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家長不要過度的提醒孩子?

木錘哥


孩子們更喜歡自己獲得生活經驗,父母的過度提醒適得其反,尤其是對於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所以,父母可以引導、暗示,不要直接提醒。最好是做好父母自己的事,比如要提醒孩子看書學習,父母每天先自覺堅持讀書學習;提醒孩子遵守紀律,父母首先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規定;提醒孩子不要打架打人,父母首先控制住自己,不隨意打罵孩子……


國學經典愛好者


試錯,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小孩也不例外。

1.分享一個真實案例,我家孩子今年兩歲半,一年前已經可以獨自走路,一次去地下車庫,因為下坡她奶奶要拉她的手她不願意,非要自己下,最後不出意外摔了一跤,從那以後她每次下地庫都很注意,每次都會說之前自己摔了一跤[捂臉],做其他事情也會聽話,所以偶爾的摔打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在學習過程中,我帶過許多學生,教過的方法不願意用,仍然執意用自己的方法,那這時候你讓他繼續用,不用多說,等哪次考試成績由於他自己方法原因不理想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想起來你教給他的方法。

3.在生活與學習中,一定是要讓孩子先自己有所體驗才能更願意嘗試家長或老師的思路,沒有體驗,感受就不會有對比,就不會思考,也就不會成長。[呲牙]



爆炸數學


常言道凡事要有個度。

家長過度提醒孩子肯定對孩子有影響,比如會打斷孩子的注意力,打亂做事情的節奏,說多了孩子還會覺得煩。

對於學齡前的兒童,家長過度提醒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專注力差。

我表姐的孩子上幼兒園前一直是老人帶,孩子自己玩積木,老太太就在旁邊一會喂一口水,一會喂一口水果,一會問她你要不要上廁所,一會叫她小心一些,反正就是不停的打斷孩子,要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後來孩子回到表姐身邊要上學了,發現孩子沒有專注力,坐不住五分鐘,幹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也不能過度提醒,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我是做託管的,我帶的學生寫作業有快有慢,慢的我一般不太催他,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樣。

我有個同事,總是不停的催促,講題的時候也是,問了一個知識點孩子一下沒想起來就著急了,導致那個孩子作業一見到她就比較害怕。

思考也是有個過程的,只是有些孩子本身就慢一些,但他是有自己的節奏的。

你一催,他反而不知所措。

再大一些的孩子,像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特別強,就更不能過度提醒。

你說的一多,孩子就容易煩,三言兩語,容易引起家庭戰爭。

所以說,任何時候,父母不要過度的提醒孩子,也不要過度地干涉,要適當放手,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

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強,只是被家長掩蓋了。


襪子的教育觀


我現在就有些後悔,當我再翻看孩子小時候的視頻時,基本上都能聽到我喊孩子名字的聲音以及提醒他注意安全之類的話。其實殊不知我打亂了他的做事節奏,更打亂了他的專注力。有一個視頻我印象深刻,孩子正在盆裡玩水,我要求他對著鏡頭讓我拍一下,又喋喋不休的說小心水濺到衣服上。孩子一開始準備回頭看鏡頭,可是覺得很好玩又把頭扭過去了。其實他當時不知道是玩水還是看鏡頭,看著他為難的樣子,我現在才意識到孩子的世界,大人最好不要過度打擾!


文丫1


我也贊同而且也是這麼做的:當要求孩子幹某事時,不宜過度地去提醒他(她)。否則,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不要過度提醒孩子該幹什麼事,有兩大好處:

第一,避免與孩子的逆反心理撞車。

別說是正處於心理逆反期的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不太喜歡別人過度提醒幹什麼事。這會讓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會讓人覺得太囉嗦,讓人反感。

比如:“三味”剛用完餐,夫人便下達洗刷任務。我欣然接受了。但我先想活動活動放鬆一下,再幹。這時,夫人又催過不停:“洗碗去啊!”,催一、二次,我還能忍受,可到第三次,我受不了啦,會乾脆回答她:“你去幹吧,我不幹了!”

再如:領導讓我做些材料,我很樂意地接受了。可是規定上交時間還沒到,他卻追問個不停。這時,我真想回一句:“不相我,找別人幹去!”

其實,這並非我不想幹,也並非我真的辦事拖拉,有時候,自己也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該乾的事,還是放心上的。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喜歡別人囉嗦、聽別人命令!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正處於逆反心期的孩子呢。



第二,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責任心。

要求孩子幹某事,父母既不可事事代勞,也不必時時放心不下。很多時候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時間、選擇方式自主地去幹。

比如:父母佈置了孩子的學習任務,孩子不一定立即去做,他也許想再看一下動畫片或再玩一會兒。這時候,父母不必急躁,可以放點耐心,考驗一下孩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如果孩子在玩了一陣子後,主動去學習了,就應感到高興,並予以表揚;如果孩子玩過了頭,也暫且別大發雷霆,再借機教育孩子要講誠信、做事要自覺、要有責任心……不失為一次教育良機。

您贊同“三味”的觀點嗎?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三味聊教育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家長過度提醒孩子會產生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 無主見 媽寶男

現在很多家長太關心孩子了,總是擔心孩子忘記該做的事,所以經常是左右提醒,生怕忘記。久而久之,孩子思維就弱化,有了惰性,什麼事情都不那麼關注,因為總會有人去提醒。這樣孩子就是隻有等到提醒,才知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一個好好的孩子就漸漸的失去了自主能力,沒有主見性。這種情況還是很普遍的,尤其是現在家裡孩子少,個個都當成了寶。任何事都照顧的很全面,孩子的鍛鍊機會都被剝奪了,越來越多的“媽寶男”的出現,就跟這一點有關係。

解決方法

我在這裡舉這麼一個小例子:現在很多作業都是通過手機打到家長群裡的,主要是為了家長督促孩子回家認真寫作業。到時間久了就變成孩子的依賴,需要家長多次提醒才能去寫作業,不到。其實在學校裡我們老師也要求學生記作業。我們家長朋友不妨每次回家“考考孩子”家庭作業任務是什麼,時間一久,孩子自理能力提高,家長也不用天天提醒,所以重點是的事情,我們可以換個方法讓孩子牢記。

第二 逆反心理激化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尤其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個性表現得尤為強烈,家長一般很難與其溝通,若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還事事提醒,事事“嘮叨”,那麼一定只會增加其叛逆心理及行為,以後只會與孩子越來越疏遠。長此已久,孩子將無法管理,家長也無法掌控孩子的思想,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請家長,注意分寸,不可說得過多,不必事事提醒。

解決辦法

此時孩子正面提醒,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收效甚微。我們家長可以從側面舉一些反面的例子,進行側面教育,把我們的“提醒”,悄悄地換了方式,孩子也能不僅記住,該不會忘,所以方法很重要。


修遠課堂


說的多了就變成嘮叨了,多度提醒孩子的壞處真不少。

學習對孩子來說本是一件好事,學習也是改變命運的不錯途徑,但是現在的孩子卻把學習當初一種“酷刑”這就和家長日常中的過度提醒有一定關係。

這些話是否常掛在嘴邊:

“你要好好學習,要不以後可怎麼考上大學。”

“你看那小明,這次考試又是第一名。”

“別總想著玩,作業寫了嗎?”

家長看到孩子成績時的處理方法:

成績好了,表揚一下孩子,買個禮物獎勵一下;

成績不好的時候,批評指責一下;

很少去幫孩子分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中難關,不會去鼓勵孩子,對待孩子的成績只有高興和生氣,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孩子認為學習是為父母而學,學習也就變成一件“苦差事”。

如果是父母在孩子學習中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在孩子取得成績時,給予肯定;在考試失敗的時候,給予鼓勵;而不是時不時的嘮叨著孩子要好好學習,結果可能會更好。

這就是我認為的家長不要過度嘮叨孩子的原因,你覺得呢?

然規教育說


因為過度提醒孩子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一個奶奶帶孩子,孩子正坐在地板上看書,奶奶一會讓吃餅乾,一會讓喝牛奶,一會又不讓坐在地板上。孩子好不容易專心看會書完全被破壞了。專注力不好培養,老是打斷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專心的毛病。

專注力好處

專注力可以排除外界干擾,使工作學習效率提升、按時完成任務、做事井井有條等,有人說有了專注力就有了征服全世界的力量,雖然略微誇張,但說明了專注力帶來的力量是不可小視的,是不可多得的優點。

過度提醒造成的後果

有人會說我孩子看手機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叫都叫不應,是不是就叫專注力強呢?其實這是自制力差的表現。手機裡面花花世界,大人都難免深陷其中,時間久了會形成依賴,一會不看手機就會焦躁無比,對其他事物缺乏興趣,所以,不要把電子產品當成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工具。還有就是不要過度提醒孩子,會讓孩子無法專注,並且形成依賴,缺乏自主性,並且會讓孩子感到不安,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孩子需要引導,必要的時候再進行干預,而不是把干預當成教育的手段。不要過度提醒孩子。


旋木豬豬


過度提醒孩子相當於過度保護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會降低孩子解決問題的個人能力。

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一部分靠學習前輩們積累的經驗,另一部分必須靠孩子自己探索得來。孩子探索事物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地積累個人能力的過程。

比如,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不停的提醒孩子的坐姿,握筆姿勢等問題這會打斷孩子思路,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沒有家長的提醒這部分孩子就記不起正確的做法,並且注意力難以集中。正確的做法,應該在孩子做作業之前提醒,如果發現做作業過程中有問題,也等孩子休息時再及時提出並要求下次改正。

年前看了一節幼兒園的活動課,課題內容是《小魚遊進魚缸了》,是節手工課,要求小朋友貼魚缸並將小魚貼進魚缸。有的家長不停在一旁提醒孩子小魚應該貼在魚缸正中。可是誰又規定小魚只能在魚缸正中出現呢?一個無意的提醒扼殺了孩子腦海中多種可能性,過多的提醒無形中束縛了孩子的思維,將來這些孩子的思維會不會更僵硬呢?

還有一個細節的地方,有一位家長不停地教孩子怎麼撕開雙面膠。其實仔細觀察,其他沒有人提醒的孩子,在觀摩過老師的操作後,摸索幾次完全可以獨立完成這一動作。再對比這個有家長提醒的孩子,老師講操作要領,動手操作時,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老師那裡!自己上手時就不停地看家長,因為他知道有人會幫助自己。結果,其他孩子都完成了,他還在磨磨蹭蹭的。過多的提醒不僅會固化孩子的思維,同時也會減弱他們的動手能力。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探索的過程,需要犯錯糾錯的機會,只有通過這些過程孩子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過多的提醒不是在幫助孩子反而是在妨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涼夏和暖冬


作為家長都非常擔心孩子受到傷害,或經受挫折、磨難,因此從孩子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開始,家長就開啟了嘮叨模式:不要碰這個,不要摸那個,這個應該這樣做,那個應當……

作為家長,我們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股腦灌輸給孩子,恨不能時時刻刻守在孩子身邊提醒孩子。其實我們這樣的做法是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吃一塹長一智”,古人的智慧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過多的關心,實際上是干預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勢必要經過探索、失敗、成功這樣的過程。而很多家長提醒建議對話到越俎代庖,剝奪了孩子的成長。而且還可能導致孩子缺乏主見,缺乏自信。

例如孩子每天上學之前,我們總是習慣於提醒孩子帶著這個帶著那個,提醒孩子別忘了喝水,提醒孩子過馬路看紅綠燈。考試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孩子,帶好各種東西。偶爾一天,我們出差了,孩子沒有了我們的提醒,生活可能變得一團糟。因為我們已經變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根柺杖,可悲的是我們不能陪孩子走一輩子。



其實我們還是應該放手,讓孩子經歷一些失敗和挫折,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長記性,真正的成長。

正面管教理念提出者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解救孩子時,卻剝奪了孩子的能力感。”

過多的提醒會給孩子一種被控制的感覺,容易導致孩子的叛逆。

我們在生活中習慣了給孩子嘮裡嘮叨的提醒,家長認為這是愛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孩子眼裡可能是一種負擔,一種束縛。有時面對我們過多的提醒,孩子會感到煩躁,想掙脫,甚至想要對著幹反著來。

有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每次考試之前媽媽都會一再提醒,好好看題,認真答題,正趕上孩子到了青春期。面對媽媽的嘮叨,孩子乾脆交了白卷。其實孩子只是想證明我已經長大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找工作找對象的時候,父母過多的干涉和提醒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面對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適度放手,引導孩子參與家庭事務。

填鴨式的教育只會導致孩子畸形的成長,我們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 培養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 給孩子適當的決策權。
  •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的決策中。
  • 面對孩子的錯誤,儘量引導孩子自己去糾正。

總結:天下的父母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事物給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夠一帆風順。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當孩子的柺杖,二是幫助孩子逐漸成長成熟,無論經歷挫折還是失敗,我們都不應該代替或剝奪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