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精準扶貧,黨恩浩蕩。

甩掉貧窮,全面小康。

昔日山村,改模換樣。

喜看廟前,舊貌新裝。

精準扶貧政策如陽光普照大地,如春風沐浴千家萬戶。把無數低收入、缺吃少穿、大病、殘疾、住房、教育、醫療無保障的家庭列為貧困戶。並組建工作隊駐村“圍繞搞產業、修道路、清水渠、立電杆、建房屋、重教育、強身體、樹新風”開展幫扶。

2017年,我被本單位委派參加了這場偉大的惠民工程“精準扶貧”工作。記得進扶貧村時候,陳隊長向我介紹廟前的基本情況。廟前是濠頭鄉最偏遠山區村,距離鄉政府25公里。路途遙遠,山路崎嶇,坡陡彎急,峰迴路轉,山山相連,延綿不斷。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顛簸才到達村部,比想象中還更遠更山。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廟前是革命老區重點村,位於汝城縣東北部,處於兩省三縣六鄉交界萬山叢中,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境內山清水秀,常年雲霧繚繞,似人間仙境,秀美絕倫。總面積4.4萬畝,耕地978畝,其中水田857畝,旱土121畝,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村民居住稀散,215農戶人家,732口人分散在87個自然村。村內山高坡陡,道路起伏不平,山多田地少。許多地方成懸崖峭壁之勢,呈山高谷深之態,交通不便、通訊落後、信息閉塞,自然條件差、生活十分艱苦,是典型的貧困偏遠山區。2014年村民人平收入1000元左右,村集體收入為零。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政策,通過五評法,將廟前評為貧困村,68戶生活困難的家庭評為貧困戶。

廟前是紅色村莊,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據廟前紅軍遺址資料記載,這裡留下許許多多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蹟。著名的有汝城會議、濠頭脫險、朱範合作、轉戰濠頭、汝桂起義、濠頭分田。1926年10月就成立了中共濠頭支部,曾經有無數革命前輩和元勳在此戰鬥過,十大元帥有六個到過廟前。1927年8月19日二師在樟溪苦竹坳,廟前一帶整修。1927年8月26日,舉行了汝桂秋收起義,1927年11月18日,朱德總司令從上堡出發經廟前永豐涯—牛仔塘—樟溪—濠頭—到汝城與範石生談判合作,從而保存中國革命火種。本地也湧現出許多革命前輩,朱良才,李濤,宋裕和,鄧毅剛何舉成等。廟前先後有135人參加了革命,有18個革命烈士,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黨和政府始終沒有忘記廟前人民,多次派工作隊駐村幫扶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2015年5月工作隊開赴廟前,村部坐落在一個山坳,兩棟土坯房,破舊不堪,因年久失修,屋頂上的梁腐朽,部分已經段掉了。瓦背上出現了幾個大洞,晴天太陽直曬,雨天雨水漏入。屋內碎瓦散落,雜草叢生,十分淒涼。村主幹只能擠在村小學兩間狹小的房子裡辦公。室內擺放兩張60年代的辦公桌,條件相當簡陋。

安頓好之後,由村主幹帶路,工作隊到每家每戶走訪摸底,並把每戶的家庭情況做好記錄,為制定一戶一策的幫扶措施奠定基礎。由於居住分散,通往農戶家的路多半是羊腸小道,道路凝泥,行走艱難,走訪必須穿上雨靴才敢上路。一個叫軋田壩的組距離村部12公里。村內手機無信號,無法與外界聯繫。我們所到之處,看到的幾乎是土坯房,房屋的外表是裸牆,有的牆體因風吹雨淋,沒有粉刷已經變得非常陳舊老化,搖搖欲墜。房子蓋的是土瓦,也有少部分還蓋著杉樹皮,房內的地板全部是用泥土鋪就。多數農戶用明竹竿把山泉水引到家門口飲用,也有個別農戶靠到幾百米遠的地方挑水吃。整個廟前山多田地少,糧食產量低。雨水天氣多,晝夜溫差大,空氣溼度大人畜容易生病。到過廟前的人,心裡都有同樣的感覺,這裡的條件太差了,生活環境惡劣。由於條件差,娶媳婦都很困難,娶個老婆未必能安心。下山組有個村民娶了一外地女子,在廟前生活了幾年,還生了兩個小孩,因為條件太苦最終還是離了婚。據不完全統計,廟前累計有幾十個年輕人到外地做上門女婿,就是沒有人到廟前當上門女婿。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要想富先修路,沒有一條好路,嚴重製約經濟發展。出行也相當困難。一位當地老者告訴工作隊,有次雪興組一個孕婦生孩子難產,當時沒有車,靠全組的男勞力用滑竿抬到鄉醫院才得以搶救。另外一位70多歲的大爺得了急病,當時有了機耕道,他兒子用摩托送往濠頭醫院就醫,砂石路太滑,途中不慎摔倒,爺倆半天才爬起來,聽得大夥心酸。當年騎摩托車趕集,碰上下雨天,一倆摩托車要幾個人幫忙推。趕集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每次都是兩頭黑,頭天夜裡5點鐘出門,到集市逛一圈,再回到家裡就是晚上9鍾。貨物進出困難,竹木資源浪費,修通組水泥路迫在眉睫。

全面瞭解本村的基本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後,召集黨員、組長、群眾代表開會,集思廣益,徵求意見,共商廟前發展大計。通過討論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建村部,修通組水泥路。工作隊根據上級的文件精神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規劃,兩年內完成村部建設、通組公路等項目。三年內全村實現脫貧,退出貧困村序列。制定幫扶方案和幫扶措施。基礎設施從水電路訊房入手;貧困戶從發展產業、就業、危房改造、易地搬遷、教育、醫療救助、社會保障、金融等方面實施幫扶,解決衣食住行,醫療住房教育等問題。

首先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向相關部門申請立項後,籌集資金,再動工修建通組水泥路,新建村部、紅軍紀念館、衛生室,修繕村小學、手機塔、安全飲水點、危房改造、實施農網改造,文化小廣場。其次抓產業發展,根據工作隊調查瞭解廟前的地理位置、氣候、土質、傳統習慣。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種植藥材、高山水果和土雞、蜂蜜、本地黃牛、巴香豬等養殖業。一是成立廟前種養合作社,把貧困戶納入成為合作社股東。二是引導農戶發展個體產業,促進農戶增產增收。三是扶貧與扶志(智)相結合。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廟前山高路遠,材料運輸困難,成本高、難度大。請工匠困難,同等的工價請不到人。另外部分群眾觀念落後,不支持不配合,給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開路從他家山裡經過,佔一點點山不同意。搞任何一項建設,重重困難。有一個組開水泥路,要經過幾家農戶的旱土,張三不同意,李四要補償,好說歹說都不同意。工作隊與村支兩委焦頭爛額,到該組開了無數次會議,加了幾個夜班,想了很多辦法才做通思想工作,把事情敲定。

扶貧工作事情多壓力大,村村情況不盡相同,沒有經驗借鑑,要做好只有用心幫扶,用感情幫扶,把扶貧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情,把貧困戶的家人當自己的親人,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做到入腦、入心、入夢,用真情感動他們。

通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基礎設施發生了新變化。(1)新修村內水泥公路16公里,沙石路15公里通到各組;連通了到江西崇義縣上堡鄉均源村省際公路,廟前成了交通樞紐,四通八達,8個組已通水泥路,2個組通了沙石路,形成公路網。(2)安裝202戶有線電視戶戶通,家家戶戶可以看上電視,瞭解外面的世界。(3)新建移動基站,手機可以通話、上網。(4)新建便民服務中心(舔置了電腦等辦公用品)、紅軍遺址,衛生室,圖書室,活動中心,紅軍陳列室,紅軍食堂。(5)修繕村小學,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6)安全飲水全覆蓋,集中供水,完成19個飲水工程點,全村人畜飲上乾淨衛生的山泉水。(7)危房改造全村覆蓋,土坯房全面改造或者重建,讓群眾住上安全舒適的房子。(8)易地搬遷33戶搬到濠頭集市,解決了偏遠山區貧困戶的住房困難。(9)新建紅軍烈士紀念碑,讓烈士有安身之所,家屬及群眾有祭拜之處。(10)在村部和主要路口安裝太陽能燈40盞,照亮了山區,讓山區的夜晚更加明亮。(11)完成農網全面升級改造,用電正常。(12):新建文化小廣場已經完工,豐富了文娛生活,群眾有了休閒鍛鍊的場所。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產業發展發生了新變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帶動了全村群眾發展產業。一是大力發展黃桃等高山水果、黃柏、升麻等藥材、楠竹、人工造杉木林等種植業;二是大力發展養殖業。(1)成立廟前種養合作社,種植黃桃130多畝,把73戶貧困戶237貧困人口加入合作社,貧困戶佔70%股權,村集體佔30%股權。採取規模種植,集中管理,到時分紅的辦法。為貧困戶找到了一條增收的新路子。 (2)引導農戶發展個體產業,有90%的貧困戶搞起了產業,幾年來全村累計種植了黃柏、升麻等、藥材2000多畝、種植高山黃桃200多畝;8000畝楠竹改造全面啟動,人工造林9000多畝;多數農戶搞起了本地黃牛養殖,貧困戶林大爺在工作隊的幫助下,養起了本地黃牛,山地放養土雞、兩年時間收入十多萬元,不但脫了貧,致了富,還有存款。李大叔養20多窩野生蜂蜜,每年產幾十斤糖,鄒大哥養藏香豬,兩年時間賺了錢。還有200多人外出打工,人年均收入3萬多元。

村集體收入發生了新變化。集體收入突破零,電站土地租用費和光伏電站分紅,每年收入5萬元以上。

思想觀念發生了新變化。以前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曾經有人以當貧困戶為榮,認為政府的幫扶理所當然,任何事情依賴政府和幫扶人。通過思想教育、感恩教育、政策宣傳,村民的思想觀念大有改變,等靠要的思想明顯減少,樹立了自力更生,勞動光榮思想觀念。

扶貧與扶智發生了新變化。扶貧和扶智(志)效果顯著,通過宣講,村民們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理解讀書是隔阻代際貧貧的最好辦法,明白了再苦不能苦教育的道理。積極送子女讀書,四年時間就有8個貧困學生考上了大學。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群眾安居樂業,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心存感恩,紛紛讚揚黨和政府。

今日的廟前今非昔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出行方便,到濠頭鄉、上堡鄉、沙田鎮趕集只要一小時左右。貨物進出方便,農副產品升值,村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娶外地媳婦的人越來越多且能在廟前安心生活,沒人再去做上門女婿。居住在青山綠水天然氧吧裡,衣食無憂,勝過世外桃源。

通過幾年的有效幫扶,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2017年底退出貧困村序列,“三率一度”控制在規定的比例內,65戶貧困戶已脫貧,順利通過省市縣的驗收。貧困戶的生活達到“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村支部李書記欣喜地說,扶貧不僅改變了我村落後的面貌,還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不僅幫貧困戶生活上脫貧,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戶精神上脫了貧。

目睹廟前的種種變化,內心由衷的高興,只要群眾生活富裕、活得開心,對幫扶工作滿意,對扶貧工作者來說,就是再苦再累都覺得值。

[隨筆] 喜看廟前新變化 —— 廟前村精準扶貧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