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白暮年仍慷慨激昂,欲扬芬千古,如何赏读他写给邓州参军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一诗?

江湖夜雨92


李白仪表雄伟,气宇非凡,有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外表一派仙风道骨,有道家风范。且极富才情,感情一旦触发,诗文便如天际狂飙,喷溢而出。外表属于道家,但内心却流着儒家慷慨激昂的血脉,安社稷,济苍生,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抱负。到了暮年仍把剑长啸,欲扬芬千古,用世之心无丝毫减弱,不信,请看《赠何七判官昌浩》: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做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杨清芬。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诗歌背景:整首诗,元气淋漓,壮怀激烈,借写给朋友的诗句,表明了自己的心际。他的朋友何昌浩,在家排行第七,又称何七,原来在邓州做司户参军,管理一州户口的,为七品官员。当时何昌浩在安徽采访使,宋若思的幕府做判官。

提起宋若思,不得不说,他是李白暮年遇到的一位贵人,李白参加了永王李麟的幕僚,被流放,是宋若思救了他,据说,是李白和宋的父亲曾有交情的缘故。这时,李白也做了宋若思的幕僚,他和何昌浩成了同事。

诗歌第一章,自抒怀抱,再现了用世的急切心情。

因为到了暮年,我常常因失意,惆怅,悲伤,端端正正坐到半夜时分,难以入睡。匡,是正的意思。天亮的时候,我会仗剑长啸,以抒心中之郁闷。陶渊明有登东皋以舒啸,诸葛亮有抱吟长啸。我们也会到山谷中,公园里,大声呐喊以发泄情绪。解世纷,用到了战国鲁仲连的典故。鲁仲连喜欢为人排难解纷,曾帮助赵国脱离危险,并谢绝平原君的封赏。这里,指李白也有安天下的愿望。

心随长风起,吹散万里云。羞做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化用了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句子。羞于如济南的伏生那样,九十岁了,还没有什么做为。其实,伏生也厉害,有一技之长,精通古籍,汉文帝派晁错亲自到他家中去请教。



第二章,赞颂友人,表达愿与其一起建立功勋的愿望。

前面四句紧接上文,如果不能运筹帷幄之中,那就手提三尺剑,上阵杀敌,怎么肯埋没在阡陌之间,那在么能扬芬千古呢?

后面四句称赞朋友何七胸有韬略,才冠三军,可与管仲,乐毅相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有遨游美,终非沮溺群”,肯定了孔子忙忙碌碌,积极用世的精神。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了隐居避世的长沮,桀溺嘲笑他们,孔子感叹到:鸟兽岂可与同群。

结束语:李白虽然在政治上很幼稚,在京都做了一年多的翰林,因小人谗言,被玄宗赐金还山,后来又暗眛于形势误入了永王幕府,在用世的道路上屡遭挫折,但他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精神是诗歌的灵魂,李白有坚定执着的理想抱负,才成就他千秋不朽的诗名。


江湖夜雨92


赠何七判官昌浩——唐.李白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译:

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兀然独坐直至夜半。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吹散天空中的浮云。我羞作济南伏生,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不如撰剑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杀厮斗,为国立功。一辈子老死于阡陌之间,怎能扬大名呢?夫子您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英才名冠三军。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

注释:

(1)何七: 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称何七。安旗云:”似为幽州节度使判官“。判官:节度使属官。

(2)匡坐: 正坐。夜分:夜半。

(3)平明: 天明。啸咤:高号长啸。

(4)纷: 世间的纷争。

(5)济南生: 即西汉伏生,名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传九篇,即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召伏生,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见《汉书·伏生传》

(6)夫子: 指何昌浩。管乐:指春秋时齐相管仲、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

(7)将: 与。沮溺:指春秋时两位著名隐士长沮、桀溺。见《论语·微子》。

赏析

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抒发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最终以摆脱这种苦闷而展示出诗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可分三段,第一段为前四句。开篇”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两句,直接点出积郁于心的”惆怅“。这惆怅虽仅时而出现,但对积极进取、乐观豪爽的诗人来说,却也是非常严重的。为此,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后竟不得不用长啸声来加以发泄:”平明空啸咤!“然而,”啸咤“是无济于事的,只不过聊以发泄胸中的不平之气而已,所以用了一个”空“字。”思欲解世纷“,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之所以”惆怅“,原因是为了解除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中的矛盾和苦闷心情也是产生于这里。

诗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在积极用世和消极思想的对比之中进行多层次的交叉抒写。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诗的第二段。这一段共八句,在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方面较之第一段更加深入具体。”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二句,上承”解世纷“作飞动的描写,用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这是正面的直抒。”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是反面的对比。就李白看来,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这是一层。”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又是一层。这两句承上而言。如果自己不能乘风破浪,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那么,也应在国难当头之时,拔剑而起,为统一祖国而建立功勋。这是正面的发挥。”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又是反面的对比。

诗的第三个特点是把古人、友人与自己交织在一起来加以描写。这明显地体现在第三段,即最后四句里边。”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用管仲、乐毅来比喻何昌浩,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怀抱。李白在诗中多次把管仲、乐毅作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样。最后”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

补充: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视权贵的精神。他是怀着“济苍生”的热血踏上长安之途的,可现实是唐玄宗只让他做了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专权,理想离现实是越来越远。可他铮铮傲骨不肯向权贵低头,桀骜不驯,最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黑暗的现实,使得本来就“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诗人更是对权贵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大声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将近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龙里生”;在《答于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绿林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挂卧事玉阶’;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从这众多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充斥在胸中如波涛滚滚般的怒气,对统治者、权贵的极端的鄙弃态度,有不少也是借古讽今斥责豪门贵族之作。

这首诗写于诗人去世前一年,给人一种对对政治抱有希望,有一种看透世事,却不放弃的理想与豪迈!这便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琲琲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李白逝世的前一年,当时李白遭逢大难,且疾病缠身。表达了虽有惆怅苦闷,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欲建功立业的心情。


受祸永王事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因永王事入狱后虽被营救,最终还是被判流放夜郎。第二年,十二月,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投靠亲友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诗词解读

这诗写给幽州节度使判官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称何七。

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的矛盾和苦闷,但仍然有”拂剑起、收奇勋、扬清芬“的期盼,展示出诗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只可惜,他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

赠何七判官昌浩
唐代:李白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开篇”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虽然经过此前的变故,我们注意到,他还只是有时出现惆怅,可能这样的惆怅对于生性豪放的他来说,也是不好接受的。


所以”平明空啸咤“,长歌当哭,以泄胸中不平。并且还要”思欲解世纷“。这里用了鲁仲连的典故。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赵王准备接受辛垣衍的主意,以尊奉秦国为帝为条件使秦国退兵。他便去见赵国的平原君,责备他并说他能劝退辛垣衍。后来,他施展自己的辩才,说得辛垣衍哑口无言,表示再也不敢言帝秦之事。平原君要谢赏他,他拒绝说:“天下奇士所贵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若为图报,实在是商贾所为。”于是拂袖而去。


鲁仲连在后世成为为人排忧解难和功成身退的人格典型,李白对他非常仰慕,在很多诗作提到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鲁连及柱史,可以蹑清芬。“ ( 《古风》)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 (赠崔郎中宗之(时谪官金陵))“所冀旌头灭,功成追鲁连”(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等等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从正反两面来承接”解世纷“,就李白看来,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


这等抱负真是伟大,要知道,李白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安史之乱他跟错了人。他以为永王是真心反叛乱的,结果永王自己也有私心,(被逼)叛乱,想反他的哥哥了。可是经过这些大难,李白还有心要解世纷。如此,我们不能再单单以李白豪放任性来看他了,他实则也有忧国忧民的一颗赤子之心啊!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国难当头之时,拔剑而起,为统一祖国而建立功勋,岂可””老死阡陌间“啊。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用管仲、乐毅来比喻何昌浩,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怀抱。李白在诗中多次把管仲、乐毅作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样。最后”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


殘陽暮里酹江月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