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公元617年,隋晉陽留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以尊隋為名起兵反隋,並於次年(618年)在長安稱帝,建國號——唐,煌煌大唐,由此發端。但是大唐剛建立的局面卻不甚樂觀,國內是大大小小的各路反王和割據勢力,北方有突厥人時不時入境劫掠,雖然形勢嚴峻,但是經過唐初君臣的勵精圖治,各路反王被依次討平,國內局勢大定,於是,大唐的主要目光開始轉移到了北方的敵人——東突厥身上。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隋末群雄割據(圖片源自@史圖館)

突厥一族的起源多與狼有關,傳說一小孩被母狼所救,並與之結合,誕生下10個小男孩,在各自長大之後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代,被當地人成為突厥,因此,這一支便以突厥為族名。

突厥原是柔然的臣屬,不過經過不斷的擴張,突厥完成逆襲,於公元553年攻滅柔然,雄踞漠北草原,勢力西達西域往西,東至遼東一帶,成為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但是到了公元583年,強大的突厥卻突然分裂成東西兩部,而本次故事的主角便是東突厥。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突厥人影視形象

公元626年,剛剛經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正忙於穩定內政的時候,卻接到了邊關急報,東突厥東突厥頡利可汗率20萬大軍南下,兵鋒直指長安城,並派出前軍大將執失思力進城威脅李世民投降。此時的長安城人心惶惶,由於唐軍主力部隊被牽制在另一路突厥軍隊,導致長安兵力嚴重不足。要說領導就是領導,李世民經過縝密的思考,斷定突厥大軍此次前來必定不是為了攻城,於是,李世民直接扣押了執失思力,並冒險率長孫無忌、高士廉、房玄齡、侯君集、段志玄、獨孤彥雲等六騎到長安城外的渭水便橋南岸,隔河大罵東突厥背信棄義。同時調派軍隊多布疑兵,唐朝大將尉遲敬德於涇陽之戰中擊敗突厥的左翼軍,擊敗突厥名將阿史那烏默啜。頡利見執失思力去而未返,自己側翼被襲擊,李世民已挺身而出,唐軍旌旗眾多,似早有準備,大為恐懼,遂請求講和,與李世民在渭水便橋上斬白馬為盟,並敲詐了大唐大批金銀財寶,得意洋洋而去。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渭水之盟形勢(圖片源自史圖館)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渭水之盟

但是所有親歷過戰爭的唐朝文武大臣,乃至百姓將士都明白,這次撤退,只是一次短暫的休戰,突厥人的特性,就是狼一樣的兇殘,下次飢腸轆轆時,必然捲土重來, 割肉喂狼從來換不來和平,太平生活,只有鐵與血才能換來!

於是,早在突厥人得意洋洋離開長安時,唐太宗李世民望著他們囂張的背影,只咬牙說出八個字: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此刻的屈辱,就為未來某一刻的雪恥!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李世民君臣

雪恥的一天,大唐軍民沒有等太久,不過三年。經過三年的修生養息,到貞觀三年,大唐國力雄厚,軍隊戰力增強,國際局勢也開始好轉,由於草原連年災害,使得疲畜瘦,很多羊、馬被凍死、餓死無數,突厥內部各部落也與唐朝暗通,因此,唐反擊突厥的條件已然成熟,一場漢族崛起的號角開始吹響,一副盛世的大幕也緩緩拉開,大唐鐵軍亮劍的時刻到了。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貞觀三年,東突厥進犯河西,李世民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開戰的藉口。李世民於十二月二十三日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率領中軍;幷州都督英國公李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從靈州往西北挺進;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鎮守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靈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大軍10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6路反擊突厥。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這是華夏民族歷史上,又一次熱血澎湃的征戰,不僅僅是要戰勝一個欠下累累血債的強敵,更要吹響一個民族歷經苦難戰亂後,再次崛起於世界的號角!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驍騎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進屯惡陽嶺(今山西平魯西北),在此地與突厥軍惡戰一番後,李靖率軍乘夜襲佔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頡利未料到唐軍突至,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定有主力隨後【“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慌忙將牙帳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於是,東突厥頡利可汗開始了不斷搬家的艱辛歷程。頡利剛到磧口沒多久,由於手下康蘇密降唐,繼續向陰山撤退,在渾河邊與柴紹的金河軍交戰,之後又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雲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勣率領的通漠軍截擊,大敗。頡利退屯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收集餘眾數萬。幾乎是摧枯拉朽一般,長期被遊牧民族嘲笑為不擅長騎兵戰的華夏軍隊,這次如電光火石一般,酣暢淋漓吊打突厥,幾乎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將突厥精銳騎兵全數打廢,連都頡利自覺已不是唐軍對手,即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李世民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但是這請降卻包藏禍心,名為請降,頡利實際上企圖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頡利影視形象

李世民聞聽頡利請降,當即指派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等去突厥撫慰,令李靖率兵接應。頡利聞聽唐使到來,以為忽悠住了李世民,但是天佑華夏,有了李靖、李勣等一班華夏戰神,李勣遂向李靖進言,突厥假意請降,日後必反,成為禍患,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裡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率一支精兵突然而至,必可一戰而平突厥。李靖聽後大悅,當即點起3000鐵騎作為前鋒,連夜出發, 李勣率主力後續跟進。李靖進軍途中遭遇大雪,行軍艱難,遂鼓勵全軍:天降大雪,敵軍必不防備,正是天佑我大唐,為國建功立業正在此時。並身先士卒冒雪前進,全軍士氣大振。於當夜凌晨奔至突厥宿營地附近,李靖派偏將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在濃霧掩護下銜枚疾進,至頡利牙帳七里才被發現。面對突厥大軍,蘇定方毫不畏懼,當即率領200騎兵直衝頡利牙帳,一舉沖垮突厥倉促建立的防線,併成功佔領頡利牙帳,砍倒了中軍旗幟,突厥軍見中軍旗幟已倒,遂無戰意,四散奔逃,李靖率軍跟進,突厥軍潰散,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10餘萬。唐儉、安修仁趁亂脫險而歸。只是頡利趁亂向西逃脫。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大唐鐵軍

但是,大唐天威,通達天下,哪裡又能成為頡利的容身之處呢?頡利意圖投奔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將大多叛逃。其子疊羅施也與他走散。不久,身邊只剩下數十騎兵的頡利可汗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軍。一番激戰後,唐將張寶相將頡利可汗擒獲,解送長安,東突厥宣告平定。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李靖影視形象

這是大唐崛起的熱血一戰,這是大唐皇帝被稱為“天可汗”的開始。此戰過後,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了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唐朝此後極少收到來自其他民族的襲擾,從而保障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增廣了唐的北方統治面積,為後來的北庭都護府的建立提供了條件,也為後來的殲滅西突厥創造了機會,一個盛世大唐經此戰後已然呼之欲出。

一雪國恥——目標:東突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