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孩子撒谎就禁止?心理学家:有些该批评,有些要接纳,有些还得鼓励

昨天,发生了一件让我暗自窃喜的事情——我的儿子终于会撒谎了。

晚上我给他读绘本时,发现他的兜里鼓鼓囊囊的装着很多弹力球。我问他这是从哪来的?他说是幼儿园小朋友过生日给大家发的。我当时还想,现在过生日都变成给别人发礼物了啊,养个孩子到处是坑。

谁知过了一会,他姥爷发来视频,一不小心问起弹力球的事,这才知道球原来是他让姥爷给买的。

你说气人不?编的还挺顺溜。

因为最近天气暖和了,幼儿园门口很多商家都摆出了投币出玩具的机器。我觉得他已经大了,没必要再玩那些幼稚的玩具,所以虽然他要过几次,都没给他买,结果就出了这么个事。

孩子撒谎就禁止?心理学家:有些该批评,有些要接纳,有些还得鼓励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个刚刚学会撒谎的小孩,为什我心中生气但还是有点小窃喜呢?

因为说谎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研究表明,说谎其实是一种儿童心理发育出的重要技能。你想啊,能把谎话说圆了那得全面发展才行,他需要良好的记忆能力,他需要合理的逻辑能力,他还需要贴合现实的想象能力,这些都不是儿童能够轻易掌握的能力。说谎,既需要了解他人的意图,还得控制自己的反应。所以,通过谎言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认知能力又得到一次跃升,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当然,很多朋友肯定会说,高兴归高兴,有这智商咱也不能滥用啊,毕竟高智商犯罪那也还是犯罪!

没错,一提到撒谎我们就会想到《狼来了》,接着就是鼻子会伸长的匹若曹。大家从小就被告诫千万不可以撒谎,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成人的世界谎言司空见惯,而对于孩子就要一刀切式的禁止,这合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谎言的类型,明白了各种谎言背后的机理,相信你肯定能找到答案。

按照心理学家的划分,谎言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保护他人感受的谎言。这在成人世界十分常见,比如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为了保护大哥的自尊心就隐瞒了帮他找工作的事实,比如苏明玉做的汤明明不合胃口,但是父亲苏大强仍然会保持笑容把它吃完。

孩子撒谎就禁止?心理学家:有些该批评,有些要接纳,有些还得鼓励

研究发现,成年人每天都会说谎,但是大部分都是这种善意的谎言。可以说这种谎言已经变成了一种人际沟通的社交方式,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情商高的表现,所以,如果孩子身上出现这种谎话,那没什么大不了的,搞清楚背后的原因,教会孩子得体的表达就行了。

第二种是欺骗自己的谎言。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人怎么还能自己骗自己呢?其实,这在小孩子身上十分常见。比如小孩子的“过家家”,就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

前几天,儿子玩着玩着突然跑过来对我说,“他的大桥被暴风雨刮断了,问我该怎么办呢?”

我当时正昏天黑地地刷《都挺好》,抬头看看外面,风和日丽、艳阳高照,这哪有什么暴风雨啊?关键我们现在是在室内好不好?

当时我真想说:“大哥,你逗我呢啊?这么好的天儿哪来的暴风雨啊?玩点靠谱的行不行?实在无聊去把琴练了,净整些没用的,别打扰我看剧!”

当然,这都是我内心的想法,实际上我是不会这么说的。

这种自我欺骗并非是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而是儿童需要借助幻想来认识世界。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种谎言中不但有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还充斥着各种奇思妙想和创造力,甚至孕育着左右人类发展的火花。

在科学研究中,有一类实验被称为思想实验,也就是那些在现实世界无法进行,只能借助想象来完成的实验。

比如现在我们熟知的狭义相对论,就来源于爱因斯坦16岁时做的一次思想实验。他幻想自己可以和一束光用相同的速度向前飞行,因为光速是恒定的,从而最终推导出时间并非恒定而会相对变化。

这种思想实验的威力本质就来自于自由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在艺术创作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是必不可少。所以,对于孩子身上这种调动想象力的假装类谎言,我们不但不应该制止,最好还能加入其中,不断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才行。

孩子撒谎就禁止?心理学家:有些该批评,有些要接纳,有些还得鼓励

第三种是伤害他人的谎言。这种谎言是指谎言的后果切实伤害到了别人的利益。比如欺骗他人获得财物、欺骗他人获得优势。对于这种谎言,那没什么好说的,家长需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反对和批评。

当然,我们不提倡暴力对待孩子,在不紧急的情况下,我还是赞同正面管教的理念,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去处理,但一定要让孩子承担到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比如,可以领着孩子去道歉,可以减少他的零用钱来弥补别人的损失等等。

第四种是保护自己的谎言。

看完前三种谎言,估计很多朋友都想说,这不是我想说的谎言,我想说的是那种考砸了回来告诉我考的还不错;不想上学就说自己肚子疼;或者是像我儿子那样,明明是自己要的玩具偏说是朋友送的种种。

没错,这种类型的谎言在儿童身上发生的最多,也最让家长头疼。下面我们就来重点分析分析这类谎言。

认真观察会发现,这类谎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谎言的后果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但又都为撒谎者本身带来了好处。心理学家将其命名为保护自己的谎言,也是因为这类谎言多半出于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撒谎就禁止?心理学家:有些该批评,有些要接纳,有些还得鼓励

孩子身上多发这种谎言,也是因为相对于成人,一方面孩子的世界关注自身本来就比较多;另一方面,孩子对维护自身权益能够掌控的权力却很少。对应到具体的事情上撒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满足愿望。每个说谎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不被允许的愿望。很多小朋友会骗家长学校需要什么,其实另作他用,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这提醒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限制的过于严格。

二、逃避惩罚。孩子撒谎有时也是因为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允许他说出真相,因为真相往往会带来惩罚。就像我的儿子,他不说玩具是姥爷买的就是因为说了大概率会招来我的唠叨,甚至是训斥,对他来说撒谎是得到平静的捷径。

三是维护亲子关系。别以为孩子撒谎只会考虑自己,有时还是出于保护和父母的关系。有的谎言只是为了取悦父母,比如谎报成绩;有的也是出于化解父母的尴尬。毕竟一个糟糕的成绩会让父母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

四是模仿父母。孩子会跟随父母学习生活之道,当孩子看到大人用撒谎来逃避或者是化解危机时,比如用撒谎来请假,他们看不到背后的考量,只会跟着学习这种表面的处事方式。

孩子撒谎就禁止?心理学家:有些该批评,有些要接纳,有些还得鼓励

因此,对于这类谎言,家长一定要避免两个错误的做法:

一是明知故问,引起激发性撒谎。很多家长在明知孩子犯错后,还要故作不知的询问,然后再揭穿。

比如,明明判断出孩子玩了一个下午,还要故意去问:“你的作业做了吗?”那孩子为了掩饰很可能就会撒谎说:“学校没留作业”。

这就属于应激性撒谎,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避免撒谎是目的,而不是秀自己的智商,故意挖一个坑让孩子往里跳挺搞笑的。

二是用“为什么”开头的提问,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为什么”这三个字,在气氛和谐时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在严肃的场合中却是一种审讯的术语,通常都会产生负面评价的感觉。

比如你严肃地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收到的信息可不是你要他客观地回答问题,而是觉得父母问的其实是“

你为什么要做这件蠢事?

他会先感到语言的压力和伤害,为了缓解压力,就会倾向于不顾事实,撒个小谎为自己开脱。所以,类似于“为什么你不能准时?”“为什么你的房间这么乱?”“为什么你总是不记得我说的话?”等等类似逼迫孩子找理由的语句要尽量避免。

孩子撒谎就禁止?心理学家:有些该批评,有些要接纳,有些还得鼓励

说完了错误做法,对于自我保护性谎言,正确的对待方式是这样的:

首先,家长要做好接纳真实的心理建设。要做到能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能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这件事的重点在于听到的是不是真话,而很多家长一方面会对孩子说只要你诚实说真话,我不会生气的,结果孩子一旦坦白了实情,家长又马上被糟糕的事情气的大发雷霆。

这相当于你自己先说了一个谎话,出尔反尔,又怎么能赢得孩子长久的信任呢?所以一定要先做好接纳真相的心理建设,如果确实感到事态严重,就别轻易许诺不生气。

其次,要看透谎言的真实原因,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戳穿谎言从来都不是最终的目的,这是家长潜意识中逃避责任的表现。毕竟把错误归结到孩子一个人身上,大人会很轻松。

通过上面的分析,无论是达成愿望、避免惩罚还是为了维护亲子关系或者是模仿父母,在孩子的谎言中总可以找到父母也可以改进的空间。所以,孩子说谎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家长也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

最后,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孩子说谎,就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敢于表达事实的氛围。正如刚才所说,不能孩子一坦白,家长就爆炸。这就需要分清楚两件事情,一件是承认错误这个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另一件是错误或糟糕的情况会让人很生气。

这时要帮助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解决的办法不但能避免自己失控发脾气,也能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只要勇于承担后果和找办法,就犯不着去撒谎和承担相应的心理压力。

孩子撒谎不可怕,后果也没那么严重,用不着上升到道德和素质的高度去批判。针对谎言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去应对,该批评批评,该接纳接纳,该鼓励鼓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认知,谎言甚至会成为你了解孩子的好帮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