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有时不停和别人讲道理会使对方产生负面情绪?

段勇宾


大家好,我是一名情感领域的创作者,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让我给大家解决一下!下面我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初中时候为了这事还和同学打了起来。实际上谁都不愿意听打道理。

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

那我们来仔细想想当面对别人找你倾诉时,你更多的是去倾听还是去和别人讲道理呢?我猜想应该是后者,我们不妨试一试当别人倾诉时我们更多的是倾听别人说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试想一下:你遭遇了一些事情,你的目的只是想找人去倾诉,而倾诉的对象却一直给你灌输大道理,你会有什么心态,我想肯给是极其烦躁的。

大道理我们人人都懂,不用你再给我灌输一遍了。

另外,学会倾听的同时,我们不妨说上这么一句话,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不好的对方生气转头就走,不搭理你。。

所以说不要一副好为人师的模样,真的讨人厌。

希望以上为大家分享这一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欢迎你们来互相讨论


人间几度


当我们身边周围的人发生一些事情,我们会忍不住去给他们讲道理,讲对错,有的人能听进去,有的人越听越烦,因为这些他们都知道。

例如,婆婆好心好意为儿媳做了饭菜,媳妇吃不惯,就指责婆婆,争执不下,婆婆出于爱心付出,媳妇吃不惯重口味。她们都没有错,都有道理,她们都是最疼最爱的人。这时你要对媳妇说,你是南方人吃的比较清淡,你随我嫁到北方委屈你了,以后我告诉妈妈做菜少放盐、辣椒,尽量做清淡些。得到你的安慰,她会马上放下情绪,再进一步沟通,妈妈知道我们上班辛苦,放弃自己的爱好、活动,在家料理家务,不管做的怎么样,不能当面顶撞,她毕竟是长辈,也是出于爱心。如果外人不知道,还疑为我媳妇不讲道理。媳妇听了也会放下心来。一边再安慰妈妈,媳妇是南方人,她只是表达饮食习惯的不适,没有其他恶意。毕竟续写生命语言的爸妈大爱无边。妈妈也会理解的。所以这时就不能以对错讲道理。或则妈妈说娶了媳妇忘了娘,媳妇说你们一家人来欺负我。如果这时一味讲对错道理,她们一定很反感,用善恶来诠释,她们都会释怀。





浩瀚长流


吃自助餐

忽地想吃肉了,当下肉贵,自已弄麻烦,不如多花点钱去吃顿自助餐,菜品丰富且不限量。打定主意后,一天不进食,饿了,馋了,想想晚上的大餐,忍了,挺不容易熬到了天黑。

进入自助餐厅时已饿透,望着满屋美食,嗅着扑鼻的香味,口水顿出。

烤肉好吃,麻烦,先放放,先弄点熟食,压压底,连跑几趟搜罗,桌上美食渐丰,胃液翻滚汹涌,此刻有吃下一头猪的冲动。稳稳,不急,怎奈手不配合,急匆匆几盘肉食入肚,再来点酒饮, 腹内躁动渐趋平静,进食的速度大幅降了下来,不觉间,已有六七成饱意。四处看看居然还有众多美食未尝,想想这顿饭不菲的消费,顿觉失衡,那就找到平衡点,再端点,再吃点,直至肠胃鼓胀,难再塞入食物,看看桌上残余,昔日极喜之物,已无食欲,甚至厌恶。

餐厅有规定。上桌食物如不食尽,要被从重罚款,无耐,咬牙,坚持继续吃,直至十成十饱而不止。饭后,坚持体面走出门,食物上涌,强忍,眼光四下搜寻,快点,快点,卫生间跑哪去了?

我要呕吐


用户5375450889非雪


您好,我是一名心理领域创造者,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从这问题上看得出来题主是从好意出发,真心想要帮到对方,但是却引发了对方的反感,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讲道理往往意味着是给予对方一定的否定。

我们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是自恋(不是贬义词)的。

我们希望按照自己方式去做事,我们希望自己的想法、判断是正确的、我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不管比自己层次低还是比自己层次高的人给我们讲道理,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自身遭到质疑、攻击等。

不管道理对不对,我们其实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天性。

特别是去听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讲道理,我们肯定会更加抗拒,即便这个道理非常正确、与我们当下非常契合,我们宁愿做错事,不进步,也不愿意去采纳。

一旦采纳就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一个不如自己的人指导,我们会很受挫。

往好里想的话,对方其实已经接受您的观点了,只不过不愿意放下面子去承认罢了。

第二,您讲的道理不一定适合他。

题主可能听到或看到一些对方的言行举止,便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导对方。

然而,题主可能并不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说出的道理往往很空泛,不一定准确。

比如,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有吃有喝有穿,为什么还不知足呢?为什么还不好好学习呢?

随后家长便对孩子强调一番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这样做往往没有什么意义,孩子并不会因为听到这些道理就好好学习。

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可能在学校里遭遇霸陵,有很多苦衷,因此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绝不是单单讲道理就可以的。

题主应该多去听听对方为什么这么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一旦了解详细的情况后,题主可以更加了解对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从而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第三,讲道理是否有效不是由时间和次数决定的

题主的问题中提到了不停的讲道理,我猜想题主肯定希望只要讲地的足够多,对方一定会多少吸收点,多讲点肯定比少讲点强。

这个想法初衷很好,但是越这么说,对方会越抵触您说的话。

即便有朝一日,对方看似采纳了您的意见,似乎按照题主的道理来做事,对方也不会感激您,也不认为是您帮助了他。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题主,也欢迎其他答主在评论区讨论。


欧文亚隆小迷弟


超值教育;心理专家:为什么你越讲道理别人越反抗

有这样一则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反映了4个问题:

★ 以自我为中心;

★ 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 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 没有换位思考。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多次的重复对一件事进行批评,使孩子的内心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说的次数多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一定不能超过度,对孩子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尽量避免重复批评。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要知道,抓住你的听众,关键在开始的三分钟。

那么,面对对方犯错时,该如何引导呢?

原则一:批评之后要鼓励

原则二:不要捕风捉影去批评

原则三:学会运用幽默式批评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

说话不要咄咄逼人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让人觉得友善

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上善j若水


讲道理的人,一心想要帮助对方;听道理的人,总觉得对方啰嗦。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还要回到人际沟通的那个经典公式:两个人沟通时,分别有一明一暗两条线在起作用。

在讲道理这件事情中,明线是:我要帮助你,我给你讲道理,让你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解决问题。其中的暗线是: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我比你知道的多;你的困难都不是困难,我的道理能解决问题;你不行。

实际上,真正影响人的,是暗线。

听人讲道理容易产生的几种感受

愤怒

你越是听对方的道理,就越觉得生气。之所以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在你的心里,你和对方的关系并不是助人者和求助者,而是一个严厉的批评者和一个有力量的反击者,而且你们势均力敌,可以彼此对抗。

厌恶

你会觉得对方多此一举,无事生非,是一个力量弱于你的攻击者。你的感觉就像是晚上睡觉时,旁边有一只蚊子嗡嗡嗡,你还不能不听,你还打不死它。还记得《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吗?“当当当当~Only You~~~~”

恐惧

这时候,你会觉得对方在用道理伤害你,而且你必须要听,而且你还没发反抗对方。这时候在你心里,你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个伤害者和一个被害人。表面上对方在跟你讲道理,实际上你的感受是在被对方辱骂和攻击。

不被理解

对方一直在否定你心里的道理,并坚信你的困难只是因为你脆弱;而且他的道理是有效的,肯定能解决你的问题。这时候你们的关系,很像是一个努力辩解的人,和一块石头,一个机器人。

更加受伤,委屈

你在对方的道理中,听到了指责,你越是听他的道理,就越是觉得,一切都是你的错。

自卑、焦虑

你不仅觉得是你自己的错,而且还觉得你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因为你的这个缺陷,才导致了这个问题。这时候,对方是个施虐者,而你成了受虐者。

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能听得进道理去?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来,真正让我们产生情绪的,并不是对方的“道理”,而是我们内心中建立起来的关系。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建立起了冲突性的关系;而那些听得进去道理的人,则在心理建立起了友好、拯救者的关系。

这些关系,是两个人相互配合建立起来的关系。比如在直销会场,你听讲台上的人生导师巴拉巴拉,你在心里建立起的关系是,一个自恋的骗子和一个清醒的、有知识的人,于是你觉得厌恶,反感;而有些人,真的觉得那些话都是金科玉律,每句话都说到心坎里去了,他们心里建立起的关系是,一位共情的、温柔的、智慧的、无所不能的照料者,和一个讨好的、认同的、弱小的孩子。

总结

讲道理是人际关系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心里建立起的关系。


圈外鬼


先心疼你三秒钟,我猜想,你应该是那种非常热心肠的人。特别希望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换做其他人你还不愿意去和他讲那么多的道理。

那我们来仔细想想当面对别人找你倾诉时,你更多的是去倾听还是去和别人讲道理呢?我猜想应该是后者,我们不妨试一试当别人倾诉时我们更多的是倾听别人说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试想一下:你遭遇了一些事情,你的目的只是想找人去倾诉,而倾诉的对象却一直给你灌输大道理,你会有什么心态,我想肯给是极其烦躁的。

大道理我们人人都懂,不用你再给我灌输一遍了。

另外,学会倾听的同时,我们不妨说上这么一句话,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学着做一个倾听者。



小灶


你好!

萧伯纳说过,人们是永远无法被教会的,学习是自主的活动过程,学习来源于实践。

你希望他理解你所讲述的道理,首先你要站在他的位置上思考,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去表达。每个人的觉悟有高有低,你只顾自己讲,讲的对方听不懂或听不进去,是会让人心生反感,事倍功半。

您试想一下,有些人对你讲述某些道理,你可能一时也无法理解。突然有一天,经历了某件事,恍然大悟。

有些人觉悟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些人则对所谓的大道理不屑一顾,因人而异。

你想对方能听进去你所说的道理,有两个建议。

1,能走进对方的内心,和对方成为很好的朋友,很多时候我们跟朋友沟通胜过父母。

2,需要他自己有读书的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方没经历过的,是不会轻易明白的。唯有自己经历过,方能自知。

你的道理是对,表达方式对方不一定喜欢,要用对方法哦。当然,要是恋爱中千万不能给女方讲大道理哈[可爱]



在下张生


你好,我是张滴滴,一名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用心理学美好生活。

首先邀请你,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考虑一下:如果别人不停地跟你讲道理,你会产生负面情绪吗?

是怎样的情况,让你会不停地跟别人讲道理呢?是想要说服和控制对方思维和行为的时候对吗?

一个人感受到对方正在企图控制自己,负面情绪就会是第一反应。

另外,再讲一下什么是道理,你的道理,是你心中的行为标准和思维路线对吗?它绝对正确且一定产生好的效应吗?你可以为对方接受了这个建议的后果真正负责吗?

我想分析到这里,我们应该能明白,为什么不停地有人跟我们讲道理,我们就会开始反感了吧。

接下来,再来说一下沟通中的重点部份,其实不是谈话内容中间所蕴含的所谓“道理”,而是创造良好谈话氛围的“共情能力”。

你希望对方能跟你讲出自己心中所想,期待能为他的情绪起到良性的调节,共情力才是关键。感受对方的情绪,接纳对方的情绪,安抚对方的情绪。

我们不是用听完大道理过好这一生的,我们是通过爱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接纳的人来感受爱的。


咨询师张滴滴


哈哈,这个我也有过,别人跟我说的时候我内心就会去反驳他,下意识的,总想开场辩论会[捂脸]哈哈,你懂的,最后吵起来了,要么妥协,要么就转移话题,要么就不欢而散。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里吧!

其实不是说你说的不对,也许道理是对的,但说话的用词,语句不对,为什么那些讲师,老师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呢?那是因为人家会说。人家会先认同你,倾听你的发言,等你说完了,你自己觉得被认可了,才会好好去听别人怎么说,或举个例子,幽默的回答,最后转折他自己的观点!说话这门艺术需要我们好好去学习,可以让人即认可你,还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有空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多赞美别人!

每天进步一点点,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