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孩子撒謊就禁止?心理學家:有些該批評,有些要接納,有些還得鼓勵

昨天,發生了一件讓我暗自竊喜的事情——我的兒子終於會撒謊了。

晚上我給他讀繪本時,發現他的兜裡鼓鼓囊囊的裝著很多彈力球。我問他這是從哪來的?他說是幼兒園小朋友過生日給大家發的。我當時還想,現在過生日都變成給別人發禮物了啊,養個孩子到處是坑。

誰知過了一會,他姥爺發來視頻,一不小心問起彈力球的事,這才知道球原來是他讓姥爺給買的。

你說氣人不?編的還挺順溜。

因為最近天氣暖和了,幼兒園門口很多商家都擺出了投幣出玩具的機器。我覺得他已經大了,沒必要再玩那些幼稚的玩具,所以雖然他要過幾次,都沒給他買,結果就出了這麼個事。

孩子撒謊就禁止?心理學家:有些該批評,有些要接納,有些還得鼓勵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這個剛剛學會撒謊的小孩,為什我心中生氣但還是有點小竊喜呢?

因為說謊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研究表明,說謊其實是一種兒童心理發育出的重要技能。你想啊,能把謊話說圓了那得全面發展才行,他需要良好的記憶能力,他需要合理的邏輯能力,他還需要貼合現實的想象能力,這些都不是兒童能夠輕易掌握的能力。說謊,既需要了解他人的意圖,還得控制自己的反應。所以,通過謊言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的認知能力又得到一次躍升,這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當然,很多朋友肯定會說,高興歸高興,有這智商咱也不能濫用啊,畢竟高智商犯罪那也還是犯罪!

沒錯,一提到撒謊我們就會想到《狼來了》,接著就是鼻子會伸長的匹若曹。大家從小就被告誡千萬不可以撒謊,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成人的世界謊言司空見慣,而對於孩子就要一刀切式的禁止,這合理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謊言的類型,明白了各種謊言背後的機理,相信你肯定能找到答案。

按照心理學家的劃分,謊言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保護他人感受的謊言。這在成人世界十分常見,比如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為了保護大哥的自尊心就隱瞞了幫他找工作的事實,比如蘇明玉做的湯明明不合胃口,但是父親蘇大強仍然會保持笑容把它吃完。

孩子撒謊就禁止?心理學家:有些該批評,有些要接納,有些還得鼓勵

研究發現,成年人每天都會說謊,但是大部分都是這種善意的謊言。可以說這種謊言已經變成了一種人際溝通的社交方式,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情商高的表現,所以,如果孩子身上出現這種謊話,那沒什麼大不了的,搞清楚背後的原因,教會孩子得體的表達就行了。

第二種是欺騙自己的謊言。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人怎麼還能自己騙自己呢?其實,這在小孩子身上十分常見。比如小孩子的“過家家”,就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行為。

前幾天,兒子玩著玩著突然跑過來對我說,“他的大橋被暴風雨刮斷了,問我該怎麼辦呢?”

我當時正昏天黑地地刷《都挺好》,抬頭看看外面,風和日麗、豔陽高照,這哪有什麼暴風雨啊?關鍵我們現在是在室內好不好?

當時我真想說:“大哥,你逗我呢啊?這麼好的天兒哪來的暴風雨啊?玩點靠譜的行不行?實在無聊去把琴練了,淨整些沒用的,別打擾我看劇!”

當然,這都是我內心的想法,實際上我是不會這麼說的。

這種自我欺騙並非是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象,而是兒童需要藉助幻想來認識世界。

如果你仔細觀察,這種謊言中不但有對現實世界的模擬,還充斥著各種奇思妙想和創造力,甚至孕育著左右人類發展的火花。

在科學研究中,有一類實驗被稱為思想實驗,也就是那些在現實世界無法進行,只能藉助想象來完成的實驗。

比如現在我們熟知的狹義相對論,就來源於愛因斯坦16歲時做的一次思想實驗。他幻想自己可以和一束光用相同的速度向前飛行,因為光速是恆定的,從而最終推導出時間並非恆定而會相對變化。

這種思想實驗的威力本質就來自於自由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在藝術創作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更是必不可少。所以,對於孩子身上這種調動想象力的假裝類謊言,我們不但不應該制止,最好還能加入其中,不斷鼓勵孩子大膽想象才行。

孩子撒謊就禁止?心理學家:有些該批評,有些要接納,有些還得鼓勵

第三種是傷害他人的謊言。這種謊言是指謊言的後果切實傷害到了別人的利益。比如欺騙他人獲得財物、欺騙他人獲得優勢。對於這種謊言,那沒什麼好說的,家長需要旗幟鮮明地表達反對和批評。

當然,我們不提倡暴力對待孩子,在不緊急的情況下,我還是贊同正面管教的理念,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處理,但一定要讓孩子承擔到相應的責任和後果。

比如,可以領著孩子去道歉,可以減少他的零用錢來彌補別人的損失等等。

第四種是保護自己的謊言。

看完前三種謊言,估計很多朋友都想說,這不是我想說的謊言,我想說的是那種考砸了回來告訴我考的還不錯;不想上學就說自己肚子疼;或者是像我兒子那樣,明明是自己要的玩具偏說是朋友送的種種。

沒錯,這種類型的謊言在兒童身上發生的最多,也最讓家長頭疼。下面我們就來重點分析分析這類謊言。

認真觀察會發現,這類謊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謊言的後果並沒有傷害到其他人,但又都為撒謊者本身帶來了好處。心理學家將其命名為保護自己的謊言,也是因為這類謊言多半出於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撒謊就禁止?心理學家:有些該批評,有些要接納,有些還得鼓勵

孩子身上多發這種謊言,也是因為相對於成人,一方面孩子的世界關注自身本來就比較多;另一方面,孩子對維護自身權益能夠掌控的權力卻很少。對應到具體的事情上撒謊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一是滿足願望。每個說謊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不被允許的願望。很多小朋友會騙家長學校需要什麼,其實另作他用,就是出於這個原因,這提醒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限制的過於嚴格。

二、逃避懲罰。孩子撒謊有時也是因為父母的處理方式不允許他說出真相,因為真相往往會帶來懲罰。就像我的兒子,他不說玩具是姥爺買的就是因為說了大概率會招來我的嘮叨,甚至是訓斥,對他來說撒謊是得到平靜的捷徑。

三是維護親子關係。別以為孩子撒謊只會考慮自己,有時還是出於保護和父母的關係。有的謊言只是為了取悅父母,比如謊報成績;有的也是出於化解父母的尷尬。畢竟一個糟糕的成績會讓父母覺得自己的教育很失敗。

四是模仿父母。孩子會跟隨父母學習生活之道,當孩子看到大人用撒謊來逃避或者是化解危機時,比如用撒謊來請假,他們看不到背後的考量,只會跟著學習這種表面的處事方式。

孩子撒謊就禁止?心理學家:有些該批評,有些要接納,有些還得鼓勵

因此,對於這類謊言,家長一定要避免兩個錯誤的做法:

一是明知故問,引起激發性撒謊。很多家長在明知孩子犯錯後,還要故作不知的詢問,然後再揭穿。

比如,明明判斷出孩子玩了一個下午,還要故意去問:“你的作業做了嗎?”那孩子為了掩飾很可能就會撒謊說:“學校沒留作業”。

這就屬於應激性撒謊,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避免撒謊是目的,而不是秀自己的智商,故意挖一個坑讓孩子往裡跳挺搞笑的。

二是用“為什麼”開頭的提問,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為什麼”這三個字,在氣氛和諧時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在嚴肅的場合中卻是一種審訊的術語,通常都會產生負面評價的感覺。

比如你嚴肅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收到的信息可不是你要他客觀地回答問題,而是覺得父母問的其實是“

你為什麼要做這件蠢事?

他會先感到語言的壓力和傷害,為了緩解壓力,就會傾向於不顧事實,撒個小謊為自己開脫。所以,類似於“為什麼你不能準時?”“為什麼你的房間這麼亂?”“為什麼你總是不記得我說的話?”等等類似逼迫孩子找理由的語句要儘量避免。

孩子撒謊就禁止?心理學家:有些該批評,有些要接納,有些還得鼓勵

說完了錯誤做法,對於自我保護性謊言,正確的對待方式是這樣的:

首先,家長要做好接納真實的心理建設。要做到能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能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這件事的重點在於聽到的是不是真話,而很多家長一方面會對孩子說只要你誠實說真話,我不會生氣的,結果孩子一旦坦白了實情,家長又馬上被糟糕的事情氣的大發雷霆。

這相當於你自己先說了一個謊話,出爾反爾,又怎麼能贏得孩子長久的信任呢?所以一定要先做好接納真相的心理建設,如果確實感到事態嚴重,就別輕易許諾不生氣。

其次,要看透謊言的真實原因,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戳穿謊言從來都不是最終的目的,這是家長潛意識中逃避責任的表現。畢竟把錯誤歸結到孩子一個人身上,大人會很輕鬆。

通過上面的分析,無論是達成願望、避免懲罰還是為了維護親子關係或者是模仿父母,在孩子的謊言中總可以找到父母也可以改進的空間。所以,孩子說謊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家長也要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

最後,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孩子說謊,就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敢於表達事實的氛圍。正如剛才所說,不能孩子一坦白,家長就爆炸。這就需要分清楚兩件事情,一件是承認錯誤這個行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另一件是錯誤或糟糕的情況會讓人很生氣。

這時要幫助孩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找到解決的辦法不但能避免自己失控發脾氣,也能讓孩子明白犯錯不可怕,只要勇於承擔後果和找辦法,就犯不著去撒謊和承擔相應的心理壓力。

孩子撒謊不可怕,後果也沒那麼嚴重,用不著上升到道德和素質的高度去批判。針對謊言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去應對,該批評批評,該接納接納,該鼓勵鼓勵,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謊言甚至會成為你瞭解孩子的好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