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图书漂流亭,书都去哪啦?

日前,一座座尖顶的棕色小木屋矗立于荆门城区主干道之一的象山大道,这便是“图书漂流亭”。在这里,市民不需要借书证,也不用交押金,就可取阅自己喜欢的图书;有想“放漂”的书,也可以放上漂流书架,供其他人取阅。

“图书漂流亭”自5月25日正式亮相以来,市文体新广局分两次投放了超过1000册图书供市民阅读。但不少市民反映,一个星期过去了,部分“图书漂流亭”变得空空荡荡,很多图书“不翼而飞”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鲜:零门槛,“流动”的“图书馆”

颇具文艺范儿的“图书漂流亭”一亮相,就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光。“有了这些‘图书漂流亭’,象山大道一下子变得更有气质,这条繁华的大道平添了一种书香气息和文化氛围。”大学生魏晶晶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荆门”,基本的一条就是打造阅读空间,让市民有地方读书,“图书漂流亭”也就应运而生。首批“图书漂流亭”选择在以“象山先生”陆九渊命名的象山大道上“落户”,目前共在市二医、市政府、中商百货、市物流局公交站台以及生态运动公园等5处地点设置了“漂流亭”。

市文体新广局新闻出版科科长却星告诉记者,借阅漂流亭内的图书属于“零门槛”,体现的是“均等化”的阅读原则,市民参与图书漂流,带来书,换走书,看完再还回。“图书漂流是共享的阅读平台,也是一种循环分享的过程。” 首批1000册图书来自全市文体新广系统的捐赠,涵盖社科文教以及生活等方面。为了扩大漂流范围,我市正在市直各单位中号召捐赠图书,得到了很多单位的积极响应。

除此之外,市民还可以将自己手中的优秀图书写上寄语或阅读心得投放到漂流亭,与大家一起分享阅读体会。

“尽管电子书越来越流行,然而纸质书仍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在我们那儿都没有这样的好设施呢。”来自宜昌的年轻女孩荣春莲被荆门的“图书漂流亭”所吸引,带走了一本心仪的书,“我会尽快看完尽快归还,希望这个漂流亭的图书种类更多,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还能慢下来分享阅读的书籍、交流读书心得,是一种很宝贵的体验。

疑问:“飘走了”,都是“素质”惹的祸?

“图书漂流亭”属于公益的阅读设施,既然名为“漂流”,那么书的“流动”颇为重要,可是象山大道上漂流亭内的图书“漂流”到哪儿去了呢?

5月30日,记者来到生态运动公园,打开此处的漂流亭,只见上下四层的空间里,漂流的图书寥寥无几,旁边一位阿姨说,“这里的书都借走了是好事啊,说明人们爱看书啊。”

记者在位于中商百货门前的漂流亭看到,里面的图书也所剩不多,“这些小木屋的图书都很受欢迎,一下子就拿光了,但是基本上每个人都只拿了一本走的。”一位知情者介绍。

记者来到市二医对面的公交站台,打开图书漂流亭,还摆放着20本图书以及2本杂志,一位市民打开了书亭,随手取了其中一本图书翻看了起来。“数量少也许是被大家借走阅读了。”一位市民表示,自己最担心的是有素质不高的市民不爱惜图书或者不按时归还将,这样‘图书漂流亭’最后会变得空无一物。

一位姓许的市民看着空空如也的“图书漂流亭”,叹了口气,“图书漂流,应该带一本书走,就放一本书进来,现在书都‘漂’走了,只能说明荆门市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据了解, “图书漂流亭”24小时运行,实行全开放借阅,无需押金和证件,每人限借一册,阅后自觉归还,期限为一个月,市民也可以随时向书屋投漂图书。

“我们当初也想过在漂流亭实行扫码看书,但是考虑到漂流亭针对的是全体市民,这其中就包括了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老人以及没有手机的学生,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图书漂流的乐趣,我们的漂流亭没有设限,拉开门就能带走自己心爱的书,也能放进去自己想要分享的书。”却星表示,“爱书之人才会借书,书在短期内都被借走了,说明我们的市民阅读热情高,这是好事。目前,一个月的归还期限还没到,不能对市民的素质妄下断言。”

却星呼吁,希望广大市民在借阅图书的过程中能够爱书惜书,同时主动分享自己手中的闲置图书,为共建“书香荆门”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记者 胡晓莉 周小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