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亮剑》中,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为何干不过李云龙?

當冬夜漸暖大海不再那麼藍


其实常乃超开始压根就瞧不起李云龙,认为他打仗不按规矩出牌,甚至叫嚣要排兵布阵,真刀真枪拉开大战一次。当时,李云龙正听说赵刚要被调走,满肚子的火没处发泄,差点开枪毙了常乃超。

进了南京军事学院,为了改分数和探讨毕业论文一事,常乃超多次提到为何自己输给了泥腿子李云龙。一是李云龙身上具备坚强的军人意志,也就是剧中所提到的亮剑精神,正是这种意志,顽强不息,能赶跑日本侵略者,打垮老蒋的美式装备,正是这种精神,让一支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最后夺取了天下。常乃超也认为,国民党里面也有像楚云飞一样的精英,但是并没有受到重视。

第二,在分析他的暂七师和李云龙的部队刚一照面,就被干翻了。常乃超虽然认为李云龙不按规矩出牌,但李云龙说他压根就没把暂七师放在眼里,他冲着楚云飞部去的,打暂七师是搂草打兔子,顺手的事。其实这也说明,战场上瞬息变化,战机稍纵即逝。李云龙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但是自打鄂豫皖开始起,他从一个士兵一步步成长为优秀指挥员,全靠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一个理论家,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那就成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虽然常乃超不是赵括,但还是有点书生气,呆板、不灵活,教书还行,带兵打仗真不敢恭维。在五次反围剿中,前几次瑞金的红军都能成功粉碎蒋介石的围剿。结果来了一个李德,加上不懂军事的博古,硬是被动的打消耗战、阵地战,结果让苏区红军陷入困境。说明,战争中,各种因素太多,教条古板,不能灵活掌握主动权,就有可能失败,这是用血换来的经验。

第三,常乃超在分析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时说了,虽然解放军的装备很落后,但是却打败了蒋介石的美式王牌部队,关键的原因是,这场战争最后成了一场人民的战争。有人民的支持,有百万独轮车送给养,国民党军装备再精良,却难敌几百万淮海人民。所以,他败给李云龙也就很正常,也不丢脸,因为他真正的是败给了广大人民。


长安那片月


常乃超干不过李云龙很正常。

从实力和战场态势来看,

根据二人在军校学院的对话,常乃超的暂七师,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士兵战术素养要高于李云龙师,整体实力是比较强悍的。

再看暂七师的战场位置,他防区两侧是五军楚云飞的八十九师和十八军十一师,皆是嫡系劲旅。

想必常师长是抱着活捉李云龙的想法来的。

然而,现实是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仅仅用了12个小时,常教员的暂七师就被李云龙给拿下了。

常教员也被俘了!还好随身的东西没有被搜走。象个小仓库似的……

仔细分析常教员失败的原因,第一,他不了解李云龙,李云龙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坂田、山崎、山本都是吃了这个亏。不走寻常路啊!

第二,临战意识太差了,缺乏大局上的警惕性,总觉得有两个主力师在自己的两边,有雷也是他们先顶嘛!李云龙确实是这么打算的,可顺手收拾你暂七师难道不行?

第三点,教条主义。总按照书本上的东西来打仗,所以有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失败,也在情理当中。尤其缺乏的是战术指挥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部署。

第四点,情报不畅。对整个战场的态势根本就缺乏了解,不知道对手的部署,稀里糊涂就看到敌人到了眼前,焉能不败?

第五点,当时解放军气势如虹,士气高涨,求战欲望强烈,暂七师就差远了……

那么,德国留学的难道真这么差?非也。

能去德国留学,证明常教员也不是个弱鸡,德国的军事实力和军事教育,在一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德军的装备、指挥、战术确实强,但是可惜的是:不符合国情啊!不适应中国的特殊作战要求。

最重要的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从红军始,解放军是在残酷的战场上成长壮大的,就没断过仗打。在实战中摔打出来的军队,无论是战术水平、单兵素养,都是异常强悍的。

最大的差距在于武器装备的落后。解放军哪有美式装备啊?全靠缴获。

再说指挥员的差距。李云龙确实没有上过军校,但是李云龙可是黄麻时期的老革命了,能够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活下来,实战经验丰富、战术指挥多变、心理素质稳定,剑走偏锋却偏有堂堂正正的气势,这些东西军校是教不了的,德国军校也不好使!

常教员的长处在于丰富的战争理论。所以最后能够成为军校学院的教员。


脂肪故事


常乃超在《亮剑》中是暂七师中将师长,而且他毕业于德国军校,深得党国器重,与楚云飞并列国军悍将系列,且手下还有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士兵战术素养要高于李云龙师,整体实力是比较强悍的,但为啥就打不过泥腿子出身,又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李云龙呢? 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常乃超的暂七师虽然勇猛,但是当地老百姓是拥护李云龙手下的解放军的,此时李云龙已经是解放军队伍中的一位师长了,当时解放军得民心,而国民党军队普遍不招人喜欢。这等于常乃超是在信息获得上、粮食供给上与李云龙相比是弱项。

也就是说常乃超的部队在这里是瞎子和聋子,要不被李云龙的部队消灭,恐怕也很难。就算是几个师抱团在一起,被分割吃掉也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常乃超毕业于德军军校,军事素质那肯定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德国军校讲的主要是闪电战,就是靠着是蛮力一举把对手瞬间消灭,但是解放战争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所以常乃超在德国学习的那套本事,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作用不大。

第三,别看常乃超手下是暂七师,装备精良,人数也不少。但是士兵士气低落,大家都不愿意打内战,都希望早点回家,早点分得田地,建设家园,在这种情况下,士兵的打仗积极性不高,愿意拼死的更少,往往国军士兵在打到一定的程度也就点到为止,放下了武器,就加入到李云龙的队伍中来。

第四,李云龙就算是个泥腿子,但起码也走过了二万五仟里长征了吧,而且他在长征时就是红军的团级干部。正所谓“走过长征路,就是老干部”。李云龙经过了多年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又有民众的支持,他如果打不过常乃超那个没用的倒霉蛋,那才是怪事一件呢。


不执著财经


《亮剑》中常乃超的暂七师被李云龙部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很多人不明白毕业于德国军校的人才就这么不禁打?这么的弱鸡吗?其实并不是,而是常乃超不仅是被打了措手不及。还有其他战场原因。

其一:暂七师整个实力比较弱。

注意这个暂字,国军里面对于暂字的定义是:暂时整编的一支部队,就是说将原本被打残的部队和临时纠集的新兵 、老兵 、伤兵集中的混编部队。这种部队往往发挥不出来战斗力。而且李云龙对于暂七师也很是瞧不起。(注:常乃超后来说自己的部队比李云龙强,其实说的是原七师的战斗力)

其二:被李云龙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云龙当时的想法是放弃近的暂七师,直接打入楚云飞的指挥部,结果带着突击上去之后,楚云飞早就跑的没影了,李云龙便从背后配合赵刚所带领的大部队偷袭了毫无防备的暂七师,打个常乃超措手不及。

其三:常乃超本身指挥错误。

当时李云龙的二师已经和楚云飞的八十九师交上了火,而此时的常乃超,跟看不着似的悠闲着。结果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之后,才当一个马后炮说自己的军队还没有展开,炮还没从车上卸下来。之前早干嘛去了?









我是汤里放药,了解更多娱乐资讯,关注我即可!


汤里放药


都是编剧编得,没啥好分析,但反应出了一个问题,西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很少会打仗,能成为将军少之又少。

西方军队后勤采取“油管制”,补给和兵源源不绝,作战也是钢铁洪流向前冲。他们学到的美军,德军那一套完全不适用中国战场。

中国连马路都没几条,装备打完了只能自己想办法。部队都是军阀的私人财产,要买军需,发军饷很多时候要找军阀太太要钱。

中国军官平时最大的任务是看住人,而不是打仗。士兵一个月才挣一两块,但拿着枪去投奔土匪,一支枪就能卖两百块。

行军打仗时首要任务也是看着士兵不能骚扰百姓。偷吃农民伯伯一个瓜到无所谓,但要是杀了牛羊猪狗吃了就会出大事。

士兵长时间吃糠咽菜,猛一吃大油大肉肚子要坏掉,甚至会死人。所以说,军阀部队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自晚清起,中国军队就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也一直在试图模仿西方那套现代化的模式。所以军校毕业生回国都有一个好前程。

这个好前程一方面是军阀部队需要他们装点门面,另一方面正规部队确实想让他们来提高战斗力。

可是要改变中国军队的面貌并不是几千几万个军校毕业生能决定的,所以他们大部分当了几年花瓶后,要么转去搞训练,要么因为外语好,被派去联系德军,美军搞外交,拉援助,还有人干脆改行去做北大校长,大学教授。真正能像孙立人一样驰骋沙场的少之又少。

中国的将军要么是士兵出身,要么是在初级军校,学了几天稍息,立正,打枪放炮,没有接触过太高深军事理论的毕业生。

他们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在斗争中学到的经验是高级军校生根本学不到的,不过他们的淘汰率要比西方军校生更高。

手机作答内容略简单,勿怪哈


史料不辑


三个因素:

中国知识分子有个非常大的毛病“食古不化”,身为将军的知识分子常乃超是也。这种人国民党里有,共产党里也不少。土地革命最后被迫走上长征之路,其实就是“食古不化”的结果。再往前捯呢,李立三、瞿秋白,都是这种主。黄维被俘后老大不服气了,说共军不按规矩来,打仗哪有什么规矩哟,以打胜为原则,谈规矩早人头落地了。

常乃超可以说生不逢时呀。轮到他当师长时,国民党的大势已去,他指挥的部队是“暂编”,换句话说也叫“拼凑”,就是把打散打残加上从地方民团升级的七七八八各色部队拼凑一堆交他指挥。在官还认不全兵,兵还识不准官时,与从鄂豫皖一路征伐到淮海的李云龙虎狼之师相撞,常乃超会赢才是见了鬼的事!

战争打到淮海这个份上了,国共战略决战,共军夺取胜利在望,士气空前高涨,李云龙部从单兵到师长人人一马当先锐不可挡。只想寻求国军主力楚云飞部决战。在这个过程中,忽然冒出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常乃超部,送上门来的便宜捡了也白捡,顺手牵了只兔子。只是这只莫名其妙当了猎物的兔子不服气,有什么法呢?成则为王败则寇的规律在那里呢,没法,他就是喝干了洋墨水,该吃牢饭也得先去吃牢饭。

当然,共产党是从来不浪费人才的。经改造后,曾经的敌师长,共军还是敢用的。在回炉共军高级军官的过程中,俘虏不是照样给俘虏他的人当先生吗。


尘垚4


别说是常乃超 就算李奇微来了 还得被李云龙逮喽!

这几天看军史区,李团长与吕布兄一再再滴承包了俺的欢乐担当,艾玛太搞了。

首先说 亮剑 这部电视剧是否属神剧?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在该剧出现的时代里,之前还有部 历史的天空 ,如果讨论剧情道具的限制,那部的暇丝更多。但是结合那个时代的经济限制,我们无疑都肯定剧组的创作诚意与热忱。在那个初入世贸,我们缺乏自信缺乏认知的世界重新洗牌前,从历史里寻找我们的精神偶像显得格外重要,事后看也格外必须。

不擅奔跑常乃超,据说是德国留学生,德国军校不会不教你机动穿插,当然了你就算学了你也作不到。不只是你做不到,到了淮海决战之前1948年豫东战役之后,别说你个暂编师,就算是第五军怎样?不是照样在济南战役里作为北进兵团不敢北进,粟总指挥的打援集团还是不南望王师又半年?因此有人讲豫东战役其实是黄淮海战场的分水岭,又以济南战役为体现,就是说国军基本这个时间段内丧失了以军师规模分进合击战术野战能力。注意的话,事实上即便是在抗日证明战场上,具备野战能力的国军也就那么几只,诸多的杂牌旁系至多只能承担依托完备工事的迟滞消耗日军有生力量,苦苦待援至国军机动兵力的投入反攻。

国军的不擅奔跑,于历史书影视剧看是既定史实,回到问答说结论为什么国军野战能力差呢?

1.后勤能力差:西北战场蟠龙战役的战果就是消灭了第一六七旅旅部率一个团及地方团队一个总队,同时获得大批粮秣。东北战场上越北进战场机动力量越薄弱,都说明了国军需要抽调战斗力一般部队作为后勤保障分队的事实。

2组织能力差:与淮海战役中,解放区民众组成的百万规模保障民众形成讽刺对比的是,国军中大量拉壮丁形式拉来的士兵,以及因为金圆券贬值收入缩水的中下级军官。这样的军队,不光是不能野战还有不敢野战,野战啊就兴许成放羊了。

3 常乃超提到的大炮还没有卸车问题,也在事实上澄清了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美械,也并非就是那么完美,比如说强调活力而在机动上更多依赖摩托化车辆,也造成了更大的弹药消耗与车辆占用。反而是李团长的意大利步兵跑,更适合与步兵分队的协同并进。

当然也有朋友会说国军不擅野外侦查,国军战斗意志薄弱,国军腐败啊还带着军乐队搞野营派对啊等等。。。

以上的理由都成立,结论就是所谓的美械国军,在解放军面前就是 一只仅仅武装有美械的旧军队。没有适时代的国民与全民国防意识,没有全国民参与的后勤保障,没有基层组织的督导激励,在李团长面前,他们都是渣。

就这样的兵,就这样的军队,别说是常乃超了?就算是李奇微来了,也就是多了个送手榴弹滴。


轩辕豆


常乃超在解放战争的遭遇多么像黄正诚。黄正诚黄埔毕业,又在日本、德国的军校学习过,因为他是浙江人,又是国外军校毕业,自然会被老蒋重用,1945年7月,他已经当上了第一军第1师的中将师长了,第一军是国民党嫡系胡宗南的部队,也是老蒋的御林军,所以武器装备那可都是一流,士兵也大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重庆谈判》后,第一军改成了整编第一师,黄正诚自然也就成了整编第一师第1旅的中将旅长。

1946年9月,国民党方面为了对付我军悍将陈赓,将驻陕西的胡宗南都调到了山西来了,而黄正诚仗着自己的部队装备好,根本不把陈赓放在眼里,结果陈赓一套围点打援,就把黄正诚的部队打垮,还活捉了他本人。被俘时,黄正诚身穿士兵衣服,裤子却是将官服,一脸的不屑,他被带到了陈赓那里,陈赓问他说你不是黄埔毕业,又留学回国,这个仗怎么打成这样?而黄正城却说我军打仗不讲规矩,自己的部队还未展开,就被袭击了,陈赓则说打仗还要什么规矩,最后还骂黄正诚是个草包。

常乃超的暂7师也是如此,还没拉开架势,就被老李的华野2师一个突然袭击给打垮了,为此常乃超也是满脸不服,他觉得自己的真实水平没有发挥,连和解放军正面较量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说,在德国军校学的那套系统化的战术用来对付我军是行不通的,毕竟我军当年凭借运动战、游击战打过不少胜仗,陈赓、李云龙当年在晋西北与日军打了那么多年,算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而陈赓的部队善于奔袭,长于进攻,战斗力是很强的,李云龙是个红军老战士,又跟陈赓混了那么多年,对付一个常乃超当然绰绰有余。

我军在淮海战场的胜利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有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我军才能在前线打胜仗,而国民党军内部不团结、部队缺乏沟通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再说常乃超的暂7师又不是王牌部队,败给李云龙虽是剧情需要,但也在情理之中。


兵说


常乃超的原型很显然是黄维,只是职务大幅下降了而已。包括人物性格的设定和基本经历,都是改编自黄维的性格和经历,连被俘之后说的话都是改编的黄维的话。

黄维兵团也是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灭的。黄维本人是陈诚的土木系骨干,黄埔系出身,曾经留学德国,回国后在抗战期间一路升迁,战绩也还不错。但是1944年,因为人事斗争失败,他离开一线作战部队,到淮海战役之前,一直都在军校。

淮海战役之前,国军开始组建兵团,本来应该是胡琏顺理成章的出任兵团司令,但是因为白崇禧和何应钦、顾祝同之间的斗争,胡琏被否决了,后来改为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主要是平衡派系斗争的结果。

黄维一直被认为是书呆子,应变能力不足。但黄维兵团组建的时候,下属的部队中包括陈诚起家的第十八军,是国军精锐编成的部队,堪称嫡系中的嫡系。之前陈诚任参谋总长的时候,美援装备都是优先装备第十八军,所以十八军的装备很好,战斗力也比较强。

兵团组建完毕后,仍然隶属于华中战区,受白崇禧只会,本来在豫东一带活动,主要是掩护武汉。淮海战役开始后,奉命东调,主要任务是救援黄百韬兵团。在进入蒙城地区之后,受到中原野战军的层层阻击,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袋形阵地,陷入包围。

黄维兵团本来是有能力突围的,他在前进遇阻之后,曾向国军统帅部提出,向南靠近铁路线,和友军取得联系,绕过中野的阻击阵地,但统帅部急于解救黄百韬兵团,认为黄维遇到的阻击不是解放军主力,坚持要求黄维兵团以装备和火力优势正面突破解放军阵地。

被包围之后,黄维如果果断一些,其实也有机会突围,因为当时中野的实力有限,无论装备还是兵力,实际上都还不足,所以只能围困,并没有能力歼灭黄维兵团。黄维如果此时决心突围离开战场,也还是有机会的。但他选择了服从命令,继续死战。

黄维的回忆中说,他从奉命东调一直到被包围,都不清楚友军的情况,对战场形势的变化也不了解。实际上,到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他东调的意义就已经失去了,如果此时选择向后撤退,并由华中方面派部队接应,也还是有机会撤出去的。

但国军统帅部仍然要求黄维继续东进,不允许后退。为什么呢?统帅部蒋委员长打的算盘其实也不难看懂,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形势已经完全逆转,他知道白崇禧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要把黄维兵团从华中战区调出来,加入到华东战场上来。

一直到杜聿明率徐州的三个兵团三十多万人离开撤离徐州,国军统帅部才开始向黄维通报情况,但这很显然是为了安定人心,告诉黄维继续坚守待援,以防军心动摇,提前突围或者向解放军投降。这也是之后委员长坚持要杜聿明集团去解救黄维兵团的原因。

委员长这时候让杜聿明集团救援黄维兵团,但杜聿明无心恋战,一心想着赶紧撤退到蚌埠地区,脱离危险,再背靠黄河重新布置。这背后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黄维是陈诚的土木系,而杜聿明的靠山是何应钦,陈诚和何应钦的斗争也持续很久了。让杜聿明去解救黄维,怎么可能?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粟裕不顾部队疲劳,抽调华野部队驰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优势并不算太大的兵力阻击和包围杜聿明集团。结果是黄维兵团没救出来,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也没能跑出来,同样全军覆没了。杜聿明和黄维也双双被俘。

黄维确实有书呆子气,但还没有书呆子到《亮剑》里常乃超的程度,更不可能在被俘后指责解放军不等他的部队展开就发动攻击。战场上瞬息万变,什么情况都有可能,无论哪一方都想不等对方摆开阵势就开始攻击,问题只在于能不能做到。

其实并不是说上军校没用,对现代化的军队来说,没有文化肯定是不行的。解放战争虽然看上去是一大群土包子李云龙战胜了一大群喝过洋墨水的常乃超们,但并不是因为李云龙没上军校才能打赢。战争结束后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常乃超们就变成了李云龙们的老师。

如果李云龙们也喝过洋墨水,接受过现代化军事教育,朝鲜战争也许会伤亡少很多,因为在朝鲜面对的是完全现代化的军队,士气也不低,很多原来的土办法都不灵了。这也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就大办军校,搞现代化军事教育的原因。这一点在《亮剑》里也有,孔捷就对美军打仗印象非常深刻。


萧武


常乃超绝对是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个BUG,以德国军校毕业的常乃超,来对阵李云龙,不是丢常乃超的脸,而是丢德国军校的脸。

《雪豹》和《亮剑》都是纵横比较喜欢看的抗日题材影视剧,这两部剧除了抗日都有军官留学德国的经历,《雪豹》中的周卫国,《亮剑》中的常乃超,实际上这都是一些编造出来的人物,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物,以周卫国黄埔九期的毕业生连去德国留学的资格都不够,更别提回国后从团长做起。

在参加留德考试的时候,至少是团长以上的黄埔少壮派才有资格,到1934年国民党开始有组织派遣留学生到德国留学,只有黄埔前几期的学员能够达到团长职务,而且总数也特别少,留德不是留日,能到欧洲去留学的,都是国民军官中精英中的精英,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具体国民党中有多少人留过德国纵横没有查找到资料,但是找到的人物可以说都不一般。

大概有这么几个人,桂永清、邱清泉、范汉杰、黄维、李铁军、贺光谦,这里面,我相信前四个人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桂永清是最早留德的一个,1931年就到柏林步兵专科学院学习,回国后担任德械师教导总队的总队长,蒋介石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永清真乃黄埔之楷模!”可见对其器重,虽然战绩不咋地,后来还是海军一级上将,43名战犯名单都上去了。

邱清泉,大家就更熟悉了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担任第2兵团司令长官了,一直都是黄埔学员中的核心力量,范汉杰就更不用说了,入黄埔的时候就已经挂少将衔了,黄维也算是陈诚土木系的核心人物,淮海战役期间担任第12兵团总司令。

后面两个人相对名声不是那么大,简单来说,都是中将军衔。

可以说,留德的人数不多,在中德全面军事合作后,老蒋派了几个人,而且都是黄埔一期的,到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黄维还没有读完就被提前召回国了,更不可能派遣学员去学习了,而且1938年中德中止军事合作,也就是说,留过德国的必然是1938年之前。

吭哧瘪肚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国头来再来看常乃超如果是留德的话,淮海战役时候会是个师长?

有人说常乃超不会送礼,是书呆子,所以被安排个师长,要知道选派留德生的时候,都打破头了,没有两下子,后面没有大佬罩着可能去留德嘛?有人罩着,可能只混个师长嘛?

很多人都说,常乃超是纸上谈兵,理论性强,实战差,其实这更大错特错,国民党黄埔生哪个不是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剿匪中滚出来的,留德回来就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淮海战役的时候,还纸上谈兵,嘴都磨出多少泡了,还没谈个结果出来?

在淮海战役中,真正是留德背景的是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和第12兵团司令黄维,哪一个是纸上谈兵?

要说国民党留学军官理论性最强的应该是黄埔六期留学法国的廖耀湘,廖耀湘也是国民党中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法国圣西尔军校毕业后,回国更是扶摇直上,在辽沈战役期间,指挥五个军的第9兵团,国民党五大主力,有两个在其手下,可见其能力之强,廖耀湘在实际作战中总结出的法式滚筒在远征缅甸期间抵挡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

在辽沈战役初期,林老总希望通过包围长春吸引廖耀湘主力北上,来一个围点打援,廖耀湘不为所动,使得林老总的策略十分被动,可见,廖耀湘还是吃过几天洋墨水的。

以常乃超、楚云飞为代表的实际是学院派,而以李云龙为代表的是草根派,不能说谁一定就比谁强,纵横认为在师以下的规模战斗中,李云龙不拘泥于章法,根据出奇制胜的想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些惊喜,但是楚云飞也不孬,在抗日战争期间,晋绥军在没有得到有效的补给下,一样快速发展。

到大兵团指挥作战的时候李云龙在排兵布阵上就不行了,李云龙的打法其实就是跟日本学的,正面牵制,侧面迂回,利用一支小股战斗力量穿插到敌人后方,直捣敌军指挥部,实际上这种打仗才真的是纸上谈兵,哪个队伍的指挥所是说端就端的,部队打仗的时候,还会出现常乃超说的那样“我还没有摆开阵势,就被贵军给拿下了”。

纵横不知道抗日和解放战争那个部队因为没有摆开阵势被全体俘虏的,没有做好防御阵势很正常,可以边打边挖,实在打不了还可以跑,被人全体俘虏是什么鬼?

其实,李云龙、孔捷他们的那种打法,也就是小股作战的时候还堪用一下,真正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孔捷一个军没能打下美军一个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正因为如此,刘老帅才开办军事学院,加强军官的综合素质,在刘老帅批评李云龙、丁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是挺有道理的,我们的胜利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政治上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说白了,就是军事能力还是有欠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