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文萃」陈明 魏作磊: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原文标题]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基于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角度

[原文来源]《经济评论》2018年第3期

[作者]陈明,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魏作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制造业原有竞争优势不在,传统一进一出式的对外开放“单车道”已不能满足制造业国际化的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来推动制造业向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重要性迅速凸显。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明确提出了打造双向开放新格局,引导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来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显然,在此背景下,研究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来引领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重大。从宏观层面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的影响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暗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从微观层面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的影响将有助于企业融合所需高端生产性服务,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培育出口新优势。

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否提升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实现“中国制造”朝高端、智能、绿色和服务方向的新型制造业发展,这是急需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现有文献对如何让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更好互动发展的建议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如共生演进、产业竞争力、企业获利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立足于全方位开放角度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关系的文献则较少,虽有文献从服务贸易、生产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性服务业FDI等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但研究多从单一视角展开,忽视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是一个涉及经济与社会的多层面体系。虽然张艳等从服务业开放渗透率等方面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王恕立和胡宗彪分析了服务业双向FDI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但张艳等仅从服务贸易和服务业FDI的角度,而王恕立和胡宗彪仅采用服务业FDI和对外直接投资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服务业内外向FDI,并没有计算出与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匹配的服务业内外向FDI的量。为更好理解在新的开放格局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作用于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机制与实际效应,本文将研究点定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和制造业生产率方面,引入同时包含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为变量的函数,采用完全消耗系数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投入服务化的测度指标,构建与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指数,建立基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型,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决定机制。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理论上刻画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变;第二,通过一个简洁的计量模型将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和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统一到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第三,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和商务服务等5大类,探讨细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20 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将传统贸易理论引入到服务贸易开放中,开始了对服务业开放理论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作用颇受关注。近期,Melitz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研究发现在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中,利益分配更有利于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贸易开放而提升;Helpman et al.将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发现无论以出口还是FDI形式进行投资时,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存于国内市场;Markusen et al.对此进一步扩展,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提高了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陈启斐和刘志彪构建理论模型指出生产性服务进口推动了国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等等。考虑到陈启斐和刘志彪已推导出当一国制造业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时生产性服务进口能提高制造业技术进步,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借鉴Bas and Ledezma的思路,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模型。

结合理论模型及其生产性服务进口推动了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结论可知,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在母国生产服务技术水平低于东道国的情况下,积极引进东道国先进生产性服务技术,通过市场竞争效应刺激国内制造企业不断学习和更新原有技术,进而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促使了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在母国生产服务技术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积极引导母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母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生产率因而提高。

利用中国入世以来2004-2014年行业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作用,主要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产生作用较弱,生产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作用略大于生产性服务业FDI的作用。在细分生产性服务业中,相对而言ITS和SRT开放所产生的正向作用大于FS和LB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同时ITS和SRT生产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作用。以上结果支持理论推断,更是证实了中国鼓励有能力企业“走出去”的正确性。自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通过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来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因为开放带来的高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技术是制造业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所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中国制造业跻身于全球产业链高端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面理解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影响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变和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为核心的服务业开放新局面。

要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策倾向于生产性服务业:首先,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推动生产性服务领域双向开放。为此,一方面应放开生产性服务市场准入门槛,打破国内原有制度壁垒,着力吸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外资企业(如集成电路、医疗设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企业)落地生根,实现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在制造企业间的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应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平台,鼓励金融、电子信息、移动通信、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海外救援等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国际化发展,帮助生产率较高企业依托现有优势设立境外分支机构,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其次,由于发达国家对高技术生产性服务技术出口限制阻碍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来提高生产性服务的技术水平,因此,应营造激励生产性服务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低附加值企业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财务结算和售后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在有条件地区试点开展高附加值项目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

尽管本文运用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数据样本量、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统计复杂性等原因,仍需对本文结论持谨慎态度,期待在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微观统计数据规范条件下,对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影响制造业生产率问题做更好地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