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成長型思維讓你擺脫現狀,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擁有更好的人生

1、你比那些優秀的人,差的其實是成長型思維

2003年非典爆發期間,舉國上下幾乎進入隔離階段,阿里巴巴一位員工在被確診感染後,包括馬雲在內的全公司500多人,被強行在家中隔離。

那時正是阿里巴巴高速發展時期,如果要全員隔離,對公司是巨大的災難。

馬雲得知消息,先是穩定員工的情緒,然後實行全員線上辦公,隨後更是推出了淘寶。淘寶的發展一路順風,很快就打敗了eBay,成為國內第一,並發展為今天的淘寶帝國。

馬雲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先相信,後看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沒法變化,但只要你相信他能夠變化,並願意付出努力,那事情總是會變得更好的。

作家舒爾茨在《像成功者一樣思考》中說:“你比那些優秀的人,差的其實是思維。” 好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在職場裡發現正確的方向。

成長型思維讓你擺脫現狀,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擁有更好的人生

2、不同思維,決定不同的人生

有兩個實習生,同時面試一家公司,競爭同一個崗位,兩個人都落選了,小A說:“我真的不行,不適合這個崗位,還是老老實實當個普工吧。”小B說“這一次落選說明我還沒準備好,繼續努力,爭取明年競聘成功。”

一個消極悲觀,因為一次失敗,完全否定自己。另一個積極樂觀,絲毫不受失敗影響,依然鼓勵自己繼續努力。

這兩種心態對應的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裡說,

這兩種思維模式最大的區別在於,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聰明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智通過鍛鍊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美國的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招來一群孩子玩拼圖,剛開始非常簡單,越玩到後面就越難。

隨著拼圖難度的加深,一部分孩子開始抗議:“現在一點都不好玩了!”沒多久,他們就選擇了放棄,並將拼圖推到地上。

另一部分孩子沒有被困難嚇倒,其中一個10歲的男孩大喊著“我喜歡這個挑戰”,而另一個說“你知道嗎,我期待這個拼圖會非常有意思。”

這個實驗充分體現了成長型思維的人和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面對挑戰時的心態和選擇。

固定型思維的人一遇到困難就會變得沮喪,不相信自己可以,覺得自己的智商不夠。他們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把挑戰當作一堂課,就算最後會失敗,他們也不怕,希望能夠從中學到知識,獲得成長。

成長型思維讓你擺脫現狀,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擁有更好的人生

這兩種思維的人的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固定型思維的人大多喜歡安逸,做著沒多大挑戰的工作,他們很難從工作中獲得成就,除非願意做出改變。

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更愛挑戰,也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們從來不害怕挑戰,也不怕失敗,哪怕是失敗很多次,依然會堅持下去。

他們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一個不相信努力可以讓自己更好,另一個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放棄努力,他相信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

成長型思維讓你擺脫現狀,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擁有更好的人生

3、如何訓練培養你的成長型思維?

(1)正視你的問題

以網球運動員約翰·麥肯羅為例,他本來是一名天賦卓越的球手,甚至不需要太大的訓練量就能戰勝各路對手。巔峰時期,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但輝煌也只是曇花一現,之後是一路下滑,為什麼?根本原因是固定型思維使然。

因為他總是有無數個失敗的藉口:

不是說場地不好,就是說小報八卦諷刺了他,或者是組委會提供的食物有問題。

最痛的一次慘敗,是1984年的法網公開賽。他在2:0的優勢下,最終痛失好局。

結果,他還是找到了“罪魁禍首”,一名攝影師摘掉了耳機,總是有噪音傳過來......

用兩個漢字形容麥肯羅,那就是不肯正視自己的問題,總把失敗歸給外因。

不願直面自己的問題,把失敗的鍋甩給外界,還安慰自己要坐等風起,可多少人,一坐就是一輩子。

只有正視自己的問題,才有改正問題,才有進步的可能。

(2)鍛鍊大腦的可塑性

要訓練自己的成長思維,你首先要對大腦的可塑性做一個充分的理解,讓自己真正意識到大腦確實是可變的,自己也確實是能夠通過努力實現成長的。

從更專業的角度來說,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負責傳遞信息的組織叫做“突觸”,突觸會根據環境的刺激不斷生長。

當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就會產生新突出。當強化舊知識的時候,已有的突觸也會變得強化。

大腦灰質能夠讓我們變得更聰明,而大腦灰質的來源正是由突觸所產生。

也就是意味著你在學習新知識與強化舊知識的時候,會不斷的產生大腦灰質,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你既然都變聰明瞭,那事情難道還會和一樣難解決嗎?咱們的大腦有非常強的可塑性!

(3)以過程為導向,成長比成功重要

啥是過程導向呢?也就是你在訓練自己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自己的行動過程,為什麼?

因為有時候只關注結果,你沒法更清晰的看到自己在這件事上是否取得了清晰的進步,甚至有一定的誤導性。

但是看過程就大大的不一樣了,你能夠很清晰的看到自己在這件事上是否取得了進步,如果取得了變化,那你的成長型思維就起效了,如果沒變化,那你就要反思下一次在過程中做什麼事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舉個例子,如果領導丟給你了一個項目,你平時做不好,但這次天時、地利,所以你把事情做得還不錯,你要是隻關注結果,你會覺得自己進步了,但其實你只是運氣好。

但如果你關注過程,就很輕易的能夠發現自己這次只是運氣好而已,那也會把不好的地方繼續去改善,不斷成長,這不就是成長型思維了嗎?

3、寫在最後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什麼年紀,永遠不要放棄成長。停止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成長型思維,它決定了我們面對失敗時的復原力,面對挑戰時的承受能力,面對我們想要奮鬥終身的事業時的努力程度。

願我們擁有更多成長型思維,在未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