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靖海侯施琅的後代結局如何?

歷史茶坊


施琅是福建是泉州人,年輕的時候因為文化學得不好就棄文從武,後來成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部下。鄭芝龍是明末清初東南沿海最大的海盜,所以施琅是當過海盜的。後來鄭芝龍投降清朝,施琅就離開了鄭芝龍,跟著鄭成功反抗清朝。



再後來,鄭成功的一個屬下因為得罪了施琅,施琅就設計殺了那個人,可是這樣就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一氣之下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兄弟。施琅則為了躲避鄭成功的殺害,帶著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清朝。康熙皇帝得到施琅之後很重用他,施琅也投桃報李,幫助清朝收復了臺灣,被康熙皇帝封為靖海侯,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施琅一共有八個兒子。

長子施世澤從小就被過繼給施琅被殺的哥哥為子。施琅投降清朝後,施世澤留在泉州生活,後來吳三桂起兵造反,攻打泉州,施世澤被俘虜,全家被吳三桂殺害。

次子施世綸還算比較有成就,他因父蔭被任命為泰州知府,後來又因為政績突出被提拔為漕運總督。施世澤因勤於政事,操勞過度,在擔任漕運總督後不久就去世了,享年64歲。施世澤為官清廉,秉公執法,深受老百姓愛戴,在民間有施青天的美譽。


三子施世騮跟隨施琅出征過臺澎列島,因功成為候補員外郎,23歲的時候因病早逝。

四子施世驥能文能武,因為在收復臺灣之戰中有功,被當做文官封為廉州知府。在任職期間施世驥辦官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深受百姓愛戴,58歲的時候在任上病逝。

五子施世騋十七歲的時候就跟隨施琅出征臺灣,屢立戰功,戰後被封為內閣中書候補同知。臺灣收復後,施世騋跟隨施琅一起坐鎮廈門,47歲的時候去世。

六子施世驃也因為攻臺有功被封為將軍,後來還跟隨康熙皇帝出征葛爾丹,殺敵無數。康熙五十一年,施世驃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做到施琅曾今做過的官職,在當時被傳為佳話。後來施世驃奉命平定廈門叛亂,在行軍途中病逝,享年56歲。


七子施世驊在施琅收復臺灣後,也跟隨父親一起鎮守廈門,沒做過什麼大官,平淡一生。

八子施世範被施琅指定為靖海侯爵位的繼承人,61歲的時候去世。

總體來說,施琅的兒子們都還不錯,父子七人都為清朝做了不少事,也算是滿門忠烈。施琅在收復臺灣後為臺灣的建設出力不少,功勞很大,但是現在臺當局將他與吳三桂一起列為賣國賊,對他的評價也以負面為主,實在讓人感到不解。


圍爐煮酒話春秋



施琅一共有八子,分別是:施世澤、施世綸、施世騮、施世驥、施世騋、施世驃、施世驊、施世範

長子施世澤:最高職務從二品副將

施琅長子過繼給施琅哥哥施肇科,最高職務做到過副將,他回福建探親時被鄭經俘虜,不得已在鄭經麾下擔任閒職,後來因為與清軍有聯絡,並且準備聯繫鄭經麾下施氏族人投清,被鄭經處死。

史書記載了他三個兒子,大兒子沒查到記載,二兒子施聲遠只做到廣東綠營順德營把總,三兒子施致雲在乾隆二十四年的時候是順德營水師副將。另一說是施致雲是施世驥第七個兒子,過繼給施世澤

次子施世綸;最高職務從一品漕運總督


施世綸就不說,《施公案》男主角,康熙雍正朝著名的能臣。史書上記載他長子施廷祥御前侍衛出身,做過甘肅知縣,次子施廷翰仕途比較順暢,乾隆時期在江西做道臺,施世綸孫子,施廷翰兒子施奕度在乾隆朝參與到了“偽孫嘉淦奏稿案”裡,不過幸虧乾隆帝沒怎麼追究。

施世綸三子施廷瑞擔任過貴州平越府知府。施世綸最小的兒子施廷龍擔任過湖南德安府知府,據說很清廉,死的時候連返鄉安葬的錢都沒有。

三子施世騮;最高職務員外郎

早逝,23歲就因病去世。

目前查到不知道他哪個兄弟過繼了一個兒子給他,又或者是他的遺腹子,叫施士常,是武舉人。

四子施世驥;最高職務廣東知府

施世驥協助施琅攻臺,專門處理過後勤事務;他在仕途上不如二哥和六弟,最高職務是廣東知府。

他的長子施士崗最高職務也是知府,但是是在雲南。

五子施世騋;沒有出仕

施世騋是施琅第五子,他雖然有官職,但是一輩子沒有出仕過,因為他是奉康熙帝聖旨照顧施琅的生活起居。

目前查到他有一個兒子施士瑁進士出身,擔任過工部主事。

六子施世驃:最高職務從一品提督

施世驃仕途順暢程度僅次於二哥施世綸,最高官職是擔任福建水師提督,這是從一品的高級武職,可以說從品級上,施世驃已經做到了漢人的頂點。正一品武職是領侍衛內大臣,這隻給滿蒙親貴。施世驃因為是因公病逝,所以雍正帝授予他一等男爵爵位。

施世驃長子施士岡史書上說他最高擔任過贛州知府,二兒子施廷專襲爵騎都尉,最高擔任蘇松鎮總兵,三子施廷敬擔任戶部江西司郎中。

七子施世驊;最高職務鎮江知府

他也應該是因為施琅攻臺有功沾光,最高職務擔任過鎮江知府。他的長子施士邑,只擔任過漢軍鑲黃旗佐領,三子施士良,擔任三等侍衛;五子施士雲則擔任過狼山鎮右營都司。

八子施世範:襲爵鎮海侯


施世範是施琅最小的兒子,也由他承襲了鎮海侯爵位。因為施世範承襲了鎮海侯世職的原因,他這一支傳承最為清楚:

第二任靖海侯施世範,琅子,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襲封。

第三任靖海侯施廷皋,世範子,1737年(乾隆二年十二月)襲封。

第四任靖海侯施純愷,廷皋子,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封。

第五任靖海侯施錪,純愷子,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襲封。

第六任靖海侯施秉仁,錪子,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封。

第七任靖海侯施斌,秉仁子,1814年(嘉慶十九年)襲封。

第八任靖海侯施德霖,斌子,1827年(道光七年)襲封。

第九任靖海侯施德露,德霖弟,1856年(咸豐六年)襲封。

第十任靖海侯施振,德露子,1871年(同治十年)襲封。

第十一任靖海侯施恩榮,振子,1885年(光緒十一年)襲封。

第十二任靖海侯施澍,恩榮堂叔,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襲封。

第十三任靖海侯施普澤,澍族弟,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襲封。


蘭臺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海霹靂施琅。公元1683年,也就是康熙22年。施琅是當時的福建水師提督。指揮清軍水師,攻克臺灣。迫使臺灣統領鄭克爽投降。而後,呼籲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社會管理,不能拋棄臺灣,維護了祖國的統一。使臺灣重歸祖國懷抱。因功被授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世襲罔替。而關於施琅的後代結局如何?海浮人來介紹一下。

為國家建立如此殊勳自然榮華富貴。

為什麼這麼說?且不論國家賞賜多少。施琅攻下臺灣之後,積極開墾臺灣。奪佔田產的田產,全部歸施琅名下,名為“施侯租田園”。租子名叫“施侯大租”。收租也一直持續到臺灣日據時期也就是1895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持續212年之久,期間在臺灣的產業收入有當時的臺灣地方官代收,轉交給北京施家後代。施琅是一個比較貪心的人,他還向漁民勒索,收入私囊。施琅的產業在臺灣,以臺灣一島之地,養施琅後代,可見施琅後代的豐裕。

施公八子

施琅共育有八子,其中不缺賢德之人。

長子施世澤,與父親有著十分相同的遭遇,父親施琅兩次降清,而施世澤在投降清朝之後,戰敗被鄭成功俘虜,被鄭成功授予官職,但是準備再度降清,被鄭成功發現,無奈被殺。

次子施世綸,為清朝漕運事務的高級官員,清正廉潔,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素有“施青天”之美譽。

三子施世騮,參與父親平臺之戰,而後為官,歷史是對他的評價就是“素有政聲”。

四子施世驥,文武雙全,善於寫文章,著有《清峰集》;也比較精通騎射。是父親征剿臺灣的後勤部長。也是一個有軍功的人,後被授予廉州府知府,最後卒於任上。

五子施世騋,善於寫詩歌。著有《東園詩集》。沒有什麼大作為,歷史上對其沒有太多記載。陪伴父親左右,直至去世。

六子施世驃,這是施琅兒子中最像父親的,有大將之風,是清初名將。也是施琅兒子中唯一與施琅一樣得到朝廷賜諡的。而後也官至福建水師提督,與其父一樣。

七子施世驊,伴隨父親左右,在施琅手下任一小吏。

八子施世範,是施琅最小的兒子,承襲靖海侯爵之位。

浮人結語

施琅不管是出於家仇還是國恨,蟄伏京城十三年,受盡磨難,雖然施琅這個人在歷史上是爭議性極大的人,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為施琅翻案。反覆無常也好,民族英雄也罷。就憑他收復臺灣後,力主在臺灣屯兵留守,保留臺灣這一點,就可流芳後世。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尋找什麼,歡迎關注。


海浮人


施琅家族在明末清初也是相當有名的,但身逢亂世,倒也經歷了不少磨難。施琅的一生,經歷了由抗清到降清的轉變,還險些丟掉了性命,幸而得到了康熙重用,建立了豐功偉業,並得以恩澤子孫。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生於福建晉江龍湖的衙口鎮。因自幼便生活在沿海地區,又曾隨父親航海經商,所以對海峽兩岸的水文情況頗為熟悉。施琅喜好兵法,後追隨名將鄧芝龍。在鄧芝龍降清後,施琅也一併歸附了清朝。

不過,當時誓死與清朝對抗的鄭成功,對此大為惱怒,故命人將施琅家人一併擒獲,脅迫施琅率軍對抗清軍。因施琅不願服從,故設計逃跑。可惜,自己的父親和兄弟以及被扣押的親人均被屠戮。

施琅逃脫後,被清朝重用。隨著鄭成功的病逝,繼位的鄭氏子孫雖有心進犯沿海地區,倒也始終未能有太大的收穫。在此期間,施琅領兵抵抗有功,多次挫敗了鄭經的進攻,於康熙三年(1664)被封為靖海將軍,開始籌劃向海峽對岸進軍。

經過多年籌劃,施琅終於不負眾望,幫助清朝平定了海患。在論功行賞時,施琅也獲得了朝廷優渥的賞賜:

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臺灣功第一,詔封靜海侯,世襲罔替。


關於施琅的後人,大家或許瞭解的相對較少。不過,因施琅平定海患、收降鄭氏有功,也使得他的幾個兒子受到了恩澤。施琅見於史書的兒子共有八人,下場基本都還不錯,有的甚至還位居從一品高官:

  • 長子施世澤

施世澤為施琅長子,又名施世鬃。不過,這個兒子被過繼給了施琅的兄長施肇科。施世澤的下場比較悽慘,康熙十九年時,鄭經派人登船擒獲了施明良及施世澤等人,同時將一併在船上的七十二名眷屬,一併扔進海中淹死。

  • 次子施世綸

施琅的第二子施世綸,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在任江寧知府時,便有清廉的美譽。因施世綸為官剛直,十分勤勉,故獲得康熙盛讚,被稱為"江南第一清官"。與武將出身的父親施琅相比,施世綸這個文官,倒也十分耀眼。

  • 三子施世騮

施琅的第三子施世騮,原本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人,早早的就"候授部郎",在官場上也有政績,但可惜康熙二十二年時便英年早逝,著實可惜。

  • 四子施世驥

在施琅的幾個兒子中,老四施世驥是一個有軍功的人。施世驥曾協助父親籌措軍備和糧草,並追隨施琅東征,在攻打澎臺的戰役中立下戰功,獲得了朝廷獎賞。施世驥得以善終,後病死於任上。

  • 五子施世騋

施琅的第五子,是個有名的文人,一直追隨侍奉施琅左右,算是兄弟幾個中國最盡孝道的一位。論才華而言,施世騋還是可圈可點的,曾著有《東園詩集》,大家有興趣可以查詢翻閱。

  • 六子施世驃

施琅的六兒子施世驃,被譽為是與施琅最像的:

"嫻將略,有父風"

史書評價其精通兵法,有施琅的風範。這個兒子曾隨同父親收復鄭氏,並曾任參將。不過,後來在他54歲時,因暴雨來襲,在搶險救災時淋雨染病,死在了任上。

  • 七子施世驊

老七施世驊比較年輕,在施琅任福建水師提督時,也一同在父親身邊,他的官職較低,曾任潤州(今鎮江)郡佐,後來的情況不太清楚。

  • 八子施世範

施琅的第八子並未做官,關於他的記載較少。


通過施琅及其八個兒子的情況來看,康熙對這個靖海侯還是十分優渥的。施琅雖然前期歷經磨難,但他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還是為他自己和子孫換得了無上榮耀。


史海爛柯人


說起施琅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人非常的有爭議,有些人說他是民族英雄,收復了臺灣。但也有很多人說他是漢奸投靠了滿清,做了滿清的走狗,把大明王朝最後唯一的領土臺灣也給弄沒了。

在鹿鼎記裡面,施琅成功地收復了臺灣,被滿清的皇帝封為三等靖海侯。雖然有很多人不喜歡施琅,但是施琅的後代還是過得相當不錯的。施琅一共有8個兒子,長子叫施世澤,由於施琅和鄭經之間的恩怨,最後被鄭經所殺。他的次子施世綸可謂是最有名的,做到了從一品的漕運總督。

施琅其他的兒子過得都還不錯,有做到知府的,也有做到提督的。施琅的第8個兒子,也就是最小的那兒子,叫施世範,由他承襲了施琅的靖海侯爵位。而且由於施琅的功績,所以他這個靖海侯是世襲罔替,並不是像其他的爵位每過一代降一級。

施琅的靖海侯爵位最後一直由他的後代傳承下去,總共傳承了13代,幾乎貫穿於整個滿清王朝。最後一任靖海侯叫施普澤,他於1906年承襲靖海侯爵位,可惜時間不久滿清就滅亡了,他這個爵位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祖籍河南固始,他出生時家境尚且富裕,但後來逐漸衰敗,於是他自幼從軍,十七歲時成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部將,由於作戰勇猛,鄭氏父子對他非常器重。

(施琅劇照)

1646年,清兵南下入福建,鄭芝龍降清,隨後清軍利用鄭芝龍的威望招降了鄭氏旗下一眾部將,其中也包括施琅。不過清軍主將李成棟非常輕視福建兵,施琅雖屢立戰功,但卻得不到應有的封賞,令其非常失望。

1648年,精神高度分裂的李成棟突然高舉義旗反正,這個為清廷蕩平江南和閩粵的悍將,一夜之間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居然又扛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讓原本隸屬於李成梁的施琅不知所措。

隨後施琅在從廣東返回福建的途中遭遇了李成梁部下郝尚久的襲擊,敵我難分的施琅只好再度投奔鄭成功。

施琅在投奔鄭成功之初時還是備受賞識的,但由於施琅在一些戰略理念上與鄭成功不合,使得二人間隙叢生。

1652年,施琅不顧鄭成功命令,斬殺鄭氏舊將曾德,鄭成功盛怒之下逮捕了施琅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並迅速處死了二人,施琅得知父親弟弟被殺之後大怒,再度降清。

從《清史稿》的記載來看,施琅第二次降清的主要原因在於鄭施二人脾氣不對付。施琅為人驕縱,不願服軟低頭,常常惹得鄭成功不悅。而鄭成功也是自我意識較強的人,聽不得一點異見,雙方自然矛盾叢生。

其實在當時抗清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鄭成功應該團結所有能夠團結的力量,唯才是用才是。施琅在重新歸隊後,訓練軍水,頗有建樹,而且他曾在清軍中待過,對清軍的兵力部署和戰略動向比較瞭解,他的一些觀點也是非常有可取之處的。

例如施琅曾反對鄭成功攻打廣東,他知道鄭軍陸戰的實力遠不如清軍,打廣東並非上策。但為了不駁鄭成功面子,他沒敢直說原因,只是藉口夢見不祥之兆,希望鄭成功放棄攻打廣東,這些意見事後都證明是正確的。所以只要施琅不造反,鄭成功不應該四處打壓他。

但鄭成功對施琅的驕橫很是不滿,就是不給他兵權,也不聽從他的意見,甚至對他的戰功不予獎賞,使得施琅積怨甚重,以至於不顧鄭成功顏面,殺死了曾德,令二人徹底決裂。

(鄭成功畫像)

施琅二度降清之後並沒有立即得到清廷重用,當時清廷對於漢將已經基本喪失了信任 ,施琅很快被調往北京閒置,納入鑲黃旗漢軍。

鑲黃旗是八旗的頭旗,施琅被納入鑲黃旗說明清廷對他還是比較重視的,但這種重視僅停留在表面。施琅在京期間清廷給他的待遇極差,施琅妻子只得做女工補貼家用。

施琅二度降清之後不久鄭成功攻取臺灣,鄭軍利用臺灣作為大本營繼續攻掠福建沿海,清廷不得已又啟用施琅前往福建。

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施琅被清廷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在此期間他擊退了鄭成功之子鄭經的反攻,並多次上書請求清軍攻打臺灣。

不過施琅的建議沒有得到清廷的採納,當時主政清廷的鰲拜推行“首崇滿洲”的政策,大力打壓漢人。而施琅在福建手握重兵,自然受到清廷的忌憚,於是清廷又將他調回北京,直到三藩之亂平定之後,康熙皇帝才接受了施琅的建議,派他攻取臺灣,施琅在平定臺灣後被清朝賜爵三等靖海侯。

(施琅雕像)

清朝爵位的等級非常多,功臣爵位共分為27個級別,其中侯爵分為四等,分別是:

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

一等侯爵

二等侯爵

三等侯爵

施琅所獲得的三等侯爵是侯爵中的最低一級,年俸560兩。

雖然施琅封爵不算太高,但是這個爵位在漢人中已經很不錯了,並且施琅的三等靖海侯是可以世襲的。

施琅一生共生有八子,由於施琅早已被納入八旗,因此施琅諸子全部都入仕當官,其爵位由其第八子施世範承襲。

至於為何讓幼子襲爵,其中原因史書並非記載。施世範死後,其爵位由施廷皋繼承,靖海侯的爵位一直傳到清朝滅亡。

施琅一生兩次降清,但最後仍以善終,且後世子孫也一直享有榮華富貴,這才明末清初的降將中是非常少見的。

需要指出的是,施琅不論是降清還是抗清,打仗都很賣力,他是忠是奸真的很難辨別。


千佛山車神


施琅的形象非常複雜,一般來講他是收復臺灣,促成國家統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場,說他是背主求榮,投靠滿清的“大漢奸”,和吳三桂等人有的一拼。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少年棄文學武,17歲就跟隨鄭芝龍。鄭芝龍投降清朝後,施琅成為鄭成功的左膀右臂,幾乎所有的軍政事務鄭成功都會找他商議,其在鄭成功軍中的地位非常高。

不過施琅的得寵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們紛紛在鄭成功進獻讒言。再加上施琅個人也確實有點狂傲,於是鄭成功藉機奪取了他的兵權,把他晾在了一邊。

這時,施琅手下一個叫曾德的將領見施琅被冷落,於是逃到了鄭成功那裡尋求出頭之日。施琅得知大為震怒,派人將曾德抓回。鄭成功沒有阻攔,只是讓施琅不要殺他。不過正在氣頭上的施琅還是不顧鄭成功的命令,殺掉了曾德。

這件事標誌著兩人的徹底決裂,鄭成功派人捉拿了施琅全家,但施琅卻在親信的幫助下出逃內地。鄭成功認為施琅鐵心投靠清朝,於是殺了施琅全家。

事態發展到這裡施琅已經走投無路,他只能投靠清朝,並決意為全家報仇,與鄭成功為敵。1683年6月,施琅趁鄭氏集團內亂時率領清軍攻佔澎湖,擊斃鄭軍1.2萬餘人,基本摧毀了鄭氏集團的有生力量。

不過施琅並沒有趁勢進攻臺灣島,而是陳兵澎湖,招降鄭克塽。此時鄭氏集團內外交困,面對巨大的壓力,鄭克塽在兩個月後投降清朝。

施琅這種“先武力、後和平”的方式,為統一臺灣提供了先例,現在臺灣著名的評論家邱毅先生就非常支持這種方式。

收復臺灣後,康熙在施琅的建議下在臺灣設立府縣,並屯兵駐守。而施琅則成為臺灣的土皇帝,其家族貪得無厭,豪取巧奪。1696年施琅去世,贈太子少保。

施琅一共有8個兒子,因施琅的功績混的都不錯。

長子施世澤,過繼給亡兄為後。三藩之亂時被鄭經俘虜,全家被鄭經所殺。

次子施世綸,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曾任漕運總督,是從一品的高官。

三子施世騮,有一定政績,但事蹟不詳。

四子施世驥,隨父施琅出征澎臺立有戰功。後授廣東廉州府知府。

五子施世騋,隨父施琅出征澎臺立有戰功,授內閣中書候補同知、奉政大夫。

六子施世驃,隨父施琅出征澎臺立有戰功,後擔任福建水師提督。

七子施世驊,在福建水師任職。

八子施世範,繼承了施琅靖海侯的爵位,但沒有被授予官職。


石頭說歷史


施琅所在的福建晉江潯海施氏是福建望族,有《潯海施氏大宗族譜》,是譜於康熙二十二年始修,施琅次子施世綸等於康熙年間不斷補輯,最終修成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故其僅述及康熙年間,1993年,由臺灣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據族譜記載,潯海施氏祖派不詳,入閩始祖為施炳,南宋紹興年間進士,仕至大理寺評事,於宋隆興元年(1163)自河南光州(現今河南信陽潢川等地)入閩,有三子。長子秀居高樓,次子英、三子茂遷晉江南潯,即潯海施氏開基祖。施炳四傳至宣義,生六子,其中長子、六子外出,次子早逝,故以三子美為長房、四子均為次房、五子濟民(萬安)為三房,其中以三房人丁為最,施琅即出自三房。潯海施氏在清初還有遷往臺灣者,清中葉,潯海施氏亦有族人南下東南亞,其中以菲律賓最多。遷居菲律賓的族裔還與遷居臺灣,以及居住在泉州的錢江派施氏共同修建祠堂。清代施琅父子均參與族譜的修訂。

施琅家族字派

六世濟民(萬安)生九子,次子安同(永亨),安同五子,長子凱(茂功),茂功長子廷昭,廷昭一子德良(敦古)。至十六世達一有三子,長子肇科,即施琅長兄,次子即施琅,三子顯。

施琅像

施琅具體事蹟不多說,其有一妻五妾,生八子。夫人王氏,生第三子世騮,以夫誥贈一品夫人;副室黃氏,生長子世澤、次子世綸、四子世驥,以四子誥封一品夫人;副室王氏,生第五子世騋,以子誥贈宜人、以夫貤封正一品夫人;副室張氏,生子第六子世驃、第八子世範,以子累贈正一品夫人;副室林氏,生第七子世驊,以子誥贈宜人;副室連氏,第五子世騋慈母(類似養母)。其八子情況如下,均系截至清康熙五十四年修譜時情況:

長子世澤,出繼其長兄肇科為嗣,因功授副將,殉節。有六子,四孫、一曾孫。長子士登為晉江縣學貢生,次子為廣東順德營把總,三子為廣東提標中軍把總,四子、六子太學生,五子恩貢生。

次子世綸,截至修譜時,官總督淮揚等處漕運、加二級。有十子、八孫。長子、五子現任御前侍衛,次子、三子現為歲貢生。

三子世騮,施琅嫡子,以父職蔭員外郎。有三子、五孫。次子為儒學生員,三子外委都司。

四子世驥,現任廣東廉州府知府。有八子、十二孫(信息不全)。長子、次子、三子、七子均為國學生,五子恩授廣東新會貢生,出繼世驥母黃夫人侄黃存誼。其六子、八子族譜缺。

五子世騋,內閣中書,候補同知,誥封奉政大夫,奉旨留閩主持宗祧特祠聖廟,意即主祀宗廟。有十子、十七孫。長子、八子、十子國學生,次子士常乙酉科中式武舉人第二十名,三子、四子、六子、七子歲貢生。

六子世驃,現任提督福建全省提督水師軍務,統轄澎臺水陸官兵左都督,前提督廣東全省軍務。有七子、二孫。長子現任江西南昌府同知,次子現任乾清門三等侍衛,三子、四子均為國學生,五子候恩廕生、補員外郎。

七子世驊,現任江南鎮江府同知。有八子、一孫。

八子世範,現襲靖海侯,代管佐領。有一子。靖海侯爵位一直承襲十三任。

所以,施琅後代人丁興盛,其八子多有建樹。截至到清康熙五十四年,施琅已有八子、五十三孫、四十九曾孫、一玄孫,其時,施琅次子世綸、四子世驥、六子世驃、七子世驊、八子世範均健在。


楚邾


歷史上的施琅,曾是鄭成功的部將,但最終卻成為了鄭氏集團的“掘墓人”。

施琅,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

早年的施琅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部將,從17歲開始就跟隨鄭芝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鄭芝龍對其也是非常器重。

在順治三年(1646年),原本在東南沿海組織抗清的鄭芝龍,突然選擇了向清朝投降,這使得當時閩浙一代的抗清形勢瞬間惡化,在期間,鄭成功還因不願投降清朝而與其父鄭芝龍反目。施琅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隨同鄭芝龍投降了清朝,這也是他第一次投降清朝。

然而,此時的施琅並沒有受到重用,不僅要忍受寄人籬下的苦悶,還受到了其他將領的限制和掣肘,於是施琅帶隊歸順了鄭成功,重新開始了反清之舉,並且就此成為了鄭成功手下數一數二的大將。

可是好景不長,施琅與鄭成功反目了。

其實施琅與鄭成功的反目僅僅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兩人只是因為爭奪一名叫做曾德侍從,就此變得相互不信任,雙方也隨之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最終的結果是施琅隻身逃走,全家盡數被鄭成功屠滅。

“曾德事件”的爆發實際上尤其必然性。有人說曾德本就是清朝派來奸細,而實際上,此時的鄭成功在已經開始變得性格多疑,且喜好殺戮,這一時期被他處死的親信和將領不在少數,這也使得鄭氏集團內部是人人自危。

就這樣,施琅於順治九年(1652年)第二次歸降了清朝,並且受到了重用,只是在後來與鄭氏集團的三次大戰中,施琅皆以戰敗收場,加上鰲拜專權,對其進行了打壓和牽制,使得施琅沉積了十多年的時間。

而實際上,導致施琅沉積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親政後的康熙皇帝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統一臺灣,並且先後與鄭氏集團領導人鄭經進行了多次會談,但是結果均已談判破裂收場。

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後,才最終決定通過武力方式收復臺灣。

然而此時的施琅卻遭到了朝廷中大部分官員的懷疑,一來是因為其原是鄭氏集團的舊將,一直以來就受到懷疑,二來就是因為此前三次與鄭氏集團的戰爭的失敗結局,所以他並不為人所看好。

就在這個時候朝中有人願意用身家性命做擔保,力薦施琅帶兵功臺,這個人便是當時的福建總督姚啟聖。

於是,在姚啟聖的力薦之下,施琅才得以披掛上陣,有機會為自己的家人報仇雪恨。

只不過,施琅此後的做法頗為人所詬病,甚至可以用“恩將仇報”來形容。

他先是擔心姚啟聖同自己爭功,極力排擠姚啟聖,將“二人協同平臺”變為了由他自己“一人獨斷指揮”,於是姚啟聖並沒有參與直接的攻臺戰鬥,而是在後方負責軍需給養。

就在施琅攻克澎湖,迫使鄭氏集團投降後,施琅卻馬上上疏,以支援不利為由彈劾姚啟聖,結果讓姚啟聖陷入了極為不利的輿論環境之中。

最後的結果是,施琅因功被封為靖海侯,而用全家性命做為擔保推薦施琅的姚啟聖卻落得幾乎沒有任何封賞的地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在困苦與疾病中去世,終年六十,其葬禮的錢都是同僚東拼西湊出來的。不得不說這也算是施琅人生中的一個巨大的汙點。

收復臺灣後的施琅,也參與組織了臺灣地區的生產和開發,為臺海交流與臺灣地區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逝世,諡號襄莊,贈太子少傅銜,就此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縱觀施琅的後輩們,也可堪稱是“虎父無犬子”。

施琅一生共有8個兒子,這幾個兒子中的大部分都在清朝擔任官職,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政績和成就,算是沒有辱沒他們的父親施琅的名望。

長子施世澤。

又名施世鬃,施琅將其過繼給其亡兄施肇科為嗣,“候授部郎”。

“三藩之亂”中,曾參加康親王傑書的部隊征討耿精忠與鄭氏集團,並被提拔為副將,最終被鄭氏集團所俘獲,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害身亡。

次子施世綸。

其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帝稱為“江南第一清官”。其官至漕運總督,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

三子施世騮。

曾跟隨父親施琅征討臺澎,只不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時便英年早逝了。

四子施世驥。

也曾跟隨施琅收復臺灣,並且在籌措軍需、整飭軍備上表現突出,還得到了姚啟聖的誇獎,可謂是居功至偉,後擔任廣東廉州府知府。其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去世。

五子施世騋。

也是跟隨施琅收復臺灣,後一直留在施琅身邊協助其父。

六子施世驃。

可以說其是施琅所有兒子中,戰功最為卓著的。其不僅隨同施琅參加了收復臺灣的戰鬥,之後還跟隨康熙征討噶爾丹,在其參與的一系列戰鬥中,均有上佳表現,最後做到了福建水師提督,之後還親自率兵平定了臺灣朱一貴起義。

康熙六十年(1721年)去世,追贈太子少保、一等阿達哈哈番,諡勇果。

七子施世驊。

一直追隨在父親施琅的身邊,表現相對平庸。

八子施世範。

並沒有擔任朝中的官職,而是在施琅去世後,襲承了靖海侯的爵位,可以說是充分享受到了父輩的恩澤。

而在施琅之後,“靖海侯”的爵位一共傳承了十三世,一直從康熙朝傳到了清朝滅亡,能夠如此順利的將爵位進行傳承,在清朝確實非常的不易,畢竟就連“鐵帽子王”都有保不住的時候,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結局,除了施琅在收復臺灣期間立下的不世功勳外,施琅及其後人低調做人、踏實為官的本性也是其能夠保全爵位的重要因素。


雍親王府


康熙收復臺灣時,海霹靂施琅居功至偉被封為靖海侯。按說,這樣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史書應該要將他大書特書才對。

然而,清代史料中對於施琅收復臺灣後的記載並不多,相反,在有限的資料中施琅並沒有給後世留下太好的名聲。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手下,後來又跟隨鄭成功一起反清並從荷蘭人手裡收復了臺灣。或許是施琅為人頗為驕橫,他和鄭氏集團相處中出現了很多矛盾,最終導致家屬被鄭成功所殺。僥倖逃過一命的施琅此後降清,視鄭氏為最大仇敵,一直想借助朝廷的力量報仇雪恨。



施琅投靠清廷後,並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因為他與鄭氏的關係受到鰲拜等輔政大臣的排擠。雖然朝廷給了他名譽上的官職,可在13年的時間中,施琅一直被留在京城,無所作為。 康熙在平叛三藩之亂後,便將目光投向了孤懸海外的臺灣,一心要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在大學士李光地和福建總督姚啟聖的推薦下,施琅終得重用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統轄數萬水師官兵。應該說,康熙的這個任命是正確的,施琅本人具備很強的軍事天賦,尤其對臺灣的軍事和部署瞭如指掌。況且他與鄭氏有不共戴天之仇,用他為主將攻臺,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經過數年的準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水師收復臺灣,此舉即報了皇恩又雪了家仇。康熙帝因功封施琅為靖海侯,並讓他留在臺灣治理地方。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康熙確實是看走了眼,施琅這位縱橫四海的水師統帥對臺灣的治理簡直一塌糊塗,根本不具備行政能力。

大清有十八個行省,並非每個省的總督、巡撫都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施琅作為一名武將也是情有可原。可問題的關鍵是,施琅在執政臺灣期間,不僅搞得民怨沸騰,而且他貪汙腐化,為他的一世英名蒙上了陰影。 施琅規定,凡是福建或是大陸去臺灣的人不管是經商還是勞工,一律要得到朝廷的批准。這還不算,他又不近人情地要求,大陸人去臺灣工作謀生不允許攜帶家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灣的婦女奇缺,導致人口增速緩慢。這些外來人因為有了後顧之憂,根本無法安心紮根立足,也無法一心一意工作。這也讓臺灣的經濟發展和與大陸的聯繫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施琅功成名就之後,迅速腐化墮落,以貪得無厭著稱。他在臺灣圈了很大一塊地,名曰“施侯租田園”,幾乎佔了臺灣南部已開墾土地的一半。別人要是想生存只能租用施侯家的地,而種地就要交租金。這明顯就是拿著朝廷的資源為自己謀私。 然而,朝廷對施琅的這個做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康熙朝開始一直到清末的二百多年時間裡,施琅這塊巨大的“施侯租田園”一直收了二百多年的租金,施琅去世後,臺灣當地衙門負責收取這部分租金,然後運往北京交給施家每一代主人。憑著施琅攢下的這份家產,施家子弟從康熙朝起一直到光緒朝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事實上,施琅在其他方面也是十分貪心,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施琅如此鉅貪,他的兒子卻是大清朝出了名的大清官。康熙時期施琅的次子施世綸擔任揚州知府、漕運總督及戶部侍郎等職,長期在素有膏腴之地的江浙任職,施世綸經手的錢糧不可勝數,可他卻從未裝進腰包一文,康熙特欽此他“江南第一清官”的榮譽稱號。 父親是鉅貪,兒子是清官,這種現象在封建社會並不多見。我們不知道是施琅的家教好,還是他的兒子悟性高。總之,施家的發跡和臺灣是離不開的,正是臺灣成就了施琅。

施琅一共有八個兒子。

長子施世澤過繼給了亡兄施肇科。三藩之亂的時候,他被鄭經的軍隊所俘虜。鄭經想招降他,給他官職,他堅決不從。後來施世澤趁機逃離,並向清軍報告了鄭經部隊的狀況。同時,他還趕回家鄉召集了施氏族人上千人,趁著黑夜襲擊鄭經的部隊,殺害了鄭經的部將郭左鎮。因為這件事情,他被提拔為了副將。 在後來的戰鬥中,他又被鄭經所俘獲,不過鄭經並未殺他,而是給他一個閒職。不過這個人又作死,他想趁亂活捉鄭經。最後鄭經發現了他的陰謀,於是把施世澤等人立即斬殺。

二兒子施世綸上面也說了,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

三兒子施世騮,22歲就死了,據說“有政聲”。 四兒子施世驥,跟著施琅收復臺灣,後來在廣東廉州做知府。據說這個人做官名聲不錯。

五兒子施世騋,他一直陪著施琅,直到施琅去世。

六兒子施世驃,他也和他爹一樣,非常會打仗,做過福建水師的都督。同時他生了七個兒子,這一點也和他爹很像。不知道是不是不想超過他爹,所以他才只生了七個兒子。

七兒子施世驊,授潤州郡佐。

八兒子施世範,後來繼承了他爹的爵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