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拔刀斋6


开门见山的说,不会怎么样!更不可能赶上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清朝慈禧并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那样一直窃据政权,我可以先给大家捋一捋。

慈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此时的咸丰帝东躲西藏,最后一命呜呼,传位给了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为圣母皇太后。因为慈禧并不是咸丰的皇后,所以孝贞皇后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实行“二宫垂帘”加“顾命八大臣”共同执政的政治局面。

这种“二宫垂帘”的政治体制是清朝的一种特色。清王朝一共出现过两次“二宫垂帘”。一次是福临即位之后,生母孝庄为圣母皇太后,皇太后哲哲为母后皇太后,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第二次便是同治皇帝时期的这次。两次“二宫垂帘”都缔造了一位强大的政治手腕,一个是孝庄、一个是慈禧。

相对于慈禧,慈安太后显得更加宽和,并不像慈禧那样强势(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两宫皇太后》这部老片子,慈禧与慈安刻画得非常到位)。慈禧便越发咄咄逼人,在政治上步步紧逼,这个时候,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结束了“顾命八大臣”(顾命八大臣是咸丰留下来的辅政大臣)的政治生涯。所以在1861年政变成功之后,政治格局就转变为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

不得不说,慈禧不仅仅心狠手辣,而且政治手腕很强,很具有统治力。虽然慈安与恭亲王形成慈禧权力江河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慈禧仍旧是实际掌权者。1875年,不务正业的同治皇帝驾崩,慈禧拥立自己亲妹妹婉贞与醇亲王之子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皇帝,慈禧继续主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一说是被慈禧害死),慈禧一宫垂帘。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将恭亲王罢免,从这时起,慈禧的权力在也不受任何制约,至高无上。

在“甲申易枢”中,慈禧与醇亲王,也就是光绪的生父合作的很愉快,共同扳倒了恭亲王。此时的慈禧羽翼丰满,根本没有任何内在力量可以扳倒她。经过几十年的折腾,自己也感到累了,所以在1889年就开始放权给光绪,自己退居颐和园。

也就是说,慈禧虽然是实际最高掌权者,但是从1889年开始,光绪也获得了实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架空。

慈禧放权给光绪之后,光绪来不及高兴,因为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千疮百孔,急切需要制度革新,光绪皇帝也是抱着一腔热血,投入到了维新变法之中。在变法前期,慈禧其实是支持的。但是维新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守旧派的顶头上司又是慈禧,所以在变法过程之中,慈禧也并没有少干预。

真正让慈禧发动政变的诱因是维新派的政变决定。在一百多天的政治革新当中,维新派越发感觉到颐和园的那位慈禧皇太后才是阻挠新政的罪魁祸首。所以他们撺掇皇上发动政变,除掉慈禧,这样才能完成变法。光绪只是有这份心,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对“亲爸爸”下手,在维新派的百般劝说之下,光绪皇帝决定政变。

只可惜,初生牛犊的维新派低估了守旧派的势力,也低估的慈禧的政治手段。政变当天袁世凯

临阵倒戈,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瀛台。慈禧重新掌权,这次政变也就是“戊戌政变”,从此以后,慈禧独掌朝政,直到去世。

为什么说光绪掌权也不会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呢?

我有这么确定的答案,并不是凭借经验或者是随便臆想。真实的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慈禧的确做到了放权,1889年到1898年这九年的时间内,光绪很多事情是可以自专的。但是对于晚清政府来讲:富强之路在于变革,变革之重在于守旧派,而守旧派之根本为慈禧皇太后。也就是说,任凭光绪如何变革,终究会发生慈禧篡权的事实,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退一万步来讲,我们假设这个极具权力欲望的慈禧正儿八经的放权,也自愿的支持所有变法事宜。清王朝也不可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直接现实例子拿出来,现如今中国用最先进的阶级完善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保障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了三十年仍旧是发展中国家。成绩是有的,但差距就能视而不见吗?如今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民智未开妄图实行君主立宪晚清知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