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YANGHUA-2046


魏延是蜀漢昭烈帝劉備在位時的重臣,也是蜀後主劉禪繼位前期蜀國的國防中堅。

當初,劉備率軍攻取漢中還成都時,要選一將留守,大家都以為此重任非身經百戰的猛將張飛莫屬,張飛也有此意,劉備卻慧眼識才,破格提拔了彼時還默默無聞的牙門將軍魏延。大家見劉備如此,都有些驚訝。

當時的蜀軍中將星閃耀,人才濟濟,除關羽駐守荊州外,張飛、趙雲、馬超甚至老將黃忠都比魏延名頭響亮,按理說漢中太守一職咋都輪不到資歷尚淺的魏延。可善於識人的劉備偏偏就看好他,將鎮守漢中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

其實,劉備心裡有數:關、張、趙、馬、黃都是勇冠三軍的驍將,這幾位衝鋒陷陣、亂軍中直取上將首級都不在話下,若論起奇謀將略、詭詐用兵來,都不如足智多謀的魏延。在選誰擔任漢中太守一事上,劉備反覆斟酌,終於棄張飛而任魏延,從事後效果來看,他的抉擇無疑是明智的。

劉備拜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在蜀軍中的地位僅次於關、張。

客觀的說,“發於卒伍”的魏延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若論軍事業務水準,甚至不遜於諸葛亮。而且,歷史上真實的魏延,絕非演義小說裡描寫的那樣是一個長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謀勇兼具,對蜀漢忠心耿耿,且屢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漢中的企圖,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禦法替蜀國牢牢地把守住了漢中這個北大門,時間跨度竟長達40年。

魏延據守漢中之初 ,正值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之時 。公元219年,留守荊州的蜀漢前將軍關羽突然發起了針對曹魏的襄樊戰役,開局時所向披靡,形勢大好,不料卻被盟友東吳抄了後路,關羽兵敗身死。之後,劉備為復奪荊州,同時為關羽報仇,率大軍空國而出,討伐東吳,因戰略戰術失誤,蜀軍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吳將陸遜擊潰,劉備領殘軍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鬱自責中病死。蜀軍東征慘敗,導致剛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內部一片騷然,叛亂、譁變、內訌此起彼伏,北方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侵入漢中。

魏延果然有大將之才。他統兵有方,攻守得當,屢次擊退魏軍的攻伐,使其無機可乘,長時間不敢輕易圖謀漢中。魏延極善以奇用兵,戰略戰術運用得無懈可擊,不僅讓曹魏謀奪漢中的企圖一次次落空,也為穩定蜀國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也用事實證明了當初先主力排眾議攫拔自己是多麼的英明睿智。

那麼,面對咄咄逼人的魏軍,魏延是怎樣做到使漢中固若金湯的呢?

《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當初劉備讓魏延鎮守漢中時,(魏延)將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漢中)外圍以禦敵,若魏軍來攻,因外圍蜀軍牽制,輕易攻不進來。興勢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擊潰曹爽,就是因為堅守了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是參透了漢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敵我態勢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禦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堅守漢中長達40年,就是堅定不移執行了“以城垣為依託,將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圍,使敵軍無法集中力量直搗核心,再相機發起反攻,驅逐或殲滅洶洶來犯之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正確方針。

諸葛亮死後,被譽為“隴西奇才”的姜維承襲了他的衣缽,開始獨攬蜀漢軍政大權。他全面主持蜀國軍政後改變了以前的軍事作戰思路,特別是在防守漢中上,用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屢被驗證的成功模式。

姜維認為,魏延制定的策略過於保守,它雖可以防禦敵人,但卻不能大規模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敵可以一次次捲土重來。姜維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戰法,叫“斂兵聚谷”。就是等魏軍進攻時,撤回部署在外圍的兵力,再堅壁清野,重兵據守漢、樂二城,拖住魏軍使其無法進兵平原地區。 蜀軍則不停地派出小股遊兵襲擾敵軍,使其不得休息,待敵糧草耗盡, 疲憊不堪,被迫撤軍時,以逸待勞的蜀軍大部隊全力出擊,定可殲滅來犯之敵,大獲全勝。

姜維否定了魏延的戰略方針後,開始全面實施自己的“ 新軍事思想”。他將部署在外圍的蜀軍主力全部撤回,命蔣斌守漢城,王含守樂城,為了增加防禦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堡壘。

姜維的戰略戰術思維聽起來很有道理,卻忽略了魏、蜀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將敵人放進來關門打狗確實是好辦法,但自己必須有遠超敵軍的實力以及超強的機動能力才有必勝把握。蜀軍以步卒為主,長於山地戰,而來自北方的魏軍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迅捷飄忽,機動能力比蜀軍強太多。姜維之法實際上是以短擊長。即使魏軍矢盡糧絕,被迫回撤,靠兩條腿追擊的蜀軍跑得過魏軍的四條腿嗎?機動能力遠遜對方,對撤退魏軍實施合圍並一舉圍殲的計劃很難奏效。

更加危險的是,姜維將魏延佈防在外圍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漢、樂二城,實際上戰略縱深已大大縮小。魏軍長驅直入,一旦攻破漢、樂防線中的一個點,整個漢中防禦就會被撕開一個大口子。

魏軍如果攻破漢、樂防線,其後一馬平川的漢中谷地便無險可守,取漢中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漢中一失,西川就等於門戶洞開,危若累卵了。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正是由於魏軍一舉突破了漢、樂防線,直接導致了漢中失守。漢中淪陷,蜀漢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魏延用攻守平衡之法,牢牢扼守了40年的戰略要地漢中,到姜維手上很短的時間(個把月)就拱手送敵了。

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後,魏軍大將鍾會、鄧艾率軍進擊漢中,蜀軍按姜維的戰前部署,退守漢、樂二城。鍾會命魏將荀凱和李輔各領一萬人馬分別圍住二城。他自己則率主力繞過二城繼續前進,最後順利地西出陽安關。

如此一來,姜維精心構築的漢、樂防線不攻自破,漢中也就成了魏軍的禁臠。鍾會率大軍圍攻劍閣之時,鄧艾就可以率偏師從容地尋找入川捷徑,最後偷渡陰平,突然殺到成都城下。如果漢中不丟,蜀漢憑藉險峻的山川地理優勢抵禦入侵,絕不會那麼快就匆匆退出歷史舞臺的。

蜀漢智者費褘曾經告誡過姜維,希望他戒急用忍,緩緩用兵,不要僥倖地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靠速戰速決擊垮曹魏,興復漢室,一旦出現紕漏,很可能滿盤皆輸,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姜維在事關蜀國存亡的危急時刻,居然祭出昏招,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確實令人難測其動機。姜維擅自改變魏延卓有成效的作戰理念,致使漢中易手,西川朝不保夕,肩負振興蜀國重任的他為何如此大膽輕率呢?西晉大儒傅玄對他的一句評價很是精準:“維為人好立功名”。就是說姜維好大喜功,為了自己建功立業,他冒險急進,想迅速成功,以致利令智昏,居然賭上了國運,結果不僅自己沒有建功,還徹底斷送了蜀漢的江山社稷。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因為姜維變更了魏延的守禦方略,據《三國志·姜維傳》)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但是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意思就是說,這樣消極防禦雖然可以把對手擋回去,但是不能殲滅對手,姜維要打殲滅戰,他擬定了自己的作戰計劃:“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這個計劃說穿了就是誘敵深入,堅固據點阻礙敵人後方補給,一旦敵人撤退後方的堅固據點可以把對手的退路限制在幾條小道上,最終加以殲滅,形成大殲滅戰。這個戰法有點類似蘇德戰爭德國元帥莫德爾的防禦戰術,建立堅固支點,作為防線支撐,當防線被突破時,並不撤退,而是利用堅固支點繼續牽制對手的其他部隊,當敵人突破防線的集中兵力節節抵抗,當對手失去攻擊鋒芒的時候,立即組織裝甲部隊從兩翼反擊,包圍殲滅突出的敵人,而後恢復防線。這個戰術的要點有兩個,一是防禦支撐點夠堅固,二是反擊的力量要夠強悍和足夠快。

姜維這個“斂兵聚谷”的戰略創舉能成功嗎?

不能,因為姜維獨木難支,能力不在他之下的名將王平,在四年後便死了。沒有了魏延,又沒有了王平,姜維這個救火隊長雙拳難敵四手,後方又有奸臣掣肘,結果“斂兵聚谷”變成了“開門緝盜”,最終一敗塗地。這失敗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戰略若沒有足夠的人才去執行,則會變成一個最糟糕的戰略,貽笑大方。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問題問的,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姜維只守一個月……要吹魏延黑姜維也不是這麼瞎編數據的。

劉備拿下漢中是公元219年,魏延死於公元234年,滿打滿算才15年,而且自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漢中的軍務基本都是諸葛亮接管了,魏延實際守漢中也就8年的樣子。在這中8年裡漢中一直沒有什麼軍事壓力,倒不是曹魏怕魏延,而是在劉備攻佔漢中以後,隨即就發生了襄樊之戰,關羽北上進攻襄樊,曹魏損失慘重,曹操一度都想遷都。之後雖然關羽兵敗身亡,但是曹操此後不久也去世,曹丕繼位以後魏蜀吳三家都在荊州虎視眈眈,關中一線大家相安無事。

漢中防禦第一次經受考驗,已經是公元230年,諸葛亮屢次北伐已經讓魏國很是頭大,曹真決定主動出擊教訓一下蜀漢,可惜天氣不幫忙,魏軍在雨裡爬了一個多月還是沒到漢中,這次伐蜀戰役不了了之。魏延作為蜀漢僅存的幾個大將之一,和吳懿一起被諸葛亮派了到魏國境內騷擾對方,並在陽谿擊敗費瑤、郭淮。不過此時主持漢中防禦作戰的還是諸葛亮,沒魏延什麼事。

姜維開始是隨大將軍蔣琬駐守漢中,他正式總掌蜀軍大權要到費禕去世,也就是公元253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姜維也算守了漢中10年了,時間比魏延要長的多。而且姜維面對的局勢要比魏延嚴峻的多,他的失敗更主要是因為蜀漢的總體實力已經下降,劉禪昏庸無能,而不是他的戰略不對。

早在鍾會打算伐蜀前,姜維已經得到情報,並且特意上奏劉禪,希望加強各處防禦,然而這一建議並未得到劉禪的重視。而魏軍此次動員的兵力多達16萬以上,遠遠超過蜀軍,如果繼續用魏延分處防禦的戰術,那麼也很難阻擋魏軍前進。更關鍵的是,即使保住漢中,蜀軍主力被鍾會吸引,那麼鄧艾一樣可以走陰平直接攻擊成都,光守漢中可擋不住鄧艾。此時蜀軍最大的問題是人才睏乏,兵力不足,除了姜維,已經沒人能擋住鄧艾的奇兵了。

所以此時不管誰來守漢中,用哪種方法守漢中,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不沉的經遠


兩人的戰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漢中的策略,是層層設防。他依靠漢中的崇山峻嶺,建設了堅固的城池堡壘,組成了一道完備的國防線。這道防線“拒敵於國門之外”,魏軍不能前進一步。歷史證明,魏延的防禦戰術是很成功的,這道防線多次擊退魏軍進攻。

姜維則是另有打算。他覺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動防禦、擊退魏軍,不能有更多的戰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誘敵深入、關門打狗”。他主張放棄漢中多數的堡壘、據點,蜀軍退守漢城、樂城、陽安關,只在這幾個據點抵擋魏軍。同時,對魏軍堅壁清野,並留部分蜀軍在魏軍後方打游擊。魏軍進入漢中盆地後,想進攻,攻不破漢城、樂城;四處找不到吃的,後勤補給線又太長,必然不能長期堅持。等魏軍後撤的時候,守城蜀軍發動反攻,外圍打游擊的蜀軍斷絕其後路,可一舉殲滅魏軍。

個人認為姜維的戰術沒有問題。蜀國滅亡不是他的鍋。要怪只能怪劉禪、黃皓。


國史拾遺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中的錯誤,魏延鎮守漢中13年,並非題目中的40年。而姜維鎮守漢中15年,並非題目中的一個月,最後漢中在姜維手中丟失。那麼為什麼漢中會在姜維手中丟失?姜維有責任嗎?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關於漢中的防守問題,有一個原則叫誰進攻,誰負責防守。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誰北上伐魏,誰負責防守漢中,這叫攻防一體化。當然也不全是這樣的情況。

劉備奪取漢中後,任命的第一個鎮北將軍,也即漢中太守為魏延。當時的情況是魏延只負責防守北方曹魏的進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是單純的防守。

劉備死後,諸葛亮立主北伐。諸葛亮把魏延帶走用於進攻關中,而漢中另派別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時是派趙雲來防守漢中。這就叫誰進攻誰防守。也就是說諸葛亮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這時漢中防守的主要責任人其實是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馬,負責進攻。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楊儀爭權,造成魏延被馬岱所殺。至此13年間算是魏延鎮守關中的時間,基本做到了力保漢中不失的目標。

魏延死後,吳懿入駐漢中,成為新的漢中太守。吳懿只是個過渡,只幹了3年時間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負責監管漢中事務,但是名義上仍然是吳懿鎮守漢中。直到6年之後,王平官升大司馬府前護軍,王平才開始正式接手漢中,成為漢中太守。

王平繼續沿襲魏延時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關中進漢中的五條棧道,並且在棧道口據險守城。曾經成功擊敗過曹爽的進攻。王平駐守漢中5年,在這5年間確保了漢中的穩定。

王平死後,緊接著費禕遇刺,於是姜維的權利有所擴大。費禕在位期間,給姜維的兵不過萬,因此姜維沒有打過什麼大仗。費禕死後,姜維專權,既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

這時姜維改變防守策略,將兵力收縮至漢、樂二城,將漫長曲折難走的棧道交給了魏國。用姜維的話說,這叫誘敵深入,以退為進,將敵人放進來打,以求取得大的戰果。結果主力都被姜維調去攻取狄道和隴西,漢中兵力空虛。

漢中兵力空虛到什麼程度呢?漢、樂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衛。這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維前後北伐十幾次,戰果都不大,造成反對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後來黃皓專政,直接在劉禪面前告姜維的狀,說姜維連年征伐,空耗國庫,勞民傷財。黃皓建議劉禪調姜維回來任益州刺史,奪取姜維的兵權。姜維知道後上書劉禪,要求懲辦黃皓專權,巧言令色,擾亂朝綱。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大多數人支持黃皓,都對姜維不滿,認為姜維這樣打下去遲早會把蜀國的財政打垮。姜維自知有些理虧,於是上書劉禪要求滯留沓中,屯田養兵。劉禪為了緩和矛盾,批准了姜維的上書。

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情況,漢中主力被姜維帶到了沓中,而漢中防守兵力薄弱。後來,司馬昭看到有機可乘,於是在鍾會建議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軍負責堵截姜維,魏軍主力十萬人直撲漢中。

漢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棧道上幾乎無兵防守,因此鍾會的十萬大軍幾乎毫髮無損的就佔領了漢中,鍾會留2萬人圍困漢、樂二城,然後率領其餘兵力直撲成都。後來的事情就簡單了,鍾會被姜維追上,堵在劍門關。然後鄧艾奇襲陰平,迫降成都,蜀國滅亡。

從漢中的丟失過程來看,姜維是有責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帶走了,防守的責任他卻推給了劉禪。在鍾會進軍漢中的危機時刻,劉禪無奈緊急派廖化、張翼和董厥馳援漢中,但是已經晚了。鍾會早已經進入了漢中。漢中一失,等於川蜀的臂膀被斬斷,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延防守漢中13年,吳懿防守漢中9年(過渡期3年),王平防守漢中5年,這些人在防守漢中期間,由於策略得當,不但防住了漢中,也對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後,姜維負責防守漢中。姜維改變了原來的防守策略,弱化了關中入漢中棧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內部的鬥爭(黃皓專權),最後被司馬昭和鍾會抓住機會,漢中丟失。這其中姜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每日趣評


魏延守護漢中40年,姜維一個月就丟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外部環境不同了,魏延守護的時候是劉備最鼎盛時期,而且適當還有很多大家族依舊心向漢室,曹操主要精力也放在解決內部問題上;而到了姜維時期,魏軍隔三差五就對漢中發起進攻。

其次,戰略不同,魏延採取防守戰略,我們是知道的,漢中易守難攻;而到了姜維,他是北伐統一中原的響應者,因此轉守為攻,但是面對鄧艾和鍾會,他招架不住。

最後,國力不同了,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是蜀漢國力正盛,士氣高漲,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人民都認為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而姜維呢,蜀漢國力已日落西山,再加上內部有黃皓等奸臣主持,士氣低下。

因此很快就丟了漢中。




弄潮兒xw


我們來看看蜀漢拿到漢中219年,到蜀漢滅亡時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漢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吳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濟248年-263年。

特別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駐紮漢中,也就是說227年-234年,諸葛亮是實際的漢中最高長官,那麼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時間。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魏延掌控漢中時間8年,沒有像題主說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大守算到他被殺,也只有15年時候,遠達不到40年。

為什麼魏延能守住漢中呢?當時劉備在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出人意料的沒有選擇大家所認為的張飛,而是選了魏延。

魏延的口氣也是很大,說如果是曹操親自來了,我就為漢中王抵擋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將領率十萬部隊過來,我就將他吞併了。可是在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魏軍沒攻過來過,他當然抵擋得住了。

那麼魏軍前前後後來了幾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領三路人馬進攻漢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實在受不了,就直接撤軍了,連漢中的大門都沒見著。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為了提高自己的軍功威望,就率了七軍魏軍進攻漢中,可是漢中的王守和費禕據險而守,曹爽他們過不來,曹爽的手下為進為退吵個不停,最後還是撤軍。

第三次就是263年,鍾會鄧艾帶著近二十萬大軍進攻漢中,姜維就改變以前據敵於漢中之外的作法,因為那種只能禦敵,不能殲敵,直接把魏軍放進漢中,然後據守漢樂二城,他認為,這樣就能夠打擊敵軍補給線,這樣就能獲得大功。

但是這種做法就有兩個問題了,像鄧艾從陰平進入內部,姜維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麼劍閣就守不住了,另外魏軍的數量實在太多。所以姜維的這一手安排,直接被鄧艾的度陰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導致蜀漢的滅亡了,所以確實是姜維的佈置有問題,心太大。

 


歷史簡單說


魏延並沒有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從219年擔任漢中太守,到234年去世,滿打滿算15年左右。

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漢中北接關中,南臨西川,不僅地理位置險要,而且物產豐饒,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會讓來誰鎮守漢中,人們對此議論紛紛。

由於劉備已經讓關羽鎮守荊州,而張飛在軍中資歷威望僅次於關羽,所以人們都認為劉備會讓張飛擔此重任,張飛也認為應當如此。

但出人意料的是,劉備竟然啟用牙門將軍魏延擔此重任。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牙門將軍這個職位。劉備手下只有兩人擔任過此職,一個是趙雲,另一個就是魏延。趙雲不必多說,常年隨劉備鞍前馬後,是劉備的親信。而魏延能擔此職位,可見他在劉備心中和趙雲的水平不相上下。

魏延原先是劉備的部曲,小兵一個,沒背景沒人脈。但是他憑藉自己出色的表現,硬是從小兵做到了牙門將軍,有非常豐富的戰鬥經驗,而這也是劉備看重他的地方。但是和張飛相比,魏延還是嫩了一些,所以滿朝文武對此非常不解。

劉備為了服眾,又升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還讓他當著群臣表決心。魏延大聲說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來,我就據險堅守;如果敵人較弱,我可以把他們一舉殲滅。

此言一出,劉備非常滿意,群臣也佩服魏延的豪氣。

當然,魏延不是幹說大話,他防守漢中的策略非常務實得當。

何謂務實得當?因為自劉備奪取漢中後,接連遭遇關羽失荊州和夷陵慘敗,元氣大傷,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

此時魏延的策略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依託秦嶺天險,在漢中外圍設立關卡重點防禦,藉以消耗拖垮敵人,使其不戰自退。

所以魏延坐鎮漢中時,曹魏並沒有進攻漢中。227年諸葛亮北伐坐鎮漢中,漢中的防務實際上由諸葛亮主持。234年魏延死後,吳懿、王平、胡濟繼任漢中太守,他們繼續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併成功挫敗了曹魏的進攻。

最有名的當屬王平擊敗曹爽一役。

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為建立軍功興兵十萬由駱谷進攻漢中。當時漢中守軍不滿三萬,諸將想放棄外圍據點,退守漢、樂二城,等待涪城的援軍。王平認為這樣不可,如果涪城的援兵不來,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必須堅守外圍據點,等待援軍。

最終王平堅守外圍,費禕率軍從涪城趕來,並阻斷曹爽後路。曹爽拼死突圍,十萬大軍死傷甚眾,大敗而歸,錢糧馱馬消耗更是驚人,致使關中地區好長時間緩不過來,羌胡對此怨聲載道。

這就是魏延防守策略的經典應用,如果能一直延續下去,曹魏不會像後來那樣如此輕易就拿下漢中。但姜維卻徹底拋棄了魏延的策略,採用“斂兵聚谷”策略,導致漢中面對曹魏進攻僅僅一個月就丟失了。

姜維的“斂兵聚谷”策略

蜀漢後期,姜維北伐的主要方向是隴西地區,為了集中兵力,他放棄了魏延防禦漢中的策略,改用“斂兵聚谷”之策。

所謂“斂兵聚谷”,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據守漢、樂二城,放敵軍進入漢中,藉助漢中崎嶇的地形來拖垮敵人,尋找機會予以重點殲滅。258年,漢中督胡濟正式施行姜維的策略,收縮漢中外圍防線,重點防禦漢、樂二城。

263年,蜀漢大將軍姜維為躲避黃皓的陷害,在沓中屯田避禍,曹魏看到姜維率主力駐軍西北的沓中,認為漢中守備空虛,所以兵分三路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

其中鄧艾率3萬人進攻沓中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人進攻陰平橋頭,阻斷姜維的退路,鍾會則率12萬人直逼漢中。曹魏的意圖很明顯,希望能一舉拿下漢中並殲滅姜維,這樣一來蜀漢就崩潰了。最差也要拿下漢中,這樣蜀漢滅亡便是遲早之事。

此時胡濟用姜維之策,放棄外圍據點,堅守漢、樂二城。鍾會圍攻不下,只能繞過這裡直奔南面的陽安關,一切按姜維的預料發展。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陽安關守將蔣舒卻臨陣倒戈,投降曹魏,致使陽安關失守。鍾會獲得了大量的糧草輜重,緩解了燃眉之急,致使漢中淪陷,姜維的計劃就此落空。

其實這個計劃並不是一無是處,如果漢中將士能堅決貫徹,鍾會大軍很可能會像姜維預料的那樣被拖垮在漢中崎嶇的山路之中。但事與願違,失去漢中後姜維已經無力迴天,所以對於漢中失守,姜維作為最高統帥是必須要負責的。


石頭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文學形象,並不代表歷史上的魏延

關於魏延,大家應該有一個區分,就是文學形象中的魏延和歷史形象中的魏延,兩個人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對於三國這段歷史的熱愛都是來源於《三國演義》,演義說到底就是還是文學藝術加工,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魏延描述為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成為《三國》裡面的反面人物,在後世中,由於人們不能將魏延的形象進行區分,最終對魏延的誤讀偏多。

實際上歷史上的魏延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說起來《三國演義》讓魏延比竇娥還冤屈。

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根本就沒有謀反之心,陳壽在著《三國志》中寫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可以說,之所以在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出現這樣的內訌,還是諸葛亮的原因,未能協調好部下的關係,凡是親力親為,卻沒有讓手下各司其位。

本文就來講講魏延為何能夠在漢中漢中15年(並非40年)。

魏延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降將,而是一個擁有私人武裝的小軍閥,後來隨劉備入川,雖然魏延的身份沒有關羽、張飛、馬超等人的地位高,但也是深受劉備信任,說實話當時劉備的隊伍是膨脹擴充的,本來就缺乏良將,魏延更是“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魏延何德何能可以成為漢中太守?

劉備本來如喪家之犬,好不容易取得荊州(部分)和益州以作立足之地,隨後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決定奪取漢中之地,以效仿劉邦成就霸業。

劉備因此與曹操在漢中之地進行了激烈的對抗,最後曹操以漢中“雞肋”將其放手,劉備因此實力大增,蜀漢軍事集團達到巔峰時期,關羽受到來自劉備在漢中取得勝利消息的刺激,也開始積極擴張,以為呼應,結果敗走麥城,這個暫且不說。

打下漢中之後,派誰來駐守是一個問題,關羽鎮守荊州,剩下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大將,然而這其中黃忠年紀過高,馬超並非嫡系,能夠升任的只有張飛和趙雲。

但是趙雲是衛戍司令的職務,劉備在成都的根基也不是太穩,需要趙雲來震懾,最有可能的人選應該是張飛,形成桃園三結義,三兄弟一個荊州,一個益州,一個漢中的格局。

然而令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劉備竟然“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劉備在魏延的任命儀式上故意問魏延,如果曹操來犯,你如何應對,魏延回應:“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看這話霸氣不霸氣,側漏不側漏,曹操主力有多少,三四十萬應該是沒問題吧,魏延說我只能防守了,如果曹操只來十萬人馬,我自己就把他滅了。

以當時蜀國的國力,正常駐軍下,魏延的麾下絕對不會超過三五萬人,這就是魄力。

能夠選魏延,表明劉備其實比諸葛亮會看人,尤其在馬稷的使用上,也是諸葛亮用人的一大敗筆。

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為何能夠守得住?

首先,魏延採取的防守策略得當

魏延據守漢中的時候採取的是:“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 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 皆承其制。”

在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時候就說過漢中和關中之間地勢複雜,誰想打誰都不容易,這也是魏延之所以敢說曹操即使全軍來戰也能夠守住,壓根就不給曹魏政權機會。

接替魏延擔任漢中太后的王平也採取這樣的策略,在公元244年大敗曹爽十萬大軍。

姜維後來鎮守漢中失敗,實際也是對魏延防守策略的放棄,姜維放棄了魏延穩紮穩打的防守策略,而是採取放棄漢中外圍據點的方式,打算將曹魏軍隊引入盆地內部然後再進行圍殲的策略。

當然,我們知道後來曹魏軍隊開入漢中後,直接長驅直入了,根本就沒有給姜維構築二次防線的機會,更別談什麼擊敵了。

其次,魏延鎮守期間,蜀漢和曹魏政權之間沒有過多的戰爭

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的時候,是公元前219年,正是上面講到的關羽在荊州威震華夏,也是曹操重要防守的地方,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走了,曹丕主政期間主要發動對吳國的戰爭,因為當時蜀國在夷陵大敗之後已經沒有精力攻打魏國,這個時期,曹吳之間戰爭不斷。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諸葛亮趁機進行北伐,當時魏國的形勢並不是太多,對待蜀國的進攻也只是防守為主,一直到諸葛亮死的時候,魏延也就去世了。

可以說,魏延駐守漢中期間,魏國也知道蜀國易守難攻,並未對其發動進攻。

實際上姜維也並非無能,姜維在漢中鎮守了25年,並且進行了N次北伐,當然都以失敗告終,當時曹魏史書對姜維的北伐稱為騷擾,就可以知道姜維北伐的規模了。

當時吳國進入自守階段,曹魏在忍不可忍的情況下發動對蜀國的進攻,姜維隨即被打敗。

當然,蜀國滅亡不是姜維一個人的鍋,病入膏肓非一日之功。


史論縱橫


首先說,魏延鎮守漢中只有8年而不是40年,起點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沔陽自稱漢中王,之後留魏延在漢中鎮守,終點是到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魏延任諸葛亮的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諸葛亮進駐漢中後一直沒有再回成都,漢中方面的事務都由諸葛亮說了算,鎮守漢中的主要職責已經與魏延無關了。

先說魏延守漢中。

魏延在8年中之所以能守住漢中,主要是因為當時天下形勢決定的。劉備稱漢中王后發生了關羽失荊州事件,之後劉備率兵報仇,再之後劉備死了,蜀漢與孫吳恢復了關係,當時的焦點在荊州。

在此期間曹操也死了,兒子曹丕接班,曹丕把打擊重點放在了孫吳,先後三次南征,漢中並不是曹丕關注的重點。

也就是說,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漢中沒有面臨太大的外部威脅,這是魏延順利完成鎮守漢中任務的關鍵。

再說姜維鎮守漢中。

這是必須回顧一下姜維與漢中的關係,釐清基本史實。諸葛亮死後,姜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根據這個記載,姜維沒有去鎮守漢中。

到了延熙元年(238年)姜維才“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但“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姜維這時雖到了漢中,但並不負主要責任。

蔣琬死後費禕為大將軍,他對姜維提出的北伐並不熱心,姜維難有太大作為。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這就是姜維面臨的主要問題:上面沒有人支持,孤掌難鳴。

而此時天下形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漢中成為南北爭奪的焦點,曹真伐蜀、曹爽伐蜀雖然都失敗了,但漢中成了曹魏攻擊的重點方向。

諸葛亮在世時,魏蜀之間呈“蜀攻魏守”的態勢,諸葛亮去世後曹魏慢慢改變了策略,也發起過主動進攻,鄧艾主持西線戰事後,雙方呈對攻狀態。

進入對攻後比的就是綜合國力了,在這方面蜀漢顯然差得遠,姜維後來雖然以大將軍的身份主持全國軍事,但面對綜合實力強大的對手,他也難有太大作為。

除此之外姜維還面臨著內部的掣肘,後主劉禪親政以後重用宦官,姜維勸阻不聽,姜維感到了害怕,這是因為,蜀漢內部政治生態已今非昔比,姜維在蜀漢沒有根基,蜀漢本土勢力越來越壯大,姜維其實空有其名。

最後說說景耀六年(263年)魏蜀之戰。

這是蜀漢的最後一戰,雖然蜀漢失敗是必然的,但就戰術層面而言,蜀漢方面也有失誤,主要出在用人方面。

當時魏軍分三路進擊蜀漢,分別是:

  1. 由徵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拖住姜維所率領的蜀軍主力,讓其不得東顧,這路人馬約3萬人;

  2. 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目的是斷絕姜維的退路,這路人馬也在3萬人左右;

  3. 由鎮西將軍鍾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這路人馬在10萬人左右。

從以上部署看,鍾會這一路是主力,其它兩路屬於配合作戰。此時,姜維應該坐鎮漢中才對,但他卻遠在沓中,這項人事安排很成問題。

就姜維來說,這並不由他來選擇,他很無奈。但即使如此,在魏軍發起總攻前姜維預感到漢中會有危險,仍然上表後主,請求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

姜維是蜀漢的大將軍,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按理說這個命令他可以直接下達,但現在也只能是提建議。這個重要的建議,因為宦官黃皓聽信鬼神,認為敵軍不會來而作罷,對於姜維的上表蜀漢“群臣不知”。

鍾會率軍進入漢中平原後,發現蜀軍主動退至各個據點不出來交戰,於是命魏將荀愷、李輔等各率一部人馬包圍了漢城、樂城等要點,自己西出陽安口,攻擊陽平關。

魏軍圍住漢城、樂城,但久攻不下。鍾會無耐,寫信給守衛陽平關的蜀將蔣斌勸降,蔣斌是蔣琬之子,拒絕投降,但手下將領蔣舒卻獻關投降。

蔣舒原來是武興督,沒什麼戰績,也不知道是怎麼疏通了關係,被安排協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這項人事安排也很有問題,直接導致了漢中的丟失,而這時姜維並不在漢中,所以他與丟失漢中沒有關係。

接下來,鍾會指揮人馬佔領漢中各處,在路過定軍山時,鍾會聽說諸葛亮埋在這裡,鍾會特意派人前往祭拜,並下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墓的附近牧馬砍柴。

姜維率領的蜀軍在沓中被鄧艾等糾纏,無法抽身,看到漢中情況危急,姜維於是指揮眾軍拼死回援,鄧艾命王頎率部緊追,姜維率張翼、廖化等各軍集結於劍閣。

姜維之所以沒有向漢中馳援,是因為戰事發展得太快,鍾會已奪取了漢中的多數地方。

回顧以上丟失漢中的經過,可以看出,失漢中跟姜維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姜維作為蜀漢大將軍按理說應該對漢中之敗負責,但他這個大將軍其實只是個“沓中軍分區司令”,負不起那麼大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