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纸的发明经历了哪四个时间段?

yihui3788


1.东汉发明时期: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有了用残茧漂絮取得的副产物用于书写,缺点就是产出少,比较昂贵,不能广泛使用。中国古代的造纸术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以树皮,破布,渔网等来源广泛的原材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提取纤维物制造出来的纸张,表面不光洁,不利于书写,基本主要用于包装使用,到了西汉时期的改良,纸张的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表面比较光洁,不再是较为粗糙,利于书写。才开始逐渐被用于书写。由于原材料的来源比较广泛,制造工艺的大范围推广,价格又便宜,纸张开始被广泛使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又加入桑皮、藤皮。原材料的来源比东、西汉时期更为广泛,就有了桑纸,藤纸。这个时期对于纸张的需求量不是很高,对造纸技术的改进没有比较的明显。

3.隋唐、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使用,从而使造纸业的原材料来源更为广泛。其中,竹作为原材料被使用则在唐朝时期,对造纸技术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唐朝时期,文学水平的极大兴荣和文化的广泛推广和交流,对纸张的需求也达到了高峰,这时候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纸张需求也激增。纸张也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4.宋元明清时期:在唐朝时期原先用淀粉糊剂作为粘液剂,到了宋朝用植物粘液做粘液剂,使得纸浆更均匀,更光滑。这个时期纸品繁多,用途更为广泛,纸币也是在宋朝时期就开始发行使用。那时候叫“交子”。到了明清时期,纸的品种已出现多样化,而且纸张开始广泛适用于室内装饰了,壁纸,剪纸,花纸也相应的出现了,并且造纸术在这个时期非常繁荣兴盛。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最佳答案

纸的发明大概经过了4个阶段(从发明~唐)唐后还有很多的改进,就不具体说了

一、西汉时期的灞桥纸,主要成分是大麻纤维,因此又称麻纸。

因其于1957年出土于西安灞桥而得名。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文物依据的最早的纸,大致的出现是在是公元前一二世纪左右。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纸张质地粗糙,所出土的纸张上面没有文字,因此这个时期的纸张是否已经被作为了书写载体是不确定,可能更确切的应该称为“麻片”。

也许这正是《后汉书》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而不是改进了造纸术的原因。

但是研究人员,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对西汉时期的纸张进行分析,发现了西汉纸里好友淀粉颗粒,这就意味着,西汉纸的制作有一定的技术工艺支撑,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东汉造纸工艺的成熟,很难说没有收到西汉纸的启发。

二、蔡侯纸,也就是东汉蔡伦发明的抄纸法纸法制造的纸张,主要的原料是树皮、渔网、麻头。《后汉书》对此有明确记载。

使用抄纸法造的纸借用水的扩张性,让絮状的纸浆纤维平铺在纸帘上,厚薄均匀,质地和平整度都已经适合用来作为书写载体。

三、左伯纸,东汉末期,东莱人左伯又对造纸方法进行了改进,使纸张更洁白细腻,柔软均匀。纸张的纸浆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称为左伯纸。

左伯纸对造纸工艺的改进主要是使用韧性更好的桑皮代替麻皮。

这个时期造纸技术的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造纸工艺随着时间扩展有更多的材料选择,也产生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四、藤纸,和左伯纸一样,由于造纸术的传播,原材料更为丰富的江南地区接过了造纸术发展的重任。

随着更多的不同材料被尝试用于造纸,一种非常适合用于造纸的材料出现——产于浙江嵊州的剡藤。

剡藤是造纸的绝佳材料,用剡藤造出来的纸张,有着造纸光如玉的美名。

自两晋,至隋唐鼎盛,到送末衰落,藤纸广受赞誉。


仓央嘉措情歌


纸,用植物纤维制造,能任意折叠用来书写的片状物。纸是书写、印刷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包装、卫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纸、复写纸、卫生纸、面纸等等,由于纸的发明和推广,才使人类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属等材料记录文字或图画,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传播和保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

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後的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父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川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明清时期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

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清代的造纸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

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

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纸张、纸板及加工纸的统称。是供书写、记录、印刷、绘画或包装等多种用途的片状纤维制品。由悬浮在水中的纸浆,在造纸机成形网上沉积成错综交织的纤维层,再经压榨、干燥之后所制成。

石头纸用石头制纸的技术,原理就是将石头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研磨成超细微粒后吹塑成纸的。这个技术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在全球号召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这一“时尚”的环保概念重新被人们重视。

石头纸新技术,是以地壳内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碳酸钙为主要原料,以高分子材料及多种无机物为辅助原料,利用高分子界面化学原理和填充改性技术,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可逆性循环利用,具有现代技术特点的新型造纸技术。石头纸技术,是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新技术。该技术的诞生,既解决了传统造纸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问题,又解决了大量塑料包装物的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大量石油资源浪费的问题。



凝祥聚瑞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纸张具体是在什么时候问世的在历史中很难确知了,但是从考古出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纸的发明是在西汉时期。但是中国的造纸术是在东汉元兴元年由蔡伦根据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改进造纸技术才得以发展起来的。造纸术发明以后,按纸张的原料经过了东汉发明时期以树皮和破布为原材料的纸张;魏晋南北朝以桑皮、藤皮为原材料的纸张;隋唐、五代时期以竹、檀皮、麦杆、稻杆为原材料的纸张;宋元、明清时期在造纸原料的基础上改进造纸粘液剂。

造纸技术的经历有以下四个时间段:

1.东汉发明时期: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有了用残茧漂絮取得的副产物用于书写,缺点就是产出少,比较昂贵,不能广泛使用。中国古代的造纸术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以树皮,破布,渔网等来源广泛的原材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提取纤维物制造出来的纸张,表面不光洁,不利于书写,基本主要用于包装使用,到了西汉时期的改良,纸张的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表面比较光洁,不再是较为粗糙,利于书写。才开始逐渐被用于书写。由于原材料的来源比较广泛,制造工艺的大范围推广,价格又便宜,纸张开始被广泛使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又加入桑皮、藤皮。原材料的来源比东、西汉时期更为广泛,就有了桑纸,藤纸。这个时期对于纸张的需求量不是很高,对造纸技术的改进没有比较的明显。

3.隋唐、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使用,从而使造纸业的原材料来源更为广泛。其中,竹作为原材料被使用则在唐朝时期,对造纸技术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唐朝时期,文学水平的极大兴荣和文化的广泛推广和交流,对纸张的需求也达到了高峰,这时候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纸张需求也激增。

纸张也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4.宋元明清时期:在唐朝时期原先用淀粉糊剂作为粘液剂,到了宋朝用植物粘液做粘液剂,使得纸浆更均匀,更光滑。这个时期纸品繁多,用途更为广泛,纸币也是在宋朝时期就开始发行使用。那时候叫“交子”。到了明清时期,纸的品种已出现多样化,而且纸张开始广泛适用于室内装饰了,壁纸,剪纸,花纸也相应的出现了,并且造纸术在这个时期非常繁荣兴盛。

由上述可知中国的造纸技术历史也是经历过四个时间段的不断改进,造纸原料不断的多元化和粘液剂的不断改良,纸张质量才会有很大的提升。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都起着巨大的贡献。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古人对造纸技术的发明,改进,就不会有知识的推广和文化的交流广泛。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题主。


纳米一微尘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而著称于世,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承载体,结束了先祖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上书写的历史。同时,纸也是文房四宝之一。

古书有东汉蔡伦造纸之说,这一说法至今尚有争论。从目前的出土文物及资料来看,在西汉墓葬中已发掘远古的纸张。当时的纸是动、植物纤维的混合体,这些纤维碎末经过再加工就被制成了纸张。自东汉起,造纸技术经过改良,人们仅利用植物纤维就可以制成薄纸。

可以推断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在造纸术的改良方面有所贡献。他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鱼网等材料造纸的技术,并将造成的纸献给了皇帝。因此人们又将这种纸称为“蔡候纸”。

造纸术的发明,带动了笔、墨、砚的发展。造纸术传至东南亚、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挟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主要用纸。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丰富,造纸的原料逐渐增多。魏晋以后,人们开始采用藤皮草(稻草、麦秆)、橘皮、桑皮、麻竹、荨麻等材料造纸。东晋时,大麻被用于造纸,这种材料造出的纸质地坚韧洁白、耐水浸,这应该是宣纸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要属南朝时安徽歙县等地出产的一种银光纸,当时梁武帝的咏纸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足以说明当时的造纸水平。

隋唐是造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纸品种和式样都基本形成,且出现了对纸的染色工艺。唐代较有名气的纸有扬州麻纸和以青檀树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鄱阳白、澄心堂纸等。笺纸染以颜色,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仅四川的蜀笺,就有深红、粉红、明黄等10种色纸。

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而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此外,木棉也作为材料用于造纸。随着印刷业的兴起,发明于晋代适宜印书的竹纸大为盛行。此外,纸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除细琢外,加工中还配以蜡糨、黄檗、胶、矾、颜色、金银辅料,使纸更为光润、平滑、美观。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继续发展。笺纸、宣纸的制作工艺日趋精湛。在制作工艺上,除施胶、加矾、加蜡、染色、印花、砾光、洒金银等技术,人们还采用豆板、拱花的印刷方法,制造出各式工艺精美的笺纸。清代,宣纸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其产地扩大,名目众多。除玉版宣、罗纹纸、六吉纸、夹贡外,还有不少特制纸,如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到了清代末年,机器造纸技术引入我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流浪的心


一、西汉时期的灞桥纸,主要成分是大麻纤维,因此又称麻纸。

因其于1957年出土于西安灞桥而得名。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文物依据的最早的纸,大致的出现是在是公元前一二世纪左右。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纸张质地粗糙,所出土的纸张上面没有文字,因此这个时期的纸张是否已经被作为了书写载体是不确定,可能更确切的应该称为“麻片”。

也许这正是《后汉书》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而不是改进了造纸术的原因。

但是研究人员,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对西汉时期的纸张进行分析,发现了西汉纸里好友淀粉颗粒,这就意味着,西汉纸的制作有一定的技术工艺支撑,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东汉造纸工艺的成熟,很难说没有收到西汉纸的启发。

二、蔡侯纸,也就是东汉蔡伦发明的抄纸法纸法制造的纸张,主要的原料是树皮、渔网、麻头。《后汉书》对此有明确记载。

使用抄纸法造的纸借用水的扩张性,让絮状的纸浆纤维平铺在纸帘上,厚薄均匀,质地和平整度都已经适合用来作为书写载体。

三、左伯纸,东汉末期,东莱人左伯又对造纸方法进行了改进,使纸张更洁白细腻,柔软均匀。纸张的纸浆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称为左伯纸。

左伯纸对造纸工艺的改进主要是使用韧性更好的桑皮代替麻皮。

这个时期造纸技术的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造纸工艺随着时间扩展有更多的材料选择,也产生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四、藤纸,和左伯纸一样,由于造纸术的传播,原材料更为丰富的江南地区接过了造纸术发展的重任。

随着更多的不同材料被尝试用于造纸,一种非常适合用于造纸的材料出现——产于浙江嵊州的剡藤。

剡藤是造纸的绝佳材料,用剡藤造出来的纸张,有着造纸光如玉的美名。

自两晋,至隋唐鼎盛,到送末衰落,藤纸广受赞誉。

唐代诗人顾狂甚至专为藤纸作诗——剡纸歌

云门路上山阴雪,中有玉人持玉节。

宛委山里禹馀粮,石中黄子黄金屑。

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

欲写金人金口经,寄予山阴山里僧。

手把山中紫罗笔,思量点画龙蛇出。

政是垂头蹋翼时,不免向君求此物。


柯大盘


希望能够帮到你

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旭旭爱电影剪辑


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一项巨大贡献。过去一般认为纸是汉代蔡伦所发明的。根据近代考古发现,远在西汉就已出现纸。1933年,我国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代古烽燧亭故址中,曾发掘出一片古代的纸,据考证这古纸为西汉宣帝时所造。1957年5月8日,考古工作者又在西安市东郊灞桥砖瓦厂工地上的古墓中发掘出一批古纸,纸呈米黄色,质地粗糙。经专家鉴定,这批纸的制作原料为大麻韧皮纤维,是汉武帝时的物品,因而被命名为“灞桥纸”。由此,专家们肯定,早在西汉,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明了造纸术。上述发现,对传统的蔡伦造纸是一大冲击,把我国发明造纸术的年代又提前了250年。不过蔡伦对造纸术的发展也是作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西汉虽然已能造纸,但由于工艺简陋,生产出的纸粗糙,使用很不方便。蔡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作原料,制造出了一批书写效果良好的植物纤维纸。人们称之为“蔡侯纸”。蔡侯纸的出现,结束了我们民族在竹简、缣帛上写字绘画的历史,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汉后期,有位叫左伯的书法家,对蔡伦造纸的方法又作了改进,造出了纸质细腻、匀称而有光泽的高级书写纸,人称“左伯纸”。大约在公元4世纪,我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7世纪从朝鲜传入日本。公元751年,我国的造纸术传入西方。纸的发明及造纸术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褚家的小伙伴


甲骨—竹简—丝绸—纸

蔡伦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太监,就是因为这一个太监让我们的历史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个人最大的功绩就是创造了纸,在没有纸的时候,从商朝的时候,人们喜欢把字都给刻在龟甲还有野兽的骨头上面,但是这些东西的来源还是比较有限的,再说了,也不可能把这些东西随身携带,慢慢的古时候的人们就想到了用简,这个简就是把竹子弄成片片,然后再用线穿起来,卷在一起,但是这个也是不好携带,往往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就是好多的竹片,所以也是非常的笨重。然后就是那时候的人把一些丝绸作为写字的用具,虽然这个丝绸用起来也好写字,但是价钱太高了,有的人根本就买不起,所以这个慢慢的也是只能淘汰了。也没有推广使用开。

在汉朝的首都洛阳皇宫里面,有一个叫做蔡伦的太监,那个时候他的工作就是在宫里监督主管制造一些宫中用的一些个器物,这个人也是非常的聪明,喜欢研究一些东西,没有事的时候他就会和那些工匠们一起研究一些制作的工艺,那个时候的蔡伦看到了自己的皇帝每天都要批阅那些都快成山的竹简奏折,非常的不方便,他就想着能不能做出来一种方便携带的书写的材料,这样就可以取代这个笨重的竹简。

但是对于这个新的可以书写的材料,蔡伦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可以方便携带,然后就是竹子什么的这些东西就被排除了出去,虽然说丝绸是挺适合的,但是因为太贵了,所以也被排除了出去,但是蔡伦就去看了看丝绸是怎么做成的,看了一下它的生产过程。然后他就开始分析起来了,他就发现了它是由一些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在一起才做成的,他就想到了,他把这个自己做的新材料就定位在了结构和丝绸差不多然后就是材料可以随处找到,价钱也要便宜!然后不管他以后走到哪里,都会时时刻刻的留意和寻找着这种新的材料。

直到有一天,蔡伦和一个小太监出来玩,他们走在了小溪的边上,一边说话,一边看着沿途的风景,就在这个时候蔡伦发现了一样东西,他就蹲在了那里不动了。其他的那些个小太监们就感觉很好奇,也都走了过来看看蔡伦在看什么,等到他们过来的时候,看到了蔡伦拿着一些又湿又破有点像是棉絮一样的东西!其他门就开始劝蔡伦让他把这些脏东西都给扔了,但是蔡伦就好像什么也没听见一样,还是在那里蹲着看着这些东西。然后那些太监就准备要把蔡伦手里的东西给抢过来扔掉,这时候蔡伦才醒了过来,两眼放光的说,找到了找到了!

这些太监们看到蔡伦这个样子,一下子都懵了起来,这个蔡伦是不是疯了,怎么还拿这东西当做事宝贝一样!然后蔡伦没有管那些小太监说什么,只是径直的走到了一个老头的身边,问他,老伯,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吗?这个老头就说,这就是一些树皮还有烂麻什么的,他们在水里被水冲,被太阳晒,慢慢的时间一长,就变成了这样了!

等到蔡伦回到了宫里之后,他就开始试验了起来,他也是用一些树皮破布什么的,然后让工匠们都把它给切碎剪断,然后就是再放在一个大池子里面泡,过一段时间那些东西就会慢慢的烂掉,然后他就让那些工人们把东西都给拿出来,再搅拌成糊状,之后再用东西把它们挑起来,把这些东西给铺平。晒干了之后就是纸了!

然后就是蔡伦把做出来的纸,那给了当时的皇帝,皇帝看了之后,非常的高兴,就一直夸蔡伦!这样的纸做出来,用起来轻便,价格还便宜。所以以后的人都不再用其他的东西了,都改成了用纸!


霖霖历史录


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早在西汉,中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纸,多为机制。从现存世千年以上的书画作品中,大部分是由桑皮纸作为书画纸用。

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之後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後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後的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