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其實也不要太針對司馬懿,也不要把司馬懿想得太過於陰謀論了。人家司馬懿也不是天生下來就像造反的。不是說在司馬懿投到曹操門下之後,就日思夜想找機會奪取曹家政權的,根本不是這樣。最多可以說司馬懿骨子裡有造反基因,隨著事情一步一步的發展,慢慢的被激發出來,這才最終走上高平陵之變,奪取曹氏最高權力的道路。能最終走到這一步,一半原因是因為內心的權利慾望在作祟,另一半也是逼不得已。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而且司馬懿在曹睿死之前,根本就沒有奪取權力的機會,更沒有奪取權力的能力。因為曹丕還在位的時候,就感覺司馬懿能耐太大,恐怕司馬懿有二心,所以一直防備著司馬懿。到了曹睿這一輩,依舊如此。雖然在抗擊諸葛亮這方面,不得不啟用了司馬懿,讓司馬懿在軍中培養了大批心腹。但是到曹睿快死得時候,曹睿已經讓司馬懿遠離權力中心了,並且安排了五位曹氏親貴作為輔政大臣,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如果不是孫資,劉放這兩位從中作梗,導致重病之中的曹睿改了主意,重新召司馬懿如朝,授予輔政大臣的要務,恐怕司馬懿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觸摸到魏國權力中心了。而且就算是曹睿後期改變主意了,但依舊沒有完全相信司馬懿,還放了曹爽這麼一個曹氏親貴來制衡司馬懿。可憐曹睿到死也沒有想到,曹爽和司馬懿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人物。曹爽空有莫大的權力,但最終還好還是被司馬懿玩得團團轉,最終在高平陵之變中丟掉了曹氏手中的最高權力。曹操父子辛苦數十年,最終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曹叡死後司馬懿的機會才慢慢顯露出來了。曹叡死後,繼承他帝位的只是曹叡的一個養子曹芳,曹芳年幼,由宗親曹爽與元老司馬懿兩人一同輔政,一般來說皇帝幼小闇弱,權臣都或多或少會有想法奪權,縱觀歷史,輔臣乘皇帝幼小奪權的案例並不在少數。而且當時與司馬懿一同輔政的曹爽,即與司馬懿爭權的唯一對手,壓根不是和司馬懿在同一個級別的人物,曹爽在司馬懿面前可以說是被完爆。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曹爽這個人無德無能,排斥司馬懿、獨自掌權後在朝中結黨營私、任用親信專擅朝政;在朝外力主伐蜀徵吳,伐蜀被蜀漢大將王平挫敗死傷無數,徵吳又被吳軍攻破柤中,傷亡慘重。曹爽的所作所為引得了朝中很多人不滿,孫禮、蔣濟等很多有名望的大臣們都希望當時德高望重的司馬懿出山主持大局,而不是讓曹爽把魏國給玩沒了。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在看到曹爽無德無才,又引得多數人不滿的時候,其實司馬懿就已經開始謀劃自己兵變的計劃了,他只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機會。所以他才會在孫禮前來向自己抱怨曹爽無能時,靜心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司馬懿先是詐病讓曹爽放鬆警惕,便於自己更好謀劃起義,這與曾經呂蒙裝病取關羽的荊州應該是如出一轍。在曹爽沒有任何顧忌帶著大多數親信安心帶著幼帝離開洛陽去祭拜曹叡的高平陵墓之時,司馬懿覺得機會來了,於是發動兵變,拿下了洛陽城,讓太后頒佈懿旨聲討曹爽罪狀。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本來曹爽幼帝在手,軍隊又不少,完全有機會與司馬懿拼一拼的,當時他手下的智囊桓範就是勸他挾持皇帝到許昌,再徵調天下兵馬勤王。但曹爽聽到自己投降還有榮華富貴,頓時間就不想奮鬥了,他選擇了回洛陽向司馬懿投降,可惜司馬懿並沒有向之前答應他的那般放過他,而是將其殘忍殺害。曹爽死後,大權則徹底落入司馬懿之手。司馬懿之所以敢在當時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原因還是對手曹爽太菜了,不僅無德無才,還沒有膽識。司馬懿在曹叡死後,終於等到了曹家一個庸人掌權,這才有了底氣去發動兵變。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人心是隨著環境與處境變化的。曹丕早死,但是魏文帝曹丕給曹睿留的班底可不少,至少時任撫軍大將軍的司馬懿僅僅是四大輔臣之一,而這個時候的宗室還是能頂上事兒的曹二代們,四大輔臣佔了兩個,另外一個陳群則是提出“九品中正制”的另一個世家子弟,同樣是曹丕的老班底了。

司馬懿詭計多端,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敢發動兵變?

這個時候的蜀國諸葛亮在繼續實力準備北伐,吳王孫權也在考慮稱帝,這個時候稱帝是需要有“業績”的,所以面對南方兩個虎視眈眈的敵人,剛駕崩皇帝的曹魏政權首要任務有兩條:第一抵擋外敵,第二穩定內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