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雄安:建設國際一流的創新型城市

雄安:建設國際一流的創新型城市

來自:前線客戶端

雄安新區是當前國家規劃最好的創新“試驗田”,將北京輸入性創新基因與原生創新、綠色發展 和產業生態結合,目標是建設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的策源地。 創新型城市建設有利於促進雄安新區為全國創新發展提供經驗和示範,促進雄安新區成為新的區 域增長極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極。

從創新地理角度推進雄安新區創新型城市建設

集聚創新要素與資源,優化空間分佈及空間組合狀態。雄安新區建設一流的創新之城,就需要一 流的創新要素與資源。要大力引進諾獎級的國際創新資源,吸引國內高端創新資源。要充分發揮 北京的科研、人才優勢,與中關村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亦 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聯動機制和效應,集聚與吸引北京的創新資源。

建設一批高端高新產業集群,促進城市創新空間與物質空間融合。雄安新區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核 心,是探索建立新型的、非盈利型的高新產業集群網絡化發展促進機構,作為連接企業和市場 的“第三隻手”,推動形成組織共治、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集群發展模式。雄安新區應圍繞主導產業,重點引入和建設一批高端高新產業集群,通過高效的信息傳遞渠道和廣泛的知識共享機制,推動產業邁向更高級的形態。

建設可持續創新之城的源動力,暢通城市知識通道及傳播。雄安新區要成為創新型城市,需要有 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初期,源動力主要來自於創新要素與資源的集合與裂變,但要實現持續長久的發展必須形成持續的源動力。建議在雄安新區建設高水平開放式的研究型大學,建設新型的瞄準科技發展前沿的產業研究院。研究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力爭在世界科技 前沿領域取得領導地位。

深化雄安體制與機制改革,理順城市內部空間的創新聯繫。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離不開體制機制 改革。通過改革行政體制,創新人才人口管理,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 放,改革創新住房制度,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換;建設一流的基礎設施,形成綠色、 智慧、宜居宜人的良好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 環境,將雄安新區建設成創新型城市。

從戰略轉型角度推進雄安新區充分發揮集成科技與創新資源的強大政策紅利,建立協同合作機 制,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帶動地方、行業創 新基地發展和全社會科技創新。發現、提出和承擔國家戰略性的重大科技創新任務,逐步形成引 領世界的科技創新能力。就事關京津冀區域經濟未來走向的先導性技術、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 術等重大基礎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力求取得突破,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培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引擎。

從區域層面推進雄安新區的創新樞紐建設。通過機制建設,吸引大量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要素來此集聚,建設與創新目標相適應的多種類型的創新平臺。組織(企業家、行業、機構)多層次、多領域、多範疇的彼此相互鏈接的創新“空間”,即各種功能平臺和群體決策與運作“空間”。要使各種平臺與“空間”成為彼此互動與交流的網絡型(多重空間)組織結構,在雄安新 區一地或幾個地點(區域)形成空間(創新空間)的接觸樞紐。

從流空間角度開展雄安新區創新空間治理

京津雄創新三角區的發展思路。京津冀區域差距還在逐漸拉大,在經濟社會上表現為“雙重三元 結構”經濟社會格局(“雙重”是指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後的周邊及鄉村革命老區,包括“環京 津貧困帶”;“三元”是指城市居民、鄉村農民和外來移民)。這種狀況將嚴重影響雄安新區建 設的進度和質量,必須儘快找到撬動整個區域全面協同發展的“槓桿支點”。由京津雄構成的三 角形城市區域就是必然選擇,要以創新發展為根本動力,打破區域協同發展“困境”,推動京津 冀三地進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以“一核、三城、三帶”為基本架構,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從空間佈局看,京津冀協 同發展應側重中部核心功能區的京津廊保建設,重中之重是加快京津雄創新三角區建設。要立足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天津產業創新中心、雄安全球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著眼於解決京津雄城市空間佈局和創新分工中的實際問題,強化協同創新支撐,破除制約創新三角區建設的行政壁壘和 制度藩籬。要搭平臺、建機制、促保障,打造“一核、三城、三帶”的京津雄創新三角區基本骨架,推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構建以核心城市為支點、交通幹線為紐帶、人才流動為重點、平臺合作為載體、制度創新為突破的區域發展空間新格局。

推進京津雄創新三角區發展的切入點。重構城市群空間佈局。依據《綱要》精神,將雄安新區建 設成為科技創新新城。要建設集企業孵化、創業培育、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生活服務、人才集 聚、融資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良好的“雙創”生態系統,吸納和集聚京津及國內外創新要素資 源。落實區域規劃頂層設計。要在《綱要》提出的“一主、五輔、多節點”新區城鄉空間佈局基 礎上,構建功能分散化、多中心且有機聯繫的區域空間格局。按照(北京主城區)中心區—(通 州、雄安)副中心—周邊新城—臨縣中心的城市群組團結構,實現“大分散、小集中”——在大 城市和小城市之間形成一種功能分工、空間分散、有機聯動的空間格局。創新城市管理體制。城 市管理要有前瞻性的城市空間規劃、軌道交通規劃,創新規劃落實的機制保障,避免任期制帶來 的短期化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