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清代初期蒙古烏拉特部的遷徙

清代初期蒙古烏拉特部的遷徙

作者蕭關黃蘆

[內容提要]:17世紀初,愛新國的強盛,內喀爾喀五部的降服,察哈爾部的西遷創造了阿魯蒙古諸部向大興安嶺南麓西拉木倫河流域遷徙的條件。愛新國巧妙地利用時局條件,將阿魯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安置在西拉木倫河流域,部署了反對察哈爾的防線。入清以後,為了防範外喀爾喀和衛拉特蒙古,清廷又將四子部落、烏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魯蒙古部落整體遷徙到陰山一帶,從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內蒙古烏蘭察布一盟。

17世紀30年代,阿魯蒙古的四子(D rben keüked)、烏喇忒(Urad)以及茂明安(Muu mingγan) 等三部落從大興安嶺北麓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大興安嶺南麓的西拉木倫河流域,40年代(茂明安部要更晚一些)又遷徙到陰山一帶,成為清朝外藩內蒙古六盟之一——烏蘭察布盟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的遷徙原因複雜,過程離奇,充滿了不解之謎。對此既沒有清代官方文獻的明確記載,更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就四子部落的遷徙問題,筆者曾撰文作過探討。[ 詳拙文“四子部落遷徙考”,載《蒙古史研究》第7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本文利用《舊滿洲檔》、《滿文老檔》、《內國史院檔》、《清實錄》所載有關資料,對烏喇忒部落遷徙的歷史背景和遷徙過程作一番考證,以進一步澄清歷史本貌。

(一)17世紀初,內蒙古高原蒙古各部經過長期的整合,形成如下格局:東北大興安嶺以北、以西,呼倫貝爾草原直到克魯倫河下游一帶分佈著成吉思汗諸弟後裔所統阿魯科爾沁、烏喇忒、茂明安、四子、翁牛特、喀喇車裡克、伊蘇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等部落。這些部落由於駐牧在大興安嶺山陰而稱作阿魯蒙古。嫩江流域則是獨立於蒙古六萬戶之外的科爾沁部。與其相鄰而牧的是分佈於西遼河和遼河流域的內喀爾喀五部。控制西部山西、大同邊外歸化城和土默川地區的是俺答汗後裔土默特部。處於察哈爾和土默特中間的是喀喇沁萬戶。佔據黃河河套地區的是鄂爾多斯部。實力最強的則是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爾部,分佈於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以東,廣寧以北的遼河河套地區以及錫林郭勒草原。當時,各部封建主紛紛稱汗,蒙古汗權衰微。林丹汗實際上成為只能駕馭察哈爾一部的蒙古末代大汗。

同一時期,建州女真在其酋長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實力迅速壯大。1616年(天命元年)建立愛新國(Aisin Gurun,滿語,義為“金國”,為了區別歷史上的女真金朝,也稱“後金”);並連續擊敗明朝的征討,佔領了以瀋陽為中心的廣大領土,成為抗衡明朝,威脅蒙古的新興政治力量。明朝面對愛新國的挑戰,玩弄“以夷制夷”的把戲,拉攏林丹汗,恢復其市賞,以圖制約愛新國。愛新國則千方百計與林丹汗爭奪科爾沁和內喀爾喀五部,甚至向察哈爾屬部滲透,利用各部與察哈爾林丹汗之間的矛盾,積極與之聯姻、結盟,以孤立林丹汗。

在這種形勢下,林丹汗則一味地用武力恫嚇遊離不定的各部,妄圖重新建立汗權。其結果是為淵驅魚,加速了蒙古諸部的離心和投奔愛新國的進程。1623年,林丹汗征討實力最強的嫩科爾沁部,導致1624年的愛新國與科爾沁部反察哈爾聯盟的形成。1625年,林丹汗親自率兵圍攻科爾沁部長奧巴,努爾哈赤派兵解圍,其聯盟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1626年,努爾哈赤授奧巴土謝圖汗名號,並妻之以女,建立了姻親關係,使科爾沁部成為愛新國最忠實的盟友。分佈於西遼河、遼河流域的巴林、扎魯特、弘吉喇特、巴約特和烏濟葉特等內喀爾喀五部,也在愛新國的拉攏和打擊下,紛紛進入愛新國的統治,只有一部分被察哈爾吞併。

1627年,林丹汗在愛新國強力排斥下被迫西遷,導致喀喇沁部離散,西土默特部首領博什克圖汗退入河套,部眾藏匿山野。1628年,喀喇沁與愛新國訂立共同敵對察哈爾的盟約。東土默特部也於1629年表示歸附愛新國。

由於林丹汗的高壓政策和愛新國的不斷拉攏和滲透,自1621年始,察哈爾本部也出現了裂痕。察哈爾所屬兀魯特部達爾漢巴圖魯、明安等十名臺吉對林丹汗的統治不滿,率領所屬投奔女真。繼兀魯特之後,敖漢、奈曼兩部於1627年歸順愛新國。1627年下半年,林丹汗留阿喇克綽特部於大淩河一帶舊牧地,率主力鄂托克向西遷徙。此時,察哈爾部下的鄂托克如蘇尼特、烏珠穆沁、蒿齊特等脫離察哈爾,越過翰海,投靠外喀爾喀部左翼車臣汗碩壘部。

1628年,愛新國徵滅了在大淩河流域住牧的阿喇克綽特部。至此,愛新國將大興安嶺以南直到明長城的廣大區域內的蒙古諸部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成功地孤立了林丹汗。內五部喀爾喀的降服,林丹汗的西遷,在西拉木倫河、遼河流域形成了大片空地,為愛新國重新擺佈蒙古諸部創造了條件。下一步擺在愛新國面前的就是如何拉攏和爭取遊牧於大興安嶺背面的阿魯諸部的問題了。在這樣的形勢下,阿魯蒙古諸部被大興安嶺山陽地帶形成的政治旋渦所吸引,逐漸南移,加入到了蒙古部落歸附愛新國的行列之中。

(二)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撒兒十五世孫布爾海,姓博爾濟吉特,遊牧呼倫貝爾,號所部為烏喇忒。有子五:長子賴噶,次子布揚武,三子阿爾薩瑚,四子布嚕圖,五子巴爾賽。後分烏喇忒部為三,分別由賴噶孫鄂木布,巴爾賽次子哈尼斯青臺吉之孫色稜和巴爾賽第五子哈尼泰冰圖臺吉之子圖巴分領其眾。[《蒙古王公回部王公表傳》卷41,傳第25“烏喇特部總傳”。]烏喇忒,又做烏喇特、吳喇忒,今做烏拉特,是蒙古語“工匠”之複數讀音。在今天的烏拉特婚禮儀式中,男方通報自己祖籍起源時吟誦如下詩句:“故地呼倫貝爾,遠祖布爾海,起源三公扎薩克;祖籍呼倫貝爾,祖輩哈布圖哈撒兒,現居穆那汗山陽”;還能進一步說出遊牧呼倫貝爾時的具體地望:“老家在鄂嫩土拉呼倫貝爾,忽布圖乃滿查干”;同時道出何時何故遷到穆那汗山陽:“順治六年,弟兄三人,登上征途,順著山脈,沿著黃河,徵滅敵人,獲得封號,掌印統兵,是為烏蘭察布盟的烏拉特三公旗”。[納日蘇、阿拉木斯《烏拉特風俗志》(蒙古文),114、120-124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烏喇忒部三兄弟與當時的四子部僧格四兄弟以及茂明安部長車根都是堂兄弟關係,是阿魯科爾沁部長達賴楚琥爾的從侄,他們都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兒後裔。翁牛特、喀喇車裡克、伊蘇特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所統之部。[《蒙古王公回部王公表傳》卷31,傳第15“翁牛特部總傳”將翁牛特部列入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表傳》作諤楚因)後裔所統治部落。據《黃金史綱》、《金輪千輻》、《恆河之流》、《水晶念珠》等蒙古文歷史文獻記載,翁牛特部應是成吉思汗季弟哈赤溫後裔之屬部。又詳喬吉校注《恆河之流》第158-159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胡日查《關於阿魯蒙古幾個部落》,載《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蒙古文版)》1994年第4期;寶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魯蒙古》,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37-339頁注71,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年。] 阿巴噶與阿巴噶納兒二部則是成吉思汗季弟別裡古臺後裔屬部,初服屬於察哈爾,後因不滿林丹汗的統治,移牧克魯倫河,依附外喀爾喀車臣汗碩壘。他們都屬於阿魯蒙古,是成吉思汗諸弟後裔所屬部落。

天聰三年(1629年),愛新國為了拉攏阿魯蒙古諸部,以探親的名義派遣早先投誠愛新國的察哈爾諾顏昂坤杜稜前往阿魯阿巴噶部,阿巴噶部首領杜思噶爾濟農遣使通好,獻馬十匹。阿魯部自此開始與愛新國交往。[《清太宗實錄》卷三,天聰元年十一月庚午條;卷五,天聰三年九月丙戌條。]

天聰四年(1630年)三月, 阿魯阿巴噶、阿巴噶納爾、翁牛特、阿魯科爾沁等四部落濟農、臺吉遣使通好於愛新國。二十日,皇太極親自接見,以當時的慣例,以議和好,盟之天地,並舉行大宴。《滿文老檔》記載當時的情景為:“天聰四年三月二十日,汗率諸貝勒偕阿魯四部落貝勒使者升殿,以議和好,奠酒盟諸天地畢,宰八羊舉宴。時令我國力士與阿魯部力士賽力。” [《滿文老檔》天聰四年三月二十日條。]

愛新國利用已經舉行盟誓的極好條件,幾天後便派出了精通蒙古語和蒙古事務的巴克什希福率每旗兵十五人,偕阿魯部來使出使阿魯部。[《滿文老檔》天聰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條。]這樣,雙方使臣頻繁來往,積極為阿魯蒙古南遷,歸附愛新國做準備。

天聰四年十一月,阿魯四子部落諸貝勒率眾來歸。天聰皇帝命諸貝勒出城五里迎接,宴畢入城。二十一日,新降阿魯四子部落臺吉伊爾札木拜見皇太極,皇太極令伊爾札木臺吉坐大貝勒代善右,大設筵宴。諸臺吉進獻駝馬、貂裘。[ 《清太宗實錄》卷七,天聰四年十一月丙申條。]

二十七日,阿魯伊蘇特部落諾顏為察哈爾汗兵所敗,又值愛新國使臣察漢喇嘛遊說,說皇太極善養人民,便隨察漢喇嘛率部來歸,留所部於西拉木倫河,前來朝見。二十八日,其班首寨桑達爾漢、噶爾馬伊爾登、擺沁伊爾登三諾顏以及所屬下小臺吉五十六人受到皇太極的隆重接見。[ 《清太宗實錄》卷七,天聰四年十一月癸卯條。]至此,附屬於翁牛特部的伊蘇特部正式歸附愛新國。愛新國對伊蘇特部採取的遊說方法,顯然也是對其他部落所採取的方法。

天聰五年(1631)慶賀元旦的行列裡,第一次有了阿魯部落眾蒙古參與的記載。[《清太宗實錄》卷八,天聰五年正月乙亥條。]

三月初七日,愛新國派遣伊拜往嫩科爾沁部右翼土謝圖汗處,艾松古往嫩科爾沁部左翼孔果爾老人、烏克善處,阿賴往翁牛特部孫杜稜處,昂阿往阿魯可爾沁部達賴楚呼爾處,額爾比和往阿魯蒙古四子部落處,[ 《舊滿洲檔》3394頁;《滿文老檔》天聰五年三月初七日條。]欲召集嫩科爾沁、翁牛特、阿魯科爾沁和四子部落首領會盟,將已經南遷的阿魯諸部正式納入反察哈爾聯盟中來。從以上部落的排列情況,可以清楚地推知當時科爾沁左右翼、翁牛特、阿魯科爾沁和四子部落從東北嫩江流域一直到大興安嶺南麓的分佈情況,並可以確定翁牛特、阿魯科爾沁和四子部落已經遷到大興安嶺南麓,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的事實。而且也可以認為,四子部落已經分牧獨處,但與阿魯科爾沁之達賴楚呼爾相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與愛新國建立聯繫並與之盟誓的阿巴噶和阿巴噶納爾二部卻未能遷來。這可能與其駐牧地在克魯倫河中下游一帶,往來須經過大興安嶺西麓而受到察哈爾部阻攔有關。

三月二十八日,四子部兄弟老大僧格和碩齊、老二索諾木、老三鄂木布弟兄首次悉數前來朝見皇太極,表明正式歸附愛新國。

四月初一日,土謝圖額駙、烏克善國舅、扎魯特部臺吉等近百人來朝。初二日,阿魯科爾沁部首領達賴楚呼爾到達。初六日,翁牛特部孫杜稜、阿魯科爾沁部達賴楚呼爾以及科爾沁部在朝諾顏等與天聰汗、諸貝勒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見畢,命孫杜稜陪坐於汗之左側,達賴楚呼爾陪坐於大貝勒之右側,命科爾沁部哈坦巴圖魯陪莽古爾泰貝勒而坐,宰牛八、羊三十,盛宴之。是日,皇太極賞賜孫杜稜的同時,還賞賜達賴楚呼爾及四子部首領僧格。從座位的排列來看,翁牛特部在歸附愛新國時所起作用要比阿魯科爾沁部要大。

初七日,翁牛特部孫杜稜弟東代青、喀喇車裡克部嘎爾瑪黃臺吉、諾木齊戴青等蒙古諸貝勒拜見汗,[ 《舊滿洲檔》3415-3416頁;《滿文老檔》天聰五年四月初七條。]說明附屬於翁牛特部的喀喇車裡克部也完成了歸附愛新國的進程。拜見畢,為科爾沁部土謝圖額駙、翁牛特部孫杜稜、阿魯科爾沁部達賴楚呼爾、四子部僧格和碩齊及眾蒙古臺吉舉行盛大筵宴,並按當時通行的方式,盟諸天地,訂立誓書。

皇太極此時讓土謝圖汗奧巴參加愛新國與阿魯科爾沁以及翁牛特、四子部諸貝勒的盟誓活動,意義重大。奧巴與愛新國聯盟日久,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夥伴,在爭取阿魯部進入反察哈爾聯盟的過程中,奧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可以作為榜樣使阿魯部放心地與愛新國聯盟,同時接受土謝圖汗律例之約束,跟隨嫩科爾沁部行事。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盟誓中明確指定了阿魯蒙古諸部的駐牧地:西界為噶海、薩爾門、綽克阿勒坦、冬霍爾、諤奇爾津、烏濟葉爾;東界至洮爾河灣頭。說明其地域西起現在的西拉木倫河上游地帶,東至白城一帶洮爾河大灣的西拉木倫河以北、大興安嶺以南的廣大區域。

十一日,土謝圖汗、哈坦巴圖魯、烏克善、伊兒都齊等嫩科爾沁部大小臺吉,集於天聰汗前,重新劃定了嫩科爾沁部牧地:自東邊之達呼爾克勒珠爾根至綽爾滿為居住地,從烏拉之珠爾齊特霍爾坤以下為居住地,自烏拉之珠爾齊特邊界以上為駐牧地。大旗築一大城。誰若破壞此法規,罰馬百,駝十。倘十紮薩克之十臺吉見有不服從者,務請汗遣使令其遷移。並擬於當年十月以前完成遷徙。這樣,新 劃定的嫩科爾沁部的牧地東北鄰達斡爾人居地,東面以松花江為界,西接阿魯部落。[《舊滿洲檔》3425-3426頁;《滿文老蕩》天聰五年四月十二日條。]

十二日,皇太極親自主持了由土謝圖汗、孫杜稜、達賴楚呼爾、僧格和碩齊參加的議定針對蒙古諸部律例的會議。該律例詳細規定了蒙古諸部在征伐察哈爾及明國時所應承擔的義務、責任,明確了以科爾沁和滿洲法審理各種違法事件的辦法。[《舊滿洲檔》3420-3422頁;《滿文老檔》天聰五年四月十二日條。] 至此,阿魯蒙古的主體已經歸附愛新國,其餘分支的歸附也就成為時間的問題了。

清代初期蒙古烏拉特部的遷徙

(三)天聰五年(1631)七月,皇太極開始策劃於來年春天草青時征伐察哈爾的行動。初五日,遣額爾比和往科爾沁部土謝圖汗處,拜音達裡往阿魯部孫杜稜、達賴楚呼爾和四臺吉處,命他們準備兵員和馬匹,同時派員到養息牧河參加會議,部署對察哈爾的征伐事宜。[《舊滿洲檔》3437-3439頁;《滿文老檔》天聰五年七月初五條。]拜音達裡所齎書信中,記載著有關吳喇忒部的重要信息。《舊滿洲檔》3439頁載: 致達賴楚呼爾、四臺吉書汗諭達賴楚呼爾、僧格墨爾根和碩齊。爾等會議後,遣使往烏喇忒部,其來與否,打聽詳實回覆。烏喇忒前移臨近興安,據稱額爾只格諸子[應為科爾沁部貴族額勒濟格卓裡克圖。成吉思汗弟哈巴圖哈撒爾十五世孫博第達喇西室哈屯吉魯根生額勒濟格卓裡克圖,為噶喇珠色特爾等七子父。天聰八年(1634),科爾沁部噶爾珠塞特爾、海賴、布顏代、白谷壘、塞布壘等各率本部落人民,託言往徵北方索倫部落,取貢賦自給,遂叛去。科爾沁部土謝圖濟農巴達禮、扎薩克圖杜茽布塔齊、額駙孔果爾、卓禮克圖臺吉吳克善率兵往追噶爾珠塞特爾等,俱獲之。殺噶爾珠塞特爾、海賴、布顏代、白谷壘、塞布壘等,盡收其部下戶口。]及扎賚特以惡言語使之折還。速遣使往。[《滿文老檔》對此段文字的翻譯有誤。]

這封書信非常清楚地表明阿魯蒙古烏喇忒部歸附愛新國時所表現的猶豫不決的態度以及已經歸附愛新國的蒙古部落內部還有對其歸附愛新國所持的反對態度。皇太極還是依靠阿魯科爾沁和四子部落首領做工作,以爭取烏喇忒部前來歸附。

幾乎過了兩年,烏喇忒部才前來歸附。

天聰七年(1633)五月初四日,烏喇忒部臺吉圖門達爾漢、海薩巴圖魯、古木布、伊爾格、僧格、瑣尼泰等率部來歸,進獻馬匹。秋七月初二,隨同阿魯翁牛特部落孫杜茽之子臺吉古木思轄布、寨桑吳巴什、阿什圖、巴達爾和碩齊等,烏喇忒部落臺吉阿巴噶爾代來朝,貢駝、馬。八月初三,隨同阿魯翁牛特部落穆章臺吉、阿玉石、巴爾巴圖魯、格根戴青、達顏吳巴什,烏喇忒部落額布根臺吉、額勒孔果爾、噶爾馬臺吉等來朝,貢駝、馬。[ 《清太宗實錄》卷14,卷15。]臺吉圖門達爾漢是鄂木布的稱號,是布爾海長子賴噶之孫,掌三烏喇忒之一部;海薩巴圖魯,是巴爾賽第五子哈尼泰冰圖臺吉之子圖巴之子,也是烏喇忒一部之代表;額布根臺吉,即巴爾賽次子哈尼斯青臺吉之孫色稜之稱號,統領烏喇忒另一部。至此,烏喇忒三部全部歸附愛新國。

天聰八年(1634),林丹汗病死,察哈爾部眾潰散,蒙古黃金家族統治結束。皇太極再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察哈爾殘部及明朝的軍事行動。烏喇忒三部之圖巴、綽克託、圖虎、阿布爾古、孟古爾代、桑噶爾寨、蘇墨爾、和尼海、班第思轄布、土門達爾漢、克什克、阿巴噶爾代、俄木布、塞冷、阿拜圖、戴青、多爾濟、莫羅寨,從大軍徵明,由喀喇鄂博入得勝堡,略大同,克堡三、臺一。師旋,以奈曼 、翁牛特違令罪,各罰駝馬,詔分給所部。[《清太宗實錄》卷19。]

清代初期蒙古烏拉特部的遷徙

在徹底肅清察哈爾部對愛新國的威脅後,於十月間,皇太極派國舅阿什達爾漢、塔布囊達雅齊往外藩蒙古,大會於碩翁科爾地方,完成了八旗蒙古和外藩蒙古的編旗和劃分牧地事宜。翁牛特與巴林以胡喇虎、胡虎布里都為界,巴林與鑲藍旗以克里葉哈達、胡濟爾阿達克為界,兩紅旗與奈曼以巴噶阿爾合邵、巴噶什魯蘇忒為界,敖漢與正黃旗以扎噶蘇臺、囊家臺為界,鑲黃旗與四子部落以杜木大都藤格里、倭朵爾臺為界,達賴達爾漢與兩白旗以塔喇布喇克、孫島為界,正藍旗與扎魯特以諾綽噶爾、多布圖俄魯木為界,合計地界大勢西南至噶古爾蘇,西至納喇蘇臺,西北至哈爾佔,北至胡喇虎、克里葉哈達、巴噶阿爾合邵、扎噶蘇臺、杜木大都藤格里、塔喇布喇克、諾綽噶爾,東北至納噶臺,東至兀藍達噶胡裡也圖,東南至哈爾巴噶爾,南至多布圖俄魯木、胡得勒、烏訥格圖莽喀、布木巴圖、胡魯蘇臺、古爾班克谷爾、庫痕哈喇合邵、噶海、茅高阿大克、門綽克、什喇虎敖塔孛羅、烏蘭哈達等處。說明四子部落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居住在正中地帶,西界巴林,西南界奈曼,南界敖漢、東界阿魯科爾沁,東南界扎魯特。其地域大致在今科爾沁左翼中旗以北,扎魯特旗南部及科爾沁右翼中旗西部地區。但是其中不見已經歸附的烏喇忒以及茂明安部落的牧地劃分情況。根據“四子部落、土門達爾漢二千戶,塔賴達爾漢、車根、塞冷三千戶,杜茽濟農二千戶,東戴青二千戶”[ 《清太宗實錄》卷21,天聰八年十一月壬戌條。《舊滿洲檔》和《滿文老檔》缺天聰七年到崇德元年的記載,《內國史院檔》此段記載亦殘缺。] 的記載,烏喇忒的土門達爾漢顯然被包括在四子部落之中,茂明安的車根和烏喇忒的塞冷被包括在阿魯科爾沁部之中。巴林、翁牛特、奈曼、敖漢、扎魯特牧地至此基本劃定,以後沒有大的變動。蒙古諸部真正劃入愛新國的旗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十二月,外藩蒙古執政諸貝勒以元旦來朝,烏喇忒部圖巴在場。

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極在外藩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貝勒的擁戴下登汗位,受尊號,建國號為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改族名為滿洲。四十九個貝勒中就有烏喇忒部的鄂木布土門達爾漢、圖巴、塞冷三兄弟。從此,東蒙古諸部正式成為清朝的一部分,皇太極成為滿洲和蒙古的大汗。

十月,清廷全面開始在蒙古各旗中編設牛錄。烏喇忒部圖巴一系750戶,編為14牛錄;塞冷一系390戶,編為8牛錄;額布根一系750家,編為15牛錄。[《滿文老檔》崇德元年十一月初六條。] 由此看,烏喇忒部的戶數為1890,牛錄數為37。按每戶5口計算,其人口數為9450,也就是說,當時烏喇忒部人口大約為一萬人。

年底,皇太極發動了征伐朝鮮、瓦爾喀的戰爭,阿魯諸部包括四子部、烏喇忒部及阿魯科爾沁部派兵參加。嗣徵明錦州、松山、薊州,烏喇忒部皆以兵從。順治三年(1646),從徵騰機思,敗外喀爾喀聯軍於扎濟布魯克。順治五年(1648)敘功,時鄂木布、塞冷已卒,以圖巴掌中旗,封鎮國公;鄂木布子諤班掌前旗,封鎮國公;塞冷子巴克巴海掌後旗,封輔國公,各授扎薩克。

經過長期的征戰和動盪,歸化城迤西迤北地帶到清初時成為真空地帶。外喀爾喀諸部以及衛拉特蒙古尚未納入清朝版圖,以往他們常常通過此地,與中原以及歸化城土默特進行貿易。為了加強對外喀爾喀諸部和衛拉特蒙古的防守和保衛戰略要地歸化城,清廷從崇德初年到康熙初年,陸續將歸附的阿魯蒙古部眾中的四子部、烏喇忒部和茂明安部從西拉木倫河地區西遷至陰山以北地帶。順治六年(1649) 十一月,攝政王多爾袞徵喀爾喀二楚虎爾到達席巴爾臺(今卓資山境內十八臺)時,四子部落、烏喇忒、土默特部落王、公、固山額真等各率兵來會,[ 《清世祖實錄》卷46,順治六年十一月庚申條:“攝政王軍次席巴爾臺。是日,吳喇忒、土默特、四子等部落王、公、固山額真等各率兵來會,王宴勞之。”]說明四子、烏喇忒部落此時已經從西喇木倫河流域遷徙到了陰山山脈。這條記載也證實了蒙古文獻以及烏喇忒民間傳說的正確性:“清廷於順治六年己丑歲八月十五日,將烏喇忒三公之民從故鄉呼倫貝爾遷移到現址,令其永久居住。”[色·寶音巴達拉胡著《烏拉特三公旗簡史》(蒙古文),烏拉特後旗黨史地方誌編委會,1987年。]不過,烏喇忒部的遷徙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經過了1633年(天聰七年)從呼倫貝爾到興安嶺山陽的西拉木倫河北岸;1646-1649年間(順治三年-六年)再從西拉木倫河北岸遷到穆那山一帶的複雜過程。

烏喇忒部三公所領各旗以其所住牧地分別稱為:西公旗,即前旗,首任扎薩克為鎮國公諤班,駐防穆那和碩,今烏拉特前旗西山嘴迤東一帶;中公旗,即中旗,首任扎薩克為鎮國公圖巴,駐防哈達門口,今包頭市哈達門口迤東一帶;東公旗,即後旗,首任扎薩克為輔國公巴克巴海,駐防昆都倫河口迤東,今包頭市一帶。巴克巴海於順治五年(1648)卒,其弟楚充客襲扎薩克輔國公,統領該旗。

清廷將以上阿魯蒙古的四子部、烏喇忒三部和茂明安部,會同從漠北遷來的喀爾喀中路臺吉所屬,編成6個扎薩克旗,會盟于歸化城土默特所屬烏蘭察布地方(今呼和浩特北的紅山口),稱為烏蘭察布盟。

該盟位於內蒙古六盟最西部,東接錫林郭勒盟,南與伊克昭盟和歸化城土默特相連,西同阿拉善額魯特旗相鄰,北與外喀爾喀土謝圖汗及賽音諾顏部交界。相當於今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包頭市達茂聯合旗和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中、後三旗以及杭錦後旗、五原縣和包頭市固陽縣、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一部分。旗分為:1、四子部落旗,俗稱四子王旗。在平定騰機思事件之後,於1646-1649年(順治三年-順治六年)間遷徙到歸化城土默特部東北。2、喀爾喀右翼旗。1653年(順治十年)外喀爾喀中路臺吉賁塔爾臺吉因內部不和,率所屬自漠北歸附清朝。遂編為一旗,稱為喀爾喀右翼旗,又稱達爾漢旗。定牧在大青山西北。3、茂明安旗。入清後的1664年(康熙三年)才編為一旗,大體相當於今達爾漢茂明安旗西部和包頭市白雲礦區及固陽縣的一部分。4、烏喇忒三旗。與四子部前後遷徙到河套北界。三旗同在一處遊牧,沒有明顯界限。牧地東接茂明安旗,南與伊克昭盟交界,西同阿拉善額魯特旗相連,北和外喀爾喀蒙古相鄰。大體相當於今烏拉特中、前、後三旗和五原、固陽、臨河及杭錦後旗一部分。

直到1949年,西公旗,即烏喇忒前旗扎薩克承襲了19代;中公旗,即烏喇忒中旗扎薩克承襲了16代;東公旗,即烏喇忒後旗承襲了14代。他們在這裡遊牧戍邊,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興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在這裡的350多年間,創造了獨特的烏拉特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