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会有“原民办教师”的说法?

为生活而提神


本来就不应有“原民师”这个话题,因为对1984年末前的“原民师”(因国家明令禁止从1985年1月起公办学校不经批准再聘用代课教师)国家已经从转公办教师、招聘到乡镇机关任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教龄补贴等方面进行了安排与安置。最近一个时期,《悟空问答》这个栏目又把昔日的“原民师”重视起来,呼吁大家为那些因考试考核不合格或因个人原因离开教师岗位的“原民师”平反昭血(这些人也得到了教龄补贴),因此你提出了”为什么会有原民办教师这个说法”的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级号召把小学办到大队,把中学(含高中)办到公社,这样教师就明显不够用,原有的公办教师大部分去教初中高中。由于文革影响,师范生毕业生很少,城里的学校满足不了,更不用说到农村任教了。没办法公社就要求生产大队在社员中选派人到学校当教师(民办教师,我们这里对县里批准的称为社办教师,未经批准的称为队办教师),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这些教师对当时的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在那个时候,生产队的年轻人能当上民师(农村叫社办教师)的确是让同龄人羡慕的事,并且还引起了一些文化素养高但因家庭出身等原因没被选派的人的不满。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能当上民师的人,是生产队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不一定是生产队里同龄人中的最优秀者。

当上民师的人,他们从事教师工作,有星期天寒暑假,拿着高于一般社员、低于大队书记主任与大队会计、生产队队长一样的工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与本村农民一样分得了土地,并在村里收取农户的提留款中列支工资。后来这些社办教师中的佼佼者陆续转为公办教师,还有的到生产大队当了党支部书记或大队长,也有被录用为公社干部、县里的干部。当然也有一些因个人原因(诸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又回到生产队务农的。剩下还在教师岗位工作的,1984、1985年为了减轻地方办学的经负担,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大部分民师都转为公办,没录取的哪来哪去(1986年是最后一年组织考试)。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7〕32号)文件精神,对1985年12月31日前持有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民办教师任用证,并在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民办教师实行了退养政策。退养费收入标准不低于当地(以旗县为单位)公办退休教师平均退休费收入的2/3。 近年来,又对那些转为大小队干部、因故回到生产队务农的和通过考试没有录取的人,按教龄(最多12年)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助。

那么为什么一些“原民师”没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而到法定退休年龄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其实国家在1997年就把民师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了(我们这里1998年开始的)。由于当时有一些人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认识不够,错过了参保机会。不过后来大部分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见《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指导意见》(教人[2011]8号)。当然,到现在仍然有少部分人没参保。

如果给现在大家呼吁的”原民师”定位,其实就是为1985年以前参加教育工作的非公办教师(称之为民办教师)中那些没有陆续转为公办教师的,还有到生产大队当了党支部书记或大队长等改行的“原民师”(这些到生产大队当了党支部书记或大队长等改行的,够年限的国家给补贴),一些因个人原因(诸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辞职或被辞退又回到生产队务农的那部分人,还有不是县级批准省里备案的经过考试又不合格被辞退的那些“原民师”在呼吁。

其实这部份“原民师”与当时在国有企业(当时叫国营企业)、县办大集体做临时工的人一样性质,只不过你在三尺讲台,他在工厂务工,都没有社会保险。后来国家对这些原民师给予了教龄补贴,那些临时工的工龄又有谁给他补贴?都是一样的中国公民,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为国为己奋斗,只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你有了教龄补贴嫌少,他可什么都没有啊!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要想把这部分“原民师”的教龄和当时在国有企业(当时叫国营企业)、县办大集体做临时工的人的工龄作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视同缴费年限”很难,争取吧。



我爱我家214230147


我是甘肃天祝的原民办教师,在七二至八四年做一名当时社会的园丁确实很不容易。因为没有敞亮保险的房屋,没有标准平度的黑板。没有取暖的燃料,特别没有学习的课桌,老师没有一个象样的办公桌和椅子。桌椅是铁路上退下来的枕木代替。燃料是蒸气机运行冒出来的米灰。黑板是本人在土墙上抹一点水泥做成的,但是我一个人教一,二年级两个班四十多个小孩,年龄不均每天要承担八节课的负担,每天要完成语文,数学,体育和简单的音乐。还有当时安排二年级的毛笔写字就是大楷。可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生产队给学校在秋收的时候下达了半天要带领学生拾穗头的任务。可想而知,做为一名当时的教师多么的辛苦而努力,确考试成绩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只有懂得教学的社会人员们想一想,这个教师辛苦不辛苦。所以我们现在已上六十几岁的人了,身负腰间盘突出,不能参加体力活又没有经济来源。这个老字就没有办法脱去。难过呀!我想社会应该给我们给予经济上的养老实惠。


黃牛5


怎么会有原民办教师一说?


看了几个回答,都不对。


现在的“原民办教师”是个固定称谓,指的是1985年民师统计时辞退的民师,以及1985年统计时自发或其他原因离开民师岗位的民师,为了区别民师称谓,加了一个原字,称之为原民办教师。



1985年,是民师分水岭,山东是1985年,个别省份是1980年。在山东,1985年以前参加教育工作的非公教师,称之为民办教师。198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教师称之为代课教师。

2000年之前,进行了“清代”,即清理代课教师,代课教师被一次性补贴清退。但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极少代课教师,那是学校自我行为,他们更是临时工,干短暂时间,一般离开教育。


1992年8月,国家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关门不招民师,转正民师,中师高师学校招录民师,辞退民师,退养民师。五管齐下,民师数量锐减,其中的“辞”字,就是辞退部分民师,这部分辞退的,加上自发或其他原因1985年以前离开民师岗位的民师,就是今天的“原民办教师”。



2000年之后,民办教师通过上述五字方针,光荣退出历史舞台。


2014年前后,各地开始解决原民办教师待遇问题,对这些对共和国乡村教育历史做出贡献的原民师,进行补助。例如山东省,2014年1月9号,教育、财政、人社、计生四部门联合下发《山东省关于向农村原民办代课教师发放教龄补助的实施意见》,对“原民办教师”、“原代课教师”、“原幼儿教师”,进行了定义,并下发补助标准:原教龄1年月补助20元,60岁后可以领取。2014年开始执行。


至此,原民办教师,包括原代课教师、原幼儿教师,补助开始下发。



走过万水千山2018


关于‘’原民办教师‘’的说法,就笔者亲历和掌握的情况,作一简要分析说明。

记得在1986年时,具体月份记不清了,山东省下发通知,要求对时任在职民办教师进行重新登记造册,一式四份,自下而上逐级(乡镇教育组、县教育局、地区教育局、省教育厅)上报审核,省教育厅备案,截止时间和范围是1985年12月底前参加工作的在职民办教师。自1986年1月开始,关闭民办教师入口,各地不允许再招收新的民办教师。

这项工作为之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提供了真实数据,打下了坚实基础。自此之后,落实民办教师政策,如最终的‘’民转公‘’等,均以省厅备案名单为准。山东的这项工作在全国先行一步、开了先河。全国范围内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限定的最后时间是2000年,之后,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教师。可以说,2000年之前的民办教师(包括曾经干过和当时仍在干的),才被称为‘’原民办教师‘’。


鹰眼看社会


原民办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必须书写的一个篇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普及农村教育,喊出把学校办到群众家门口的口号。全民动员大办教育,各大队都办起学校,规模大的大队,甚至不止一所学校。这些学校,就是后来的村小学。

校舍,都是大队调用各生产队劳动力出义务工盖起来的,课桌就用长木板代替,因陋就简,学校也就开门了。

但是,办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当时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无法满足那么庞大的需求。于是民办教师横空出世。从农民中遴选出有文化的人,到学校任教师。这些人就是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双重身份,在生产队那里是农民,给顶级工分,在学校这里是教师,教育部门给一点点微薄的补助。

1977年,是民办教师鼎盛时期,全国民办教师人数达491万,面广量大的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几乎全部是民办教师支撑起来的。

从1979年开始,国家开始着手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通过“关转招辞退”,关闭了新增民办教师的大门,通过转和招,有很多民办教师变身为公办教师。一些年龄达到退休的民办教师,办理了离岗退养手续,余下的,辞退。

到世纪末,基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国家不再承认有民办教师,民办教师也就成了历史名词,民办教师也就成了原民办教师。

原民办教师,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不应忘记共和国历史上这一群特殊的教师群体!特别是被辞退的那一部分民办教师,虽然各地政府都在着手解决他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但永远没有达到他们的诉求,应继续关注这一群体,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让他们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安度晚年!


当代师说


要搞清楚原民办老师的来历,首先得搞清楚民办老师的来历。

民办老师的出现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是顺应那个时代的潮流而产生的。

这需要分两方面来阐述。第一是生员。建国初期战事结束,社会安定,又没有实行计划生育,而是开放式的生育模式。致使我国人口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仅于解放至六四年十几年的时间内,由原来的四亿五千万猛增至六亿五千万。学校学生大量增加,又加国家施行普及文化扫除文盲,不但各行政村,就连小自然村也纷纷办起了小学。这就需要增加大量的师资。

第二是师资。在那个时代,人口大量增加,而各师范学校却没有增加生员。更可叹的是,六0年至六二年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为支援农业,加强农村建设,从各学校动员部分教师到农村去。后来人们习惯把这批人称“六二压”。

还有更可悲的是六六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工厂停工,学生罢课。师范学校再没有招生至十年动乱后。在这次运动中,很多教师因为家庭成分等原因,而被打成了/臭老九〞,使这些人失去了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民办教师应运而生了。文革后期,复课闹革命。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严重缺少师资。这样,在文革中毕业或还未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纷纷走上了教育岗位。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他们的职业是教师。他们在村里挣同等劳力的工份,同时还领文教局微量的补助。成了一般农民羨慕的对象。

下面再说原民办教师的来历。

这些民办教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校为家,承担了学校几乎全部的教学任务。可以这样说,在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几十年中,农村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是这些民办教师教出来的。

在此后的这些年里,有大部分教师通过自学自修,有少数通过培训,通过考试,成为了正式教师,也称公办教师。卸掉了民办教师的帽子。所以在原民办教师这个称谓中,不包括这些人。

而另外一些人因为计划生育问题,或得罪了领导,或在耕教冲突中等原因,或被辞退,或被迫离职,或自愿而离开了学校。他们任期或长或短,有的甚至干了三四十年。

现在这些人都已上了年纪,老的七八十岁,年轻点的也已五六十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生活相当困难,于是在2013年国家对这部分人给了少量的生活补助。为了区别与现在民办学校教师的称呼,遂将这些人称为原民办教师。

虽然前几年国家已经给这些人予以了补助,但是数量太少。各省分别在教令八元至二十元区间。如今物价上涨,他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大,确实需要给他们增加补贴,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我相信,即使国家再困难,各地区财政再吃紧,也会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这是全国原民办教师的期盼!


草田张


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的最终称谓。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刚从抗战的苦难中过来,各种条件相当落后,又加之清末和民国,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率极低,国家开始着手开办公办学校。

仅凭数量有限的公办教师远远不能解现实问题。便从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中,由学校提名或当地基层组织推荐,经过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 (包括文化考查,组织审批,发给民办教师任用证”)。



在当时,生活待遇享受当地同等劳动力“工分”做为报酬。1979年国家改革开放后,由国家按月发金现金补贴,一般小学5元,中学8元,再到长期定格的小学40元,中学50元。

80年代的前几年,各地仍在招用民办教师,有的地方还通过政府出资培训、委培等多种方式,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他们在“普九”和农村“扫盲”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直到1992年教育部对民办教师的资格认证有了政策,即1984年12月31日以前任教的为在册民办教师。

随后国办发【1997】32号文件又提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五字”方针。从90年代末期开始所谓的“政策清退”民办教师,02年左右又拉开全面“清退”大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期。民办教师被全部清退,自此民办教师彻底退出了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成为教育的一个“标签”。

由社请教师、民请教师、民办教师一路更迭,漫长而艰辛,先后跨越了几十年!尊重历史,区别于民办学校的教师,更有对民办教师的尊敬,也就有了今天称谓——原民办教师吧!

历史发展到今天,国家经济的腾飞,民办教师教书育人的贡献,功不可没!民办教师的遗留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民办教师养老金补助制度在各地已经建立。不过以教龄形式发放的养老金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物价上涨的因素不相适应。应该大幅度提高教龄补贴的基数,或通过专项资金解决原民办教师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让他们安度晚年,更能体现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他们曾经工作的肯定,慰藉他们的心灵。


为生活而提神


时代发展到今天,如果在生活中听到“民办教师”这个职业,恐怕我们很容易就在脑海中与“私立学校、非体制内”等这些名词联系起来。但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也曾有一群教师被称为“民办教师”,当然现在应该改称为“原民办教师”,然而他们和现在定义的“民办教师”是具有不同性质的

他们被称为 -- “农村教育的脊梁”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是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而教育一直是决定国家未来和前途命运的重要基石,这时国家为了重新兴办和发展教育,鼓励了很多群众参与办学和教学,政策上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且发展得相当壮大,并在1977年达到巅峰(有471.2万人,占当时中小学所有教师的56%),真的可谓是声势浩大。


“原民办教师”主要的产生原因我认为可能是以下两方面

NO.1 落实解决大批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

虽然我们现在说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在2003年起全面贯彻落实,但是这样一个方案是早在1945年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已经提出“要将全国80%的文盲扫除,是新中国重要的一项工作”(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义务教育的名词。但是都是要解决国民教育问题)。

但是在当时这样一项工作却遇到很多的障碍,其最难克服的就是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因为在当时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设施实在是太差,既没有完善的教学设备,更没有足够的优秀的教师。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只有20%,师资力量相当匮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为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只能够鼓励各地的群众共同兴办学校,聘用一些非体制内的教师用于教学,然后国家财政会适当补助。就这样为普及义务教育打开一个口子。但是这些聘用的民办教师在文化和教学水平上是比较低的,但是对于当时全国80%的文盲来说,他们也能够凑合着用,所以在当时算是聊胜于无吧。

NO.2 人口的激增和师资短缺的压力

在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卫生事业得到显著发展和进步,国民的人口死亡率已经得到很明显的下降(直接从1949年的20%下降至1958年的11%)。但是由于在当时国家并没有提出“计划生育”的政策,所以婴儿出生率却没有同比下降,依旧保持着成立前的千分之三十七左右,属于高增长的速率。所以在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不变的共同作用下,人口基数的增长成为必然(数据表明在年平均增长人口上,1949年1000万上涨至1957年的1479万)

所以在这样一种共同作用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适龄儿童已经非常达到很高的基数,但是于此相对应的却是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造成公办师资力量非常短缺(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农村,很多学校都是无人任教),然而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这段时期里面,全国各个农村地区都有很多的适龄儿童需要去入学。但是当时在公办教师的编制上当地政府也没有足够名额去提供,特别是对于那些贫困山远的农村,除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外,师资的稀缺也是一大痛症。种种原因迫使当地的教育部门决定聘用一些有点文化水平的农民走上讲台,以解决当时对于儿童入学的紧张问题。

因为他们的工资是按照工分和粮食计算的,有时地方财政也会给这些老师进行补贴。所以这些老师没有被承认为教师资格,自然也就不能进入国家的事业编制。也因此被大家称为“民办教师”。


但是这样一批民办教师可以说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走马上任,同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被放弃。这样一种放弃历史上称为是 -- “清退”

这样的政策最早是在2005年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针对民办教师的处理方案上说“要尽可能的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将余下的44.8万中小学民办代课老师全部清退”。这样一种清退措施的具体执行原则是:只要你是1984年12月31日以后任教的民办教师,全部离开教学岗位。但是在1984年12月31日前登记在册的民办教师会纳入“民转公”的计划中,给予国家教师编制。

总的来说,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政府对这些民办教师通过转、招、辞、补等方式的共同作用下,那些84年以后不在册的民办教师也已经大部分被清退,

所以“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基本上在2000年以后就消失了。


但是为什么直至2005年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依旧说“要全面清退存在的44.8万民办代课老师”?下面我针对这样问题简单说下(算是离题了,哈哈)

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这其中有“代课”的字样,对没错,就是特殊在这个“代课”上。因为国家在80年代后为提高国家师资队伍水平,明确规定不能够继续增加新民办教师。

但是有些落后的贫苦山区实在是没有经济条件和环境去吸收优秀师资,即便是分配的师范生也不愿意去。而且这些地方政府也是比较的穷,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造成本就稀缺的公办教师纷纷出走。所以这些地方依旧是留用那些84年以后的民办教师,他们就被称为是“民办代课老师”,这44.8万人大部分都是属于这类。

也是因为这类“民办代课老师”自身性质的临时性,绝大部分都是不隶属于编制里面,国家也不再提供转正的机会(1984年以前的才有),也没有在退休养老上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很多都是采用给予补贴的方式清退)。再者因为这些民办代课教师放在今天很多已经是年龄偏大,也不太可能统过师范重招和考编这些高难度考试。所以这类民办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也就一直堆积到现在。


纵观整个“民办教师”的发展和成就,虽然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民办教师对我国基层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其地位也应该被社会肯定,更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国家最后能够将他们纳入国家编制里面也是属于人之常情(虽然只是84年以前的民办教师),他们应该得到这样的照顾。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骨子里的谦卑


“原民办老师”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份是农民,职业是教师。答清题主的问题,这就要揭开民办教师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逐步退出教育领域的过程。

【乡村关中】的小学全部是民办教师代课,到初中也有民办教育代课,所以,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题主关心民办教师群体,引起社会热议。我是头条号【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业政策解读,农村民俗见闻,农民喜怒哀乐,种养殖经验,土地耕种时令,全在我【乡村关中】。那么,我们回顾一下民办教师从诞生至退出的全过程,给网友一个完整细致的答案:

第一,建国初期全国文盲农村占80%,城市人口占7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经过民国时期近百年的社会战乱,我国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当少。

第二,建国后人口猛增。解放初期国民抱着“人多力量大”的思想,从1949年至1964年我国人口从四亿多增长到六亿五千万。

第三,新中国刚成立后,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展开。师资力量就从社员、市民中挑选能认字的人。这是民办教师最初的形态。他们白天上工地,进工厂,晚上教社员、工人认字,学习。

第四,开展扫盲班大见成效。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我国近一亿人摘掉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堪称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奇迹。

第五,文革十年动乱期,教育事业完全中断。从1966年至1976年,工厂停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学校停课。一些当年“成分”好的受过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家庭,纷纷被打倒,我国教育事业停滞不前,出现了十多年人才断档。

第六,文革结束学校复课,严重缺少师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从有限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中推荐任教。由当地村基层组织推荐,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发给民办教师任用证。这批人正是现在社会热议的民办教师群体。

第七,从六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末,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招请(社请教师)、乡镇招请(乡请教师)、民办教师(民请教师)等形式。民办教师一直承担着我国基层教育,乡村教育,为我国基层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第八,在这40年中,部分民办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参加当地组织的“民转公”考试,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国家正式编制教师。而一些没有考试,或者错失机会的民办教师就慢慢被政策清退。

第九,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各地市、县先后办起了师学校,大力培养师范生,培养教师,一些中专、中师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同时,我国在九十年末推行高校扩招,一大批高中毕业生进入到高校学习。这些经过师范类学习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意味着“民办教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第十,1992年教育部颁布民办教师的资格认证,文件中指出1984年12月31日以前任教的为在册民办教师。

(1)1992年8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著名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

(2)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从此进入到历史性的转折。

第十一,一九九七年九月七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办发[1997]32号) 《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提出要在加强管理、提高素质、改善待遇的同时,全面贯彻“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逐年减少民办教师数量,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目标的实现。《通知》确定了随后几年的分年度目标:

①1997年民办教师占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比例要从1996年的17%减少到12%;

②1998年比例减少到7%;

③1999年比例减少到3%;

④2000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结束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并存的历史。

但考虑到各地教育的实际情况,2002年全国各全面“清退”民办教师。自此民办教师彻底退出了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成为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标签”。

第十二,民办教师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现在当初的民办教师都进入退休年龄,且丧失劳动能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活补助,解决他们生活实际困难。

第十三,现实的社会意义。民办教师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在“扫盲”“、普九”和乡村基层教育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他们义不容辞的担负起社会教育责任,社会不应忘记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


你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我在下面留言评论区等你,我们共同探讨学习。


乡村关中


原民办教师,一个非常具有历史特色与历史意义的名字,它代表着特殊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原民办教师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产物。

原民办教师与现在民办学校的教师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为什么会被叫做原民办教师的原因之一。当今的民办教师主要指的是在私立学校任教的教师,这类教师与公立学校的教师是有区别的,他们虽然都是从事教育事业,工作性质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私立学校的教师是没有国家承认的正式编制,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企业职工或者“临时工”。当然,这类教师在比较好的学校中,待遇也是非常好的,并不一定就差。

与私立学校教师有差异的原民办教师,他们也是没有国家承认的正式编制,当时他们在国家教育事业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选择了到公立学校担任代课教师,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学校里代课教师(临时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当时这类民办教师的数量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要比现在的代课教师的比重高的多。

从现如今的实际来讲,原民办教师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亟待解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教育部及各地政府都纷纷出台了具体政策,为原民办教师解决相应的养老问题,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省份原民办教师的养老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医疗问题上也有省份已经开始试水,正在探讨比较合适的方案,以确保原民办教师可以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