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宋朝文強武弱,雖然大將無數,如岳飛、吳玠韓世忠等大將。可惜宋王朝重視文官來抑制武官的發展,就連百姓也傳好男兒不當兵。導致這樣的結果除了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犯上作亂,還有趙普一手導演的扶持趙匡胤上位和穩固政權的影子在裡面,定鼎了宋王朝治國的基本制度。

北宋的王朝建立起源於"陳橋兵變",而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君弱臣強"的局面卻始於"杯酒釋兵權"。儘管這兩次的"兵變"發動者是趙匡胤這位宋朝的開國皇帝,而為此謀劃的人"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趙普。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趙普(922~992年),字則平,幽州薊州人(今天津薊州),後來搬到了洛陽。五代至北宋時期,宋朝的宰相,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不僅是趙匡胤上位的謀臣,也是實行更戌法,改革官制、制定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筆者主要帶大家兩次兵變的發生、發展以及影響。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陳橋兵變

五代的動亂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北宋的建立,結束了動亂。北宋建立之前是方鎮割據,"兵變"很多,一般都是由地方節度使發起,以至於宋朝建立後節度使官員由文官擔任,而武將為副將,並且兵不識將的現象出現在宋朝。言歸正傳,此時的天下是:"天子,兵馬強壯者為之。"

方鎮割據的局勢,到了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已然開始改變,而趙匡胤也是從中挖走了了生長的幼苗。可惜的是柴榮命短,雖然著手進行改革和南北統一的戰爭,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藍圖。撒手人寰時,只有一個年僅七歲小皇帝來接手,雖然有顧命大臣。卻創造了更多機會給別人奪取未來的果實。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1)兵力的劃分,提供了禁軍統領的機會。五代的開國者,都是以方鎮起家。唐中後期已然由"內輕外重"的局面,轉變為中央禁軍管制,防止兵變。

(2)柴榮怕兵變,禁軍統領被換成親信。讓趙匡胤代替原禁軍統領張永德(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之位。柴榮的謀劃沒錯,卻沒想到趙匡胤背叛了他。

(3)主弱臣強。一個7歲的小孩,再怎麼強,也只能靠顧命大臣,可惜趙匡胤也是其中之一,還掌管禁軍。創造了"主少國疑"的機會。

(4)外敵來襲,趙匡胤得以脫離權力監控。相傳契丹勾結北漢入侵,宰相範質倉促派趙匡胤北征。

以上四個機會,除了第四個,可以說都創造了趙匡胤"兵變"的機會。即使沒有發生陳橋兵變這次事件,後續也會發生。那麼剩下的機會就由趙匡胤的這位謀臣趙普替他掃清障礙,登上皇帝寶座。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柴榮死後,國內局勢立刻緊張了起來。跟趙匡胤有同等機會的爭奪的還有上黨的李筠,淮南的李重進(郭威的外甥)等等,可惜都沒有禁軍統領趙匡胤離得近,兵馬強壯。再加上一個足智多謀的趙普呢!

無論稱帝,還是造反,都要造勢。當年的劉邦起義,斬白蛇。而趙普已經讓人散佈"策點檢為天子"

的傳謠。

而趙匡胤率軍到陳橋時,讓趙匡胤將大將集合,一番慷慨激昂的說道:"天下大亂,我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保家衛國,還有的就是憑藉汗馬功勞換取榮華富貴等等",言下之意就是,現在有個機會,就是擁立之功,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你們也將封侯拜相,打了這麼多年仗,也是為了這點富貴。這一席"長保富貴"的言論,說的眾將心癢癢的,切中了將士們的要害。

次日,在趙普一手導演下,趙匡胤則黃袍加身,被迫稱帝。剩下的就是收場,能以和平手段收場最好,不能只能兵刃相見了。好在的是趙普讓趙匡胤軍隊嚴守軍紀,不傷害百姓,範質等大臣,也見慣了換成頭,見機率領大臣們擁戴趙匡胤登基。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杯酒釋兵權

北宋王權加強的謀略也是始於趙普。此時北宋建立,作為皇帝的趙匡胤也怕出現五代的亂象,自己成為第六個短命的王朝。想要解決"君枝臣幹",也怕別人奪取自己的政權,想從根本上解決此困難。

平定李筠,李重進等人叛亂後,他並沒有"敢安枕而臥",為了解決兵權憂心忡忡。961年,向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而趙普早已為其計謀劃好了。趙普的回答則是從權力、兵馬和錢財三方面入手,把政權、財權、兵權從方鎮手上奪回來。就出現了兵不識將,節度使是文官,而財政則由中央撥款。一下子將地方上的人權、財權,兵權三者分離。

趙普的話語,趙匡胤雖然明白是從中央和地方分開,由中央管制的局面,但認識不夠清晰。而在趙匡胤出演"杯酒釋兵權"前,還直言不諱的說道:"當年擁立您登基的那些將軍,他們不行,將來管理不好自己的部下。"如此直接的話,一句驚醒夢中人。

兩人謀劃好後,961年,"杯酒釋兵權"正式開拍。趙普再次提醒眾將"長保富貴"。皇帝不會虧待你們,你們的子孫也會享盡榮華富貴,何必貪圖手上這點權力。

趙普一手導演了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甚至影響了宋重文輕武

兩次和平的"兵變",依然沒有讓趙匡胤放棄武將管理軍隊的想法。或許趙匡胤出身武將,這就是武將之間的相惜吧!後來趙普的不斷諫言才終止武將的兵權。

雖然趙普的謀劃穩定了中央控制地方,但是仍然有外敵環伺。"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使北宋對遼和西夏等戰爭始終處於不利的地位。

參考資料:《宋史》,《資治通鑑》,《新唐書》,《東都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