中醫的起因。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妻子本來在懷孕五個月的時候,因膽石病體格已經是很弱了,再加上吃不飽肚子,嚴重影響了胎兒發育,一九六零年農曆七月二十七生下女兒相玲。在這個不堪回首的歲月裡,生孩子無疑是雪上加霜。她拖著虛弱的身體,上照顧老人、下照料孩子,吃了很多苦。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農曆二月初八),我的小兒子降生了,然而這一天卻是吾妻戴秀芝一生中最危險最苦難的一天。

這天下午,妻子小便時發現血尿,知道情況不妙,急忙呼叫西屋鄰居焦立業“快去叫你大哥去”。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我是浮山第一小學校長,當時我的辦公室已被紅衛兵佔據成了造反司令部,只好在校園轉悠,到各教室看看大字報或到馬棚幫老秦喂喂騾子。聽到妻子有臨產之兆,我急忙回家,看到躺在床上的妻子面無血色,立即張羅去青醫附院。我找來學校孫克敬老師用腳踏車推著,好不容易擠上公交車。到了婦產科還要排隊等候,有護士發現吾妻臉色不對,就扶她到大夫面前。當妻子站起身,發現椅子上又是血漬一片,大夫一看明確表示,即將臨產,伴無痛性流血,是前置胎盤,趕緊將妻子推入產房。大夫徵求我的意見,為止血,只能保一個,問我保大人還是保孩子。我張口結舌,不知所措,保孩子還是保大人?都是命啊!我說:大人孩子我都要。醫生說不行,只能選擇。救命如救火,遲了兩條人命都沒有了!我想只要大人在,孩子可以以後再生。我顫抖著手狠心簽字保大人,之後就守護在產房門前,不敢離開半步。

次日早,產房護士告訴我,你媳婦給你生了個大兒子,母子平安。孩子命真大,妻子也很堅強,居然老婆孩子都保住了,我聽完熱淚盈眶,兩手高舉,我要感謝老天爺!我要謝謝大夫和護士!當時光顧著高興,沒見母子一面就急匆匆回家報信。

誰知回到家就下起了大雪,這場大風雪一下就是三天三夜,在青島真是百年不遇。馬路積雪很厚,不能跑車,衚衕的雪都已高過房屋屋脊。天冷得出奇,滴水成冰。妻子從死亡線上剛爬回來,生下孩子後雞蛋沒吃一個,小米粥沒喝一口,多盼望自己的丈夫能在身邊,哪怕說幾句安慰話,給母子壯壯膽也好啊。可那時我還是一校之長,雪下得這麼大,學生上學是問題,田家村、亢家莊離學校三里地遠,學生在上學路上出了什麼意外,我這個校長怎麼向家長交代。我回家後,就立即處理學校的各項事務,到了第三天才回到醫院。在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時候,我卻不在場,感到欠妻子的太多太多。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南街爺爺、奶奶是妻子戴秀芝親爺爺的四弟,都已年過古稀,特別是四奶奶因患帕金森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靠人照顧。由於四爺爺、四奶奶出身富農,且四爺爺曾在國民黨市政府做過事,不符合集體贍養條件。一九七四年春,村幹部周可法、蘇立強等請來四爺爺和四奶奶的近親,一起研究由誰來贍養二位老人,戴秀芝也被請去開會,討論許久沒有結果。二位老人親手撫養大的外甥提出種種理由搪塞不願擔當,其他親屬也都低頭不語。看著二位年邁老人無助的眼神,心地善良的戴秀芝實在憋不住,突然站起身堅定有力地說道:“沒人養,我養!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四爺爺四奶奶吃的。”並在村幹部面前寫下約定書,由戴秀芝贍養二位老人。就這樣,妻子用一顆慈悲心接納了二位老人,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一九七四年夏,四爺爺患腦血栓偏癱在床,一躺就是十六年,妻子硬是拖著只有九十斤重的病體,將二位老人伺候到去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老天爺知道,街坊鄰居清楚,我這個做丈夫的更明白。妻子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該如何孝敬雙親、如何贍養老人。這也是妻子一生最大的亮點,在浮山所留下了美名萬家傳。

三弟立美比我小九歲,父親去世那年三弟五歲。四弟忠民夭折後,三弟成了家裡最小的孩子。分家後我領著弟弟妹妹到地裡拔草,五歲的三弟也跟著,烈日當空,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汗水直流。往往這塊地拔完了,那塊地的草又長起來了,讓我們這群孩子總覺得有拔不完的草。立美從小學習就好,順利考入青島三十七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全家人都盼望他上大學有出息。三年困難時期,因吃不飽飯,恰逢部隊到學校招兵,他應徵入伍當了兵,在文登駐軍司令部任報務員。

三弟從小聰明懂事,是個孝子。入伍後仍惦記著母親的病,老孃身患氣管炎,每年要注射很多青黴素、鏈黴素,當時這兩種藥都很貴。三弟把每月六七元津貼費都省下來買了藥,捎回青島老家。三五天就有他的一封家信,問家裡的莊稼長得咋樣、姐姐哥哥咋樣,問候最多的還是老孃的身體,全家人都誇三弟入伍後更懂事了。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一九六六年,三弟復員回青島被安排到浮山鋸條廠任技術科長。三弟有了工作,也結了婚。我們兩家合住在浮山所六十七號老屋。他住東屋,我住西屋,中間共用。我和三弟共用一個正間屋,共燒一個草垛,共用一個水缸,收回的地瓜一起放在西里間閣棚上。水缸裡的水都是他搶先擔滿,草垛的草大都是他到生產隊用地排車拉回。我們和睦地共住一個院,雖然窮點,也倍感和諧幸福。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轉眼數載,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們也一天天長大,大人孩子都擠在一個炕上十分不便,我和三弟商量再蓋一處新房。於是,申請宅基地,拉磚、拉土、拉水泥、拉灰渣、備木料。備齊料,找來木匠、泥瓦匠,請親朋好友來幫忙,總算把房子蓋起來了。因蓋房所有開銷都是三弟出的錢,三弟理所當然地搬進新房,我們兩口子要給三弟一千元錢,可三弟只要了八百元。

一九九一年,三弟消化道出血被診斷為癌。一九九二年七月九日,年僅五十歲的他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我含淚寫下:“為老孃盡孝道,鞠躬盡瘁;為兄長盡情意,任勞任怨。”祭奠我的好兄弟的在天之靈,不修今生修來世,祈求上蒼讓我們來世再做兄弟。

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十四歲的我就失去了父親,成了家裡唯一的男勞力。起初由於我年少無知,貪玩不愛幹活,總是和一般大的孩子去玩耍,沒少挨二舅的批評。後來,我又喜歡上了看書、看小說、聽大鼓書。雖說不是壞毛病,但看起小說來沒白天沒黑夜的,看了上回看下回,看完這本看那本,什麼包公案、施公案、劉公案、大八義、小八義等,沒把精力放在勞動上。還是在二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不勞動就沒飯吃”。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焦立章八十生日攝影留念

於是,在大舅二舅的幫助下,買來一輛小推車。少年的我用這輛小推車跟著人家去推石頭、推石子、推沙,往建築工地送。尤其是到田家村北山石場、老虎窩石場去推石子,要走錯埠嶺於姑庵那條路。當時路極不好走,路不平不說還陡得很,都要互相幫忙往上拉,那真是閉著眼往上推,用命往上拉。到了山頂再下陡坡,從田家村村西推到工地上,推一趟石子,真是賣苦力啊,北街仲濟浩就是在這條道上推石子累死的。為了多掙幾個錢,我什麼都不管了。由於這輛小推車為我們家做了大貢獻,一九五六年一月三十日,浮山所與亢家莊、田家村成立合作社時,我是戀戀不捨地將這輛小推車交了公。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1955年,焦立章(前排右一)所帶浮亢鄉模範班合影

一九五一年初,我被浮亢鄉鄉長亢清溪聘為浮山民校教師。那時的民校教師實行義務制,沒有報酬。該校是青島解放後為掃盲成立的冬學(冬季訓練),一九五一年青島市教育局把冬學改為常年民校,我是改為常年民校後的第一批新聘教師。當時,學員學習勁頭大,教師幹勁也很足。為搞好教學,教師需要不斷充電,後來學校送我到鐵道部工程局學校學習。回來後,將所學所悟毫無保留地傳教給學員。經過四年努力,一九五五年我教的初小班畢業,成為浮山民校第一屆畢業生。我的教學班被市教育局評為浮亢鄉模範班,我還被評為青島市二等民師模範。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一九五六年,我被任命為浮山民校校長。為開展青年文化教育,爭取文化陣地,擴展民校師生視野,特成立浮山圖書館,我兼任圖書館館長。圖書的來源主要是青島市圖書館,我負責去圖書館借還圖書,市文化局也支援了很多書籍。當時,每天來借書的青年很多,如《苦菜花》《小二黑結婚》《紅日》《青春之歌》等很受歡迎,看書學習成了當時青年的時尚。我除了搞好教學教務,還要管理好圖書館,白天晚上地忙。雖然忙點累點,可是我心裡高興,心情好,幹勁大,不僅學校教育教學搞的有聲有色,圖書館也辦得紅紅火火。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1958年,焦立章被評為青島市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在大躍進紅旗下,掃盲也要大躍進,要求在“百日”內掃除全公社的文盲,把生產隊的文盲編成了炕頭、田間等各式各樣的學習小組。採取農閒集體學、農忙分散學、個別登門教的措施,每個生產小隊有一個教師,把認字黑板搬到田間地頭,把識字牌掛在房間。學習形式什麼樣的都有,反正要在“百日”內掃除文盲。各生產隊長親自掛帥,如哪個生產隊掃盲成功,還要打鑼敲鼓到公社黨委去報喜。在掃盲工作中,湧現出很多教學能手和學習模範。由於我組織得力,成績突出,被評為青島市掃盲積極分子、青島市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

一九六二年三月,我任浮山公社第一小學校長,負責浮山所、田家村、亢家莊三個村的學生。當時我負責的第一小學學生人數太多,由於教室少,只能採取半日上課、半日小組學習的方法。

“文化大革命”前,小學升初中需要考試,考不上就不能升初中繼續學習,所以各學校都狠抓教學質量和升學率。為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我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因我校教室少,實行二部制,語文、算術主課都在教室進行,所有的副課都要給主課讓路,體育在操場上課,音樂在專門教室上,這樣就保證了主課的學習時間和進度。德教工作我親自抓,首先建立一個堅強的少先隊領導班子,在全校以少先隊組織建設為核心成立“小隊之家”,建立活動中心,編寫了少先隊隊報。我校還創新“一幫一一對紅”思路,樹先進幫後進,目標落實,學習計劃全面開花。少先隊各小隊包片負責各軍屬家的生活用水、掃院子等,到公共場所做好人好事,均在小隊隊報上大力表揚。少先隊組織還以小隊、中隊為基礎,開展經常性文藝演出,學生表演的歌舞劇、話劇、朗誦等節目得到市、區政府多次表揚。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浮山所小學文革時期舊影

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我經常舉行公開課,教師們互相取長補短,互相督促。為狠抓教師的備課,我採取不定期抽查等方式,經常不打招呼走進教室聽老師講課,指出哪些是貫徹少而精,哪些是滿堂灌,普通話講得如何等,並不定時抽查學生語文、算術作業。年底,召開學校講評會,評選優秀教師。通過採取這些措施,教師隊伍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穩步提升。

一九六五年,“四清”工作隊進駐浮山一小,工作隊入校後馬上鼓動教師、學生揭發學校的弊病。隨之,教師的大字報首先貼上辦公室,學生也把大字報貼進教室,讓我每天到各班級看大字報並摘錄下來,準備向教師、學生做交代。有正義感的教師馬上站出來反對這些大字報是沒有事實沒有根據的亂提意見,這些教師當即遭到工作隊的打擊。

轉眼到了暑假,把我們這些所謂“走資派”的校長集中起來搞集訓。去的地方不知道,只准我帶上被褥和換洗的衣服,用汽車把我們送到現在的太平路小學,規定一不準探視,二不準帶信,三不準出校門,一關就是七十六天,家人一點消息都沒有,不知道我們去了哪裡。一張張的大字報向“四不清”幹部老師發起猛攻,教師們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第七十六天的晚上,工作隊宣佈我們可以上街看靜坐的老百姓,但不準參加、不準發表言論。一出集訓地,就看見滿大街的靜坐百姓,又看到很多大學生在棧橋前海沿馬路上訴說張敬燾的罪惡事實,並高喊口號打倒張敬燾、打倒譚啟龍。以後才知靜坐馬路上的是農村貧下中農來保衛張敬燾的,講演的是各大院校學生,鼓動大家一定要把張敬燾拉下馬。次日我們就放假回家,規定不準串聯、不準亂表態、不準走親訪友,老老實實改造。

其實,我為了提高學生分數,定期抽考級部學生,分數在老師會上公佈和講評,好的高興,不好的這就成了意見。當時,我被看管在學校樓上,因為教師多次批鬥揭發我,我連續下了七次樓,教師就是不通過,工作隊也不通過。為了下樓我開始胡說八道,說自己提高學生成績是虛榮心的表現,學校的感冒藥學生吃我也吃,等等。

一九六七年春,工宣隊又進駐浮山一小,隊員大多是公交公司的幹部。一九六八年秋,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工作隊、工宣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像走馬燈似地不斷變換,學生不學文化,搞“破四舊、立四新”,寫大字報,揪鬥學校領導和教師。有一次,一位教師私下透露,四年級一班要揪鬥我遊街示眾,並已準備好大紙帽子。所以,我與部分老師商量,咱也走出校門到北京串聯去,孫克敬就約請一批教師到教育局支取了一些錢,我們一批幹部、教師偷偷到北京去串聯,從而避免了一場大規模遊街示眾的難堪一幕。

一九六九年秋,我經過了幾次捱整,真有點心灰意冷,另外處於對中醫藥神奇作用的好奇,我毅然辭去校長職務,決心改行學醫。後經公社黨委研究決定,讓包括我在內的幾個人到市立醫院學習。我因四弟的夭折選擇小兒科,亢中培、付英到內科,亢文華到婦科,辛克榮到外科。當時,醫院各科皆有青醫的教員教學,所以我有機會認識了他們,併成為他們的學生。他們以住院的病號為實例,教會我怎樣判斷病情、怎樣治療、醫學上有哪些規定……我越學越有勁頭,教師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教師講到哪裡,我就聽到哪裡記到哪裡。當教師講解用手怎樣聽診時,我立即伏下身體去聽診,摸肝摸脾。極大的學習興趣帶動了我的工作熱情,小兒科下班後,我就到急症科去學習,教員和老醫生看我的學習態度都很讚許,多次表揚我。當我想起夭折的四弟,出生後還沒叫聲娘,還沒吃一口好東西就病死了,所以我對腹瀉脫水的診斷、液體的補法等重點學習,並牢牢記住各類藥方,我似乎是帶著對經歷苦難的仇和恨在小兒科學習。在急症科看到哮喘病人、膽石症病人痛苦的表情,我又想起了患哮喘的老母和患膽石病的妻子,促使我學醫的熱情更加高漲,工作態度倍加認真和努力。我不但在小兒科、急症科,還到其他科室去聽講課。只要有教員講課,我都擠時間去聽。在徵得各主治醫生同意後,還到各科室查看病歷,學習各科醫生對各種疾病的處理方法。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2006年焦立章(前排右二)參加北海艦隊醫訓隊校友聚會

一九七零年,我從市立醫院學習結束後,就擔任公社的醫生,但總覺得自己是醫務戰線上的新兵,基礎太差,很難勝任本職。後經海軍四零一醫院領導研究推薦,我順利到“北海艦隊後勤部軍醫訓練隊”學習。我被編在“十五期軍醫第六班”,接受正規的、系統的醫學理論和醫學基礎學習,十多門課程,內科、外科、小兒科、解剖學、心電圖、X光、化驗等,使我大開眼界,通過這次系統學習,我才真正入了醫學門。

一九七四年,醫訓隊畢業後我到四零一醫院小兒科實習。小兒科主任張貞霞雖年近花甲,但每次查病房就用心給我們實習生和新醫生耐心講解,採取理論聯繫病例的方法,如何診治、如何下藥,她還特地從新華書店買來一套小兒科學送給我。後來她親自把我送到四零一醫院重病區內科,我得到蘇肇琇主任(後任四零一醫院副院長)的言傳身教,使我的醫學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蘇肇琇主任見我學習認真,工作態度熱情飽滿,業務技能完全勝任,便讓我自己獨立管理八病房。八病房有12個病人,我學著蘇主任的樣子,針對每個病人寫病歷、治療計劃等,各項工作有條不紊。蘇主任對我放手不放眼,一次從外科轉來一腹痛急症病人,是外科醫生通過X線診斷胸腔積液而轉內科的。蘇主任查看完病人病症,再將病人交給我,讓我查看後寫出病名和治療方案,並要求我三十天內將病人康復出院。我針對病人病歷和臨床表現並結合X線檢查,診斷為結核性胸膜炎,之後根據老師的傳授和病理處理等,首先給予抗結核治療。用藥後病人胸不痛了,燒退了,但胸腔積液仍不見好轉。十天很快過去,積液未下去多少。我內心很著急,怕耽誤了病人,真想向蘇主任討教,但我看到蘇主任對我充滿信任的眼神,還是忍住了。我重新對病人的臨床進行檢查,將老師的傳授、書本知識和病人臨床一一對照,認為應該立即從病人胸腔積液處抽水,立即請示蘇主任是否實施抽水。蘇主任聽完馬上對我說:“我就等著你得出抽水的方案。”抽胸水,一可減輕胸壓,二是吸收快。我立即給病人抽胸水並注入激素及鏈黴素,第二次抽胸水時已經很少了,不久胸水吸收,第二十天血沉正常,胸水消失,二十八天病人痊癒出院。

我負責的七床病人陳繼章是一位航空技師,病歷記載是因風溼性心臟病住院,可病人一無發熱症狀,二無關節痛,三無心跳過快,否認有風溼病。聽診雙期雜音明顯,收縮期雜音達4級,還有舒張期雜音,是心臟病的臨床表現。病人陳述:一週前跑步時,突然心慌心跳厲害,來醫院就診時,醫生說他患風溼性心臟病而收住院。於是我又對病人進行一次認真檢查,血沉檢查等均正常。我對風溼性心臟病的診斷提出疑問,請示蘇主任後,她讓我帶病人到青醫找田玉聚主任會診。田玉聚主任聽完我和病人的陳述,立即對病人進行檢查,檢查完當即得出“動脈瘤破裂於心室”的診斷,我立即寫報告請北京三零一醫院進一步會診,三零一醫院也得出和田主任一樣的診斷結果,並讓我將病人送到北京三零一醫院進行手術,該病人得救了。這是我在學醫的道路上能做出疑問和判斷的病例,也是我刻苦鑽研、勤奮努力的從醫成果。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2012年10月,焦立章接受青島電視臺採訪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青島記憶」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回眸八十餘載歲月,我和自己的祖輩、父輩以及妻子兒女、親朋好友,經歷過數不清的艱難困苦。但是,靠著世代相傳的家族乃至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排除萬難、苦盡甘來。寫下這些文字,就是為了讓後人銘記歷史、不負傳承,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作者焦立章,曾任浮山所小學校長,編寫發表過《浮山所焦氏族譜》、《漫漫人生路》等史料文章,以下是焦立章老人在耄耋之年為我們帶來的珍貴回眸。部分圖片由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編輯添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