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YANGHUA-2046


魏延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在位时的重臣,也是蜀后主刘禅继位前期蜀国的国防中坚。

当初,刘备率军攻取汉中还成都时,要选一将留守,大家都以为此重任非身经百战的猛将张飞莫属,张飞也有此意,刘备却慧眼识才,破格提拔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牙门将军魏延。大家见刘备如此,都有些惊讶。

当时的蜀军中将星闪耀,人才济济,除关羽驻守荆州外,张飞、赵云、马超甚至老将黄忠都比魏延名头响亮,按理说汉中太守一职咋都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魏延。可善于识人的刘备偏偏就看好他,将镇守汉中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其实,刘备心里有数:关、张、赵、马、黄都是勇冠三军的骁将,这几位冲锋陷阵、乱军中直取上将首级都不在话下,若论起奇谋将略、诡诈用兵来,都不如足智多谋的魏延。在选谁担任汉中太守一事上,刘备反复斟酌,终于弃张飞而任魏延,从事后效果来看,他的抉择无疑是明智的。

刘备拜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在蜀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

客观的说,“发于卒伍”的魏延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若论军事业务水准,甚至不逊于诸葛亮。而且,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绝非演义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是一个长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谋勇兼具,对蜀汉忠心耿耿,且屡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汉中的企图,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御法替蜀国牢牢地把守住了汉中这个北大门,时间跨度竟长达40年。

魏延据守汉中之初 ,正值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 。公元219年,留守荆州的蜀汉前将军关羽突然发起了针对曹魏的襄樊战役,开局时所向披靡,形势大好,不料却被盟友东吴抄了后路,关羽兵败身死。之后,刘备为复夺荆州,同时为关羽报仇,率大军空国而出,讨伐东吴,因战略战术失误,蜀军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吴将陆逊击溃,刘备领残军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郁自责中病死。蜀军东征惨败,导致刚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内部一片骚然,叛乱、哗变、内讧此起彼伏,北方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侵入汉中。

魏延果然有大将之才。他统兵有方,攻守得当,屡次击退魏军的攻伐,使其无机可乘,长时间不敢轻易图谋汉中。魏延极善以奇用兵,战略战术运用得无懈可击,不仅让曹魏谋夺汉中的企图一次次落空,也为稳定蜀国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也用事实证明了当初先主力排众议攫拔自己是多么的英明睿智。

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魏军,魏延是怎样做到使汉中固若金汤的呢?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当初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时,(魏延)将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汉中)外围以御敌,若魏军来攻,因外围蜀军牵制,轻易攻不进来。兴势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击溃曹爽,就是因为坚守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是参透了汉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敌我态势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御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坚守汉中长达40年,就是坚定不移执行了“以城垣为依托,将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围,使敌军无法集中力量直捣核心,再相机发起反攻,驱逐或歼灭汹汹来犯之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正确方针。

诸葛亮死后,被誉为“陇西奇才”的姜维承袭了他的衣钵,开始独揽蜀汉军政大权。他全面主持蜀国军政后改变了以前的军事作战思路,特别是在防守汉中上,用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屡被验证的成功模式。

姜维认为,魏延制定的策略过于保守,它虽可以防御敌人,但却不能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可以一次次卷土重来。姜维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法,叫“敛兵聚谷”。就是等魏军进攻时,撤回部署在外围的兵力,再坚壁清野,重兵据守汉、乐二城,拖住魏军使其无法进兵平原地区。 蜀军则不停地派出小股游兵袭扰敌军,使其不得休息,待敌粮草耗尽, 疲惫不堪,被迫撤军时,以逸待劳的蜀军大部队全力出击,定可歼灭来犯之敌,大获全胜。

姜维否定了魏延的战略方针后,开始全面实施自己的“ 新军事思想”。他将部署在外围的蜀军主力全部撤回,命蒋斌守汉城,王含守乐城,为了增加防御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堡垒。

姜维的战略战术思维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忽略了魏、蜀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将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确实是好办法,但自己必须有远超敌军的实力以及超强的机动能力才有必胜把握。蜀军以步卒为主,长于山地战,而来自北方的魏军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迅捷飘忽,机动能力比蜀军强太多。姜维之法实际上是以短击长。即使魏军矢尽粮绝,被迫回撤,靠两条腿追击的蜀军跑得过魏军的四条腿吗?机动能力远逊对方,对撤退魏军实施合围并一举围歼的计划很难奏效。

更加危险的是,姜维将魏延布防在外围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汉、乐二城,实际上战略纵深已大大缩小。魏军长驱直入,一旦攻破汉、乐防线中的一个点,整个汉中防御就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魏军如果攻破汉、乐防线,其后一马平川的汉中谷地便无险可守,取汉中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汉中一失,西川就等于门户洞开,危若累卵了。后来发生的事证明,正是由于魏军一举突破了汉、乐防线,直接导致了汉中失守。汉中沦陷,蜀汉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魏延用攻守平衡之法,牢牢扼守了40年的战略要地汉中,到姜维手上很短的时间(个把月)就拱手送敌了。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后,魏军大将钟会、邓艾率军进击汉中,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退守汉、乐二城。钟会命魏将荀凯和李辅各领一万人马分别围住二城。他自己则率主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最后顺利地西出阳安关。

如此一来,姜维精心构筑的汉、乐防线不攻自破,汉中也就成了魏军的禁脔。钟会率大军围攻剑阁之时,邓艾就可以率偏师从容地寻找入川捷径,最后偷渡阴平,突然杀到成都城下。如果汉中不丢,蜀汉凭借险峻的山川地理优势抵御入侵,绝不会那么快就匆匆退出历史舞台的。

蜀汉智者费袆曾经告诫过姜维,希望他戒急用忍,缓缓用兵,不要侥幸地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靠速战速决击垮曹魏,兴复汉室,一旦出现纰漏,很可能满盘皆输,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姜维在事关蜀国存亡的危急时刻,居然祭出昏招,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确实令人难测其动机。姜维擅自改变魏延卓有成效的作战理念,致使汉中易手,西川朝不保夕,肩负振兴蜀国重任的他为何如此大胆轻率呢?西晋大儒傅玄对他的一句评价很是精准:“维为人好立功名”。就是说姜维好大喜功,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他冒险急进,想迅速成功,以致利令智昏,居然赌上了国运,结果不仅自己没有建功,还彻底断送了蜀汉的江山社稷。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因为姜维变更了魏延的守御方略,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但是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意思就是说,这样消极防御虽然可以把对手挡回去,但是不能歼灭对手,姜维要打歼灭战,他拟定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这个计划说穿了就是诱敌深入,坚固据点阻碍敌人后方补给,一旦敌人撤退后方的坚固据点可以把对手的退路限制在几条小道上,最终加以歼灭,形成大歼灭战。这个战法有点类似苏德战争德国元帅莫德尔的防御战术,建立坚固支点,作为防线支撑,当防线被突破时,并不撤退,而是利用坚固支点继续牵制对手的其他部队,当敌人突破防线的集中兵力节节抵抗,当对手失去攻击锋芒的时候,立即组织装甲部队从两翼反击,包围歼灭突出的敌人,而后恢复防线。这个战术的要点有两个,一是防御支撑点够坚固,二是反击的力量要够强悍和足够快。

姜维这个“敛兵聚谷”的战略创举能成功吗?

不能,因为姜维独木难支,能力不在他之下的名将王平,在四年后便死了。没有了魏延,又没有了王平,姜维这个救火队长双拳难敌四手,后方又有奸臣掣肘,结果“敛兵聚谷”变成了“开门缉盗”,最终一败涂地。这失败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战略若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执行,则会变成一个最糟糕的战略,贻笑大方。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这问题问的,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只守一个月……要吹魏延黑姜维也不是这么瞎编数据的。

刘备拿下汉中是公元219年,魏延死于公元234年,满打满算才15年,而且自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汉中的军务基本都是诸葛亮接管了,魏延实际守汉中也就8年的样子。在这中8年里汉中一直没有什么军事压力,倒不是曹魏怕魏延,而是在刘备攻占汉中以后,随即就发生了襄樊之战,关羽北上进攻襄樊,曹魏损失惨重,曹操一度都想迁都。之后虽然关羽兵败身亡,但是曹操此后不久也去世,曹丕继位以后魏蜀吴三家都在荆州虎视眈眈,关中一线大家相安无事。

汉中防御第一次经受考验,已经是公元230年,诸葛亮屡次北伐已经让魏国很是头大,曹真决定主动出击教训一下蜀汉,可惜天气不帮忙,魏军在雨里爬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到汉中,这次伐蜀战役不了了之。魏延作为蜀汉仅存的几个大将之一,和吴懿一起被诸葛亮派了到魏国境内骚扰对方,并在阳谿击败费瑶、郭淮。不过此时主持汉中防御作战的还是诸葛亮,没魏延什么事。

姜维开始是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他正式总掌蜀军大权要到费祎去世,也就是公元253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姜维也算守了汉中10年了,时间比魏延要长的多。而且姜维面对的局势要比魏延严峻的多,他的失败更主要是因为蜀汉的总体实力已经下降,刘禅昏庸无能,而不是他的战略不对。

早在钟会打算伐蜀前,姜维已经得到情报,并且特意上奏刘禅,希望加强各处防御,然而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刘禅的重视。而魏军此次动员的兵力多达16万以上,远远超过蜀军,如果继续用魏延分处防御的战术,那么也很难阻挡魏军前进。更关键的是,即使保住汉中,蜀军主力被钟会吸引,那么邓艾一样可以走阴平直接攻击成都,光守汉中可挡不住邓艾。此时蜀军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困乏,兵力不足,除了姜维,已经没人能挡住邓艾的奇兵了。

所以此时不管谁来守汉中,用哪种方法守汉中,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沉的经远


两人的战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汉中的策略,是层层设防。他依靠汉中的崇山峻岭,建设了坚固的城池堡垒,组成了一道完备的国防线。这道防线“拒敌于国门之外”,魏军不能前进一步。历史证明,魏延的防御战术是很成功的,这道防线多次击退魏军进攻。

姜维则是另有打算。他觉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动防御、击退魏军,不能有更多的战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他主张放弃汉中多数的堡垒、据点,蜀军退守汉城、乐城、阳安关,只在这几个据点抵挡魏军。同时,对魏军坚壁清野,并留部分蜀军在魏军后方打游击。魏军进入汉中盆地后,想进攻,攻不破汉城、乐城;四处找不到吃的,后勤补给线又太长,必然不能长期坚持。等魏军后撤的时候,守城蜀军发动反攻,外围打游击的蜀军断绝其后路,可一举歼灭魏军。

个人认为姜维的战术没有问题。蜀国灭亡不是他的锅。要怪只能怪刘禅、黄皓。


国史拾遗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魏延镇守汉中13年,并非题目中的40年。而姜维镇守汉中15年,并非题目中的一个月,最后汉中在姜维手中丢失。那么为什么汉中会在姜维手中丢失?姜维有责任吗?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关于汉中的防守问题,有一个原则叫谁进攻,谁负责防守。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谁北上伐魏,谁负责防守汉中,这叫攻防一体化。当然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况。

刘备夺取汉中后,任命的第一个镇北将军,也即汉中太守为魏延。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只负责防守北方曹魏的进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是单纯的防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立主北伐。诸葛亮把魏延带走用于进攻关中,而汉中另派别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时是派赵云来防守汉中。这就叫谁进攻谁防守。也就是说诸葛亮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这时汉中防守的主要责任人其实是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马,负责进攻。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杨仪争权,造成魏延被马岱所杀。至此13年间算是魏延镇守关中的时间,基本做到了力保汉中不失的目标。

魏延死后,吴懿入驻汉中,成为新的汉中太守。吴懿只是个过渡,只干了3年时间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负责监管汉中事务,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吴懿镇守汉中。直到6年之后,王平官升大司马府前护军,王平才开始正式接手汉中,成为汉中太守。

王平继续沿袭魏延时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关中进汉中的五条栈道,并且在栈道口据险守城。曾经成功击败过曹爽的进攻。王平驻守汉中5年,在这5年间确保了汉中的稳定。

王平死后,紧接着费祎遇刺,于是姜维的权利有所扩大。费祎在位期间,给姜维的兵不过万,因此姜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费祎死后,姜维专权,既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

这时姜维改变防守策略,将兵力收缩至汉、乐二城,将漫长曲折难走的栈道交给了魏国。用姜维的话说,这叫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将敌人放进来打,以求取得大的战果。结果主力都被姜维调去攻取狄道和陇西,汉中兵力空虚。

汉中兵力空虚到什么程度呢?汉、乐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卫。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维前后北伐十几次,战果都不大,造成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后来黄皓专政,直接在刘禅面前告姜维的状,说姜维连年征伐,空耗国库,劳民伤财。黄皓建议刘禅调姜维回来任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姜维知道后上书刘禅,要求惩办黄皓专权,巧言令色,扰乱朝纲。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支持黄皓,都对姜维不满,认为姜维这样打下去迟早会把蜀国的财政打垮。姜维自知有些理亏,于是上书刘禅要求滞留沓中,屯田养兵。刘禅为了缓和矛盾,批准了姜维的上书。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汉中主力被姜维带到了沓中,而汉中防守兵力薄弱。后来,司马昭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在钟会建议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军负责堵截姜维,魏军主力十万人直扑汉中。

汉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栈道上几乎无兵防守,因此钟会的十万大军几乎毫发无损的就占领了汉中,钟会留2万人围困汉、乐二城,然后率领其余兵力直扑成都。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钟会被姜维追上,堵在剑门关。然后邓艾奇袭阴平,迫降成都,蜀国灭亡。

从汉中的丢失过程来看,姜维是有责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带走了,防守的责任他却推给了刘禅。在钟会进军汉中的危机时刻,刘禅无奈紧急派廖化、张翼和董厥驰援汉中,但是已经晚了。钟会早已经进入了汉中。汉中一失,等于川蜀的臂膀被斩断,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防守汉中13年,吴懿防守汉中9年(过渡期3年),王平防守汉中5年,这些人在防守汉中期间,由于策略得当,不但防住了汉中,也对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后,姜维负责防守汉中。姜维改变了原来的防守策略,弱化了关中入汉中栈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内部的斗争(黄皓专权),最后被司马昭和钟会抓住机会,汉中丢失。这其中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每日趣评


魏延守护汉中40年,姜维一个月就丢了,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外部环境不同了,魏延守护的时候是刘备最鼎盛时期,而且适当还有很多大家族依旧心向汉室,曹操主要精力也放在解决内部问题上;而到了姜维时期,魏军隔三差五就对汉中发起进攻。

其次,战略不同,魏延采取防守战略,我们是知道的,汉中易守难攻;而到了姜维,他是北伐统一中原的响应者,因此转守为攻,但是面对邓艾和钟会,他招架不住。

最后,国力不同了,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是蜀汉国力正盛,士气高涨,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人民都认为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姜维呢,蜀汉国力已日落西山,再加上内部有黄皓等奸臣主持,士气低下。

因此很快就丢了汉中。




弄潮儿xw


我们来看看蜀汉拿到汉中219年,到蜀汉灭亡时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汉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吴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济248年-263年。

特别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驻扎汉中,也就是说227年-234年,诸葛亮是实际的汉中最高长官,那么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时间。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魏延掌控汉中时间8年,没有像题主说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大守算到他被杀,也只有15年时候,远达不到40年。

为什么魏延能守住汉中呢?当时刘备在选择汉中太守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没有选择大家所认为的张飞,而是选了魏延。

魏延的口气也是很大,说如果是曹操亲自来了,我就为汉中王抵挡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将领率十万部队过来,我就将他吞并了。可是在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魏军没攻过来过,他当然抵挡得住了。

那么魏军前前后后来了几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领三路人马进攻汉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实在受不了,就直接撤军了,连汉中的大门都没见着。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为了提高自己的军功威望,就率了七军魏军进攻汉中,可是汉中的王守和费祎据险而守,曹爽他们过不来,曹爽的手下为进为退吵个不停,最后还是撤军。

第三次就是263年,钟会邓艾带着近二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姜维就改变以前据敌于汉中之外的作法,因为那种只能御敌,不能歼敌,直接把魏军放进汉中,然后据守汉乐二城,他认为,这样就能够打击敌军补给线,这样就能获得大功。

但是这种做法就有两个问题了,像邓艾从阴平进入内部,姜维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么剑阁就守不住了,另外魏军的数量实在太多。所以姜维的这一手安排,直接被邓艾的度阴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导致蜀汉的灭亡了,所以确实是姜维的布置有问题,心太大。

 


历史简单说


魏延并没有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从219年担任汉中太守,到234年去世,满打满算15年左右。

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汉中北接关中,南临西川,不仅地理位置险要,而且物产丰饶,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会让来谁镇守汉中,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由于刘备已经让关羽镇守荆州,而张飞在军中资历威望仅次于关羽,所以人们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担此重任,张飞也认为应当如此。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竟然启用牙门将军魏延担此重任。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牙门将军这个职位。刘备手下只有两人担任过此职,一个是赵云,另一个就是魏延。赵云不必多说,常年随刘备鞍前马后,是刘备的亲信。而魏延能担此职位,可见他在刘备心中和赵云的水平不相上下。

魏延原先是刘备的部曲,小兵一个,没背景没人脉。但是他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硬是从小兵做到了牙门将军,有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而这也是刘备看重他的地方。但是和张飞相比,魏延还是嫩了一些,所以满朝文武对此非常不解。

刘备为了服众,又升任魏延为镇远将军,还让他当着群臣表决心。魏延大声说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来,我就据险坚守;如果敌人较弱,我可以把他们一举歼灭。

此言一出,刘备非常满意,群臣也佩服魏延的豪气。

当然,魏延不是干说大话,他防守汉中的策略非常务实得当。

何谓务实得当?因为自刘备夺取汉中后,接连遭遇关羽失荆州和夷陵惨败,元气大伤,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

此时魏延的策略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依托秦岭天险,在汉中外围设立关卡重点防御,借以消耗拖垮敌人,使其不战自退。

所以魏延坐镇汉中时,曹魏并没有进攻汉中。227年诸葛亮北伐坐镇汉中,汉中的防务实际上由诸葛亮主持。234年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继任汉中太守,他们继续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并成功挫败了曹魏的进攻。

最有名的当属王平击败曹爽一役。

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建立军功兴兵十万由骆谷进攻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诸将想放弃外围据点,退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城的援军。王平认为这样不可,如果涪城的援兵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坚守外围据点,等待援军。

最终王平坚守外围,费祎率军从涪城赶来,并阻断曹爽后路。曹爽拼死突围,十万大军死伤甚众,大败而归,钱粮驮马消耗更是惊人,致使关中地区好长时间缓不过来,羌胡对此怨声载道。

这就是魏延防守策略的经典应用,如果能一直延续下去,曹魏不会像后来那样如此轻易就拿下汉中。但姜维却彻底抛弃了魏延的策略,采用“敛兵聚谷”策略,导致汉中面对曹魏进攻仅仅一个月就丢失了。

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

蜀汉后期,姜维北伐的主要方向是陇西地区,为了集中兵力,他放弃了魏延防御汉中的策略,改用“敛兵聚谷”之策。

所谓“敛兵聚谷”,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据守汉、乐二城,放敌军进入汉中,借助汉中崎岖的地形来拖垮敌人,寻找机会予以重点歼灭。258年,汉中督胡济正式施行姜维的策略,收缩汉中外围防线,重点防御汉、乐二城。

263年,蜀汉大将军姜维为躲避黄皓的陷害,在沓中屯田避祸,曹魏看到姜维率主力驻军西北的沓中,认为汉中守备空虚,所以兵分三路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

其中邓艾率3万人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人进攻阴平桥头,阻断姜维的退路,钟会则率12万人直逼汉中。曹魏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一举拿下汉中并歼灭姜维,这样一来蜀汉就崩溃了。最差也要拿下汉中,这样蜀汉灭亡便是迟早之事。

此时胡济用姜维之策,放弃外围据点,坚守汉、乐二城。钟会围攻不下,只能绕过这里直奔南面的阳安关,一切按姜维的预料发展。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阳安关守将蒋舒却临阵倒戈,投降曹魏,致使阳安关失守。钟会获得了大量的粮草辎重,缓解了燃眉之急,致使汉中沦陷,姜维的计划就此落空。

其实这个计划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汉中将士能坚决贯彻,钟会大军很可能会像姜维预料的那样被拖垮在汉中崎岖的山路之中。但事与愿违,失去汉中后姜维已经无力回天,所以对于汉中失守,姜维作为最高统帅是必须要负责的。


石头说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文学形象,并不代表历史上的魏延

关于魏延,大家应该有一个区分,就是文学形象中的魏延和历史形象中的魏延,两个人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热爱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演义说到底就是还是文学艺术加工,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魏延描述为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成为《三国》里面的反面人物,在后世中,由于人们不能将魏延的形象进行区分,最终对魏延的误读偏多。

实际上历史上的魏延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说起来《三国演义》让魏延比窦娥还冤屈。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根本就没有谋反之心,陈寿在著《三国志》中写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可以说,之所以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会出现这样的内讧,还是诸葛亮的原因,未能协调好部下的关系,凡是亲力亲为,却没有让手下各司其位。

本文就来讲讲魏延为何能够在汉中汉中15年(并非40年)。

魏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降将,而是一个拥有私人武装的小军阀,后来随刘备入川,虽然魏延的身份没有关羽、张飞、马超等人的地位高,但也是深受刘备信任,说实话当时刘备的队伍是膨胀扩充的,本来就缺乏良将,魏延更是“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魏延何德何能可以成为汉中太守?

刘备本来如丧家之犬,好不容易取得荆州(部分)和益州以作立足之地,随后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决定夺取汉中之地,以效仿刘邦成就霸业。

刘备因此与曹操在汉中之地进行了激烈的对抗,最后曹操以汉中“鸡肋”将其放手,刘备因此实力大增,蜀汉军事集团达到巅峰时期,关羽受到来自刘备在汉中取得胜利消息的刺激,也开始积极扩张,以为呼应,结果败走麦城,这个暂且不说。

打下汉中之后,派谁来驻守是一个问题,关羽镇守荆州,剩下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大将,然而这其中黄忠年纪过高,马超并非嫡系,能够升任的只有张飞和赵云。

但是赵云是卫戍司令的职务,刘备在成都的根基也不是太稳,需要赵云来震慑,最有可能的人选应该是张飞,形成桃园三结义,三兄弟一个荆州,一个益州,一个汉中的格局。

然而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刘备竟然“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刘备在魏延的任命仪式上故意问魏延,如果曹操来犯,你如何应对,魏延回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侧漏不侧漏,曹操主力有多少,三四十万应该是没问题吧,魏延说我只能防守了,如果曹操只来十万人马,我自己就把他灭了。

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正常驻军下,魏延的麾下绝对不会超过三五万人,这就是魄力。

能够选魏延,表明刘备其实比诸葛亮会看人,尤其在马稷的使用上,也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

魏延镇守汉中时期的为何能够守得住?

首先,魏延采取的防守策略得当

魏延据守汉中的时候采取的是:“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 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 皆承其制。”

在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时候就说过汉中和关中之间地势复杂,谁想打谁都不容易,这也是魏延之所以敢说曹操即使全军来战也能够守住,压根就不给曹魏政权机会。

接替魏延担任汉中太后的王平也采取这样的策略,在公元244年大败曹爽十万大军。

姜维后来镇守汉中失败,实际也是对魏延防守策略的放弃,姜维放弃了魏延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而是采取放弃汉中外围据点的方式,打算将曹魏军队引入盆地内部然后再进行围歼的策略。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曹魏军队开入汉中后,直接长驱直入了,根本就没有给姜维构筑二次防线的机会,更别谈什么击敌了。

其次,魏延镇守期间,蜀汉和曹魏政权之间没有过多的战争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时候,是公元前219年,正是上面讲到的关羽在荆州威震华夏,也是曹操重要防守的地方,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走了,曹丕主政期间主要发动对吴国的战争,因为当时蜀国在夷陵大败之后已经没有精力攻打魏国,这个时期,曹吴之间战争不断。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诸葛亮趁机进行北伐,当时魏国的形势并不是太多,对待蜀国的进攻也只是防守为主,一直到诸葛亮死的时候,魏延也就去世了。

可以说,魏延驻守汉中期间,魏国也知道蜀国易守难攻,并未对其发动进攻。

实际上姜维也并非无能,姜维在汉中镇守了25年,并且进行了N次北伐,当然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曹魏史书对姜维的北伐称为骚扰,就可以知道姜维北伐的规模了。

当时吴国进入自守阶段,曹魏在忍不可忍的情况下发动对蜀国的进攻,姜维随即被打败。

当然,蜀国灭亡不是姜维一个人的锅,病入膏肓非一日之功。


史论纵横


首先说,魏延镇守汉中只有8年而不是40年,起点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沔阳自称汉中王,之后留魏延在汉中镇守,终点是到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魏延任诸葛亮的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一直没有再回成都,汉中方面的事务都由诸葛亮说了算,镇守汉中的主要职责已经与魏延无关了。

先说魏延守汉中。

魏延在8年中之所以能守住汉中,主要是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决定的。刘备称汉中王后发生了关羽失荆州事件,之后刘备率兵报仇,再之后刘备死了,蜀汉与孙吴恢复了关系,当时的焦点在荆州。

在此期间曹操也死了,儿子曹丕接班,曹丕把打击重点放在了孙吴,先后三次南征,汉中并不是曹丕关注的重点。

也就是说,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汉中没有面临太大的外部威胁,这是魏延顺利完成镇守汉中任务的关键。

再说姜维镇守汉中。

这是必须回顾一下姜维与汉中的关系,厘清基本史实。诸葛亮死后,姜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根据这个记载,姜维没有去镇守汉中。

到了延熙元年(238年)姜维才“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但“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姜维这时虽到了汉中,但并不负主要责任。

蒋琬死后费祎为大将军,他对姜维提出的北伐并不热心,姜维难有太大作为。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就是姜维面临的主要问题:上面没有人支持,孤掌难鸣。

而此时天下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汉中成为南北争夺的焦点,曹真伐蜀、曹爽伐蜀虽然都失败了,但汉中成了曹魏攻击的重点方向。

诸葛亮在世时,魏蜀之间呈“蜀攻魏守”的态势,诸葛亮去世后曹魏慢慢改变了策略,也发起过主动进攻,邓艾主持西线战事后,双方呈对攻状态。

进入对攻后比的就是综合国力了,在这方面蜀汉显然差得远,姜维后来虽然以大将军的身份主持全国军事,但面对综合实力强大的对手,他也难有太大作为。

除此之外姜维还面临着内部的掣肘,后主刘禅亲政以后重用宦官,姜维劝阻不听,姜维感到了害怕,这是因为,蜀汉内部政治生态已今非昔比,姜维在蜀汉没有根基,蜀汉本土势力越来越壮大,姜维其实空有其名。

最后说说景耀六年(263年)魏蜀之战。

这是蜀汉的最后一战,虽然蜀汉失败是必然的,但就战术层面而言,蜀汉方面也有失误,主要出在用人方面。

当时魏军分三路进击蜀汉,分别是:

  1. 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拖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让其不得东顾,这路人马约3万人;

  2. 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这路人马也在3万人左右;

  3. 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这路人马在10万人左右。

从以上部署看,钟会这一路是主力,其它两路属于配合作战。此时,姜维应该坐镇汉中才对,但他却远在沓中,这项人事安排很成问题。

就姜维来说,这并不由他来选择,他很无奈。但即使如此,在魏军发起总攻前姜维预感到汉中会有危险,仍然上表后主,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按理说这个命令他可以直接下达,但现在也只能是提建议。这个重要的建议,因为宦官黄皓听信鬼神,认为敌军不会来而作罢,对于姜维的上表蜀汉“群臣不知”。

钟会率军进入汉中平原后,发现蜀军主动退至各个据点不出来交战,于是命魏将荀恺、李辅等各率一部人马包围了汉城、乐城等要点,自己西出阳安口,攻击阳平关。

魏军围住汉城、乐城,但久攻不下。钟会无耐,写信给守卫阳平关的蜀将蒋斌劝降,蒋斌是蒋琬之子,拒绝投降,但手下将领蒋舒却献关投降。

蒋舒原来是武兴督,没什么战绩,也不知道是怎么疏通了关系,被安排协助关中都督傅佥守关,这项人事安排也很有问题,直接导致了汉中的丢失,而这时姜维并不在汉中,所以他与丢失汉中没有关系。

接下来,钟会指挥人马占领汉中各处,在路过定军山时,钟会听说诸葛亮埋在这里,钟会特意派人前往祭拜,并下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的附近牧马砍柴。

姜维率领的蜀军在沓中被邓艾等纠缠,无法抽身,看到汉中情况危急,姜维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姜维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

姜维之所以没有向汉中驰援,是因为战事发展得太快,钟会已夺取了汉中的多数地方。

回顾以上丢失汉中的经过,可以看出,失汉中跟姜维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姜维作为蜀汉大将军按理说应该对汉中之败负责,但他这个大将军其实只是个“沓中军分区司令”,负不起那么大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