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唐寶山:數十年不捨儋州調聲

百師名片

唐寶山,男,漢族,1949年12月生,洋浦經濟開發區唐屋村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儋州調聲代表性傳承人。被當地群眾譽為“儋州山歌歌王”、“海南的趙本山”,在海南儋州市,唐寶山的名字家喻戶曉。可以說,哪裡有演出哪裡就有他的身影。其擅長自編、自唱、自導,能獨調,能對調,演唱時聲情並茂,2003年被評為“優秀民間藝術家”。代表作品有:《孝子》《做人難》等。


百師®人物 | 唐寶山:數十年不捨儋州調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儋州調聲代表性傳承人——唐寶山

自幼酷愛山歌


唐寶山自幼酷愛山歌,他說:“我出生在儋州三都鎮農村,那裡是調聲流傳最為久遠的地區,我從小就耳濡目染,對調聲山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百師®人物 | 唐寶山:數十年不捨儋州調聲

唐寶山指導排練

儋州調聲產生於西漢時期,發源於海南省儋州市北部沿海洋浦、三都、峨蔓、木棠、蘭訓、松林、光村一帶。儋州調聲是僅流傳於海南省儋州市一地並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傳統民間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感情熱烈,可歌可舞。農曆八月十五唱調聲尤為盛行,被譽為"南國藝苑奇葩"

1979年,一唱成名

在1979年的儋州山歌調聲大賽中,唐寶山一唱成名。每一份成功都來之不易,每一份成功都是努力與汗水的融合。


百師®人物 | 唐寶山:數十年不捨儋州調聲

唐寶山和群眾在一起

唐寶山說:“20世紀70年代,儋州調聲、山歌逐漸興起,調聲是男女列隊成兩排,互相對唱,動作方便、簡單,又有日常行為的象徵和精神的寄託。山歌則是男女一對一對唱。1976年,我在儋州北部大寨辦山歌隊任總編導期間,編寫山歌2000多首,在當地巡迴演出160多場,受到群眾歡迎。”

成立“寶山歌劇團”

20世紀80年代,唐寶山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寶山歌劇團”,一共12個人。剛開始組團的時候,唐寶山受到家人的反對,演員的家人們也紛紛阻攔,沒有資金。唐寶山只能耐心地做說服工作,並從農行貸款3000元作為啟動資金。

百師®人物 | 唐寶山:數十年不捨儋州調聲

儋州調聲演出現場


山歌劇《觀音廟》是唐寶山的第一部作品,之後的《秦香蓮》在儋州城鄉演出引起轟動。從此,各個村莊都來找“寶山歌劇團”包場演出,結婚、祝壽、搬遷、子女上大學等喜慶日子,如果能請到寶山歌劇團來演出調聲、山歌,那是要吸引很多鄉親朋友前來助興的。

百師®人物 | 唐寶山:數十年不捨儋州調聲

唐寶山


那個年頭,沒有電影院,很多村都有露天戲臺(舞臺),用兩部拖拉機拉著道具和山歌演員們到村裡表演。很多村民都在家務農,外出打工的並沒有多少,所以每一場演出,觀眾都有2000人以上,周邊村莊的村民都會來,非常熱鬧。

二十多年,苦心鑽研

唐寶山對儋州調聲有很深的研究。1980年在儋縣歌舞團負責創作兼演員。1981年後一直在自己組建的儋州山歌劇團任團長,編導兼演員,海南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目前兼儋州市歌舞團副團長。他為挖掘儋州山歌的藝術,開創儋州山歌劇的藝術之道,創新儋州調聲作出了自己傑出的貢獻。

2000年,中央電視臺曾兩次跟蹤拍攝演出並作專題報道。唐寶山還帶著劇團的演員走出省外進行調聲表演,為海南的民間文化贏得了口碑和榮譽,他2001年參加“廣西南寧國際民歌節”演唱獲優秀獎,2003年利用山歌劇宣傳演出榮獲全國宣傳標兵稱號,2006年被評為省普法先進個人。

唄唄說:

幾十年來,唐寶山幾乎都走遍了儋州的每個村子,把調聲融入到了山歌裡面,雖然現在唐寶山年紀大了,但對山歌調聲的熱情絲毫不減。他一直有個夢想,夢想儋州調聲走紅CCTV的春晚舞臺,夢想儋州調聲能像粵語歌曲、閩南語歌曲一樣流行華語樂壇。相信唐寶山的夢一定會實現,儋州調聲也一定會被更多的人接受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