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的戰略目的是什麼?最後達到了嗎?

戰忽局信息研究部部員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為了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作戰能力,確保日本南進行動不會遇到大的抵抗。

日本南進的目的是獲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錫等戰略物資。因為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美國對日本禁運的原因是日本執意佔領中國,拒不撤出,不肯恢復到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

日本擴大華北事變的目的就是擴大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為侵吞中國領土做準備。侵佔中國領土是日本的既定國策。日本國土狹小,一直夢想的是像西方列強那樣,通過武力征服開疆擴土。中國首當其衝。日本的擴張思維邏輯是根深蒂固的。只要日本強大了就會這樣想的。

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希望通過佔領東南亞的事實,迫使美國承認他的佔領合法化。這種套路在以前是屢試不爽的。

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支持它在一場局部戰爭中獲勝,而對於全面戰爭,日本缺乏所需的資源和人力。

所以日本在和美國的對抗中失算了。日本錯誤的估計了形勢。這個錯誤從華盛頓條約的時候就開始了。

產生這個錯誤的前提是前三次戰爭的獲利。日本以為它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其實不是。日俄戰爭中它成功的獲得了西方的支持。讓俄國在中國擴大影響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俄國在遠東獲得不凍港,這是英國最不能容忍的。而日本在東北和俄國對峙,不影響富饒的華中。

但是一旦越過了紅線,就不能容忍。日本就想先發制人。但是美國是個巨人,日本用盡全力也制不住。這就是軍人當政的頭腦簡單和目光短淺。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很簡單,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戰略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摧毀甚至重創美太平洋艦隊來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從而保障其南方作戰的順利進行。最終的結果是日本海軍成功的重創了美國海軍,使其無力干預日軍在南方進攻,日本陸海軍均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標,實際損失也比估計的低的多。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戰略目標並不是說與美國海軍進行決戰從而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而是旨在迅速佔領東南亞以及西南太平洋的群島,建立所謂的“國防圈”,獲得橡膠、石油、銻、鎢等戰略資源,阻止美國在較近的島嶼上建立反攻基地。佔領任務主要由日本陸軍和陸軍航空兵主力以及海軍艦艇和航空兵一部執行,日本海軍主力則負責迎戰美國太平洋艦隊。一開始日本海軍採取的是以逸待勞的策略,即待美國太平洋艦隊前來支援東南亞各基地時,日本聯合艦隊在西南太平洋阻擊美國艦隊,阻止美國海軍對日本陸軍南方作戰的干擾。


不過這種被動防禦的戰略也存在弱點,那就是日本海軍主力尤其是航空兵無法全力投入對南方作戰的支援上,不得不保持海軍力量的大部分時刻警戒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來襲。此外由於日本南方作戰區域的廣大,日本聯合艦隊無法做到對所有進攻進行全面的掩護,這意味著美國太平洋艦隊總能取得奇襲的效果,極有可能挫敗一部分日軍陸軍的進攻行動,而日本聯合艦隊可能無法及時做出反應。

最終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提出一項大膽的計劃,即直接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進行偷襲,使其在短期內喪失作戰能力,這樣就無法對東南亞的戰事產生干擾,日本海軍主力也可以全力投入南方的進攻之中,日本的南方作戰將取得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從而加速作戰進程。對於日本來說最寶貴的就是時間,要在美國還不急做出反應之前,迅速建立其國防圈,保證日本戰略資源的自給自足和改善防禦的態勢,建立其縱深的島嶼防禦網,使美國無法在短期打敗日本。


戰略論


倭國從來都在爭論,既想擴張大陸,又想成為比肩英美的強大海權國。

一戰後,英法美三國重回亞洲,倭國面對英美兩大海軍強國被迫暫時向陸地擴張,這才有9.18事變的發生。實際上,英法美對倭國侵略中國北方採取默認態度就是想利用倭國進攻蘇聯。

後面,倭國果與德意簽署反蘇協議。

然而,諾門坎戰役後,倭國發現自己的陸軍整體落後於蘇聯,何況西伯利亞浩瀚無垠,從東面進攻蘇聯毫無實際意義。

1940年5月之後,美國改變態度,開始扶持英國對抗德國。可國內孤立主義盛行一時,難以主動參加戰爭。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美國也開始收緊繩索,威脅停止石油鋼鐵貿易,要求日本屈服。對此,倭國軍部與重臣會議進行商議,陸軍等堅決主張南下,畢竟菲律賓已獨立,法國投降盟友德國,英荷殖民地軍事力量薄弱,根本不是倭國對手。同時還可減少損失,在英國退出戰爭前獲得東南亞殖民地,從而掌握糧食與石油礦產資源。

海軍部分人比如山本五十六曾提出反對。可他的身份地位與支持者都不足,所以軍部最終做出決議,從不懼與美英荷一戰,成為不惜與美英荷一戰(等待談判結果)。

決議經倭皇認可正式啟動。偷襲珍珠港的方案已推演多次,自然在軍部判斷談判不可能取得成果的局面下開始執行。因某些原因,原本計劃開戰前一個小時送達的宣戰書被延遲,所以倭國行動就成為了偷襲。

至於偷襲珍珠港的目的?

倭國當然是想最大限度削弱美太平洋艦隊,力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獲得戰略優勢,甚至奪取澳大利亞乃至印度,最終與德國會師中東。

顯然,倭國的戰略永遠不可能成功。


四川達州


以《田中奏摺》為起點,日本在大戰前就已經制定了先亞後歐的戰略方針,以中國為戰略基地,北上南下的具體作戰思路(一切為了資源)。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在中國抗戰初期獲得不少好處的日軍,在執行北上路線時撞上了鐵板。

1939年5月到9月,日蘇諾門罕戰役爆發,欺負慣弱國、小國的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及戰術技術普遍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在蘇軍面前遭遇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慘重的失敗。被打的一頭包的日軍只能放棄北上轉而南下,計劃奪取東南亞地區的戰爭資源。

而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各國,基本都屬於英國、荷蘭、美國勢力範圍,由於日美兩國奉行的東亞政策對立,必然對日本南下產生影響。因此,日美之間在東亞必然會因利益而產生碰撞。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日本從1939年開始國內物資就供不應求,甚至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實行配給制,在佔領區就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資源的短缺迫使日本要儘快佔領東南亞,而美國就是它的絆腳石。

1941年7月,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美國正式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財產,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戰略資源被掐斷的日本覺的和美國開戰不可避免,老毛病又犯了,直接不宣而戰、先發制人,珍珠港事件就此爆發。

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的日本,短暫性的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隨後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依靠偷襲獲勝但是明顯國力相差太大,在進入相持後,後力不續的問題立刻呈現,緊接著捱了兩顆原子彈之後,直接開始舉白旗。戰略目的那肯定就達不成了。


河東三叔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為了搶奪東南亞的戰略資源,石油,橡膠,礦鐵,這些都是在美國控制下,是太平洋艦隊的管轄範圍,就是要至少打殘太平洋艦隊。當時建立的主力還是戰列艦,航空母艦還不是主力,一般做運輸,偵查,護航之類。所以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母沒有被擊沉,也沒在乎。日本不想把美國滅掉,也滅不了,就是重創實力。等到美國支撐不住了,雙方談判,美國和日本畫出太平洋的分界線,日本覺得就大功告成了。

美國人特別感謝羅斯福。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美國沉浸在一片灰暗之中,美國人一片哀嚎。羅斯福做了一個大膽決定,轟炸東京,用的就是航空母艦,杜利特率隊轟炸。美國才振作起來,和日本打了一場太平大戰,徹底打敗了日本人,讓日本人老實了70多年。

當時世界也在猜測日本是北上還是南下,當然包括很多高層,甚至是蘇聯,北上去打蘇聯的西伯利亞。不論是從西伯利亞還是從中國北方,說是去和德國會師。其實這想象是個笑話,不論怎麼往西打,陸軍是主力。從寒冷的北方打過去,日本去幹什麼?是喝西北風嗎?凍也得凍死,都不需要打。而東南亞有現成的資源,當然去到東南亞。端掉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太平洋西部就是日本的,這是整個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所以日本肯定這麼幹。現在日本一直想崛起,重振當年的雄風。其實日本當年的雄風,只是櫻花一閃,一飄而過而已。

在現在看來,戰略戰爭資源太重要了,現在只有三個大國有這種實力。最好的是美國,各方面都好,德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就羨慕不已。其次是俄羅斯,資源豐富,量大,自己就豐衣足食。第三是中國,中國人民最勤勞。現在正處在大國博弈中。



大志遠思想空間


當二戰爆發後,美國看到日本獨自佔領大半個中國,如果任由日本發展下去,美國將失去整個西太平洋跟東南亞地區,美國將不得不跟日本平分太平洋,日本的軍事行動已經嚴重的侵犯了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人制定了禁運政策,像石油、鐵礦、橡膠等日本沒有的戰略物資,全部禁止運往日本,日本要想稱霸全球,離開這些戰略物資是根本不可能的,談判談不攏,那麼只能靠戰爭解決爭端跟分歧了。

再者當時日本政府也有點自大的感覺,日本在亞洲的戰爭已經耗費著自己大量的軍事資源,亞洲戰場進展也並不順利,再把自己的艦隊派往美國作戰,顯然是分散自己的作用。

珍珠港戰役的發生,美國以此為藉口,介入二戰戰場。加速了二戰的結束,也為打敗日本政府提供了力量。

很顯然日本偷襲珍珠港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反而讓自己起了火。




微觀V視野


太宏觀的東西,比如稱霸東亞、亞洲等等就不說了,單以太平洋戰爭而論,日本人就是想取得珍珠港戰役和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等戰役的勝利,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優勢,然後逼迫美國談判,保住既得利益。


扎西平措lntl


達到了把美國拖入二戰的目的


左右都是球


達到了目的,但是引來了更大的麻煩。


潘海慶大頭


日本沒有物資所以打珍珠港,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