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有些历史记载的满清官员都怕得要死?

卢金潮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宁古塔其实没什么可怕的。

只不过是清代的时候,东北地区是龙兴之地,入关之后,满人大部分都迁徙到了山海关之内。只剩下一小部分驻守盛京,此外还有一些原来就是游牧渔猎的女真人,还在东北边疆之地。

再加之宁古塔处于今天的黑龙江苦寒之地,本来就纬度高,比较寒冷,再加上明清小冰期,更是冷的可怕。

现在人可能觉得这种冰雪世界挺好玩的。

对古人来说,一点都不好玩。

吃穿住行,都是问题。

古代没有什么好的房屋密封技术,也没有现在的水暖电暖,就靠土炕过冬。

清代有不少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罪人,其中有一个叫吴兆骞的,给他的母亲写信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在这种苦寒的环境下,人迹罕至,外地来的人很容易经受不住严寒而生病,生病之后得不到好的医治,不少人就这样丧命于冰天雪地了。吴兆骞的这封书信,让他母亲看到,一定是痛断肝肠。

所以另一个流人方拱干也曾瑟瑟发抖说道:“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由此可知,宁古塔这个可怕的地方,让大清的罪犯听了就瑟瑟发抖,并不是因为这里有什么奇怪的塔,而是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冷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因为它是清朝建立的,语言是满族语言,在满语里“六个”读“宁古塔”,清朝祖宗有兄弟六个,他们曾在这里住过,所以为”六个“。《宁古塔纪略》: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柳边纪略》: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宁古塔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清太祖驻扎军队的旧城黑龙江的海林市旧古城村,另一个是康熙时期的新城黑龙江宁安市。



被流放的人大多数都在去往宁古塔的路上就死亡了。原因可能是因为路途中遇到野兽就被吃了,也可能是因为被饥民分而食之。在宁古塔,常年冰雪,有人形容宁古塔就像是十个黄泉。春初到4月,大风曾不间断,5月到7月,阴雨绵连,8月开始下大雪,9月河水就全部被冻住了。雪只要落到地上就会立马被冻住,放眼望去,整个宁古塔全都是雪或是冰。《研堂见闻杂录》: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此地者。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不在少数,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被流放到了这里,而后被杀。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在《流放者的土地》中写道:“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其丈夫碍手碍脚就先把其丈夫杀了。”还有些女性被当作娼妓卖掉,更无人追究责任,可谓命运一点不由人。多数犯人来了之后没有房屋居住,只能挖个地窖住地窝棚,体弱者往往捱过冬天就冻毙了。后来康熙巡视东北,准备驱逐盘踞在雅克萨的俄人,经由此地,看到流放之人的惨状感叹:“南人脆弱,来此寒苦之地,风气凛冽,必至颠踣沟壑……殊为可悯。”于是,下旨下令免死减刑等人犯不必再发往宁古塔,而是改发隔壁的尚阳堡,尽管如此,后来仍有一些人犯发往宁古塔。试问宁古塔如此艰险有谁能不怕,大多都是有命去,没命归。


大老二爷


宁古塔,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也是清朝疆域最北端的军事重镇。在清朝被流放的犯人,大多都牵扯到重案、要案或文字狱。从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官员们在听到“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时,基本上都是哆嗦着昏死过去,可见宁古塔就是座活地狱。

宁古塔的可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去往宁古塔路途遥远,途中的艰险并非常人所能承受;二是,宁古塔气候恶劣,是极北的苦寒之地,非常冷;三是,与披甲人为奴,也就是充军当奴隶,男为奴,女为娼。宁古塔用来流放犯人,确实能起到惩罚、震慑罪犯的作用。官员们能不怕吗?

在清代,东北虽是皇室的龙兴之地,但除了盛京等地之外,更北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苦寒的不毛之地。据史料记载,宁古塔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极其寒冷,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清朝流放犯人的地点都在东北,宁古塔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它意味着苦寒、绝域、蛮荒。

被流放的犯人,只能靠两只脚从北京走到宁古塔,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然而这一段路程距离并不短。一路上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能活着到达宁古塔已经是烧高香了,有许多犯人就死于途中的颠簸或者大型食肉动物之口。盛京通往宁古塔的这一片土地,基本上被原始森林所覆盖,行走异常困难。

被流放的犯人,是以奴隶身份来到宁古塔的。到达后,犯人会被立即分配给披甲人,也就是他们的主人,男犯通常被当做奴隶使用,女犯除了难免被糟蹋外,命苦的会被卖到妓院。宁古塔就是流放犯人们的炼狱,在这里每天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死亡。

根据规定,流放到达宁古塔的犯人,先要吃杖刑一百,虽可进行适当的减少,但皮肉之苦还是免不了的。这些犯人在宁古塔的主要工作就是干活,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为奴、当差和种地。此处的当差并不是其它地方官府中的当差,宁古塔当时只有驻军,当差与当奴隶性质一样。

据统计,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数多达150万人。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文人、名士和官员,很少有贫苦的老百姓。这些人生来哪里吃过这样的苦,安逸享福的日子过惯了,宁古塔可不就意味着死亡吗?干活倒也罢了,最难忍受的就是寒冷。


宁古塔这个未开发的地方,简直不是常人能忍受的苦寒之地。清朝时的黑龙江地区,年均气温都在零下,半年以上的时间处于寒冷时期。在当时,但凡流放宁古塔的人基本上十有八九都回不去,不因饿死,也得冻死。就算是从东北出来的满清贵族对此也是谈虎色变,更何况那些锦衣玉食的文弱书生和官员。

即使能从宁古塔活着回去的犯人,也会在心理和身体上落下永久的病根,基本上常年病痛不断,也都撑不过几年就死去了。除了在宁古塔的所受的苦累屈辱之外,其它的就是饥饿与寒冷的折磨。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折磨,使得宁古塔成为清朝官员甚至王公贵族谈虎色变、怕的要死的地方。


野史也是史


宁古塔有多可怕?犯人宁愿死,也不愿去的鬼地方。有去无回,出了名的“魔鬼之地”。

作为一个骨灰级历史控,峰子哥来聊聊清朝史上最魔性的地方——宁古塔。

宁古塔的玄妙之处,在于宁古塔虽叫塔,却不是塔,也没有塔,没有像雷峰塔镇压白蛇那样的凄美传说,只有令无数人毛骨悚然的地狱嘶吼。

宁古塔,最早见于《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

明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于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这个魔性十足的地方,其恐惧之名,在满清时期步入巅峰。

在清宫剧中,经常会看到一个类似情节:大臣犯法,或惹怒皇帝,皇帝下旨将罪臣及家眷发配流放,给披甲人为奴。而这个流放的地点,正是“死亡之地”宁古塔。

罪臣们一旦听说将被流放到这里,无不魂飞魄散,头皮发麻,光“宁古塔”这三个字,都足以令很多人胆裂。

很多罪员宁愿去死,有的宁愿自尽于狱中,也不愿去那个鬼地方。

宁古塔不是塔,连个塔影儿都没有,它是一个地名。

宁古塔(满语:ᠨᡳᠩᡤᡠᡨᠠ,转写:ningguta),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范围,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清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

宁古塔,源自宁古台,意思是“六个”,本来并无异议,但后来竟与清太祖的“六祖”联系起来。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它是东北边塞的一个重镇,它是满清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后来移驻吉林乌拉,它是满清专门流放罪犯的场所。

宁古塔,与今天不同的是,清朝的时候,这里尚属“苦寒之地”,地广人稀,大多为驻军,生存条件非常恶劣。

当时中原地区的很多犯人,被发配到这里时,水土不服,吃不饱,穿不暖,日日饱受折磨,不堪其苦,加之肉体摧残,精神绝望,很快死翘翘了。

清军入关后,宁古塔作为管辖三省的军事重镇,设立“宁古塔将军”一职(相当于现代的大军区),主要任务是防卫边境。

宁古塔将军驻地虽移走,但宁古塔位置仍至关重要,它是满清控制黑龙江流域的重要战略要地,不但管辖和保卫着整个黑龙江流域,还负责向流域内的居民收取贡赋。

那里地广人少,但有大量的满清驻军,即披甲人。满清将那些犯官及其家属流放到宁古塔,分配给披甲人为奴,服苦役。

宁古塔,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北边,天气极为寒冷,最典型的“撒水成冰”,在今天这里零下二十几度很常见。

然而,清朝时期的东北,比今天更寒冷。因为当时正处小冰川期,不像今天全球在变暖。发配路途遥远,没有御寒衣物,很多犯人,走不到宁古塔,小命就丢半道上了。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每天都干很多重苦力活,时常还有皮鞭加身,而且除了冬天,基本全年无休。

然而最难熬的就是冬天了,天气严寒,缺衣少食,住宿简陋,生病得不到医治,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犯官及家眷们,哪里能受得了这份苦。

劳累、饥饿、寒冷、住草棚.....这些都成为他们的催命符,没有几个能熬得住的。

有权有势、生活优渥的大臣,昨天还在翻云覆雨,不料一夜之间,满门巨变,从天上掉到地上,官员及如花美眷,统统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冰寒之地。

男人给披甲人为奴,没有尊严没有地位,像牲口一样,女人则充作官妓供披甲人淫乐。(关注“峰子奇观”,以后有趣历史随时推送!)

因宁古塔远离中原,当时地广人少,生存条件恶劣,集市贸易不发达,妓院更是鲜有。

清朝为安抚军心,振作边关士气,特地开设了官妓和军妓,专供边塞将官们解决生理需求。

当时由于没有人愿意去那个地方,甚至连妓院都愿意去,清王朝只好将犯官的家眷妻女,收入官妓籍,发配宁古塔。

其实发配到这里的女人,比男人更惨。

很多如花似玉的官眷夫人、官家千金、丫环,发配到这里时,面对如狼似虎、粗鲁野蛮的大兵,可想而知,简直生不如死,很多女人不堪其辱,很快香消玉殒。

有些正值花样芳龄的官家小姐,刚到含苞待放的年纪,还不谙世事,遇到胡子拉碴的老兵痞,吓得花容失色,却又无法挣脱命运。

古代女人把“贞操、贞洁”看得重如性命,女人失贞不仅被家族唾弃,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成为孤魂野鬼,孩子也会因这样的母亲而一生蒙羞,甚至对后人官声和仕途都有影响。

因此,这就导致大部分女人,宁可死也不愿意受辱,或者受辱之后,选择自尽。

其实,当时犯人一旦来到宁古塔这个鬼地方,已经不能算是个“人”了,尊严丧尽,生不如死,一直耗到你油尽灯枯,精神和肉体上持久饱受双重折磨。

想翻身几无可能,那种心理上的落差,那种尊严感被唾弃造成的威慑,才是无数犯人畏惧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古时宁古塔的可怕之处,一是气候和生存条件恶劣;二是饱受肉体、精神双重折磨;三是一眼望到头的未来,翻身无望,心死绝望。

最后,峰子哥想说一句话:最大的恐惧,不是来自肉体的摧残,而是来自精神深处的胆颤。

就像砍头,恐惧的不是刀,也不是头,更不是砍,而是未砍又将要砍下的那一刻。而到了变态的宁古塔,犯人每天随时都可能面临着死亡。岂能不怕啊!


峰子奇观


说到宁古塔,就不得不提到五国城。清朝的老祖宗金朝灭亡北宋后就是迁徙徽、钦二帝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五国城,但相比五国城,宁古塔的条件更加恶劣,简直是清朝官员发配的极苦之地,是噩梦也是地狱。




宁古塔的条件有多恶劣,许多曾经被发配到这里的清朝官员和文人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字描述。如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到牵连的吴兆骞在被发配到宁古塔后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崇祯年间左都御史王家祯在他所著《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清初文人方拱干把宁古塔形容的更恐怖可怕:“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世代镇守宁古塔的披甲人,属于未开化的野蛮人)

这里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人间地狱,相比南方偏远山区的虫瘴雾蒙,宁古塔的条件更加恶劣。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宁古塔虽然地处北地偏远之处,但是因为大量罪犯被安置在这里,反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清朝把罪犯发配到如此偏远极寒之地,除了让犯人们安心在此洗心革面、悔罪思过,还要忍饥挨饿当牛做马被“披甲人”奴役。披甲人是什么鬼?这是地位极其低下的世代镇守清朝边疆的军人,他们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与披甲人为奴”是极其残酷的处罚,给这种野蛮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场比死还要难受。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南方人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南方汉族人,“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前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些世居南方的汉人,哪能经受的住这般恶劣的生存条件。这里远离中原,常年冰封不化,交通闭塞,物质匮乏。长路漫漫,许多犯人还没到宁古塔就冻死、饿死、病死在半路,即便到了宁古塔,也是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许多人都没能活着回来。说这里是“人间地狱”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大体上,以文字狱,科场案和政见分歧的文人为主。比较出名的有延平王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据传他最后在这里被处死。还有前文提到的顺治十四年因科场舞弊案无辜受牵连的吴兆骞,他在这里整整被关了22年才得以释放南还。还有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的家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因“文字狱”而被开棺戮尸的吕留良的家人都曾被流徙至此。


没有危言耸听,宁古塔确实可谓是犯人的“人间地狱”,能活着回来的都是“九死一生”。宁古塔旧城遗址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是黑龙江省宁安市(县级市)的驻地。


大国布衣


看过甄嬛传的都应该记得甄嬛的父亲被皇上发配到宁古塔,甄嬛哭着说父亲年岁已高,宁古塔苦寒之地,父亲身体可能吃不消。

皇帝动不动就发配罪臣到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是哪里?

宁古塔就是今日的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清朝时,这里曾是东北边疆的驻地。

传说清朝时被派遣或者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可以说是个个都难逃一死,所以清朝时的官员无一想被发配到宁古塔。

有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可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常常有野兽出没,还有大面积的沼泽地,所以有些人在去往宁古塔的路上,就已经命丧黄泉。

保住命到达宁古塔的,也是走进了人间炼狱。还经常听到古装戏里说“给披甲人为奴”,其实就是给士兵们当奴隶。

假如被流放的人多了,那些奴隶就会被卖掉换牛换马,或者在庄园里做苦力,这也算是最好的选择了。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还要受恶劣天气的折磨。因为宁古塔位于东北边境,常年冰雪覆盖,温度极低。

清朝时还有一种不近人情的刑罚:连坐。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罚。这时候如果全家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有很大一部分人宁可自尽,也不愿前去宁古塔。

可想而知,宁古塔在古人眼里有多么可怕了。


有书博物馆


说起宁古塔,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宁古塔究竟指的是哪里?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东北边境重要的军事重镇,常年有军队驻扎在此。但是,清朝的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流放到宁古塔,这是为什么呢?

在以前全球气候还没有变暖的时候,宁古塔这里一到冬天低温可达零下四十多度,说呵气成冰都不过分。每年从5月到10月人们可以外出,其他时间外面铺天盖地除了厚厚的大雪,其他什么也看不着,所以那的房子都修的很矮,就是为了保温取暖,否则就很容易冻死在那。

有的犯人过去的时候,身体还很健壮,到了宁古塔后,夏天还好,但一到冬天就不行了,在极寒的条件下,他们还要干活,犯人不愿意干活也得干,偷个懒就会被看守的官兵殴打。很多犯人不是累死在这,而是被打后受伤无人问津,感染致死。清朝的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不是冻死、饿死,就是被野兽吃了。

所以清朝的犯人不愿意去宁古塔,更多的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太恶劣,去了就彻底回不来了。


王铭苇


都别抢,我来答。

在清宫剧中经常会出现“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的台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宁古塔的大概位置是在山海关外面,也就是所谓的关外之地。

宁古塔具体的位置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这个地方是清朝时期的一处边疆重镇,但宁古塔并不是单纯的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

它属于吉林三边重镇(三姓、珲春)之首,统辖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宁古塔的本质上是边境地区的政治中心,清朝在此设立了宁古塔将军一职。

宁古塔除了作为边疆军事重镇以外,它还负责向清朝政府提供八旗兵的兵源,也是东北边境地区向清朝上贡的转折处,其地位和盛京(沈阳,后金时期的都城)齐名。

宁古塔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宁古即六,塔则指“个”,传说曾经有六个兄弟在宁古塔地区各占了一块地盘,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称之为“宁古塔”。

为什么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宁古塔去?

在清代宁古塔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王朝流放犯人的两大特定地点是西北和岭南,在古代这些地方都属于穷山恶水之地,到了清朝以后,由于东北地区是满人的龙兴之地。

于是清朝统治者又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流放之地,宁古塔,就是让这些人去劳改,去建设宁古塔。

但并不是所有的凡人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去,尽管清朝法律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但有时候其实也要看皇帝的心情,他可能把犯人流放到岭南,也可能是西北地区。

除了一部分已经规定会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刑罚外,多数时候政治犯也会由于皇帝的特别授意被流放到宁古塔。

譬如顺治年间曾经爆发“丁酉科场案”,曾有“江左三凤凰”之称的吴兆骞因为被人诬陷,从而受到牵连,一家老小都被流放宁古塔。

由于吴兆骞与清代文学家顾贞观私交不错,后来顾贞观结识了纳兰性德。于是,纳兰性德求助于自己的父亲明珠,在康熙年间才把吴兆骞用金钱赎回来。

而这时候的吴兆骞已经在宁古塔待了足足二十三年,不过由于他的文采不错,因此在宁古塔还算得到比较不错的待遇,被宁古塔将军聘为了家庭教师。

在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一般文人学士都会得到不错的待遇,不会被迫从事重体力活。也许是宁古塔将军也需要文人解闷吧。

那么为什么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宁古塔去呢?

路途遥远,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到宁古塔上千里的路程全靠双脚一步一步走着去,有的可能会坐囚车,但如此遥远的距离再加上越靠近黑龙江北方地区,气候就会变得越发寒冷恶劣。

很多犯人由于不服水土,往往就会生一场大病死在半途。

加上当时的关外之地都十分的荒凉,由于清朝政府采取分界而治,因此严格禁止关内居民不经允许私自到关外去,这也是“闯关东”的来源。

人烟稀少也就意味着野兽出没,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往往让犯人还没到宁古塔之前就已经饱受痛苦的折磨。

宁古塔气候恶劣,宁古塔所在的海林市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环境的特点就是季节分明。

夏季很热,气温可高达37度左右,最漫长的冬季最低气温能够达到零下38度,年平均气温只有4.2度。

而在更在偏远的宁古塔地区,更是常年冰封。从开春到四月是刮大风的季节,到七月则又是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开始冻冰,九月就几乎已经完全冻结了。

这样的气候除了当地人能够适应以外,一般流放到这里来的犯人往往都会因为恶劣的气候环境而病死在宁古塔,不死的犯人也会因为难以适应这种气候而饱受折磨。

另外他们还需要从事劳役,并不是说流放到宁古塔就完事了,肯定还需要干活。

因此当时有人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什么地区的犯人都有,“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所以说这些犯人或官员宁愿被处死,也不愿到宁古塔那种地方去受罪。


围炉谈史


现在许多人对宁古塔不熟悉,但是在清朝时,宁古塔却享有盛名。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清朝时宁古塔的历史。

宁古塔是地名,现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古塔在满语里是“六个”的意思,相传清太祖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兄弟曾居住在这里,因而得名,也叫宁古贝勒塔。

在清朝时,朝廷为了更好地统治东北边疆地区,宁古塔就成了国防重镇,历来是军事要塞。

清朝时宁古塔的辖界很广,清廷在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时,其大部分土地被割让给了俄国,如现在俄罗斯的重要港口海参崴和纳霍德卡都原属于宁古塔辖区。

宁古塔还是满族的发源地,有许多满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所以宁古塔也是向清朝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根据地。后期更是成为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的转收点,与当时的盛京(今沈阳)齐名。

由此可见,宁古塔并不是弹丸之地,它在清朝时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宁古塔既然是满族发源地,在那里生活的满人也不少,而且又有戍边的官兵,为什么满清官员却认为宁古塔很可怕,而且还怕得要死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宁古塔是流放的代名词

清朝的官员若是有罪被判流放,就会被送到宁古塔。

宁古塔成为流放之地,是从顺治年间开始的。那些罪不致死,被判流放的人押解到此,从此宁古塔就成为清朝流人的接收地。

“宁古塔”三个字从此像恶梦一样,让满清官员和文士们心惊胆战,唯恐沾身。

因为如果和宁古塔搭上边,就意味着获罪被流放。从此繁华落尽,财富、权利等如过眼烟云,也许终身都会在宁古塔凄苦度过。

所以满清官员认为宁古塔可怕,是因为其是流放之地,宁古塔成了流放的代名词。

2.去宁古塔的路途遥远,一路凶险

宁古塔在北疆,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从京城到宁古塔约四千多里。流人是不允许骑马和坐车的,只能带着罪夹步行,这样需要走四五个月。

而且越往北走越冷,流人身上的衣物不能抵御寒冷。长途跋涉让许多体弱的流人在半路上生病,所以病死率很高。

去往宁古塔的路上人烟稀少,有的甚至渺无人烟,常有虎狼出没。有不少流人运气不济被猛兽吃掉,所以真正能活着到宁古塔的流人不多。

虽然流放不是死罪,但如果被流放到宁古塔,一路上不但要历尽艰辛,受尽折磨,还有可能会丢掉性命,这比死罪还遭罪的流放,让满清的官员想想就会怕得要死。

3.宁古塔是苦寒绝地,冰冻期长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如此美的诗句,让人向往。可你真到宁古塔体验诗中的情景,就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了。

宁古塔冰冻期长,有的地方甚至常年冰封。那东北风如刀般刮得人脸生疼,身上的棉衣瞬间打透,让你从心里往外地冷。

现在全球变暖,现代人穿着保暖的羽绒服,住着暖气楼,在东北过冬都冻得不愿出去。何况还是小冰川时代的宁古塔呢?

在这泼水成冰的地方,当地人都得穿貂皮类的皮袄,住着烧得烫手的火炕的房子才能安然过冬。

而流人们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在宁古塔这个苦寒之地,冬天就像人间炼狱一般。

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是苦寒绝地,流人一般都不适应,他们在生与死之间徘徊,这种堪比黄泉的炼狱生活,能不让人害怕吗?

4.生存条件恶劣,须自力更生

虽然清廷规定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可是流人要生存下去,就得自力更生。在宁古塔如此恶劣的气候下要生存下来,实属不易。

衣食住行,原来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对流人来说都是大事。流人们首先要挣钱养活自己,但宁古塔适合流人们干的工作太少了。

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但这些需到深山老林里才能得到。深山老林常有野兽出没,而流人们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没有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所以这条路行不通。

在宁古塔要自给自足,就要种地解决粮食问题。同样,种地也是流人的一大难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因为冰冻期长,每年只能种一茬地,如果没种好或天气原因,就有可能颗粒无收,让流人欲哭无泪。

宁古塔的苦寒之地,让流人的生存条件变得恶劣,这也是让人惧怕的原因。

综上所述,宁古塔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是流放地,被流放的人在那种苦寒之地,因不能适应,极少能生存下来。

宁古塔的寒和苦是流人必须要迈的槛,其堪比黄泉路。

宁古塔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人们对宁古塔产生惧怕心理,有的被流放的官员宁可选择自杀也不去宁古塔。在他们看来,与其受尽折磨而死,还不如自我了断。与宁古塔的严酷相比,死反倒是一种解脱。

所以宁古塔如猛兽一般,让养尊处优的满清官员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宁古塔虽然可怕,但适者生存。有的流人把它当成第二故乡,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把文化和文明传播了下来。而宁古塔人对他们很尊重,待他们为座上宾。

流人的到来为宁古塔注入新鲜的血液,流人文化融入宁古塔文化,形成宁古塔特有的文化,被载入史册。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宁古塔没有塔,静山没有山,水上餐厅没有水,花城没有花。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总有一些地方和名字完全不一样,比如宁古塔就是这样。宁古塔在清朝时期是官员们非常“害怕”的地方,仿佛那里是人间地狱,其实不是。

宁古塔的来历

“宁古塔”不是汉语,是满文直译,其中“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为何叫了宁古塔这个名字呢?当时的情况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住在了这片土地上,所以后来,清朝就称其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如今的地址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整个区域有新旧两城,旧城在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如今是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这个旧城和努尔哈赤很有关系,努尔哈赤曾经在此驻扎军队。新城是如今的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是康熙建的。

曾经的宁古塔区域很大,特别是顺治期间,哈尔滨以南,松花江以东都属于宁古塔。但,随着发展,宁古塔区域就和缩水的布料一样,变小了很多。

宁古塔曾经是国防重镇,一度成了大清往朝鲜输送兵源、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这也难怪,当时东北有“南有盛京,北有宁古塔的说法。”宁古塔在清朝初期设有将军,是当时黑龙江、吉林两地的军事、经济、政治中心,位居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珲春、三姓三个边城)。

康熙十五年,不再设宁古塔将军,因为有了新的军事、政治中心吉林乌拉(吉林市),并在此设吉林将军一位,而宁古塔只设副都统一人,宁古塔的重要性慢慢降低了。

为何可怕

宁古塔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因为当时,只有犯了大罪,才会发配至宁古塔,一旦发配了宁古塔,就说明了此人很难翻身,也许会终老此地。与其说宁古塔可怕,不如说“发配宁古塔”这个罪名可怕。

宁古塔的冬天,寒冷至极,那些生活在温暖如春的南方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时很不适应,仿佛“人间地狱”。其实对于北方人而言,那份寒冷实在不算什么,那里没有东北的漠河冷,也没有新疆的阿勒泰冷。

除了“发配宁古塔”这个罪名让人害怕外,还有就是文人们的笔,让宁古塔成了非常可怕的地方。

明朝王家祯写了一本书,叫《研堂见闻杂录》,其中描述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看着好可怕,给人信息是:一远二寒。因为那时候的犯人是要走过去的,这个确实不容易;去了后,如果没有棉衣,也确实不好过冬。

被流放在此地的清朝文人吴兆骞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描述得果然厉害,看起来好艰难啊!那么,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

其实,吴兆骞是江苏苏州人,初期不适应非常正常。但起初的不适应很快就过去了,吴兆骞后来竟然成了宁古塔将军的幕僚,很受尊重。后来明珠等人将其救了回去,没想到,回去后不到三年,却病逝了,看来他更适应在白山黑水间生活。

还有更厉害的,清初流放的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嗯,看来目前生活在宁安、海林以及牡丹江的人是不怕死的。方拱乾是安徽人。

流放到宁古塔的著名人士还有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还有吕留良的家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这些流放过去的人士吃了不少苦,但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将中原的文化、农耕技术、佛法等等传了过去。

宁古塔的可怕,首先是因为“发配宁古塔”这个罪名可怕;其次,宁古塔是苦寒之地,南方人不适应,当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时,放大了“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