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木锤哥


孩子们更喜欢自己获得生活经验,父母的过度提醒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所以,父母可以引导、暗示,不要直接提醒。最好是做好父母自己的事,比如要提醒孩子看书学习,父母每天先自觉坚持读书学习;提醒孩子遵守纪律,父母首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规定;提醒孩子不要打架打人,父母首先控制住自己,不随意打骂孩子……


国学经典爱好者


试错,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小孩也不例外。

1.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家孩子今年两岁半,一年前已经可以独自走路,一次去地下车库,因为下坡她奶奶要拉她的手她不愿意,非要自己下,最后不出意外摔了一跤,从那以后她每次下地库都很注意,每次都会说之前自己摔了一跤[捂脸],做其他事情也会听话,所以偶尔的摔打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在学习过程中,我带过许多学生,教过的方法不愿意用,仍然执意用自己的方法,那这时候你让他继续用,不用多说,等哪次考试成绩由于他自己方法原因不理想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起来你教给他的方法。

3.在生活与学习中,一定是要让孩子先自己有所体验才能更愿意尝试家长或老师的思路,没有体验,感受就不会有对比,就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成长。[呲牙]



爆炸数学


常言道凡事要有个度。

家长过度提醒孩子肯定对孩子有影响,比如会打断孩子的注意力,打乱做事情的节奏,说多了孩子还会觉得烦。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过度提醒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专注力差。

我表姐的孩子上幼儿园前一直是老人带,孩子自己玩积木,老太太就在旁边一会喂一口水,一会喂一口水果,一会问她你要不要上厕所,一会叫她小心一些,反正就是不停的打断孩子,要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后来孩子回到表姐身边要上学了,发现孩子没有专注力,坐不住五分钟,干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不能过度提醒,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我是做托管的,我带的学生写作业有快有慢,慢的我一般不太催他,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我有个同事,总是不停的催促,讲题的时候也是,问了一个知识点孩子一下没想起来就着急了,导致那个孩子作业一见到她就比较害怕。

思考也是有个过程的,只是有些孩子本身就慢一些,但他是有自己的节奏的。

你一催,他反而不知所措。

再大一些的孩子,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特别强,就更不能过度提醒。

你说的一多,孩子就容易烦,三言两语,容易引起家庭战争。

所以说,任何时候,父母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也不要过度地干涉,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

孩子很多时候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强,只是被家长掩盖了。


袜子的教育观


我现在就有些后悔,当我再翻看孩子小时候的视频时,基本上都能听到我喊孩子名字的声音以及提醒他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其实殊不知我打乱了他的做事节奏,更打乱了他的专注力。有一个视频我印象深刻,孩子正在盆里玩水,我要求他对着镜头让我拍一下,又喋喋不休的说小心水溅到衣服上。孩子一开始准备回头看镜头,可是觉得很好玩又把头扭过去了。其实他当时不知道是玩水还是看镜头,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我现在才意识到孩子的世界,大人最好不要过度打扰!


文丫1


我也赞同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当要求孩子干某事时,不宜过度地去提醒他(她)。否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该干什么事,有两大好处:

第一,避免与孩子的逆反心理撞车。

别说是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不太喜欢别人过度提醒干什么事。这会让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让人觉得太啰嗦,让人反感。

比如:“三味”刚用完餐,夫人便下达洗刷任务。我欣然接受了。但我先想活动活动放松一下,再干。这时,夫人又催过不停:“洗碗去啊!”,催一、二次,我还能忍受,可到第三次,我受不了啦,会干脆回答她:“你去干吧,我不干了!”

再如:领导让我做些材料,我很乐意地接受了。可是规定上交时间还没到,他却追问个不停。这时,我真想回一句:“不相我,找别人干去!”

其实,这并非我不想干,也并非我真的办事拖拉,有时候,自己也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该干的事,还是放心上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别人啰嗦、听别人命令!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正处于逆反心期的孩子呢。



第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要求孩子干某事,父母既不可事事代劳,也不必时时放心不下。很多时候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时间、选择方式自主地去干。

比如:父母布置了孩子的学习任务,孩子不一定立即去做,他也许想再看一下动画片或再玩一会儿。这时候,父母不必急躁,可以放点耐心,考验一下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果孩子在玩了一阵子后,主动去学习了,就应感到高兴,并予以表扬;如果孩子玩过了头,也暂且别大发雷霆,再借机教育孩子要讲诚信、做事要自觉、要有责任心……不失为一次教育良机。

您赞同“三味”的观点吗?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三味聊教育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家长过度提醒孩子会产生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无主见 妈宝男

现在很多家长太关心孩子了,总是担心孩子忘记该做的事,所以经常是左右提醒,生怕忘记。久而久之,孩子思维就弱化,有了惰性,什么事情都不那么关注,因为总会有人去提醒。这样孩子就是只有等到提醒,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个好好的孩子就渐渐的失去了自主能力,没有主见性。这种情况还是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家里孩子少,个个都当成了宝。任何事都照顾的很全面,孩子的锻炼机会都被剥夺了,越来越多的“妈宝男”的出现,就跟这一点有关系。

解决方法

我在这里举这么一个小例子:现在很多作业都是通过手机打到家长群里的,主要是为了家长督促孩子回家认真写作业。到时间久了就变成孩子的依赖,需要家长多次提醒才能去写作业,不到。其实在学校里我们老师也要求学生记作业。我们家长朋友不妨每次回家“考考孩子”家庭作业任务是什么,时间一久,孩子自理能力提高,家长也不用天天提醒,所以重点是的事情,我们可以换个方法让孩子牢记。

第二 逆反心理激化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逐渐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个性表现得尤为强烈,家长一般很难与其沟通,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还事事提醒,事事“唠叨”,那么一定只会增加其叛逆心理及行为,以后只会与孩子越来越疏远。长此已久,孩子将无法管理,家长也无法掌控孩子的思想,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请家长,注意分寸,不可说得过多,不必事事提醒。

解决办法

此时孩子正面提醒,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收效甚微。我们家长可以从侧面举一些反面的例子,进行侧面教育,把我们的“提醒”,悄悄地换了方式,孩子也能不仅记住,该不会忘,所以方法很重要。


修远课堂


说的多了就变成唠叨了,多度提醒孩子的坏处真不少。

学习对孩子来说本是一件好事,学习也是改变命运的不错途径,但是现在的孩子却把学习当初一种“酷刑”这就和家长日常中的过度提醒有一定关系。

这些话是否常挂在嘴边:

“你要好好学习,要不以后可怎么考上大学。”

“你看那小明,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名。”

“别总想着玩,作业写了吗?”

家长看到孩子成绩时的处理方法:

成绩好了,表扬一下孩子,买个礼物奖励一下;

成绩不好的时候,批评指责一下;

很少去帮孩子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难关,不会去鼓励孩子,对待孩子的成绩只有高兴和生气,这样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学,学习也就变成一件“苦差事”。

如果是父母在孩子学习中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肯定;在考试失败的时候,给予鼓励;而不是时不时的唠叨着孩子要好好学习,结果可能会更好。

这就是我认为的家长不要过度唠叨孩子的原因,你觉得呢?

然规教育说


因为过度提醒孩子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一个奶奶带孩子,孩子正坐在地板上看书,奶奶一会让吃饼干,一会让喝牛奶,一会又不让坐在地板上。孩子好不容易专心看会书完全被破坏了。专注力不好培养,老是打断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的毛病。

专注力好处

专注力可以排除外界干扰,使工作学习效率提升、按时完成任务、做事井井有条等,有人说有了专注力就有了征服全世界的力量,虽然略微夸张,但说明了专注力带来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过度提醒造成的后果

有人会说我孩子看手机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叫都叫不应,是不是就叫专注力强呢?其实这是自制力差的表现。手机里面花花世界,大人都难免深陷其中,时间久了会形成依赖,一会不看手机就会焦躁无比,对其他事物缺乏兴趣,所以,不要把电子产品当成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工具。还有就是不要过度提醒孩子,会让孩子无法专注,并且形成依赖,缺乏自主性,并且会让孩子感到不安,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孩子需要引导,必要的时候再进行干预,而不是把干预当成教育的手段。不要过度提醒孩子。


旋木猪猪


过度提醒孩子相当于过度保护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降低孩子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

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一部分靠学习前辈们积累的经验,另一部分必须靠孩子自己探索得来。孩子探索事物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积累个人能力的过程。

比如,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不停的提醒孩子的坐姿,握笔姿势等问题这会打断孩子思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没有家长的提醒这部分孩子就记不起正确的做法,并且注意力难以集中。正确的做法,应该在孩子做作业之前提醒,如果发现做作业过程中有问题,也等孩子休息时再及时提出并要求下次改正。

年前看了一节幼儿园的活动课,课题内容是《小鱼游进鱼缸了》,是节手工课,要求小朋友贴鱼缸并将小鱼贴进鱼缸。有的家长不停在一旁提醒孩子小鱼应该贴在鱼缸正中。可是谁又规定小鱼只能在鱼缸正中出现呢?一个无意的提醒扼杀了孩子脑海中多种可能性,过多的提醒无形中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将来这些孩子的思维会不会更僵硬呢?

还有一个细节的地方,有一位家长不停地教孩子怎么撕开双面胶。其实仔细观察,其他没有人提醒的孩子,在观摩过老师的操作后,摸索几次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这一动作。再对比这个有家长提醒的孩子,老师讲操作要领,动手操作时,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老师那里!自己上手时就不停地看家长,因为他知道有人会帮助自己。结果,其他孩子都完成了,他还在磨磨蹭蹭的。过多的提醒不仅会固化孩子的思维,同时也会减弱他们的动手能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探索的过程,需要犯错纠错的机会,只有通过这些过程孩子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多的提醒不是在帮助孩子反而是在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凉夏和暖冬


作为家长都非常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经受挫折、磨难,因此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开启了唠叨模式:不要碰这个,不要摸那个,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当……

作为家长,我们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股脑灌输给孩子,恨不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提醒孩子。其实我们这样的做法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吃一堑长一智”,古人的智慧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过多的关心,实际上是干预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势必要经过探索、失败、成功这样的过程。而很多家长提醒建议对话到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而且还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信。

例如孩子每天上学之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提醒孩子带着这个带着那个,提醒孩子别忘了喝水,提醒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考试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孩子,带好各种东西。偶尔一天,我们出差了,孩子没有了我们的提醒,生活可能变得一团糟。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根拐杖,可悲的是我们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



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和挫折,这样他们才能真正长记性,真正的成长。

正面管教理念提出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当我们以爱的名义解救孩子时,却剥夺了孩子的能力感。”

过多的提醒会给孩子一种被控制的感觉,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

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给孩子唠里唠叨的提醒,家长认为这是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有时面对我们过多的提醒,孩子会感到烦躁,想挣脱,甚至想要对着干反着来。

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每次考试之前妈妈都会一再提醒,好好看题,认真答题,正赶上孩子到了青春期。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干脆交了白卷。其实孩子只是想证明我已经长大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找工作找对象的时候,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提醒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适度放手,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畸形的成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 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 给孩子适当的决策权。
  •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中。
  • 面对孩子的错误,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纠正。

总结: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事物给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当孩子的拐杖,二是帮助孩子逐渐成长成熟,无论经历挫折还是失败,我们都不应该代替或剥夺孩子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